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阿q的原型真的是莊子嗎?魯迅為什麽罵莊子?

阿q的原型真的是莊子嗎?魯迅為什麽罵莊子?

大家應該都看過《阿q正傳》,很多人應該對這篇文章印象頗深。魯迅在書中對阿q的態度當然是很輕蔑的。而且,阿q已經成了罵人的代名詞。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魯迅筆下的阿q其實是有真實的歷史原型的。而這個人竟然是莊子。莊子是中國古代道教的代表人物。為什麽他被魯迅描寫成這樣壹個形象?魯迅在其他文章中也明確批評了莊子。魯迅為什麽這樣罵莊子?

魯迅晚年寫了壹個故事:莊子在拜見楚王的路上,請大神復活了壹個骷髏(用莊子的“骷髏”);但那人醒來後,以為莊子偷了他的衣服,就要把莊子的衣服扒光。最後,莊子不得不求助於巡捕。

同質、無憂無慮、不受是非約束的莊子,遇到實際問題仍要求助巡捕,真是莫大的諷刺。更何況魯迅對莊子思想壹直是持批判態度的,阿q和莊子之間似乎也確實有壹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莊子思想的壹個特色”,“阿q是莊子的草根版,莊子是阿q的理論版”。換句話說,莊子是阿q精神的源泉,是阿q的原型..

這種說法很混亂,尤其是對於不太懂莊子思想的人來說。肖鑫認為:雖然魯迅整體上反對莊子思想,阿q和莊子表面上確實有壹些相似之處,但阿q精神與莊子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

1.魯迅對莊子的態度是從早期的“摩羅詩論”到後期的“死亡論”。魯迅對莊子思想的批判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生涯。因為魯迅認為老莊以“混沌”、“外生生死”、“不責是非”為中心的生育思想不利於中國人。

魯迅在《摩羅詩力論》中多次提到“不”。這是針對《莊子》巨匠中的“擇其善者,而擇其善者”。莊子的意思是:不為外物所擾,保持內心的平靜。但魯迅認為,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觀念,導致了精神上的墮落,最終使中國人像根木頭。

這種對莊子思想的批判態度,在1933與施蟄存的論爭中得到了進壹步的體現。施蟄存在給年輕人列書單時,把《莊子》和《文選》作為“對年輕人文學素養的幫助”的必讀。對此,魯迅展開了非常嚴厲的批評。

因為魯迅持進化論觀點,認為復古思潮是壹種思想墮落,容易培養出壹些新瓶裝舊酒的“新青年”。其實早在幾年前,魯迅也交過壹份“青年人必須讀書”的答卷,但那是壹張白紙。

魯迅對莊子思想的批判壹直持續到其創作生涯的末期。魯迅晚年寫《起死回生》,取材於《莊子·智樂》中的骷髏頭故事,古為今用諷刺莊子。

故事中的莊子和莊子本人壹樣,持“無是非”的觀點。而莊子在與人發生爭論時,在面對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時,卻“慌忙從袈裟的袖子裏拔出了海妖,吹了三下”。這真是對莊子思想的極大嘲諷,因為按照莊子的思想,他不該讓別人主持正義。

但值得註意的是,魯迅雖然反對莊子思想,但他本人卻深受莊子影響,尤其是在遣詞造句方面。郭沫若曾寫過壹篇文章,從遣詞造句上探討魯迅對《莊子》的繼承。

魯迅非常欣賞莊子的文學才華。魯迅在《中國文學史大綱》中,曾引用司馬遷對莊子的評價:其文采飄逸,周後期諸子之作不可前。

當然,魯迅自己也曾經說過,他是被莊子和韓非毒死的。結合魯迅對莊子思想的整體態度,他應該有以莊子為阿q原型的創作動機,但要分析阿q是否以莊子為原型,還得具體比較。

2.莊子和阿q表面上的相似,逃避現實,單方面宣布勝利。

表面上看,莊子和阿q的人生態度特別消極。他們總是在逃避現實,單方面宣布勝利。莊子逃到了壹個超越現實的虛無之地,阿q則逃到了過去和未來。

《逍遙遊》中,莊子首先借助“翺翔於九萬裏之上”的鯤鵬,消解現實中的各種矛盾,然後告訴我們,從天上看,地上的壹切都是不可分辨的,就像仰望天空壹樣。然後莊子對朱和鴿子進行了嘲諷,用“無涯遊子”否定了列子。

最後就是拉出壹個不吃五谷雜糧吸風喝露水的婀娜女神。總之,莊子始終站在遠離現實的地方,否定各種現實,單方面宣布勝利。

阿q的思維方式比莊子簡單得多,但他和莊子壹樣,也在不斷地逃避現實。阿q在最後壹個村的地位特別低,別人只希望他幹活或者取笑他。但是阿q和別人發生爭執的時候會說:我們以前比妳寬多了!妳是什麽?這是壹次回到過去的飛行,雖然沒有人知道他過去是否真的很富有。

面對村裏兩個有文化有可能成為學者的孩子,阿q在精神上沒有表現出尊重,因為他想:我的兒子會富裕很多!這是對未來的逃避,即使阿q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兒子。

