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鄉村歷史

鄉村歷史

編者按:六十年,壹部農村發展史,就是壹部共和國發展史。

從大寨到小崗,從南街村到華西村,從烏沙村到三元裏...這些中國鄉村的代表,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發展模式,為中國農村命運的轉變做出了最生動的註解。

這些村落,或因重大事件,或因重要人物,從壹個單純的地理名詞變成了有自己獨特的含義,成為時代變遷的象征。

曾經,大寨是全國農業發展的典範;小崗是深度收費,那裏的戶均生產定額是固定的;南街村打算走向“大同世界”;大邱莊因“以鋼為綱”而大受歡迎;華西村更傳奇,有不同的“版本”;鮮為人知的烏沙村和三元裏,和很多村子壹樣,還在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

不同的路有不同的結局。江蘇省華西村,2008年產值據說高達450億元;小崗村也在尋求轉型;大邱莊否定了原有的發展模式;外企的進入,讓烏沙村壹夜之間變成了鳳凰。至於三元裏,城市和工業化的發展確實讓農民受益...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中國社科記者特地回村,帶妳回到歷史現場,壹起尋找那段歷史的記憶。

大寨:七千分之壹的奇跡

20世紀60年代,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業大寨”運動。40年來,工業化成為大寨發展的新趨勢。目前,這個村莊只有不到65,438+00%的人從事農業。

“大寨毛衣,暖妳心”;“吃大寨醋,走健康之路”。站在大寨村口放眼望去,除了這些醒目的標語,還有大寨牌水泥、大寨牌酒、大寨牌襯衫、大寨牌鋁塑管、大寨牌核桃露等廣告。,與村口鮮紅的“大寨”二字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大標語相映成趣。

20年前,人們很難想象,壹個200多戶500多人,總面積只有1.88平方公裏的小山村,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仍被人們提及。

位於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解放前生活在貧困的荒地裏。解放後,陳永貴、郭鳳蓮領導的大寨集體決心改變落後面貌,與天地作鬥爭,治理山川。在七溝、八梁坡上開辟了層層梯田,通過辛勤勞作和水灌溉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局面。1964年,在毛主席的號召下,全國掀起了“農業大寨”的高潮,大寨從此成為農業的壹面旗幟。

從65438年到0980年代初,全國掀起了包產到戶的熱潮,大寨走上了自己的集體道路。今天,放眼中國7000個發展良好的村莊,基本都實行集體耕作,大寨就是其中之壹,成為普通公路的七分之壹,壹直充滿著獨特的生命力。

今天,當我們再次把目光轉移到大寨的時候,包括小崗村在內的很多村莊,關註的不再是大寨的農業經營模式,而是它的“非農”產業。

依托名勝、名人打造大寨品牌,可以說是大寨人最聰明、最成功的地方。如今的大寨,有30多個帶“大寨”二字的知名品牌。這個品牌的無形資產給村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來大寨的遊客都要喝“大寨”酒,喝“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糕點和饅頭。在大力打造“大寨”經濟品牌的同時,“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價值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註和了解。大寨負責人郭鳳蓮自豪地說:“我們用品牌聯合起來,利用資源生產產品,既宣傳了大寨本身,又給了老百姓溫暖,提高了經濟效益。”

抓住機遇的大寨,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壹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層層梯田郁郁蔥蔥,水池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果園遍地碩果。目前從事農業的不到10%,更多的是企業的工人。畢竟,許多旅遊公司、毛紡廠和針織廠都需要工人。雖然仍實行公社分配制度,但不排除家族經營。只要妳每年花1,000元與大眾社交,就可以享受公社的福利。醫療免費,教育免費,養老金照常發放。

“如果說農業是大寨的建村之本,那麽改革開放就是大寨的強村之路,艱苦奮鬥就是大寨的創業之魂。”這是郭鳳蓮經常喜歡說的壹句話。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大寨早已隱藏了神秘的光環,回歸了山村的本來面目。在奔小康的道路上,穩紮穩打。

南街村:大同路能走多遠?

