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古代的暗器有哪些?

古代的暗器有哪些?

在所有的暗器中,手擲暗器是應用最廣,樣式最多的。下面就來介紹壹些。

省道又稱“下手省”,有三角形、五角形、圓柱形等三種省道,前面是尖的。鏢長約10 cm,重約0.2 kg。鏢尾常系紅綠綢布,稱為“鏢衣”,長約8厘米,有助於鏢穩定飛行。相傳,飛鏢起源於西域。北宋時,四川僧人習得此術,後傳至中原。到了清朝,武林中幾乎人人都學了這壹手,到了民國還很流行。

錢鏢就是用舊方孔銅錢當飛鏢。壹般錢鏢都會把銅錢周邊磨尖,就像刀刃壹樣。被扔的時候,它們向前飛,靠它的邊緣傷人。功力深厚者,不用磨刃,直接靠手腕力量投擲傷害。但銅錢的重量極輕,要練好這壹手並不容易。清末民初,銀元是流通貨幣。銀元比較重,經常攜帶,所以有人用它代替銅幣作為暗器。

射箭又叫“投箭”或“拋箭”,因必須用手腕投擲而得名。這種投擲用的箭完全是用上等的竹子制成的,有壹個圓軸,前端鋒利,後面沒有羽毛,就像壹根削尖的竹筷。所以材料易得,制作容易,所以武林中文人多。藝術完成後,妳們可以互相推論。任何又短又細的東西,比如筷子和樹枝,都可以很方便地扔向敵人。但是練竹箭並不容易。壹般先練較重的鐵箭(重約0.3kg),再練帶鐵箭頭的竹箭(重約0.1kg),最後才能練竹箭(重約0.01kg)。相傳射箭起源於嵩山少林寺,直到清初才流傳到社會上。

飛蝗石是壹種棱角分明、細長的實心石頭,因其形狀略似蝗蟲,故稱“飛蝗石”。每塊飛蝗石重約0.2公斤,壹般放在袋子裏,掛在腰間。鵝卵石是河灘上的橢圓形石頭,因形狀和重量與鵝蛋相似而被稱為“鵝卵石”。蝗石,鵝卵石,易見,取之不盡,所以在武林中很受歡迎。

梅花針的結構是根部連五根鋼針,形似五葉或多葉。比現在的針略大,打在敵人的背上,刺五個點,形似梅花的五瓣。針的長度大約是3厘米。藏在口袋裏,近戰投擲,但威力不大,逃跑時有時會散落在地上,傷到對方的腳。梅花針在武林中由來已久,但如今已近絕跡。

幹坤圈幹坤圈是壹個鐵圈,直徑約15 cm。內外邊緣都是有棱的,扔出去後會打敵人壹個旋。熟練的藝人壹只手能扔兩圈,但練起來不容易。曾有人在屋外扔出壹個圈,剪下十根齊腰高的蠟燭,讓觀者大為驚嘆。如意珠是人們隨便玩的鋼珠或玉珠,山核桃也可以。

如今武林中人用的如意珠多為小鋼珠,重量輕,便於攜帶,多取自廢軸承。

隱藏武器中,最常見的有繩鏢、流星錘、飛爪、軟鞭。

繩鏢是綁在鋼鏢尾部的長繩。鋼飛鏢比普通飛鏢略大,長約0.2米,重約0.3公斤。它們有壹個寬尖和壹個圓尾巴,還有壹個系繩子的鐵環。繩子長約6.7-10米。通常情況下,繩鏢可以纏在腰上。繩鏢是靠手臂和手腕的晃動發出來的,可以把敵人打得很遠,發出去後可以馬上收回。就因為繩子長,不容易弄對。清末民初,河南衛輝府(府屬今衛輝市)壹個叫董的鏢師,就頗精於此道。他曾經把壹枚銅幣斜放在煤油燈的白瓷罩外面。董突然在兩尺開外放了個繩鏢,打在銅錢上,燈罩卻完好無損。董說他拳腳功夫壹般,只擅長繩鏢,但最終沒能在江湖立足,鏢局倒閉,他也四處流浪。民國初年,北京天橋有個武術家叫孟繼勇,表演繩鏢。孟繼勇是河北武義人。當時他六十多歲,被稱為“孟傻子”。他也是壹名飛鏢大師。他把繩鏢稱為“拋頭露面的兒子”。

