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重慶綦江歷史上有什麽名勝古跡嗎?

重慶綦江歷史上有什麽名勝古跡嗎?

岐江

行政區劃

綦江縣轄石角鎮、東溪鎮、趕水鎮、大同鎮、石昊鎮、永新鎮、三交鎮、龍勝鎮、郭芙鎮、轉塘鎮、定山鎮、安新鎮、符歡鎮、永城鎮、新生鎮、中峰鎮、橫山鎮等17個鎮

經濟和社會發展

2008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25億元,同比增長14.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985元,同比增長21%。地方財政收入突破6543.8+0億元,達到6543.8+0.3億元,同比增長53.5%;轄內財政總收入實現6543.8+0.54億元,同比增長44.9%;全縣財力總量達到20.4億元,凈增6.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5億元,同比增長4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3億元,同比增長24%。農業總產值32.6億元,同比增長11%。工業總產值達到6543.8+036.8億元,同比增長28%。城鎮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達到38.7%。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達到13520元,同比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0元,同比增長16%。

地理結構

綦江縣位於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東南交界處,東臨萬盛,南接貴州桐梓、習水,西接江津,北接巴南。是“西南出海通道”上的重要節點,被譽為“重慶南大門”、“西部齒輪城”、“中國農民版畫之鄉”。全縣轄17個鎮、2個街道、314個村、50個居委會、2639個村民小組,面積2182平方公裏,人口95萬,其中城鎮居民29.2萬。綦江是喀斯特地貌,地勢南高北低。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均海拔920米,最高海拔1814米。這是石昊鎮萬隆的花壩。最低海拔188米,是永新鎮升平木瓜溪的入海口。屬於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立體氣候明顯。

交通

綦江公路交通便利。距重慶主城區僅半小時車程,兩條鐵路(渝、黔、三南)、兩條國(省)道(210、303)、兩條高速公路(渝湛、左萬)縱橫交錯,6個火車站、6個高速公路出入口,通往貴州、雲南、湖南、廣東、安徽。

綦江縣既有鐵路、公路,又有水運。川黔鐵路、渝黔210國道縱貫南北,與三(江)南(四川)鐵路、渝湘303省道縱橫交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全縣汽車裏程3046公裏,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中國鐵路總裏程為135km,有16個火車站。綦江已渠化,通航水道210公裏,綦江水運直通長江港口。綦江開發已被列為交通部重點開發項目。已建成的渝黔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全長72.5公裏,設有綦江、雷神店、東溪、安新等出入口。綦江至萬盛高速公路,全長33.8公裏,在縣內與渝黔高速公路(國道210)相接,全長26.2公裏。渝貴高鐵也將於明年開工建設。初步計劃在綦江設立綦江火車站和趕水火車站,預計總裏程67公裏,總投資70億元。綦江與主城區連通只需13分鐘。

工業

綦江工業基礎雄厚。工業強縣紮實推進。全縣有松藻煤電有限公司、重慶四鋼鋼鐵工業有限公司、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重慶柯華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業10家,基本形成了機械、能源、冶金、建材、食品等支柱產業,綦江齒輪、“老四川”牛肉幹、川江羊毛、綦江豬鬃等名優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在雜交水稻方面,綦江符歡鎮是我市水稻制種基地,已有30年的制種歷史。

環境

綦江縣位於重慶南部,北緯28° 27′—29° 11′與東經106° 23′—106° 55′之間,東鄰。縣城東西寬48公裏,南北長82公裏,面積2178.5平方公裏。

綦江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華鎣山掃帚山和向北延伸的大婁山之間。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山地丘陵占67.6%,丘陵占32.4%。全國最高海拔1814m,是石昊鎮的萬隆花壩。最低海拔188米,是永新鎮升平木瓜溪的入海口。這個縣的平均海拔是920米。縣城古南鎮海拔254.8米。

水文多溪河,水系發達。境內最大河流綦江,為長江壹級支流,全長231.3km。發源於貴州省桐梓縣花壩火盆洞,在江津區河口由南向北流入長江。綦江縣趕水鎮以上上遊流域面積2943.4平方公裏,下遊至綦江縣中遊流域面積1737.4平方公裏。河中遊長59.9公裏,寬60-100米,落差71米,比降0.3‰,多年平均流量83.9立方米每秒。在綦江流域,30多條大大小小的支流匯入面積為65,438+000平方公裏的楊度(322.5平方公裏)。藻渡河(1207 km2)、符歡河(134.2 km2)、郭芙河(116.9 km2)、蒲河(834.7 km2)和三角河(194.65438+)

氣候帶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帶,具有亞熱帶東亞季風的特征。氣候特點是冬暖、初春、夏熱、秋陰,雲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溫、光、水區域差異大。年平均氣溫18.8℃,年平均降水量1070 mm,年平均無霜期344天。

