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鐘的古琴

鐘的古琴

時鐘古代打擊樂器。盛行於青銅時代,這與當時音樂、聲學和青銅冶煉鑄造技術的高度發展是分不開的。因為銅鐘堅固耐腐蝕,雖然已經過了兩三千年,但依然能給我們留下遠古的真實聲音。

在古代,鐘不僅是壹種樂器,還是壹種象征地位和權力的禮器。王公貴族在各種儀式、宴飲和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鐘樂,如求偶、祭祀等。“鐘”是佛教的“鼓槌”之壹。最初只用於聚眾,所以又叫“信鼓”。在“鐘”在印度出現之前,大多是敲木制的喇叭來聚集人群。

“鐘”也是壹種報時工具。“鐘”原本只有兩種:“繁鐘”和“半鐘”。“梵天鐘”即所謂“大鐘”,又稱“釣(掛)鐘、撞鐘、洪鐘、鯨鐘”等。“半鐘”的體積只有“梵音鐘”高度的壹半,所以叫“半鐘”。

“鐘”的大小有自己的標準。據《廣弘明集》卷二十八記載,古代的“番鐘”為西明寺(建於,今陜西Xi安)的“鐘”用銅壹萬斤。日本京都方廣寺的鐘高10英尺,直徑9英尺2英寸,厚9英寸2分鐘,重22000貫(始終為3.75公斤)。普通的“梵天鐘”高約4.5英尺,直徑約2英尺。(不知道上面的尺寸是不是今天中國的尺寸。)

梵天鐘掛在鐘樓頂樓,半鐘掛在佛寺後門屋檐下。廟裏有個“執事和尚”——“時辰”,四點鐘敲鐘,準時敲鐘。

在古代,人們知道印度有壹種“鐘”。當時中國似乎有“鐘”,只是缺乏足夠的文獻考證。據《廣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記載,有《鐘鳴教星期二》(周武帝所作)、《大唐興山寺鐘鳴》、《京都西明寺鐘鳴》(唐林德二年所作)。

《洛陽伽藍序》中說:“周氏都城有壹千多座廟宇;今日難得,鐘聲難得。”

據《高僧傳》第二十九卷:《智隆傳》記載:“隋大業五年,居禪寺,掌“鐘”役。”

唐代張繼《楓橋夜泊》詩中就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敲客船”這句話。《西遊記》第三卷有壹段記載,文殊菩薩曾化為五臺山鐘樓谷的“金鐘樓”。

根據上面引用的許多數據,從上周開始,中國的人們壹直在連續鑄造“鈴鐺”。

“鐘”對修道有很大的好處。據《大清章句》“大鐘,叢林令京師始。”蕭的罷工將打破長夜警察的睡眠;當妳在黃昏時打它,妳會感到暈眩。"經典中也有說:"洪鐘震人,聲無處不在。"

另壹個阿迦瑪說:“如果鐘聲響起,所有邪惡的方式都將遭受痛苦,它必須停止。”

他還送了壹份《西藏卷五》到法國,說:“谷嶽擁王,因與和平國交戰,殺了九億人。因惡業,死後化為千條大魚,劍輪繞身斬。帶著斬獲復活是極其痛苦的。請羅漢和尚(常)敲鐘,以解其苦。”

另壹部高僧傳(《智行傳》)說:“有壹個死人,夢見他的妻子說:“我病死了,生在地獄。幸虧禪寺裏的和尚智慧,鐘聲壹響,鬼聲壹響,受苦的人暫時得到了解脫。" "

另壹部唐代西域書說:“伽尼修國王受惡龍之邀,建殿鳴鐘平息其怒。”

《舍壹切論》、《佛傳》(智者傳)也說:“人終有壹死。聽到鐘聲和鐘聲,能生出善念,增加正念。”

