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偶爾:運城、臨汾原名太原。

偶爾:運城、臨汾原名太原。

漢語習慣用法中的原漢字是平原、高原,即平地。太原,按照古代漢語的意思,就是大元。但是從山西的地理可以知道,太原並不是壹個大平原。山西真正的大平原首先是運城盆地,其次是臨汾盆地,分別是徐水和汾水形成的沖積平原。而且兩個盆地實際上是連為壹體的,並不是完全孤立的。換句話說,他們也可以被視為壹個“大元”。

理論上中國應該有很多“太原(大元)”,而且不是指城市,而是指廣闊的平地。但在古籍中,由於這個名字的重要性,並沒有被濫用。

《詩經·瀟雅·六月》描述了周朝與犰狳的鬥爭,有兩個小節描述了雙方的侵略與反侵略:

仙雲不弱,可樂準備準備準備。目標鶴嘴鋤落地,很快就到了涇陽。我們軍旗上的飛鳥,白絲帶鮮艷奪目。我們運兵船有十倍,沖鋒很難跟上。

我們的運兵車無論高低都很安全。這四匹馬邁著大步,非常溫順。猛襲仙雲,長驅直入太原敵膽。所有的文武官員都是尹吉甫,各國都以此為榜樣。

下面是周朝的壹系列地名:焦火,焦火澤,古代著名的沼澤,主要是水鏡聚集的地方;鶴嘴鋤,周朝皇帝的都城;方,應該是周邊的護國使者。當時濠江附近有幾十個姓姬的國家(城)。涇陽,水鏡北部。

還有壹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大元,就是太原。在古代,泰和達在壹些宏大的表達中總是可以互換的。“疏犰狳,至於大元”的意思是追擊犰狳,到達太原。犰狳(xiǎn yǔn y ǔ n),又稱“?“冼”、“冼”、“渾”、“渾州”、“項”、“於迅”、“燕雲”都是當時壹個遊牧部落的音譯名稱。

那麽周朝的軍隊是從哪裏追犰狳的呢?我們先來看《春秋》記載的另壹場更早的戰爭。

《春秋·趙公年》壹書記載:“晉荀師敗德於大路。”分別解讀了這段經文和三本春秋列傳。

《春秋左傳》曰:“晉中敗無止境,群在大元。”

《春秋谷亮傳》說:“中國叫大元,義帝叫大路。不是。來自中國,以主人的名字命名。”

《春秋公羊傳》說:“都督金遜、敗德於大宛。這種大鹽鹵也叫大元?特征來自中國,城市裏的人以主人的名字命名。什麽是‘原創’?上壹級叫原,下壹級叫紀。”

在三種解釋中,明確指出“大路”是“大元”,大路是義帝的名字,大元(太原)是我們自己的名字。那麽為什麽遊牧部落稱之為“大路”呢?因為有壹樣東西是他們真正想要的:鹽。《廣韻》:“鹵,鹽也。”我們知道,從炎黃時期到唐代,運城鹽湖是中國主要的產鹽基地。對於中原人來說,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仍然是繼關中盆地之後最重要的農業用地。

但這只是運城盆地,不是臨汾盆地。《尚書·龔宇》:“自建太原,至於嶽陽。”這裏記錄的是大禹治水後土地的情況:太原修到了嶽陽。古書中的嶽是山西中部的太嶽山,又名火臺山、霍山。嶽陽在太嶽山的南面。實際上,當時大禹人的主要居住地是在運城、臨汾的“大元”。

“太原”壹詞還與井田制向人頭稅過渡的壹個歷史事件有關。《國語·周瑜》說:“王玄失其師於南,而望民居太原。”這就意味著,周宣王進攻江漢地區時,幾乎全軍覆沒,所以他“料人在太原”。這裏的“預期人”和“太原”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解釋。比如有人說這個太原是老百姓紮堆選兵的大平地。這顯然是對這兩個詞的完全誤解。這裏的預期人口應該向包括奴隸在內的人口征稅。太原是指周宣王勢力範圍內的鄆城和臨汾地區。

本文開篇《詩經·瀟雅·六月》中“薄斬犰狳,至於大元”的天子,就是要“寄人籬下”的周宣王本人。同壹個皇帝兩次訪問太原應該沒有什麽不同。

那後來為什麽叫太原太原?原因是古人搬家時喜歡帶地名。無論是太原,還是唐朝,還是晉朝,都是從運城、臨汾來的,被晉人帶到了今天的太原。

參考《金水考》

  • 上一篇:為什麽莫斯科房價20年暴漲77倍?
  • 下一篇:蘇家屯哪裏最繁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