綦江所在地北鄰重慶,南接貴州。是重慶聯系貴州、雲南、湖南、廣東、廣西、上海的重要通道。也是重慶南部及其鄰近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有“重慶南大門”之稱。渝黔高速建成後,綦江縣到重慶市中心城區僅需40分鐘,區位優勢更加明顯。

自然資源

概況綦江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6543.8+0億噸,年產量近500萬噸,可開采200年以上。鐵礦石儲量近6543.8+億噸,石灰石儲量4460億立方米,水電開發能力6543.8+0.05億千瓦,天然氣、石英砂等儲量也很大。林地1125000畝,占總面積的34.5%,其中森林87萬畝,森林覆蓋率25.9%。有古尖山、頂山湖、白雲寺、古樹化石等自然風景區20余處,有傣族生殖圖騰、紅軍烈士墓、韓國臨時政府舊址、農民版畫之鄉等珍稀人文景觀10余處。旅遊資源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土地資源1994綦江縣土地資源詳查,全縣土地面積3280385畝。耕地面積1351244畝,林地面積955262畝,水域面積66451畝,園地、居民點、工礦用地215513畝。土壤分為水稻土、紫色土、黃壤、石灰巖、潮土、黃棕壤和山地草甸七大類,其中水稻土和紫色土分別占耕地的57.3%和36.3%。

全縣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654.38+0.849億立方米,可開采地下水6500萬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365.438+0.58億立方米,水電理論儲量654.38+0.57萬千瓦,可開發水電資源865.438+0.5萬千瓦。

礦產資源全縣礦產資源有煤、鐵、銅、硫、應時、明礬、天然氣、大理石、方解石、石膏、石灰石、頁巖、綠豆巖、鹵水等。煤礦地質儲量1.5億噸以上,可開采量1.1.5億噸,為無煙煤。綦江是全國產煤百強縣之壹,年產量近400萬噸。鐵礦石儲量超過2億噸,主要是赤鐵礦和菱鐵礦。

植物資源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小麥、玉米和馬鈴薯,其次是豆類和其他小雜糧。全縣有桑、果、茶、枸杞、紅梅、金銀花、吳英、杜仲、黃柏等經濟作物110多個品種,油菜、花生、煙葉、海椒、西瓜、甘蔗等短期作物450多個品種。樹木以松、杉、柏為主,其次是格樹、枝、桐、楊、相思、竹。珍貴樹木有國家壹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潤楠、銀杏、楠木等。

歷史的發展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秦漢晉南朝為巴郡江州郡,西魏北周為祁門郡江陰郡,隋朝為禹州江津郡(後改為巴郡)。唐武德二年(619),江津縣設在周楠,隆陽縣就設在這個古鎮上。唐元年(712),隆陽改名南川(今綦江)。北宋有帝五年(1053),廢周楠為南川郡。熙寧七年(1070),熊本柊起義軍設在銅佛壩(今趕水鎮對面),南川屬之。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撤銷南平軍,改南川郡為南平綦江。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於震建立大夏國,改南平綦江郡為綦江郡。

民國時期,綦江先後隸屬重慶蜀軍府、重慶甄宓府、川東路、川軍、黔軍、川東邊防、川黔邊防、國民革命軍第21軍、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1949 165438+10月27日,綦江縣解放。隸屬川東行政區璧山區(後改為江津區)。1958 11月,重慶管轄。

2001年,全縣進行鄉鎮建制調整。調整後,全縣轄19個鎮,48個居,314個村,3571個合作社。

綦江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在眾多景點中,有地勢險峻、景色壯麗的“白雲寺”。有重慶十二景之壹的“古劍名山”,清雅獨特,氣候宜人。有郁郁蔥蔥的避暑勝地“丁山湖”、“天山梯田”;有重慶才有、全國罕見的反映巴渝古文化的生殖圖騰;“石門寺”石刻眾多,做工奇妙,佛像眾多。有浪漫刺激的“西南第壹漂”,有著名古色古香的東西“明清壹條街”。江津四面山、萬盛石林等眾多景點和景區形成完整的旅遊帶,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區域旅遊資源分布特征為:以210國道(綦江岸邊)為軸,橫跨東西,貫穿南北,相對分散,局部集中,距離不遠,耗時多,目前對外和對內道路交通水平較低,南端區和北端區景觀組合配置相對較好,各有組合優勢。

綦江縣旅遊資源總體分布相對分散,以渝黔高速(210國道)為軸,但南北兩端相對集中。北端以縣城為中心,東有天臺山、英山白雲寺,西有古尖山、田常臨海、中峰生殖文化、清溪河。南端以東溪為主節點,東至趕水牛蛇口群,南至石昊洞、花壩群,西至丁山湖群。

  • 上一篇:我要黨的歷史故事,比較短,在學校背的,200-300字。
  • 下一篇:材料壹:歷史經驗表明,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往往是科技和產業革命醞釀的關鍵時期;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