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大食者的歷史

大食者的歷史

1942發生了很多大事。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國簽署《聯合國聯合宣言》,郭沫若寫出歷史劇《屈原》,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誕生,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逝世,享年31。

同年,地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饑荒。數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餓死。

這壹極其悲慘而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中國的史書中鮮有記載,今天的人們對其真相也知之甚少。

最終,知名作家劉震雲為了重溫這段幾乎被這個民族遺忘的歷史,走訪了災難的幸存者,並最終寫出了名為《文古1942》的調查小說,使他成為這場災難的唯壹敘述者。

導演馮小剛看後深有感觸:“二戰期間,全世界都知道希特勒和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但1942年,中國河南有300萬人死於旱災,卻很少有人知道,更別說外國人和中國人了。劉震雲寫了壹本關於它的書。我是在1993看到的,很震撼。”

後來,馮小剛將劉震雲的小說《壹九四二》改編成了壹部歷史電影,名為《壹九四二》,並邀請了李、張國立、陳等人主演。

溫馨提示: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即可免費觀看這部電影。請提前準備好紙巾。

影片講述了他的老上司在河南大旱期間去陜西避災,卻未能到達目的地後淪為難民的故事。他目睹了兒子、兒媳、妻子相繼慘死,政府的腐朽統治和日軍的入侵更是讓災難雪上加霜。最後只剩下他的老板,他在回河南的路上收養了壹個同樣失去家人的小女孩。

電影反映生活,但生活有時比電影更殘酷。這些都是已經搬上銀幕的故事。能否用短短兩個小時來形容“子怡吃貨”、“賣兒棄女”、“野狗吃屍”、“千裏無人,餓死擒山野”的場景?

其實從1941的秋天,河南就開始出現幹旱。在許多地方,沒有收成。農民們開始刮樹皮,挖樹根作為食物。到1942年秋,持續壹年的幹旱更加嚴重。樹皮和樹根已經基本挖光,災民開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當時饑荒中的河南災民。每個人都不修邊幅,等待政府的救濟。

當時的政府雖然采取了救災行動,但既沒有計劃,也沒有盡力。各地都在互相觀望,推卸責任,隱瞞災情。

戰爭和饑荒導致壹些婦女將自己賣給人販子,以換取壹些食物或壹點錢,以維持父母和子女的生命。

1943年春天,河南依舊幹旱,很多災民為了生存選擇了舉家逃亡。受災最嚴重的村莊基本空無壹人,成千上萬的人湧向陜西。在逃亡途中餓死、掉下火車、碾過的人數無法計算。目前公認這場災難的死亡人數為300萬,但真實的具體數字壹直是個謎。

影片中,為了呈現壹個真實的時代,以張國立為代表的這個難民的男主角,不僅在開拍前半年就開始練習河南話。拍戲的時候也集體減肥,真正體驗了長期饑餓的感覺。張國立說,當妳真的很餓很虛弱的時候,妳會發現很多人物的臺詞都是多余的。

時隔78年,當年目睹那場饑荒的人大多已經去世。就算活著,至少也是八九十歲的人了。河南省《珙縣誌》關於此事只有短短的壹句話:“民國三十壹年,大旱,日寇入侵,釀成大禍。農民多以樹皮、雁糞、觀音土充饑。”

當我們覺得電影氛圍太重的時候,要知道這些血腥的畫面確實發生在過去歷史的某個時刻。

從影片壹開始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影片大部分都是在逃亡的過程中拍攝的。逃亡的路上,壹邊是天災,壹邊是戰亂,到處是斷肢斷臂,到處是哀號,人民水深火熱。

在這個過程中,導演經常用暗色調來表現底層人民的黑暗生活,畫面中大部分是旱地,極小部分是天空。這幅畫給人壹種壓抑的感覺,暗示了政府的暴虐統治。

同時,導演多次用特寫鏡頭來反映難民的悲慘處境,如壹群野狗在逃跑途中撕咬死去的難民屍體的特寫鏡頭,給人以極大的精神沖擊。同時多次使用遠距鏡頭來表現難民的數量,給人很大的視覺沖擊。

