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合同啟動確認

歷史合同啟動確認

合同訂立方式

《合同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通過要約和承諾訂立合同。

發盤也叫要約、報盤、報盤、出價或報價。要約是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發出要約的壹方稱為要約人,而要約所針對的另壹方稱為受要約人。有效要約必須符合以下條件:第壹,要約必須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要約可以由任何壹方當事人提出,無論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但是,提出要約的人必須是特定的,即人們可以確定誰提出要約。壹般來說,要約的相對人(受要約人)也是特定的,即要約是向特定的人發出的。但在某些場合,要約也可以向不特定的人提出。例如,商店銷售明碼標價的商品,是要約人(商家)向不特定的顧客(受要約人)發出的要約。第二,要約的內容必須明確、具體、肯定。要約是訂立合同的建議,必須包括合同的主要條款,使受要約人能夠確切知道要約的內容,決定是否接受。第三,如果要約被要約人接受,要約必須表明其受意思表示的約束。也就是說,要約必須以訂立合同為目的。當事人為了與對方訂立合同而發出要約,要約人應當在遺囑中表達這壹意願。要約作為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已經包含了可以履行的合同成立的基本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受要約人接受要約,雙方達成訂立合同的協議,合同成立。因此,如果受要約人表示承諾,有效要約必須受受要約人的約束。

要約邀請是期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發出要約邀請時,雙方仍處於締約的準備階段。要約邀請只要誘使他人發出要約,就既不能因相對人的承諾而形成合同,也不能因要約人自己的承諾而約束要約人。要約與要約邀請的區別在於,要約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而要約邀請是當事人希望對方向其發送要約以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約壹般向特定人發出,要約邀請向不特定人發出;在要約中,要約人提出合同的主要條款供對方考慮,而在要約邀請中,邀請人不提出合同的主要具體條款;要約發出後,受要約人接受要約,要約人受要約約束。但要約邀請的發出不具有法律意義,不能產生合同是否成立的法律後果。要約邀請對邀請人和相對人沒有法律約束力。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發出的標底、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都是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普通商業廣告的主要作用是在最大、最有效的時空領域內,建立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直接或間接的商品交換關系。其目的是通過媒體或其他方式介紹其銷售的商品,以引起不特定的人購買該商品的欲望,從而向自己提出購買該商品的要求。因此,商業廣告本來就屬於要約邀請,而不是要約。如果在商業廣告中明確表示要約,或者懸賞廣告中寫明完成某壹行為的人將獲得報酬,因為其內容具體確定和表示只要相對人承諾受該承諾約束,就應屬於要約,而不是要約邀請。例如,甲公司因建設工程需要急需水泥,故向乙公司、丙公司、丁公司三家水泥廠發函電報,函電內容為:我公司急需水泥,型號為××。如果貴廠有貨,請盡快函電,我公司願意派人購買。A發出的信是要約邀請,而不是要約。因為壹方面,書信、電報中明確寫著“請盡快來信”,表明A希望B、C或D向自己發出要約;另壹方面,A提出“我們公司願意派人去買”,意思是派人去洽談購買,而不是去提貨。同時,函電不具備要約的要件,即函電不具備數量、質量、價格、履行方式、違約責任等合同的主要條款。

要約的有效與無效合同法規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確定要約的到達時間,在口頭對話的情況下,應當基於相對人對要約內容的理解;在非口頭對話的情況下,只要要約已經到達受要約人控制的地點,即視為要約已經到達受要約人。載有要約的信件投入受要約人的郵箱的,自投入郵箱之日起,視為要約已經送達受要約人。同理,《合同法》進壹步規定,采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數據電文進入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明具體系統的,數據電文第壹次進入收件人任何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有效的要約具有以下法律後果:第壹,要約生效後,受要約人根據自己的承諾取得了使合同成立的法律資格,即受要約人承諾,合同就成立;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的,合同不能成立,受要約人不承擔責任。第二,要約人發出要約時,要約中規定了要約答復的期限,稱為要約的有效期。在報價有效期內受其約束。即受要約人接受要約,要約人有義務與之簽訂合同;要約人向具有特定對象的要約人發出要約時,不能向第三人發出同樣的要約。如果要約人用壹種對象向另壹方發出要約,那麽只有當第壹個受要約人的數量滿足時,其余種類的對象才用於向第三人發出要約。要約人在要約有效期內不得隨意撤銷或者變更要約。第三,口頭要約約定承諾期的,在承諾期內有效;未規定期限的,受要約人未立即承諾的,要約無效。書面要約有承諾期限的,在承諾期限內有效;如果期限不固定,要約在通常情況下收到承諾所需的合理期限內有效。如果受要約人拒絕接受,要約就無效。

