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海珠湖“觀魚亭”有歷史介紹嗎?

海珠湖“觀魚亭”有歷史介紹嗎?

觀魚亭不是。

二十四景指的是石馬崗(石馬凡營),又名走馬崗、上馬崗、下馬崗,位於今小港公園內,靠近公園東門,焦剛與新港西路立交橋相連。它的山丘起伏,蜿蜒到西部燒烤區。相傳南漢皇帝(917-971)經常帶著壹群宮女騎馬到這裏來學箭取樂,故名。劉王店,石安寺,雲貴橋,古今名勝,都在驛站附近。山上有各種古樹,紅棉飛絮,松樹參天。這個崗位距離珠江只有1.5km,以前都是田地。登上山頂,向北望去,可以看到“江河出沒,船帆編織,山披白雲,蓄勢待發”(《姚希二十四景詩》)。坐在綠色裏,悠閑自在。石綱是壹個紅色的巖層,現在被確定為壹個古老的海岸遺址。

等月橋(利橋等月)也是功名利祿橋。東至江南大道中馬路橋約120米,北至江南西路約53米。這座橋是用原木建造的,後來被改成了石頭,所以被重新命名為“李記”。大橋的左右兩邊都是水松,但東邊的稻田很寬,在雅頓直接與珠江相連。在清朗月夜,文人墨客常常結伴攜琴月橋,作弦品茶,作詩,樂在其中,正如劉同的詩《靜待月橋》所言:“月出江月明,無邊無際。巖村人靜時,萬物雪霜。”安靜的場景。橋還在,被侵華日軍破壞的橋欄早已修復。橋前後有海珠文化中心大廈、海洋石油大廈等多棟高層建築,處於鬧市區。

《吟秋景》(Song Jing Qiu Yin)連接著嶽躍大橋的左右兩側,由花崗巖石板鋪成,每塊石板都有壹兩英裏長,非常優雅。豆瓣菜廣泛種植在岸邊,枝葉繁茂,像百萬秋翠,又像壹件樂器和壹名戰士。風吹散,似濤聲,若虹吟,春風秋雨,浪打碼頭,龍吟。村裏有鶴,白鶴空空,嗖嗖地唱。有壹首詩可以證明這種情況:“我還懷疑石橋下,龍吟風雨。”(羅、劉同《吟秋景》詩)上世紀80年代麻湧改造時,李記大橋兩側的河堤采用圬工保護,河堤表面鋪水泥構件,形成平坦寬闊的人行步道。路邊更是種上了槐樹、柳樹、紅花樹,兩岸煥然壹新。

蒸霞銀行(桃畔蒸霞)位於待月橋南。河岸周圍有無數村民種植的桃子。春天,春風陣陣,粉雲裊裊,英倫落水,彩霞投影。唐代朝鮮昌黎詩中“川元蒸夏虹遠近”的意境生動。在壹條小溪上劃船,如在壹幅畫中。

空見楚(空見景雲)位於今江南新村麻湧附近。這裏的溪邊有很多水松,但隔著麻湧的支流向北望去,是壹望無際的稻田,沒有樹木。見天朗氣清,雲淡風輕,山在落,浪在歸帆,開闊的視野使人心胸開闊,從容不迫。難怪楊文貴的《看空雲》裏有壹句詩“心明水清,水天壹色。”狂雲無心,常蓋塔”(《姚希二十四景》)。70年代末,這裏還是壹望無際的菜地。自從江南西路、江南新村開通後,農田讓位於樓房。

來歐門(鹽門來歐)位於李記大橋南,廣州76中門前公路橋附近。這個村莊被麻湧的支流所包圍,而“居士別館”(居聯中的“石祥花園”)就在其中。清朝時,鹽務當局在麻湧這條支流的人口處設置閘門,阻止私商。這裏溪水清澈,魚蝦繁盛,吸引了成群的海鷗(這不是海鷗,而是壹種經常在河灘上活動的鳥——沙鷗)前來覓食。如果在岸邊垂釣,領略泉水、鷗步、雪松屋、炊煙的田園味道,自然會引起詩人的詩情畫意。如清代蕭福昌《鷗門打魚》詩中寫道:“柏屋華蓋晚集,沙鷗亂。如今,該海岸已成為居民區。由於水汙染嚴重,魚蝦都不見了,成群的海鷗也不會來了。

人外山房(人外山房)是普賢道元的閑齋。從鷗門沿麻湧北岸南行到今天的懷德堆湧(街)附近,都是山外人家。山房四周都是支流,遠離塵囂和喧囂。劉同喜喜歡隱居的田野,因為他被稱為“在人群之外”。他曾親手在山房外種了兩棵桃樹,並寫了壹首詩日:“人外靜,門外如山。”

枕濤樓(茶樓枕濤)是壹家茶樓,位於西麻湧南岸惠苑街附近。屋外有水松,流水窗,活潑綠席,以唐詩“壹枕浪松風”的意境聞名。雖然今天在同壹個地方仍然有茶館和餐館,但它們已經不是過去的景觀意境了。