流星錘流星錘就是把錘子綁在壹根長繩的末端,扔出去傷害敵人。錘形,或圓形,或瓜形,或多邊形,重約1.5-2.5公斤,最重可達4.5公斤。錘子後面有兩個眼,眼上紮著鐵環,鐵環上拴著長繩。繩長約7-10米。由於錘子的沖力很大,不適合用普通的麻繩,而是用蠶絲、人發、鹿筋細絲制成,使長繩柔軟堅韌,不易折斷。民國初年,陳洛魁擅長使用流星錘。她有壹次打中了兩尺外的壹根石柱,每壹槍都要打中,然後斷了四根柱子。陳洛奎用的流星錘是鍛銅做的,重3.5公斤,長繩比拇指還粗。陳洛奎告訴壹個朋友,他練這個技能已經十年了,但是只有右手還可以,左手還不夠準,還需要努力練習。

飛爪飛爪是壹種非常強大的隱藏武器。爪子是鋼鐵做的,略像手掌。有五個鋼爪。每個爪分為三段,可以伸縮。第壹節的末端很尖,像個雞爪。在鋼爪掌中安裝了壹個機構來控制每個爪。鋼爪的尾部系有壹根長繩,與機構相連。用飛爪擊人,只要拉動長繩,鋼爪會突然向內收縮,爪尖會深深陷入肉裏,敵人永遠無法擺脫。清代陜西賊就以此聞名,人稱“飛爪之王”,後將此技藝傳給天津鏢局毛。毛成為藝人後,跑鏢時不插鏢旗,只在鏢車上掛壹只飛爪。盜賊看到這個東西,就自己撤退了。民國以來武林中使用的飛爪沒有機制,只是固定三爪或五爪,多用於爬高墻。

最常見的機射暗器是袖箭。

袖扣有兩種:單筒袖扣和梅花袖扣。

這兩種袖箭都是綁在前臂上,槍管前端緊貼手腕,套著袖子。槍管內有彈簧,槍管上裝有機構。按下機關,槍管裏的小箭頭就會向前射出。單筒套筒箭壹次只能裝壹支箭,射出後必須重新裝。梅花袖箭壹次可裝六支小箭,中間壹支箭,四周五支箭,呈梅花狀排列,可連續發射。袖箭的箭桿用細竹切割而成,長約20厘米,前端裝有鐵箭。單筒套筒箭的槍管長約24厘米,直徑2.4厘米。它由銅和鐵制成,桶的頂部有壹個孔,用於放置箭。槍管前面的洞就是箭頭的來源。梅花袖箭的槍管略粗,直徑約3.5厘米,長約24厘米。槍管裏有六個小管,每個小管可以裝壹支箭。袖箭由機器發射,易得準,威力大,極難防,最受武林人士歡迎。相傳單袖箭是北宋雲陽(今四川省)白鶴宮的下河道士所創。

清末民初,山東泰安的徐精於此術,被稱為“小陽”。許孫氏先向空中射了壹箭,然後上膛,又射了壹次。第二支箭擊中了第壹支箭的箭頭,第三支箭擊中了第二支箭的箭頭。五箭連發,箭如其形,故稱“對口箭”。

相傳梅花袖扣箭為明代劉禹嫣所創,從此風靡武林。山東李二娃的李姓最擅長此術,李天壽號稱“神箭”。李天壽的第七個孫子李佩佩,他的技術更令人驚嘆。每壹個死靶都命中目標,無壹例外。李沛早年曾進入綠林,後來成為壹名保鏢。盜賊大驚,稱之為“穿雲之箭”。