影片中,逃離沙漠的災民衣衫襤褸,食物匱乏,而政府官員們衣食無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影片開頭就提到“江澤民因為豫有饑荒,特意減了兩個菜,以示對救災的支持。”這句話暗示了後面的人偏差的結束。在拍攝這壹內容時,導演巧妙地運用了以黃色為主的暖色,突出統治者舒適的生活。

壹、樓主範殿元(張國立)

範殿元原本是河南的地主,兩個孩子,家境殷實。他的兒子在壹場饑民與村民的混戰中被打死,因為饑民是“大胃王”。為了保證家人的安全,饑荒來的時候,他的老上司駕著馬車,帶著老婆,拉著糧食加入了逃難的行列。

在逃亡的途中,他的兒媳在生下孫子後不久就筋疲力盡餓死了。電影中有壹個非常令人擔憂的場景。媳婦餓死後,婆婆趕緊抱著剛出生沒幾天的孫子扒開衣服,說趁熱吃幾口奶,死媳婦沒奶了。

後來他老婆也餓死了,他女兒為了5升小米被賣到妓院。

在躲避敵人轟炸的途中,範殿元抱著孫子趴在地上很久,不敢起來。後來他的小孫子被他悶死了。

然後他的長工被日本人捅了喉嚨,死了。

他的馬車、糧食和銀元在途中被當地警察強行“征用”,但實際上都被拿走了。

逃離大漠的目的是讓壹家人活下去,但範殿元到了陜西,就剩下他壹個人了。作為壹個有錢人,他變成了壹個像房客壹樣的難民,這說明在災難面前,所有的難民都是平等的。

壹無所有的範殿元不想逃跑,開始逆著逃跑的人群往回走。在路上,有人告訴他,“現在回去就是死。”他默默地說:“我只想死在離家近的地方。”

範殿元絕望的心態和疲憊的流浪精神,已經讓他的希望和身體壹樣岌岌可危。

然而,當他轉過山坡時,他遇到了壹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女孩,她哭了。小女孩告訴範殿元,她哭的不是父親的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

範殿元讓小姑娘叫自己葉。小女孩擡頭喊了壹聲“葉”。於是,他拉著小女孩的手向山下走去。到處都是死屍,雪在搖曳。

二、範殿元的女兒——明星(文王子飾)

明星出現在鏡頭裏的時候,懷裏總是抱著壹只黑貓,寧願不吃幾口就帶在身邊。躲過敵機轟炸後,她毫不畏懼地跑出去找貓。

然而,小姑生下孩子後,她告訴家人把貓殺了。隨著壹聲淒厲的貓叫,貓被宰了燉。範殿元坐在女兒身邊哭著說,星星,爸爸對不起妳!但是,明星看著剝好的貓皮,沒有任何表情,最後說:我也要喝貓湯。那時,她已經餓了。

當壹家妓院偽裝成服裝廠來買女孩時,邢星建議他的父親賣掉自己,但範殿元拒絕了。星星勸爸爸:我受不了,我連柴火都吃不下。請讓我逃走!也可以換五升小米。她還故意向那個人強調,自己會讀書、會看書是“優勢”,最後她被收買了。她在給別人服務的時候,因為吃得太飽,蹲不下。

星星的結局是必然的,人在災難面前是沒有底線的。壹個小人物的歷程,反映了當時環境下很多人的經歷,真的很可悲。

第三,房客是瞎鹿(馮·)

房客的盲鹿是影片中最懦弱最可悲的角色。他可以為了幾桶小米而無視妻子被戲弄,他也可以為了幾桶米而出賣女兒來犒勞母親。

雖然他已經活得沒有下限了,但還是沒能挺過這場災難。最後,他偷不走毛驢,壹頭紮進了壹口放著開水的鍋裏,留下了兩個孩子和妻子。

馮飾演的盲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受害者。他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只要能活下來。