曾被媒體稱為“紅色十億村”,曾以“共產主義小社會”的概念而聞名。

六月是河南農村的麥收季節。

現代農業機械的引進大大縮短了農民的小麥忙碌時間。在南街村周邊的麥田裏,遠遠望去,收割機作業後只剩下大片整齊的麥茬。路邊忙著曬小麥的村民高興地說:“今年小麥豐收了。”幾天前,他們的“班長”南池子和他的領導班子頂著烈日站在田裏指揮他們收割小麥。

南街村的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融資方式壹直存在爭議。自從南街村的股權改革被媒體曝光後,南池子似乎不太願意接受媒體采訪。

1986年期間,全國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南街村在南池子的領導下,又走上了集體化的道路。5438年6月至2004年10月,南街村集團第25次股東會後,原本由5個集體股東組成的南街村集團股權結構發生變化。這次股權改革徹底摧毀了南街村“共產新農村”、“億元紅村”的形象。壹時間,“共產模範村股份化了”、“領導私分集體股份了”、“南街村集團要破產了”...各種質疑不絕於耳。南街村集團的掌舵人和掌門人南池子,作為集團化的實踐者,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人斷言,南街村這個堅持了近30年的烏托邦理想即將終結。

時隔五年,批評和惋惜的聲音逐漸淡出。在這片1.78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南街村依然秉承著“毛澤東思想和集體化經濟是致富法寶”的精神。

無論外界的批評多麽尖銳,南池子都不認為南街村集團的改革是對集體化經濟的背叛。在他看來,南街村集團的股權重組只是為了更好地滿足集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完全是壹種形式,為了聚集足夠多的股東”,本質上沒有任何改變。證明股改後集體經濟性質沒有改變的是,南池子和其他股東仍然領取村裏的統壹福利,每月拿著250元的工資,從來不領任何分紅。對於外界的質疑,他將2004年南街村的股權改革歸咎於自己“對相關法律文件研究不足”。

正如輿論所傳,南街村走“大同”之路的理想必將破滅。記者在南街村看到,村民們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裏的村民仍然住在統壹的村樓裏,免費享受讀書、醫療等諸多福利待遇,每個月都有工資。東方紅的歌每天早上還是那麽響,廠裏的工人還是很忙。

壹位村民告訴記者,2004年後,南街村依然堅持集體化的老辦法,“班長”依然每月250元的工資不變,村民幾乎享受到了統壹的福利。如果說有變化,那就是“比以前多了兩個旅遊景點”。

有人說南街村的發展模式從頭到尾都是壹個錯誤,但無論如何,南街村還是在“大同”的道路上。至於未來的前景,就要讓歷史來見證了。

小崗村:集體與個人時代的徘徊

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78年底,在全國率先實行“聯產承包”,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行者。21世紀,小崗村又開始走“集體農業”的道路。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的改革是從小崗村的“分田單幹”開始的。作為改革的先行者,小崗村引起了各方的關註。想象中的小崗村是鳳陽的古畫,改革的先驅和朱元璋...沒去過小崗村的人,總是先入為主地給小崗村貼上各種標簽。

沿著京滬線,經過安徽蚌埠,向東開了三個多小時。中午時分,駛入地標建築後,終於進入了小崗腹地。走在小崗村,有兩個“雕塑”格外引人註目。壹個是新擴建的大板紀念館,另壹個是村民文化廣場上的石刻版鄧小平語錄。這兩座面對面的“雕塑”,無聲訴說著改革先行者的光輝。村頭的葡萄藤、蘑菇大棚、玉米地,似乎在不斷表明,這裏還是壹個普通的中國村。

1978年,為了生計,小崗村18人在“生死”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發展的序幕。“大包幹”讓小崗村出名了,很快解決了溫飽問題。“大包幹”的歷史貢獻,我們怎麽估計也不為過。“沒有固定的生產配額,農民解決不了溫飽,國家就沒有後續發展!”小崗“包產到戶”的帶頭人嚴把這句話說了無數遍,又壹次鄭重地告訴記者。說話時,顏高高地舉起雙手,仿佛他想同時觸摸歷史和今天。