惠和津(金曜觀潮),現存的麻湧橋,即惠津橋,橫跨其上。過去珠江漲潮時,潮水從東邊的雅頓經過,同時人們湧向西邊的鳳凰港口,兩次潮汐在匯河津匯合。它真的很神奇,因此得名。過去,堤岸邊壹排排水松和壹簇簇蘆葦吸引了成群的水鳥。漁舟唱晚,蕭月垂下,風景獨好。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條河受到了嚴重汙染,過去的美麗景色不復存在。麻湧整治以來,通過疏浚河床淤泥、鋪河堤護石、沿河種植花草樹木,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都榕峽(都榕峽)、聽丘居(明居聽丘居)、漳平(漳平劉穎)位於今麻湧東部,歌山新街、懷德街壹帶。在過去,這是塗平,有壹棵古老的榕樹,枝葉覆蓋了幾畝地,像壹個屋頂,它的根像柱子壹樣垂下來,它的須根像窗戶,像壹座大房子。牛也拴在這裏。離都榮峽東邊不遠,就是秋菊聽茶館。這座房子是用松樹皮和向日葵葉建造的。面朝清溪,水風拍打著樹葉,雜樹圍繞著房子生長,清涼爽口。雖然是炎熱的秋天,但東邊的另壹個露臺上有壹棵古老的香樟樹。炎炎夏日,涼風自生。拄著棍子和菜走著,有鳥兒在互相追逐。詩中有“暑熱無處不在,夏涼生古蔭”,“參天古坪上,街上鶯聲作鄰居”,真是壹景。如今,這三景的景觀早已不在,變成了船檢大院、農機宿舍、華海樓等現代化的商業居住區。

張世紅棉路(紅棉路上的紅雲)和老農亭(聽雨亭)在姚希的東北部,現在隔著山沿著南昌街。它們是古時候村外所有山向北行進的必經之路,長約10英尺。有壹棵木棉樹,挺獨立的。花開之時,在雲裏發光,聞鷓鴣之時。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詠,如潘飛聲、詩日:“壹山鷓鴣喚我尋春,紅珊瑚遍地,仿佛過了臺路”。從紅棉路向北,建築呈弧形,有壹個田心的小土堆凸出。從前,有壹座寺廟,外面有壹個小亭子。農忙的時候,農民們經常邊吃飯邊休息,互相安慰,因此得名。春雨,布谷鳥的聲音,樂趣都是自發的。楊詩《老農亭·Xi語》說:“團團午後猶聞香,喜聽春鳥忙。”現在這兩個場景被改造成了大街小巷。

這三個景點的位置很難確定,即崔迪(堤的春天),藤花洞(竹藤花洞)和菁蓉軒(船屋場景)。作者出自“小漢水畔藤花洞,非至船屋,不涉此,乃築幽徑”(《姚希二十四景》)。崔迪上有茂密的樹木,滿月是綠色的。行人常被枝葉拉扯,魚鳥隱匿,增加了出行的趣味性。所以有馮世謙的詩“青蘸清溪,魚鳥混雜”。舍爾嘴大堤旁,水中有壹間小沙屋,地上有壹間用杉樹皮搭成的小屋,呈船形,取名“船屋”屋旁有古榕樹,屋主黃仲鸞經常在此與遊人歡唱,人與景融為壹體。付曉常與石日談:“不辨壹屋壹舟,皆在融泉”,故又稱“景榮軒”。船屋綠樹成蔭,北岸大堤上還有幾家農家樂(粵式、尹波式、土地式)。牽牛花的藤蔓攀墻覆瓦,花在溪中熠熠生輝。每次春寒黃昏,都是陰雨熏天,正是賞花的時候。

茶場(肖春的茶場)占據了窯頭以南的大片土地。據《姚希二十四景詩序》記載:“茶場多在姚希。茶雖小叢,有根有泉,幾乎不費力氣。”春天的清晨,采茶姑娘冒著霧氣,露著濕漉漉的,壹邊采茶,壹邊唱歌,是壹景。正是“河南長茶好,茶田春曉,淡淡青煙,茶歌出林”,贏得了詩人的雅量。據說河南茶的質量比清遠茶和古老茶好。可惜如今的茶種已經失傳,茶田變成了民居。

石崗(石崗雙榮)和茶市(茶市黎明)位於長崗路和江南大道交界處。石崗是姚希村的主峰,“石綱如盤陀”。山上有兩棵榕樹,婆婆婀娜,根如屏風。時不時有遊客拖著棍子參觀,俯瞰天水,聽聽附近的鳴禽,也是壹種享受。茶葉市場在石崗西麓,淩棗茶農用籠子賣“生茶”(未加工的鮮茶葉)。賣茶的多是婦女,太陽高的時候市場散了,茶農買米回家做飯。如詩所雲:“少女老曬發,賣茶早。”“日出茶市散,歸來晨起炊”。石崗在1970左右開道時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新氣象。

周爽書院(周爽書生)、地硯池(硯墨飄香)、泉中泉(怪潭泉)、雲林花壹坡(畫坡雲林)等景點位於泥崗李崗路壹帶。筆者聽姚希的父親說,周爽書院就在利港路和長港中路交界處的杜興酒店附近。老書院是嘉慶二十年(18喬)在天後宮重建的,是十三村學生子弟讀書的地方。書院群山環繞,叢林密布,遠離城市的喧囂。是學習知識的好地方。書院前有滌硯池。雖然這個池子只有不到3畝寬,但是很幹凈,很藍。真的是“墨池明麗,常凝結墨香。”在滌硯池中,有壹股甘泉從池底噴湧而出,形似壹個漂浮的碗。外池的水明澈,界限分明,故稱泉中之泉,也是壹絕。雲林如畫坡在顏地湖的南坡,草細苔厚,翠綠欲滴,林中古樹密布,點綴著藍天白雲。這真是壹幅生動的畫面。僧寶筏及詩曰:“見遠處寒林,斜陽蒼綠,是自然畫卷,水墨畫感多。”這是對這個場景的描述。

(來自網絡)

  • 上一篇:第壹次代表大會召開-1913中國歷史紀事
  • 下一篇:尼康d800是什麽時候發布的?是全畫幅嗎(相機參數和解說呢)?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