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冷戰大事記

冷戰大事記

冷戰(1945到1990)簡直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的冷戰(英文:олоднаявр,俄文:лвр)。這個詞源於伯納德·巴魯克於1947年4月6日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市的壹次演講。此外,丘吉爾於1946年訪美,期間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壹個橫跨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預示著冷戰的開始。

這場全面的“東西方”戰爭並沒有真正爆發。最大的原因是雙方都擁有大量核武器,壹場直接的沖突可能導致全人類的毀滅。因此,雙方都盡力避免壹場全面的“熱戰”(見相互保證毀滅)。實際上,他們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上存在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和專制。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帝國主義”、“剝削勞動”,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極權鐵幕”,企圖將民主國家帶入極權獨裁。

冷戰從二戰結束開始,壹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解體。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爭端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地區沖突的例子,但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大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幫助它們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樣做降低了兩個陣營之間沖突的緊張程度。

美蘇競爭的主要領域之壹是科學技術,還包括雙方非常隱蔽的諜戰和政治宣傳戰。雖然雙方的間諜系統經常采取秘密暗殺的方式,但由於核武器的威懾,兩大陣營之間從未發生過全面沖突。當然,當時還不清楚壹場地區性的小規模沖突是否會導致核戰爭。由此看來,每壹次沖突都會引起人們的極大關註。這種緊張關系像壹場真正的戰爭壹樣改變了世界上幾乎所有人的生活。

德國可以算是冷戰時期紛爭的主要焦點,尤其是柏林。柏林墻可能是冷戰最生動的象征。這堵墻把東柏林(屬於東德)和西柏林(屬於西德)隔開,使西柏林與東德隔絕。

西方世界的冷戰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在二戰結束後的10多年裏,很少有學者會挑戰美國官方對冷戰原因的看法:即雙方關系破裂是因為斯大林違背雅爾塔的認識,蘇聯試圖主導東歐,蘇聯的擴張主義。

但後來,許多歷史學家提出了另壹種觀點:冷戰的主要原因是美國試圖保護其全球貿易利益。壹些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的帝國主義野心至少與導致冷戰爆發的蘇聯行動壹樣重要,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話。簡而言之,歷史學家在誰應該為二戰期間美蘇聯盟的破裂負責以及冷戰是否不可避免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後壹種觀點(即美國應該負責)在越南戰爭中達到頂峰,很多人開始認為美國在道德上並不比蘇聯高多少。

冷戰後期,歷史學家開始尋求後修正主義的解決方案。到冷戰結束時,這壹學派已經占了上風。這壹派歷史學家並不認為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壹方應對冷戰負全責,而是認為雙方都應為冷戰負責,因為他們的誤解和反應。後修正主義學者遵循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觀,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如65438年至0947年對希臘的援助和馬歇爾計劃是必要的。

按照這種觀點,“* * *無產階級運動”並不是西歐困境的根源。相反,經濟政治的全面戰爭和歐洲的社會結構才是根本原因。馬歇爾計劃重建了壹個良好的歐洲經濟體系,從而降低了西歐極左勢力的吸引力。對歐洲來說,經濟援助結束了資金短缺,刺激了戰後重建投資。對美國來說,該計劃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增加了美國的出口。北約把西歐國家納入同壹個防禦體系,從而避免了* * *資本主義的擴張。後修正主義學派不認為* * *產品主義具有擴張性,企圖推翻“自由世界”,但同時他們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對於確保歐洲的穩定是必要的,以避免力量向蘇聯傾斜,最終危及西方的經濟和政治制度。

該組織成員國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之間的政治外交對抗。這個詞源於伯納德·巴魯克於1947年4月6日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市的壹次演講。

這場全面的“東西方”戰爭並沒有真正爆發,雙方都盡力避免壹場全面的“熱戰”。其實雙方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政治立場上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專制,東方批判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剝削工人”,西方國家則稱其為“邪惡帝國”,企圖向民主國家傳播* * *意識形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主義革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在世界範圍內蓬勃發展,嚴重沖擊了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集團為了遏制和撲滅這些革命運動的發展,鞏固資本主義制度,采取各種手段實施“冷戰”政策。“冷戰”壹詞最早是由美國參議員伯納德·巴魯克在1946開頭的壹次演講中提出的。同年3月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訪美,在富爾頓發表反* *講話,並發表了1947年3月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的國情咨文的相關內容,這標誌著美國等西方國家正式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1947年9月,美國政治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戰》壹書,並發表了壹系列鼓吹冷戰的文章。從此,“冷戰”壹詞開始流行,“冷戰”政策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集團遏制和破壞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革命的重要手段。