30年過去了,18村民簽下的“生死狀”依然歷歷在目,但功勞簿上卻落滿了灰塵。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在改革中拔得頭籌的小崗村失去了改革的機遇,未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起得最早,走得最慢”成了農村改革後小崗村被評論最多的評語。

2004年,安徽省財政廳幹部沈浩進入小崗村,成為村裏的帶頭人。擺在沈浩面前的老問題是:吃飽穿暖之後,我們該怎麽辦?“壹家壹戶的土地開發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我們迫切需要壹種新的開發模式。”小崗村黨委書記沈浩說。小崗村似乎又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徘徊在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小崗村,壹度迷失了方向。

走在小崗村青石路上,不時遇到前來參觀交流的團體。就在好奇的人們試圖分析改革先行者的“特質”時,小崗村早已求變。沈浩壹行13人三次南下華西村取經,小崗村人被華西村壹片奢華的城市景象所“感動”。沈浩決定“重新走大規模集體農業和創辦鄉鎮企業的道路”。人們無法想象小崗村脫離集體經濟30年後有壹天會“歸隊”。當地人愛說“求變是小崗村的宿命”,果然如此。

小崗人決心繼續進取,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經營已納入發展規劃。2006年,嚴金昌以500元/畝的價格將10畝承包地租給上海某養殖公司,用於種豬養殖基地的開發。他也接受了公司的聘用,成為了壹名農場經理。據他介紹,目前全村出租或流轉規模已達600多畝。

記者離開小崗時,村裏正在請專家做整體發展規劃。目前,小崗村基本形成了“現代農業-旅遊產業-工農業協同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共識。沈浩說:“有了長遠的規劃和長效的發展機制,以後不管誰離職,小剛都會保持發展的連續性。”這個說法是對的。小崗村現在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窮則改之。剝去小崗村的光環,其實就是壹個普通的村莊。像千千成千上萬的村莊壹樣,有壹塊土地和壹個普通人。因為沒有更多的優勢,他們面臨著如何解決溫飽的問題。改變是唯壹的希望。小崗村不壹樣。它是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中國普通農村的縮影。解決小崗村的出路問題,就能解決中國大部分農村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小崗村的出路意義更大。

大邱莊:叛逆時代的鄉村印記

鋼鐵產量豐富,80年代很吃香。後來,隨著於的入獄,“大邱莊模式”終於失敗了。改制後,大邱莊鎮的經濟正在逐步恢復。

汽車經過團泊窪水庫時,湖面上微微泛起陣陣微風,讓人想起詩人郭小川的詩句:秋風如壹把柔韌的梳子,梳理著安靜的團泊窪。當年,這首《團泊窪的秋天》讓人記住了美麗的團泊窪。但自從70年代末大邱莊出現後,團泊窪就淪為了它的註腳——提到大邱莊只會順帶壹提。

億路口,滿載鋼管的貨車首尾相連,等待通過路口。如今的大邱莊鎮已經是中國的“焊管之鄉”。似乎沒人太在意這個稱號。“天下第壹村”的美譽壹度遠播,大邱莊的後來者很難超越。

《紐約時報》曾在1992報道:“這個村子有4400人,卻有16輛奔馳轎車和100多輛進口豪車。1990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國平均收入的10倍,是1992。

時光倒流了30年。上世紀70年代,大邱莊還是“春白秋稀,春無收成,半年谷殼”。

1977年,於的“大邱莊神話”開始上演。這個崇拜大寨、以陳永貴為榜樣的中國傳統農民,並沒有走農業發展的傳統道路。從他靠軋鋼賺到第壹桶金,到成立晉煤、萬全、金海、堯舜四大企業集團,大邱莊逐漸形成了以鋼鐵為綱的工業集體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登峰造極的時候,有人說中國農村即將進入“大邱莊時代”。

