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廣西梧州市萬秀區在哪裏?

廣西梧州市萬秀區在哪裏?

屬於廣西梧州市萬秀區。

梧州中山紀念館

梧州龍牧寺

梧州中山公園

梧州龍牧寺

梧州騎樓大廈

萬秀區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下轄的壹個市轄區。

萬秀區位於梧州市東部,東與廣東省封開縣接壤,北與疊山區夏穎鎮接壤,西、南與蒼梧縣柳堡鎮、李埠鎮接壤,與疊山區隔江相望。自治區首府南寧以西400公裏;東距香港、澳門436公裏、384公裏。地理位置:東經110 18 '-11 40 ',北緯22° 37 '-24° 18 ',總面積406.92平方公裏。

歷史的發展

從漢代丁原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開始,萬秀地區壹直是梧州的城墻,是郡縣、州、府、道、郡的所在地。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梧州辟為通商口岸後,萬秀成為滇、黔、川、湘、桂、粵、港、澳的咽喉要道、水上門戶和商業中心,百貨商場的樞紐。孫中山率軍北伐時,曾三次駐紮在那裏。1925年,中國成立中共梧州支部、中共梧州區委、中共廣西區委、中共廣西臨時省委,領導廣西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周恩來視察了這座城市以指導革命工作。解放後,中共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市人民法院、市人武部等機關和部隊長期駐紮在該地。

經濟發展

這壹帶是梧州內外貿的主要集中區,各類店鋪遍布大街小巷,餐飲娛樂服務業欣欣向榮,餐館酒店眾多,許多菜肴享譽海內外。文物古跡有中共桂委、特委舊址、鐘山紀念館、桂江春帆、白雲山、龍牧寺等。50年來,萬秀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萬秀區人民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人民小康的總目標,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2001年,工業總產值為3.3億元,是1959年89萬元的37.078倍;財政收入6905萬元,是財政體制建立當年716.7萬元的9.63倍。2002年,萬秀區工業總產值3.6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75億元,工業增加值0.77億元),財政收入6082萬元。

建築進化

萬秀區自漢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起為梧州城墻,為郡、州、府、道、縣所在地。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在此區域設立東、南、北、市四個鎮。1951年11月,成立河辦。5月,1953,從鎮上設立第壹、二、水產區人民政府。1955年8月,撤銷市政府,設城中、城北、和平、大河、府河(桂江)、下關、紅樓、石鼓、南堤九個辦事處。1958年9月,撤銷辦事處,成立城南、城北、水上三個區辦事處。1960年4月,分別更名為白雲、萬壽、元江。1961年10月,萬壽人民公社分為萬壽、百花兩個人民公社。6月,11,成立萬壽區辦事處、百花區辦事處,行政、社會壹體化。同月,白雲人民公社分為白雲人民公社和石鼓人民公社。65438年2月,白雲區辦事處、石鼓區辦事處成立,1962年8月,萬壽、百花合並為萬壽人民公社(區)。白雲、石鼓合並為白雲人民公社(區)。1968年9月,撤銷區公所,萬壽人民公社改為紅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白雲人民公社改為東方紅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將元江人民公社改為東風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撤銷紅星、東方紅、東風三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萬秀、白雲、元江三個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8月,革委會撤銷,成立萬秀、白雲、沅江人民政府。1984年9月,沅江區撤銷,並入白雲區。1990年8月,白雲區撤銷,並入萬秀區。至此,萬秀區管轄範圍包括桂江以東、西江以北的全部城區。1992年,萬秀區分城北、中、東、南四個街道辦事處,下轄61個居委會。2002年8月26日,城市社區管理制度開始實施。成立鐘山、大東、雲蓋、石鼓、河源、雲龍、湯原、吳芳、南中、富民、冰泉、屏東、屏西、民主、四方、鄭東、北山、桂北、百花、前建、白雲、季華、桂江等23個社區居委會,撤銷原61。2003年2月(國務院批復時間65438+10月),梧州市市轄區劃分調整,萬秀區增加蒼梧縣王宓鎮和郊區城東鎮,湯原社區劃入疊山區管轄。全區總面積406.92平方公裏,比上年增加402平方公裏。轄2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16個村民委員會,22個社區居委會,總戶數46134戶,總人口154200人。