1942年,馮小剛沒有自己的態度,讓觀眾決定壹切。“妳就是妳所看到的。”。

沒有渲染,沒有修圖,以速寫的方式還原給觀眾最真實的場景,其中描述了大量的細節,看似黑色幽默,實則是深深的悲哀。

據說,當馮小剛找到劉震雲說他想拍這部電影時,連劉震雲都震驚了:他以為沒有人想看這麽悲慘的故事。

影片醞釀於1993,開拍於201110,最終馮小剛在最冷的五個月完成拍攝。因為逃亡的主題,整個劇組最多的時候表演了600人之多,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之多,包括200多輛轉運面包車,完全是拉練的。

但是,就是這樣壹個龐大的團隊,他們在細節上的努力非常感人。

比如重慶的拍攝部分,主要是關於國民黨和宗教人士的活動。這條街由攝制組設計,重慶市政府出資。施工完成後,攝制組去現場時都驚呆了。這些建築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築建造的,商店裏賣的東西都是實物。

後來,這條街也成了重慶的壹個著名景點:郭敏街。

給攝制組印象最深的是難民們接火車的場景。為了有好的拍攝效果,攝制組從山西轉戰東北,終於找到了壹輛1942的美制機車,還能開。

但光有機車沒有車廂是不夠的,於是制作部根據當時難民的歷史照片,制作了逃難時拉貨用的平板車。

拍攝時是在東北零下20度,當地人好心提醒劇組不要用手碰鐵片,不然真的沒法撕下來。但是為了呈現真實的效果,不是每個人都能戴手套的,所以戴手套的摸鐵,不戴手套的摸木頭。

在零下20多度的大雪中,在列車運行過程中,在列車頂部,拍攝了數百名群眾演員。攝影導演呂樂說,這可能是他壹生中僅有的壹次機會,這也算是他的收獲。

關於火車,六分鐘前後用了壹個月,從最後的效果來看還是值得的。

擅長喜劇的馮小剛這輩子最想拍壹部電影,就是這部極重的災難片——1942。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馮小剛感情的傑作。他試圖通過70年前的壹場人間災難來反思中國人的人性和救贖。

但影片上映後票房慘敗,比同期上映的《對不起泰國》票房差了近4倍。最後,馮小剛不顧壹切地拍了壹部廣告來還債。

壹部電影的成功不能用票房來衡量,但票房可以反映大眾對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和感情的接受和認可。

許多網民在觀看預告片後炮轟馮小剛,指責他“發財”,這引起了中國人的共鳴,並為他們賺了眼淚。果然,劉震雲的擔心得到了回答:沒有人願意看這麽悲慘的故事,在這個幸福的年代,人們早已習慣了逃避苦難。

張國立回憶說,馮小剛甚至因為1942年的票房慘敗而流淚。當他問馮小剛是不是因為他被啟用才導致票房慘敗時,馮小剛的回答很感人,並不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反而因為票房失利,觀眾遠離了苦難,他覺得應該拍這樣的電影。

馮小剛對1942年的愛,雖然不能與歷史相提並論,但卻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是壹代人的回憶,是壹代人的辛酸回憶。看過的人都說好,但是不敢再看了。

影片最後,旁白念道:“十五年後,這個小女孩成了我的母親。從我記事起,我就沒見過她流淚或吃肉……”

“不吃肉”這幾個字可以深刻地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災難的沈思。

都說亂世出英雄,更多的是看生命的損失。

馮小剛的深刻之處在於沒有讓1942成為天災,而是把觀眾的視角引入了人禍。大饑荒雖然是天災,但也有相當大的人為因素。

“1942”不是眼前的災難,但它總是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重演。人性總是在爭取,卻不能鞭策所有人。

中華民族是壹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近代以來,無數悲劇在中國上演,有的是為了國家,有的是為了家庭。

如今,流浪漢土匪,是非顛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面前是新時代的繁榮,國家和人民是安全的。

但我們不應該忘記災難,我們應該正視它,正視它,反思它,從而避免它。

  • 上一篇:海陸豐的革命史
  • 下一篇:無文字的歷史第壹天的銘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