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爭端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地區沖突的例子,但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大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幫助它們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樣做降低了兩個陣營之間沖突的緊張程度。

隨後,美軍在野戰條令中將“冷戰”列為戰爭類型。美國陸軍作戰大綱1962版將戰爭分為三種,即冷戰、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冷戰”的定義和原則是:“冷戰包括除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以外的所有行動。敵對的國家或聯盟可以利用冷戰來競爭”,“不僅使用政治、經濟和心理力量,還可以使用軍事力量。軍隊在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為國家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為了遏制他國動武,可以調動後備力量,也可以發動現役力量。”“冷戰和有限戰爭之間的界限既不明確也不絕對。因此,可能需要使用常規部隊進行實際上是作戰行動的冷戰活動。”美軍《指揮官大綱》1968版補充了“穩定局勢也包含在冷戰中”。這裏所說的“穩定局勢的戰鬥”,是指鎮壓和撲滅世界各國人民革命運動的戰鬥。在世界上,凡是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地方,就派軍隊去鎮壓,或者向反動政府提供軍事援助和作戰支援,甚至搞核訛詐和恐嚇,玩“世界憲兵”的把戲。此外,以美國為首的反動集團進行“冷戰”的手段還包括:派遣“和平隊”進行滲透;挑起事端,進行顛覆活動;以“經援”“軍援”為誘餌,拉攏“友邦”,擴大勢力範圍;通過簽署集體防禦條約擴大軍事同盟,美國先後與50多個國家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派兵控制戰略要地;用經濟封鎖和制裁的手段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挑撥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瓦解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入侵,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等等。盡管如此,它並沒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只有38個獨立國家,現在已經發展到140多個獨立國家。

各國軍隊很少卷入冷戰;戰爭主要在中情局、英國軍情六處、西德情報局、東德國家安全局、蘇聯克格勃等情報機構之間展開。世界主要大國從未直接卷入彼此之間的軍事沖突。

冷戰中的大部分傷亡可能是情報機構對平民或軍事目標的襲擊造成的。間諜被派往東西方陣營,或在當地招募情報人員,甚至被強制加入。壹旦發現間諜,要麽立即擊斃,要麽與對方俘獲的人質進行交換。間諜飛機和其他從事偵察任務的飛機,壹發現就會被擊落。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緊推行“冷戰”政策,導致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出現。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立於1949年4月4日,隨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Warsaw Pact)成立於1958年5月4日。自此,北約集團15國軍隊近600萬,華約集團7國軍隊600萬,雙方數千萬軍隊開始處於戰略對峙狀態。美國的1626戰略導彈和蘇聯的1910戰略導彈,以及雙方數萬枚作戰核導彈,都瞄準對方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目標,處於“按下按鈕”的待命狀態,進而引發軍備競賽,核優勢和太空優勢之爭愈演愈烈,國際局勢日益緊張。只是雙方都害怕銷毀世界上已經挖出的654.38+03億-654.38+06億噸核武器(相當於在廣島使用的654.38+00萬顆原子彈的威力),誰也不敢啟動“核按鈕”,發動核戰爭。1991蘇聯和華約解體後,美蘇長達40年的“冷戰”結束了。這場“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趨於緩和。然而,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企圖對中國和第三世界國家制造新的冷戰。這是值得警惕和防備的。

今天的許多觀察家認為,美國在冷戰中的許多行為違反了其憲法和國家理想(如未經國會授權發動未宣戰的戰爭)。美國的政治或軍事領導人經常以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為由為這種行為開脫。世界上許多地方的人們認為他們被兩個超級大國羞辱了。比如阿富汗的反美主義,主要來源於冷戰時期美國為威懾蘇聯入侵阿富汗而采取的不當行動。

按照這種觀點,“* * *無產階級運動”並不是西歐困境的根源。相反,經濟政治的全面戰爭和歐洲的社會結構才是根本原因。馬歇爾計劃重建了壹個良好的歐洲經濟體系,從而降低了西歐極左勢力的吸引力。對歐洲來說,經濟援助結束了資金短缺,刺激了戰後重建投資。對美國來說,該計劃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增加了美國的出口。北約把西歐國家納入同壹個防禦體系,從而避免了* * *資本主義的擴張。後修正主義學派不認為* * *產品主義具有擴張性,企圖推翻“自由世界”,但同時他們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對於確保歐洲的穩定是必要的,以避免力量向蘇聯傾斜,最終危及西方的經濟和政治制度。

  • 上一篇:幼兒園小班春分教案
  • 下一篇:十大奇幻小說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