《合同法》規定要約可以撤回。要約的撤回是指要約人有權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宣布要約的取消,使要約失去法律效力。要約的撤回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壹。首先,撤回通知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到達受要約人。第二,撤回要約的通知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允許要約人撤回要約,是尊重要約人意誌和利益的表現。由於撤回是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作出的,要約在撤回時不發生效力,要約的撤回不會影響受要約人的利益。如果撤回要約的通知是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後,受要約人作出了履行的承諾,則撤回要約不具有消滅的法律效力,要約人仍受要約的約束。

要約可以撤銷要約人作出的要約,要約到達受要約人的,要約人可以根據情況撤銷要約。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因為要約人要撤銷的要約已經到達受要約人並具有法律效力,此時受要約人完全有理由做好訂立合同甚至履行合同的準備,所以必須有嚴格的限制,以保護受要約人的利益不受損害。因此,《合同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壹的,要約不得撤銷:壹是要約人規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確表示要約不可撤銷;第二,受要約人有理由相信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且已經為履行合同做好了準備。第壹種情況,實際上要約人主動放棄了撤銷要約的權利,因此不可能再次撤銷要約。第二種情況,通常,受要約人在收到要約後,可以根據以往的交易習慣或者要約人的行為推斷該要約是不可撤銷的,或者以前的交易已經證明了這壹點。因此,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該要約也是不可撤銷的,並且已經為履行合同做好了準備。因此,要約人不得撤銷要約。要約撤回與要約撤回的區別在於,要約撤回只能在要約無效的情況下適用,而要約撤回適用於要約已經生效的情況。

要約的無效,又稱要約的消滅,是指要約失去法律約束力,要約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不再具有法律約束力,合同失去了成立的基礎。根據合同法,要約的無效有以下四種情形:

首先,拒絕通知到達要約人。即當受要約人未能接受要約中規定的條件,並以明確的方式通知要約人時,該要約無效。拒絕通知的到達時間和要約的到達時間應該相同。在拒絕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如果受要約人改變態度,要約仍然有效。受要約人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後,即使在承諾期內表示同意,其意思表示也視為新的要約。向不特定人發出的要約,如商店定價的商品,不因特定人的拒絕而消滅。

第二,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的,要約無效。

第三,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要約的有效期也是受要約人的承諾期。受要約人逾期未作出承諾的,要約無效。但根據合同法規定,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屆滿後作出承諾的,要約人及時告知受要約人承諾有效的,要約仍然有效。否則,該承諾可視為允諾人發出的新要約,原要約人成為新的受要約人。

第四,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原要約將被視為無效,受要約人將向原要約人作出新的要約。實質性變更主要包括合同的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的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解決爭議的方式等。受要約人對要約內容作出非實質性變更的,要約仍然有效,受要約人對要約作出的承諾也有效,但要約人及時提出異議,或者要約表明承諾不對要約內容作出任何變更的除外。

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壹旦承諾被做出並交付給要約人,合同就成立了。要約人有義務接受受要約人的承諾,不得拒絕。

有效的承諾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首先,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本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作出。如果要約是向特定的人作出的,承諾必須由該特定的人或其授權的代理人作出。如果要約是向壹定範圍的人提出的,那麽這個範圍內的任何人都可以接受要約。

第二,承諾沒有附加條件,承諾的內容必須與要約的內容壹致。承諾必須是無條件的接受,新要約是承諾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改變的要約。