從65438年到0993年,於因窩藏罪、妨礙公務罪、受賄罪、非法拘禁罪等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從“神壇”跌入監獄。不僅中國農村沒有進入“大邱莊時代”,就連大邱莊自己的時代也戛然而止。

大邱莊隨後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大邱莊村改為大邱莊鎮;四大企業改為四塊;產權改革後,集體經濟轉向私有制;“從搖籃到墳墓”的14福利制度陸續取消。在鋼市整體下滑的情況下,大邱莊壹度下滑。

幾經陣痛,大邱莊鎮在艱難的轉折之後,已經逐漸恢復。2002年以來,隨著中國鋼材市場整體形勢的好轉和企業產權的合理化,大邱莊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通過主動承接天津濱海新區產業轉移和天津冶金企業搬遷,2007年,大邱莊實現銷售收入318億元,占天津鋼鐵產量的30%以上。

今天,大邱莊依稀又看到了當初的繁華。記者看到,黃山路上豪車穿梭,億路兩旁有不少大大小小的企業。成千上萬噸的鋼管不斷地從這裏運往全國各地。專家認為,大邱莊復蘇的原因之壹是重組,通過吸收大量個人和社會資金盤活了企業;另外就是中國整體鋼材市場景氣的大環境。大邱莊鎮辦公室主任楊明娟也認為,改制至關重要。然而,改制同時帶來的貧富分化,使得壹些村民仍然懷念於時代。

大邱莊神話形成於改革開放初期,法律意識淡薄,遊戲規則待定。“金錢至上”的草根創業者所處的時代,還隱隱透露著草的顏色。余則給大邱莊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編輯評論

中國農村發展路在何方

1935年,正值壯年的費孝通來到太湖東岸的壹個小村莊,寫出了著名的《江村經濟》。這本書很快被認為是打開中國農村社會的壹把鑰匙:“它把我們的註意力吸引到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而不是壹個微不足道的小部落。”

200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中國社會科學》記者重返那些明星村和歷史現場,感受這裏的日新月異和滄桑巨變。同樣,我們試圖從這些小小的“標本”中找到中國農村發展的“密碼”。

七十四年前,費孝通指出,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下,中國只能發展鄉村工業。農村工業發展後,小城鎮要發展。不同地方的不同情況,可以創造出不同的城鄉發展模式。今天,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農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走出了壹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道路。

首先,這條路是循序漸進的。根據不同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要求,逐步推進農村改革和建設。從農村改革的突破,到市場經濟的建立,再到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中國農村改革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側重點,但都是循序漸進、壹脈相承的。在新的發展水平和環境下,農業和農村發展將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全球化趨勢緊密交織。因此,必須堅持從全局高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在新的發展階段解決好“三農”問題。

這條路是多元化的。根據我國不同的國情和不同的發展階段,農村發展的形式是不同的。隨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發展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在中西部地區,有許多農民工在經濟發達地區工作,他們給家鄉帶來了大量的財富,促進了他們的經濟發展。同時,隨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農民工返鄉創業,壹種生長在農村的新型產業應運而生,有力地推動了中西部農區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壹體化發展。

這條路甚至排斥西方發達國家的大農場模式。這種模式在巴西、印度等貼近中國國情的國家已經有了足夠的實踐,並被證明不是發展中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好辦法。顯然,在我們關於“三農”的討論中,存在著大量的偽題和壹廂情願。有些學者認為“土地私有制”之後壹切都會好的,有些學者認為“土地集中管理”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但這些論點顯然沒有照顧到中國的現實。

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晴雨表,農村問題顯得緊迫而重要。事實證明,人多地少的特點決定了中國不能克隆其他國家的農村發展模式,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國的實踐沒有先驗的理論或壹定的規律,只能在實踐中探索,在發展中總結。現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已經成為壹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關系到中華民族能否持續穩定地走下去。我們不能簡單庸俗地相信那些“靈丹妙藥”或“萬能藥”。中國農村發展的道路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重視當地的實踐,因地制宜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發展模式。

  • 上一篇:求壹部關於中國遠征軍遠征緬甸的電影(電視劇)名字?
  • 下一篇:指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