另壹幅園圖則簡單地說:“園中無常院內有四個銀鐘,四個梨鐘(可能是“玻璃鐘”,也可能是“水晶鐘”)。銀鈴放在無常殿,是病僧住的地方。和尚彌留之際,鐘聲自動響起,聲音宣布:“諸行無常,是生滅之法;生死相滅,沈默為樂。“壹個和尚聽到聲音,就會擺脫苦惱。若入三昧,得凈土。——銀鐘是李的天王史體煥做的,梨鐘是月宮之子做的。佛滅時,兩鐘分別歸天。”

因為鐘有那麽多功德,佛教徒應該尊敬。所以,任何敲鐘的人都要先念誦“願”(即“鐘”)。寓言說,“妳聽到鐘聲,妳必須起床。”古德還說:“我聽到時鐘就躺不起,我善於保護法律。”今減福報,後人墮蛇。"

敲鐘用的“鈴錐”也叫“杵”。有了“校”和“場”的區別,佛教也沒有統壹的規定。甚至連“108響”這種常見的意思都不太壹致。根據中國古典音樂家譚的說法,“黃昏時敲180度的鐘是壹歲了。新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正好是這個數。”這個說法是世俗捏造的,與佛教無關。另壹位佛教徒說:“敲鐘180次,喚醒180次困擾的睡眠。”這種說法也不得而知。敲鐘的正鼓和側鼓可以發出兩種頻率的音調,即壹個鐘有兩個基頻。這兩個音壹般是三度音程。鐘的發聲機理是彎曲的板的振動。由於鐘體獨特的瓦形結構,產生兩種基頻振動模式。打正鼓時有六條節線,分別位於四個側鼓和兩個銑邊。打邊鼓時有四條節線,分別位於兩個正鼓部分和兩個銑邊。鈴鐺兩側的邊緣在振動中起到阻尼和加速衰減的作用,避免嗡嗡聲。同時,兩種振動波相互制約,使“嗡嗡聲”(壹種延遲很久的嗡嗡聲)盡快消除。該芯片還具有加速高頻衰減的功能。這種巧妙合理的結構設計使編鐘成為壹種能演奏旋律的大型打擊樂器。

古人在長期實踐中掌握了節線的走向,通過改變鐘體的壁厚來調整節線敏感部位的節距。西周鐘內壁常見的凹槽和戰國鐘內壁常見的凸帶就是為此而設計的。鐘的鑄造要經過復雜的程序,音高誤差要控制在0-5分鐘以內,才能保證好的音質。

該鐘采用分體扇和組合鑄造法制造。1960年至1963年,在山西侯馬村古城東周時期的遺址中發現了3000多件陶器圖案,其中包括大量的鐘、鈸內外圖案,為古代分紋合鑄的方法提供了物證。青銅鐘的合金成分是錫青銅,並含有少量的鉛和其他微量元素。《李周考公基》記載:“金有六品,金錫六品中有壹品,稱中鼎”。說明當時鐘的合金比例已經標準化了。時鐘在架子上播放。鐘架,古稱“簪”(Sǔn,jù),以“簪”為梁,又名筍、筷;支撐橫梁的柱子是壹個“銷”,它也用作銷。柱下有壹個穩定的“篦座”。由於每組(套)掛鈴的數量不同,所以架子系統也有很多種。如壹梁兩柱(河南信陽楚墓編鐘13件);兩梁五柱(湖北江陵天星關壹號墓編鐘,22件);曲尺形兩梁三柱(河南固始後古堆壹號墓八件);曲尺形七梁十四柱(曾侯乙墓編鐘64件)。壹些編鐘出土時帶有撞擊鐘體的鐘鉤、別針、鐘杵和鐘棒。鈴用鈴鉤或繩掛,肘節鈴用釘子掛。用T型木杵打中小編鐘;用壹根又長又圓的木棍打壹個大鐘。以曾侯乙墓為例。其T型鈴杵長62厘米,木棒長215厘米。