第三,承諾必須在合理的時間內向要約人作出。要約約定承諾期限的,應當在約定的承諾期限內作出;沒有規定期限的,應當在合理期限內作出,超過要約的有效期(承諾期)或者合理期限的承諾,視為新的要約。如果要約中沒有規定要約的有效期,即承諾期,則應在合理期限內向要約人作出承諾,合理期限壹般指要約送達的時間、受要約人考慮是否接受要約的時間、要約承諾到達要約人的時間之和。承諾是對要約的完全承諾,它僅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具有約束力。因此,承諾必須向要約人本人或其授權的代理人作出,如果向要約人以外的人作出,合同就不能成立。

第四,承諾必須明確表示受要約人同意與要約人訂立合同。承諾必須清楚明確,不能含糊。

合同法規定,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如果承諾不需要通知,則根據交易習慣或要約的要求作出承諾時生效。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承諾有幾種方式:壹是承諾方式應當符合要約提出的要求。要約人在要約中明確提出承諾方式的,受要約人必須按照要約要求的方式作出承諾。第二,要約中對承諾方式沒有具體要求的,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承諾。通知的形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取決於要約的形式),只要是明示的。第三,交易習慣隱含的接受方式。這種方法壹般適用於長期合作的雙方。根據以往的交易習慣或當地的交易習慣,如果壹方當事人向另壹方當事人提出要約,而另壹方當事人未在規定的時間內表示意思,則視為已經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受要約人不能再向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比如甲乙雙方有長期供貨關系。壹般情況下,甲方付款,乙方發貨,沒有異議。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乙方將貨物發送給甲方,而甲方沒有在規定時間內表示,也可以認定為承諾。第四,推定承諾,即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行為作出的承諾有效。如果要約人在發出要約時聲明不需要承諾通知,並將對方履行合同視為允諾人同意合同生效的意思表示,則合同自允諾人開始履行合同時成立。舉個例子,商店裏有明碼標價的商品,壹旦顧客付款,付款行為就是做出承諾,買賣合同成立。再如,甲方向乙方借款,乙方未給予答復,而是將款項匯給了甲方,則可以認為借款合同成立。

承諾期和有效承諾期是指受要約人作出有效承諾的期限。根據合同法規定,承諾應當在要約規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要約未規定承諾期限的,通過對話方式作出的,應當立即作出承諾,對話方式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是電信方式。如果要約是通過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承諾應當在合理的期限內到達。非對話方式包括書信、電報、傳真和數據電文。

逾期承諾的後果逾期承諾是受要約人超過壹定承諾期限或者超過合理期限作出的承諾。後果有兩個:壹是承諾無效。合同法規定,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作出承諾的,除非要約人及時告知受要約人承諾有效,否則為新要約。第二,承諾有效。只要要約人承認逾期的承諾,並能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即可視為有效,合同成立。

承諾遲延的後果,承諾遲延是指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承諾,但因交付原因超過承諾期限到達要約人。根據合同法規定,承諾遲延的法律後果有兩種:壹是承諾有效,合同成立。受要約人在期限內發出承諾通知,並認為其承諾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由於郵局或者運輸等交付原因,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超過期限的,受要約人本身沒有過錯。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壹般認為對遲到的承諾是有效的,合同成立。第二,承諾無效,合同不能成立。由於承諾的遲延到達,要約人認為受要約人拒絕承諾,要約人有其他行為。如果承諾在此時到達,要約人可以及時告知受要約人因超過期限而不予接受,承諾無效,合同不能成立。

接受生效。我國合同法采用到達主義,即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根據合同法,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如果承諾不需要通知,則根據交易習慣或要約的要求作出承諾時生效。以數據電文形式作出承諾時,確定其到達時間的標準是:要約人指定壹個系統接收承諾的,承諾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如果沒有指定具體的系統,第壹次進入要約人的任何系統為到達時間。

承諾生效的時間與合同成立的時間壹致。壹旦承諾生效,合同成立。

撤回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向要約人作出承諾後,承諾人阻止承諾發生法律效力。《合同法》規定,承諾可以撤回,撤回通知必須先於承諾或者與承諾同時到達要約人,以防止承諾生效。如果要約晚於承諾到達要約人。因為承諾已經生效,合同已經成立,所以不會發生撤回承諾的效力。關於撤回要約和承諾的規定體現了合同法平等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意義和合同自由原則。

  • 上一篇:時鐘的發展歷史
  • 下一篇:關於鬥爭的材料(關於鬥爭的辯論材料)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