自然環境

萬秀區位於北回歸線上,屬於亞熱帶南部的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季漫長多雨,冬季短暫無嚴寒。年平均氣溫為265438±0.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23.5小時。災害性天氣主要是雷雨大風,多出現在4-9月。萬秀區位於廣西、荀子、西三江兩岸,背靠山,背靠水。城市建築分布在河漫灘、河漫灘階地、超河漫灘壹級階地、超河漫灘二級階地和丘陵地帶。市區的房屋大多建在河漫灘階地上,市區的工業區位於河漫灘外的第壹級階地上。

萬秀區東北部的白雲山是全市最高峰,海拔367米。流經城市的河流包括桂江、蔣勛和西江。桂北從蒼梧縣入境,流經市區18km,在三角嘴匯入蔣勛河,稱為西江。流經市區境內13km,向東流入廣東省封開縣。每年6月至8月為主汛期。歷史最高水位為27.07米(2005年7月1910),最低水位為1.90米(2005年4月1902)。最早的汛期是65438+。

工業發展

萬秀區工業歷史悠久。西漢時期,這裏盛產陶瓷。宋元時期出現了鑄鐵、鑄銅的個體縫紉店和手工業作坊。今天的錢鑒是北宋五洲元豐(1071-1085)賺錢的地方。明清時期,紡織、印染、鞋帽、皮革和皮革制品非常流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桂江東岸設立福安、天河造船修船企業。那時候市區的蛇酒、醬油、臘肉、冰泉豆漿、發黴豆腐渣等特色食品都挺有味道的。民國4年(1915),商人余睿在桂林路龍牧廟左側成立了電力公司。

解放後,50年代初,萬秀區的工業以街道工業為主,以集體所有制為主。失業的街頭工人被組織起來成立生產加工組,進行生產自救,生產壹些日用品和壹些小型農具。1953以後,街業通過工商改造和合作社改造,逐步實現了由小規模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的轉變。1958年,在所有私營工業的群眾運動中,以自籌資金7000元興辦了15街道工業工廠,職工541人,堅持“六有”原則(以自我積累為主,現有條件,綜合利用,現有技術,自制設備,規模小)。從1959,工業總產值89萬元。到1965,市區有36家工廠企業,員工1790人。工業總產值為711萬元。包括金屬制品制造、建材、紡織、縫紉、木材、文具、化學、玻璃、食品等行業,9大類600多種產品。

1970年8月,市區有30家工廠劃歸市政管理,只剩下街道辦自己的生產組。當年工業總產值為135萬元,不到1969的1/6。1971年後,市區工廠企業重新開業,街頭工業逐漸恢復。1976年,市區工業總產值為808萬元。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城市經濟工作迅速發展,工業總產值達100.2萬元,在廣西各市區中居第二位。1993年工業總產值20040萬元,財政收入3320萬元,區屬企業稅收利潤1513萬元。市區工業總產值增加1億元,占當年全市凈增額的10%。到2001,市區工業發展初具規模,工業企業98家(其中規模以上6家,規模以下92家),工業總產值(不變價)3.36億元,比1978增長35.90倍。類別有機械、電器、食品、鑄造、化工、印刷等。有五裏沖工業區、前建工業區、王步工業區、鯉魚沖工業區和東部出口工業走廊。主要產品有汽車發電機、食品、保健品、廚具、鍋爐、保險櫃、彈簧、復合肥、家具、減肥皂、洗發水等產品。2002年,工業總產值為3.64億元。

轄區內重點企業:造船企業有桂江船廠、梧州華南船舶機械廠,食品企業有全國第壹的梧州蛋白腸衣廠、全國最大的豆漿晶生產企業梧州冰泉食品工業公司,建材行業有梧州五壹塑料廠等大中型企業。

對外貿易

三國時期,轄區內有對外貿易,主要進出口商品是金、銀、玉、奇果。唐宋以後,陶瓷、食鹽、谷米、布料、生絲和茶葉是主要的出口商品。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梧州設通商口岸後,轄區成為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商品貿易的集散地。當時的主要出口商品是谷米、木柴、桐油、生絲、中藥材、牲畜等農副產品;進口商品主要有棉紗、布料、五金交電產品等。火柴、西藥、煤油和染料等。清光緒三十年至民國17年(1905-1928),梧州海關年收入最低為32.2萬兩,最高為74.2萬兩。其出口總值占廣西的80%。廣西財政收入70%以上來自梧州。隨後,受日軍入侵和國民黨發動的內戰影響,城市貿易市場壹度窒息。到1949,只剩下100多家出口企業。

