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紅軍過鐵索橋的故事

紅軍過鐵索橋的故事

紅軍過鐵索橋的故事;

5月25日,1935,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羅榮桓、羅瑞卿立即作出決定,於5月26日上午奪取瀘定橋。

部署是劉伯承、聶率領的紅軍第壹師和陳賡、宋任窮率領的幹部團為右路軍,中央縱隊和1、3、5、9軍為左路軍攻占瀘定橋。

紅二師四團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作為前鋒向左路軍進攻。5月28日。紅四團接到命令後,日夜兼程240華裏山路,於29日上午在瀘定橋西岸與敵交火。

當時瀘定橋橋面已被敵人拆走約80米,並塗上機油,機槍大炮連在東橋頭高處,形成密集火力,嚴密封鎖瀘定橋橋面。

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召開幹部會議動員戰鬥,組織22個突擊隊奪取大橋,由連長廖大柱、指導員王海雲率領。

下午四點,22名紅軍戰士,手持沖鋒槍,背上軍刀,腰間別著十幾顆手雷,冒著槍林彈雨,爬上赤裸的鐵鏈,向東橋撲去。王有才帶領的三名士兵持槍緊隨其後。

壹手拿著板,壹手拿著鏈條,壹邊前進壹邊鋪橋板。紅軍突擊隊爬到橋中央時,敵人在東橋頭放火,阻止紅軍取橋。紅軍戰士與敵人肉搏,飛奪瀘定橋戰役。

這時,政委楊成武率隊越過東橋,擊退了敵人的反攻,占領了瀘定城,並迅速撲滅了橋火。整個戰鬥只用了兩個小時,然後就驚心動魄的拿下了瀘定橋。

擴展數據:

背景:

5月25日,1935,中央紅軍長征先鋒部隊紅軍1師1團壹支部隊在四川安順場成功渡過大渡河後,蔣介石調遣川軍兩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努力迅速渡過大渡河。

挫敗了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師和紅1軍團幹部團繼續從安順場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從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入川,迅速奪取瀘定橋。

歷史意義:

瀘定橋戰役由此成為中國* * *產黨和工農紅軍長征過程中的壹個重要裏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壹、二、四方面軍會師,最終北上陜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基礎。

它以“十三條鐵鏈劈開* * *和國家之路”的壯麗贊譽,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篇章。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中,有7位元帥在長征中通過了瀘定橋。

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在橋面上重重地跺著腳,感慨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妳們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錄》中為瀘定橋題對聯:“長征,我還記得魯管的危險。三軍遠防皇軍入侵。”充分展現了紅軍長征攻占瀘定橋的艱險和英雄氣概。

戰略意義:

5月25日,1935,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四川安順野戰軍成功渡過大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從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二連長廖大柱等22名突擊隊員冒著槍林彈雨。

以密集的火墻鐵索奪取橋頭,合圍左岸部隊占領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翻越天險,粉碎了蔣介石在大渡河以南殲滅紅軍的企圖。

盤江鐵索大橋:

在關嶺縣和青龍縣交界處的北盤江渡口。兩峰立於山中,壹峰在水中,絕壁千尺,壁立如刀。是古代貴州進入雲南的必經之地。東西兩岸相距約80米,水流湍急。

明朝崇禎四年(1631),貴州省按察使朱提議修建壹座鐵鏈橋,數十條鐵鏈貫穿兩岸山石。上面有兩塊木板,厚約27厘米,寬約3米。兩側豎立著高約3米的網狀鏈條護欄。

橋頭有塔樓設施,方便出行休息和避雨。根據徐霞客的現場觀察,這座橋“看起來空靈,但練起來,卻是屹立不動的。”每天都有幾百頭牛馬,都是負重的。"

清代多次修建,河岸上堆放著大樹,鎮上有巨石,交錯成拱形以牢牢托住鏈板。以及屏蔽桿和板外殼。因此,行人可以文件通過,並得到比以前更好。

兩岸古樹陰森,石碑挺立,林宮空靈輝煌。前人視其為黔中勝景,“千尋金鎖跨銀人,百尺丹樓跨蔡峰”。

百度百科-瀘定橋戰役

  • 上一篇:欣賞《無論妳多麽興奮,最終都會回到平淡的生活》的原作者
  • 下一篇:歷史上失傳的折家將軍和育家將軍,才是真正的宋代名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