總之,莊子和阿q都有很多逃避現實,單方面宣布勝利的方法。

對生死的態度

在莊子看來,人生不是為了實用。且不說其中包含了多少無奈,這的確是莊子的最終結論。惠子感嘆五石大的葫蘆在《逍遙遊》中無用,莊子說可以當船在江湖上飄。這裏的“無用之用”還是有用的。

然而,在人類世界裏,無論是大到能罩住幾千頭牛的橡樹,還是大到能罩住幾千車皮的臭椿樹,之所以能長這麽大,都是因為“沒用”。莊子想表達的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是延續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有所作為。

莊子對死亡的態度,除了淡定,還透著壹絲“歡喜”。比如他妻子死後,他就用鼓唱歌,因為他認為在生命誕生之前,沒有生與死,死與生都在壹口氣之中。這種說法其實是基於這樣壹個事實:人世間的幸福並不是終極的幸福。莊子對死亡的坦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現實的迷失。

阿q其實是個沒用的人。《阿q真能做》只是對阿q的諷刺,阿q沒有固定工作。他只給別人做短期工作。他割小麥、犁水稻和撐船。他沒有人生目標,只是為了糊口。阿q從最後壹個村走到城裏,只是因為最後壹個村實在過不去。阿q被“革命”迷住了,卻突然發現連舉人大師也如此害怕。

再來看阿q對死亡的態度。面對這樣生死攸關的事情,他在乎的是能不能畫個圈。到了遊行的時候,阿q終於意識到自己要被抓個透。他壹度急得兩眼昏花,但馬上又想到:天地間的人生,有時是要砍頭的;在天地間的生活,有時需要遊街示眾。

阿q的理解論無疑帶有莊子生死觀的味道。而阿q的壹生,似乎有點像壹個莊子思想的踐行者。

3.莊子和阿q的本質區別我們大概比較過莊子和阿q的壹些表面上的相似之處:逃避現實,單方面宣告勝利,不承認生命的價值和對待死亡的態度。但是,值得註意的是,這種相似只是表面的。再深入壹點,就會發現莊子和阿q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阿q所追求的,正是莊子所唾棄的。

阿q雖然地位低,但他並不認為等級制度不合理。相反,他有很強的等級制度。上個村其他人欺負阿q,阿q欺負比自己弱的王虎,小D,小尼姑。楊先生禁止阿q參加“革命”。阿q看到小D編辮子,也想:“決不允許他這樣。”

阿q逃避現實的方式也是建立在世俗名利之上的。“比妳有錢多了”“我兒子會有錢多了”“我兒子打他爸”之類的想法,其實是以等級反等級,以名利反名聲。換句話說,阿q雖然沒有壹定的人生目的,不追求人生的價值,但他對功名有著苦澀的認同。

名聲和地位正是莊子所唾棄的。《莊子》有七篇,分別以自由、統壹、健康、生命、道德、現實、混沌為中心,以消除世間各種對立,達到超脫的境界。其實莊子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唾棄名利的。

《秋水》裏有個故事:楚王派使者請莊子出山,莊子卻說,聽說楚國有只烏龜,被殺的時候已經三千歲了;楚王珍藏竹盒,覆以錦緞,供奉於殿上;請問醫生,這種烏龜是寧願死後留下骨頭,還是寧願活著的時候偷偷摸摸的在泥裏拖著尾巴?

阿q是沒有規律練習的“雙標”,莊子以道為核心。

阿q精神有壹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沒有壹定的標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雙標”,壹切只對自己有利。比如《楊先生》禁止阿q“革命”。阿q曾私下稱“媽媽的假洋鬼子”,其實他自己也有阻止小d的想法。

比如阿q可以因為凳子的名字和切洋蔥的方式嘲笑城裏人,也可以嘲笑上個村的人沒見過世面。再比如,阿q認為自己比王虎強的時候,就試圖用武力讓王虎屈服。但打了他壹拳,發現他比王虎還弱,馬上改口說,君子動口不動手。

莊子的壹切思想都來源於“道”這個核心概念,莊子的“道”不僅是利己的,也是利人的。“道”是高於現實的存在。在“道”的觀照下,名利虛無縹緲,等級虛無縹緲,沒有世俗世界的大小與是非之辯。個人和他人其實是壹樣存在的。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莊子和阿q的遺忘來清楚地理解這壹點。阿q的頭皮上有幾塊痂。他很想忘記這個缺點。他選擇的方式是避免所有與此相關的詞語。結果他越來越忌諱,越來越吃虧。

但是,莊子不怕身體上的缺陷。相反,他認為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特征。比如《德崇賦》中的、沈土家、無趾蜀山這樣的德人,都有很大的身體缺陷。所以莊子的忘,不是針對某些缺陷,而是針對整體。《太上皇》中,莊子通過顏回之口闡述了忘:斷肢,靈動,離形知,大同同。

  • 上一篇:手機發展史!1902的電話號碼其實是壹個圈!2102的手機是芯片?
  • 下一篇:抗美援朝,空軍第三師第二輪入朝,多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