解放後,市區對外貿易日益繁榮,先後成立了11專業進出口公司和2家對外運輸公司。有400多個品種、2000多種商品從事進出口,與世界上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從1950到2001的52年間,出口總值占同期廣西出口創匯總額的近1/4。。

市區外貿從1993開始,當時利用外資38.75萬美元。1995,出口貿易額660.23萬美元。外貿方式從傳統的自營出口逐步發展到自營、合資、代理出口、補償貿易、來料加工、租賃貿易、合資、合作經營和獨資經營。主要出口商品有食品、中成藥、有色金屬、寶石、玩具、服裝、工藝品、家具、松香等。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市區出臺了各種經濟發展優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稅收、房地產開發、內外資、外貿加工、投資保護等方面為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1993以來,國內外投資者在市區投資興辦企業1000多家,其中成功引進了擁有國際知名品牌的跨國企業、全球最大的快餐連鎖企業“麥當勞餐廳五洲壹分店”、報乙華健、環球貿易有限公司等企業。到2001,城鎮個體企業4172家,從業人員5230人;私營企業200多家,員工400多人。1993-2001期間,出口貿易總額為31405400美元,對外投資總額為2632.75萬美元。市區被市人民政府授予2000年和2001年度招商引資先進單位。2002年,市區新辦企業107家,外貿出口總額65438+5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95萬美元。

商業經濟

萬秀區是梧州的老商業城。在宋朝,為貿易建立了工場。明代,市區有11方時。其中城南市和福東市最為熱鬧。此外,還有壹個水上夜市。當時餐飲業相當繁榮,鬧市區有廣式茶樓、酒館。梧州成為商埠後,廣東商人紛紛來到梧州,在市區的沙街、四方井、西門口等地開店做生意。平院子、花紗店、特產店(指鴉片業)等經紀業應運而生。來自英國、葡萄牙、法國和美國的商人也建立了外國公司來傾銷外國商品。民國二十二年(1933),市區商號1000余家。商業稅占廣西財政收入的30%。抗日戰爭前,從事商業的有1,000多人;蕭條時期有六七千人,廣西最高。

解放後,當地有國營百貨、紡織、煙酒、食品、五金交電、化工、鹽業、石油等二級批發站和公司。到1956,商業、餐飲服務網點2000多家,絕大部分是集體、私營、個體。隨後,向國有和集體企業轉型,網點數量由1965減少到260多個。“文革”期間,網點數量持續減少。1978以後,在發揮國營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發展集體、私營、個體商業,恢復農副產品市場,開放商品市場。室內市場逐漸取代室外市場,較大的市場有南中、前建、桂北、大東、孔廟裏、萬壽宮。白雲、北山、新世界、五峰、五洲、中環、國泰、電信、東升、中山、南方、新洞天等新建餐館、飯店、市場10余家。建設服裝、家電、家具、珠寶、糧食、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建材等專業批發市場10個,五金家電、日用百貨、糖煙酒、副食等專業批發零售街18條。利用沿江地區,開壹條夜宵街。在朱敏路和西江路開發總建築面積1.65438+萬平方米的購物美食城。2001投資10萬元建設了600米長的第壹條集旅遊、觀光、購物、餐飲、休閑為壹體的具有嶺南騎樓特色的商業步行街。自當年6月開業以來,已有10多萬遊客來此觀光購物。2002年是10。場館內商鋪499家,包括麥當勞、摩托車沙龍、茶館、咖啡廳、書店、珠寶等近30家知名品牌店,為培育和發展梧州商業市場、創建優秀旅遊城市、打造東大門、打開東通道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財政稅收

1987之前,市區財政由市財政局管理。萬秀區財政局成立於1988。當年財政收入716700元。1993年市場稅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管理方式,當年29157000元。65438-0994年,財稅體制改革促進財稅收入增長,當年稅收收入2226.5萬元。1995年,稅收收入4149萬元,比上年增長1.86倍。1996之後,受經濟環境影響,財政收入逐年減少。1999之後,城市經濟有序發展,財政收入逐步回升。2001年,財政收入6905萬元,比1995年增長1.66倍;與1988相比,增長了9.63倍。2002年財政總收入6082萬元。

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工商稅收、企業所得稅和專項收入。主要支出用於基本建設、企業挖潛改造、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開支、行政開支、城市維護開支、撫恤、社會福利救濟、民兵開支等項目。