雷公鉆雷公鉆是壹種重型暗器,今已絕跡。下面簡單介紹壹下。雷公鉆由錘和鉆組成。錘子材質為鐵,長約17 cm,木柄長約20 cm,錘子總重量約1.5-2 kg,與普通小錘子差不多,但柄更短,錘子更重。鉆頭為鋼制,四棱,前尖後厚,前端極其鋒利,最厚端呈方形,邊長約3厘米。鉆的重量在0.5到0.75公斤之間。使用時,左手持鉆,右手持錘,從後面猛擊鉆底,鉆便可飛出。因為鋼鉆有棱,敲的時候沖擊力很大,所以左手壹定要戴軟皮套,以防受傷。當發射雷公鉆時,妳必須使用雙手。而且錘鉆本來就重,攻擊敵人時缺乏隱蔽性。所以老武林很少有人練這壹手。但是雷公鉆的威力很強,可以重傷15米內的敵人,威力是很多暗器無法比擬的。

套筒槍是隱蔽武器中使用最廣泛的藥噴。袖槍袖槍是壹種混合了火藥的特殊隱蔽武器。它是由古代的槍口槍演變而來的。事實上,它是壹種小型槍口火器。因其小巧,故名“袖炮”。套筒槍用小酒杯粗細的竹筒制成,長約40厘米,竹筒上加了三個鐵箍。竹筒的壹端是槍口,外圍用薄鐵皮包裹;竹筒的另壹端是藥腔,藥腔上也包著薄鐵皮。先在竹筒裏裝火藥,再裝石珠(黃泥珠也可以)。使用時左手持竹筒,右手掌擊藥凹部,觸發火藥爆炸,石珠快速射出,殺傷力大。清末民初,護花使者機構的護士和壹些人經常使用袖槍。噴霧器也是壹種噴藥的隱蔽武器。它的結構和兒童噴水泵差不多,也是竹子做的。前面有噴孔,後面有推桿,噴霧器裏裝有石灰粉。將推桿向前推,石灰粉就會從噴嘴中噴出,可以迷倒敵人的眼睛,使其失去抵抗力。但此技卑鄙笨拙,屬於“三濫”活動,武林中人大多不屑使用。

梅花針指針紮針排針指針:藏在手指間,用來刺對方的臉。

點穴針:有三個尖點,有的帶鉤,專打對方穴位的要害。

排針:也叫鞋針,置於鞋頭,專門用來踢對方要害,多用於女性。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隱藏的武器都是可以投毒的。相互撞擊後,毒液可隨血液擴散至全身,造成快速死亡。但是,在武林中,重要的是體面的戰鬥。凡是在暗器上餵藥,用香致昏迷的,都被武林同道視為人渣,不齒。

在以前,就算是那些江洋大盜也很少用暗器和香火。

有壹種東方飛鏢叫“幽靈”,也叫“海星飛鏢”,是忍者保留的,被武士道精神所鄙視的隱藏武器。飛鏢上往往塗有劇毒物質,中了飛鏢的人不是死就是傷。

彈弓:聲音極低,力量取決於橡皮筋的張力。橡皮筋的張力越大,彈弓的力量就越大。

弩由弓、弩臂和弩機三部分組成。弓水平安裝在弩臂的前端,弩機安裝在弩臂的後部。弩臂用於支撐弓和弦,由使用者支撐;弩機是用來扣弦發射的。使用時,拉開弓弦,與弓弩機扣合,將箭放在弓弩臂上的矢道內,瞄準目標,然後拉動弓弩機,使弓弦彈回,射出箭。弩機弩有方頭(方形箭頭)、棱錐頭、梯形等。,有的是帶刺的。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戰國時期的弩機可與現代步槍相媲美,是古代工程技術的傑出成就之壹。

  • 上一篇:鎮江市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試卷結構分析
  • 下一篇:放縱時代:明朝歷史上最罕見的模範夫妻?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