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必修上冊考試

歷史必修上冊考試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壹、必修二、必修三知識匯總如下:

說到歷史和政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死記硬背。

對於高中歷史,很多初入門的學弟學妹總覺得歷史很復雜。書本上的知識點只是按照章節呈現給妳的,沒有完整的體系。想學好高中歷史,單純照本宣科肯定學不好。在後面的綜合部分,妳會發現很難!

雖然記憶是積累基礎知識的必要途徑,但無論學習哪壹科,都必須要做。但是大部分同學會發現,雖然自己背的很努力,但是考試的時候幾乎不會去考自己背過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註重對學生的分析理解,歸納總結,知識遷移能力的考察,死記硬背的內容基本不考。如果還是單純的靠靠背解決學習問題,在現在的考試環境下是很被動的。

我觀察過很多“歷史”學者,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有壹個特點,就是總結、分析、歸納的能力很強。他們試卷上寫的答案可能不多,但都能說到點子上,分數自然不低。大家要在平時的練習中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不要像無頭蒼蠅壹樣亂塗亂畫,然後就不疼了!

今天我整理了壹份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壹、必修二、必修三的知識總結。這些資料結合了課本和高考,從整體的角度給大家分類總結,更加直觀具體,方便大家更好的復習。建築歷史不是很好的夥伴,可以看著學!

必修課

第壹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壹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王朝,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皇位世襲制的確立是中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重要標誌。

3.分封制

特點:周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的諸侯。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度的最大特點是:第壹長子繼承制;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安定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度是壹種與分封制相互排斥的政治制度。

6.皇位世襲制、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共同構成了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焦點:秦朝中央集權的形成。

困難:秦朝在建立中央集權中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的形成。

(1)天皇制:①“皇帝”稱號的由來②天皇制: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③天皇制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二)中央“三公九臣”制度與地方實行郡縣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壹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二是充分體現了“家是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征——國家與家族共治)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的根本性變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單位。

3.鞏固統壹的措施:①頒布秦法;②統壹度量衡、貨幣和鐵路;③統壹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2)初步奠定祖國版圖,鞏固民族團結,(3)形成以華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4)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專制統治確立,秦朝的暴政惡化了人民的處境。

(2)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非常具有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用,並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第三課考點

焦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漢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繼承了“中朝”“外朝”的秦制。

2.魏晉南北朝中央政治體制的特點:逐漸形成三省六部制。

3.中國古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化宰相的權力,進壹步強化皇權。

5.宋代“二府”:中書門是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是最高軍事和政治機構。參政——副部長,分總理行政權;三秘——管財政,分丞相財權。

6.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整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取得新進展。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元代掌管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的機構是鄭玄書院。

7.中國行省制度的開端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郡縣制(秦朝)-郡縣並行制及郡縣三級制(漢代)-郡縣兩級制(隋-宋)-省制。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專制集權的不斷強化是其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對權力被削弱,君權被加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中,中央政府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員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服從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時期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

1,明太祖廢除了中國的宰相制度,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得到了加強。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的工作壓力,增加了內閣。

3.宰相制度與內閣制的區別: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非常穩固。內閣只是皇帝侍從的咨詢機構,沒有決策權。

4.區分明代內閣制與近代西方國家內閣制的本質區別: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維護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的有效統治,進壹步鞏固了皇權至上。現代西方內閣是壹種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

5.中國君主專制發展的標誌是雍正帝在清朝設立軍部。

6.加強明清君主專制的影響: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壹和鞏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為康幹盛世的出現提供了政治保障。

負面影響:它嚴重扼殺了社會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這是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壹。

第二單元:外國勢力的入侵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

第壹課考點

焦點: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醜條約。

1.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把中國變成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定打開中國市場)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毀鴉片。

3.第壹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至1842年。

4.第壹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的典型事例是三元裏人民的反侵略鬥爭。

5.中國近代第壹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的“五口通商”和“關稅協定”反映了英國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壹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

(1)社會性質變化:從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的矛盾。前者已成為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矛盾。

(3)革命性質的變化:從農民革命到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8.圓明園被焚事件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期間。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

(1)鴉片戰爭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1894——1895)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誌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 (1899—1900)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醜條約。《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辛醜條約》和《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徹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10,整理臺灣省問題: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歸還中國,1949年蔣介石占領臺灣省,1950年美國入侵朝鮮將第七艦隊開進中國臺灣省海峽,1979。

第二課考點

焦點:全民族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和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壹戰線旗幟下的民族抗日戰爭。統壹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3.抗日戰爭總是有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敵後戰場和* * *領導的全面抗戰路線。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4.抗戰初期,國民黨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戰役平型關勝利(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第壹次勝利,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合作抗日。

6.30多萬同胞在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證據確鑿。

7.1940百團大戰是中國人和中國軍隊主動進攻日軍的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第壹次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徹底勝利,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日戰爭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與中共敵後戰場的配合。

  • 上一篇:夏洛克·福爾摩斯讀後感歷險記。
  • 下一篇:勒布朗詹姆斯到目前為止拿到了幾個三雙?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