人們的生活

民國時期,人民收入微薄,生活艱難。解放後,在1950-1957,組織居民開展生產自救,就業機會增多,生活相對穩定。1958-1961年,受自然災害影響,居民節衣縮食,精打細算。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人們維持溫飽,家庭收入和消費水平增長緩慢。80年代以後,特別是65438到0989-2000年,人們的生活收入大幅增加。到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604元。其中,食品為2046元,是1989 810.50元的2.52倍;服裝233元,是1989 91.36元的2.55倍;家用設備用品及服務338元;醫療248元;交通通信314元;娛樂教育文化服務432元;住在841元。每百戶擁有空調20臺,冰箱66臺,家用電腦12臺。此外,彩電、洗衣機、音響、高級照相機、摩托車、汽車、手機等商品已被許多家庭擁有。200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7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116元;每百戶擁有空調29臺,冰箱71臺,家用電腦17臺。次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

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起來了。到2001,共有老年福利院10個(其中公辦2個,民辦8個)。福利院住著332人。2432人(其中區屬企業職工517人)享受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達到100%,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標。

城市建設

漢後五年(公元前183年)在城區建城築墻,周長424米,面積1.1.2萬平方米。唐武德四年(621),城墻擴建至880米,面積48400平方米。宋開寶元年(968年)築磚墻,周長1120m,面積78400平方米。明清時期,城墻多次修建,周長2750米,高7.26米,有東、北、南三個門和三個環境。14 (1925)年,在原有的城墻基礎和水塘上,進行了城墻破拆和道路修築,修建了北環路、南環路、西環路、東環路、唐吉街等30多條街道。解放前市政建設相對落後,竹木結構房屋居多,道路狹窄。

20世紀50年代,先後修建了濱江路運河、中山路運河、舉人市場、桂江浮橋和北山公園。到了60年代,前建、湯原等工業區陸續開放。修建了百花、北山兩條隧道和中山路地下商場,擴大了市區範圍。1978後,按照城市統壹規劃,邊建設邊調整城市建設。1992後,在“拓寬通衢,發展大市場,建設大五洲”的思路指導下,舊城改造,在沿江和市中心商業中心建設了國泰廣場等幾棟高層建築。市區政府投資100多萬元,改造小街小巷,美化綠色社區。和平項目三期、步行街壹期將完工。鄭東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這座城市到處都是新的住宅樓。2001年2月25日,河東防洪堤開工建設,預計總投資3.24億元。到2003年6月,工程總投資已達2.9億元,占總投資計劃的89.50%,按設計要求完成了總長3.71 km的擋水墻。2002年8月,梧州騎樓第壹城被列入梧州建設廣西東大門第五大工程。

截止1996年底,市區共有車行道44條,長36200米,面積317300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長7200米,面積86000平方米。瀝青路面長10800米,面積101800平方米;泥巖路面7800米,面積5.08萬平方米,人行道8.25萬平方米,小街小巷42條,長度4.11 km,面積1.1.800平方米,長度70.5438+0.995。

運輸

17年(1928)、民國26年,市區有公交車運營,時間不長就倒閉了。1959,2路公交車,運營線路長4.20公裏。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桂江壹號橋和桂江二號橋相繼建成,連接河東和河西的交通。1995年9月,五豐(廣東封開)壹級公路通車,與廣東省壹級公路相連。還修建了百花隧道、北山隧道、龍船沖隧道、中山路地下商場(隧道),市區架設了雲龍橋、沅江橋。桂江壹號橋,桂江二號橋,蓮花橋,紫竹橋。轄區內水運到達河流上遊623公裏,經桂平、桂縣到達首府南寧。順流408公裏,可以到達廣州。到香港、澳門等港口,常年有300-500噸級船舶航行。有120-500噸級船舶常年航行在內河航道上。土地的經營路線從50年代的武(州)巴(布)線、武(州)渝(林)線擴展到廣西、廣東、湖南等省的城市、鄉鎮。1994年2月,梧州至廣東二級公路開工建設(次年9月竣工)。4月,“五洲”號客輪首航香港。4月,1996,東環及西江雲龍大橋開工建設(7月建成通車,1998)。2002年9月5日,市區東出口路拓寬改造工程開工。全長1.4km,起於於雲龍橋頭北岸,接龍泉沖加油站。道路按壹級公路標準設計,四車道,水泥混凝土結構。整個工程工期為12個月,於2003年9月竣工。

2019,11,萬秀區被列入2019廣西自治區級生態縣(市、區)名單。

2月217,21,萬秀區被列入2016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 上一篇:中國拳擊公開賽的發展歷程
  • 下一篇:讓全新奧迪Q7告訴妳,全維旗艦長什麽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