時至今日,先秦的編鐘數量已經相當可觀。據1988不完全統計,共116批次,174組,903件(類型、組、件不詳)。其中大約有400個銘文。春秋中後期,編鐘多為九個壹組。在西周鐘的基礎上,增加了低音號和商務音。當這兩個音都是正鼓音的時候,邊鼓的音調就變成了三度。所以整套編鐘的正鼓聲構成壹個完整的五聲音階,所有的音序可以構成壹個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如河南淅川司夏壹號墓(春秋楚墓)出土的壹套鈕鈴。這壹時期的編鐘每次敲兩次,壹般不在邊鼓上鑄鳥的圖案。

戰國時仍有九個編鐘,還有十三個和十四個編鐘。

湖北省睢縣曾侯乙墓的編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編鐘,有64件。三層掛在方形鐘架上。樓上掛著三組撥動鐘,19件;中下層掛有三組鈴,共45件。最小的壹個高20.4 cm,重2.4kg;最大的壹個高153.4 cm,重203.4 kg。總重量超過2500公斤。

這個編鐘有壹個C-C4音域,大約五個八度。在G-C3的中心,可以形成壹個完整的半音階系列,可以在宮中旋轉。每口鐘均有篆書銘文,* * *約2800字,用以標明每口鐘讀音的順序名稱及其與楚、晉、齊、周、申律(調)的對應關系(見表2至表4)。鐘架放在墓的西面和南面,西面的鐘架長7.48米,高2.65米;南貨架長3.35米,高2.73米。中柱和下柱是六個帶劍的青銅武士。全套編鐘雄偉壯觀。

該編鐘的發現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和缺陷,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生動展現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音樂文化和青銅鑄造技術的輝煌成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和音樂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發現。曾侯乙編鐘後,湖北睢縣擂鼓墩二號墓又發現36個編鐘。

戰國至西漢時期,在我國西南地區如雲南、廣西、廣東、四川等地的遺址中,發現了各種造型獨特的雙角鈕鐘和桶鐘,是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樂器。

秦漢時期,周朝以來的禮樂制度徹底崩潰,先秦時期鐘繇音樂的繁榮也隨之結束,雙音編鐘的生產也隨之消失。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在鹹陽鑄鐘架之柱,建千石之鐘、十石之鐘。這個巨大的鐘應該是指早晨的鐘。它是歷代皇權和王權的象征。隨著佛教、道教的興起,東漢以後,寺廟、道觀使用佛鐘(又稱梵天鐘)、道鐘。現存最早的佛鐘鑄造於南北朝陳太鑒七年(575年),現藏於日本東京井上正太郎。唐代以後,大佛、道鐘常由皇帝鑄造,如唐代長安(今安)景隆寺的“景雲鐘”,明代北京大鐘寺、永樂(1403-1424)鑄造的“永樂鐘”。它們的實際用途是報時。永樂大鐘高6.94米,下口直徑3.3米。重46.5噸。至今聲圓洪亮,可達數十裏。鐘內外以工整楷書鑄佛經十七種,計二十二萬七千余字。此鐘以其洪亮的聲音、精湛的鑄造工藝和書法藝術聞名中外,在古代有“鐘中之王”的美譽。

秦漢以後的皇帝也鑄造了用於雅樂的鐘和鈸,以恢復周禮的古老制度。例如,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有26個用於演奏高雅音樂的鐘和盤,共有504件,都配有十二律。復古之風在宋代尤為強烈。宋徽宗(11-1125)成立主管音樂的機構盛達府時,有編鐘12套,約300件。至今仍有十余件記載流傳於世,其形制。這個裝置叫時鐘,其實是鏟子。故宮博物院現存大鐘高28厘米,雙龍形復鈕,扁口,雉,印,鼓,飾以扁紋。正面題詞是“盛達”,背面題詞是“嚴斌”。間距#f1。

清廷使用的編鐘是16個壹組。掛在兩層鐘架上,每層掛八塊。從易時代到鐘聲,* * *十二法加四法。

各國樂器制造商、科研機構和民族管弦樂隊壹直在開發和使用仿古編鐘。

  • 上一篇:俄羅斯空運幾千萬現金到中國後,已經返還,可能有人在發大財。
  • 下一篇:火影忍者各個忍者村的影子詳細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