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逢蒙鎮的歷史演變

逢蒙鎮的歷史演變

逢蒙鎮位於太原市清徐縣東南40裏,是太原市清遠、高柏、堯城(古陶唐鎮)、徐溝、大廠六大古鎮之壹。

逢蒙鎮歷史悠久。據《左傳》記載,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魯昭公大敗郭氏,魏獻之掌管。土地被分為七個縣,逢蒙當時是逢蒙的封地,因此被命名為逢蒙,距今已有2520年的歷史。

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逢蒙鎮的繁榮。當時逢蒙村商賈店鋪雲集,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記得先後:六和清、甘恒順、東升恒、永發興、慶豐祥(後來的萬和臺)、柳泉糧店、店家多為逢蒙村人;大成店,怡和園的兩個車馬大店(還有過夜的商戶),德和成、寶聚興、和記等幾家雜貨鋪;謝生泰後藥房改為廣恒茂;兩個櫥櫃(家具)店,壹個是天壹城,壹個不知名;兩個制作大車的木作坊,壹個是石碣大車鋪(老板是本縣北東社人,後留在逢蒙),壹個是張記大車鋪(老板是祁縣人);典當行有永濟當、幹順當等。有怡和花園、泰來基、德和園三個出租商鋪。壹個絲布村,名字叫聚義盛;壹家涮鍋(釀酒作坊),前店後廠,取名五合泉;此外,還有五六家糕點店,兩家肉鋪,以及大量的醋作坊和面粉作坊。村裏的店鋪、作坊多達三四十家,大部分集中在村裏的成化寺周邊。隨著商業的發展,社會上相應地出現了壹大批商人、作坊工匠、搬運工、醫生、舉辦紅白宴會的廚師、建房看地理風水的陰陽師、占蔔師、魔術師等。更造就了逢蒙的繁榮。

農歷正月初八,是逢蒙村舉行廟會的日子,由於逢蒙是該縣東南部的壹個大村莊,所以從清朝同治年間開始,農歷的每壹天都是該村的市場。這時,附近各縣的商販都聚集在村裏。村裏寺廟附近的大街小巷都是賣各種日用品、農副產品、農具和牛、馬、豬、羊的小攤(正月初八的廟會主要賣各種煙花爆竹)。村子裏擠滿了人,街上擠滿了人,有買賣雙方的叫賣,有騾子、馬、驢、豬等等的討價還價。

在逢蒙村的中心,有壹座很大的寺廟,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成化寺”。據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編纂的《清苑縣誌》記載,逢蒙花城寺始建於清苑皇帝年間(公元1312),距今已有700年歷史。佛教盛行於元代。當時寺內香火鼎盛。每逢佛教節日,善男信女聚在壹起燒香拜佛,希望進貢。據老人說,寺裏最後壹個和尚是金良,金良園長死在寺裏,大約1936~~1937,當時日本人還沒有進入清遠。沒有了和尚,成化寺成了逢蒙村的政治中心——村公所的駐地。後來,這座寺廟成了逢蒙周圍村莊的壹所完全小學,有兩所小學和高中,附近村莊的所有高中生都在這裏學習。

成化寺分為前、中、後三部分。前廳東西角有兩層鐘鼓,三個正門。左右側門常年開著,中間的門經常關著。除非有重大儀式或名人來訪,否則會打開中門迎客。後面的正殿是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尊佛。其余的大廳和世界都是未知的。

就在成化寺南邊,有壹個戲臺,風景相當可觀。戲臺前是壹片廣闊的戲臺,北面的主街附近,有壹座典雅樸素的三層牌樓。五四年,汾陽古粉劇團唱猴戲《鬧宮》時,因臺低,拆除重建。幾年後,這裏被搬到了寺廟的西邊,老劇場建起了民居。舞臺的幾次拆除和建設,充分顯示了逢蒙地區人民對戲劇和文化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早在光緒十年,就有東羅村人程英創辦的“小梨園”戲班,培養了三生兒(孟振清)、天桂丹(王春元,旺達村人)、紫生丹等壹批著名的晉劇藝人。清光緒二十年,逢蒙村民劉疇三和三二生在逢蒙村創辦了娃娃班。民國十七年(1928),劉醜三聘請著名演員入園。當時有的十三紅、的蓋(王步山,河北人,母親在王大村)和的。當時該園號稱山西中路梆子第壹班,風靡太原、晉中等地。逢蒙後徐溝小紫城花園和小李蓉花園合並。《孝子成圓》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大班出身的演員,包括這個班的石黑(太谷西裏村的喬)、舒書紅(高)、石生生(東)、大(胡)、朱新丹(黃綿澤、定襄),晉劇著名女演員劉誌蘭,以及路楠、智海、華蓮芝等優秀學員。貝(榆次北田村人)和王正奎來自“小榮梨園”娃娃班。

逢蒙村地勢低窪,村外的地勢比村裏高。因此,村民們在村子周圍築起了高高的堰來保護村子。8月2日1977,東洛村北五馬河決口。(農歷六月18,因為參加了防汛,晚上在五馬河灘上睡了兩個晚上,所以記得很清楚。)河水到處泛濫,逢蒙被關閉了。因此,在村裏成化寺的西邊,靠近成化寺的地方,有壹個大水池,俗稱“寺戈多”,是村裏所有大街小巷雨後清退、收集雨水的地方。奇怪的是,即使在幹旱的年份,“戈多廟”裏的水也從未幹涸過。還有壹個傳說,記不清年份和年代了,天下大旱,連汾河都在滴水。在成化寺的大殿裏,住著壹條大蛇,到處都沒有水喝。壹天晚上,他把身體和尾巴放在太陽穴上,把頭伸進太陽穴棧裏,喝了足夠的水。這個傳說至今仍廣為流傳。20世紀30年代,有人說廟丘有奇效,井有冰片味,是龍(蛇)來的原因。迷信的人求神看病,拿廟丘裏的水當藥。據說很多人的病真的治好了,於是幾十裏外的人也騎馬來求藥,60年代又來了壹次,但迷信的人少多了。

逢蒙村還有壹個景點,建的時候住在村東北角的玉皇閣(逢蒙中學東南三隊打谷場)。當然,玉皇閣的主神是道教的玉帝。玉皇閣建築設計新穎,結構嚴密,四周飛檐非常精美,相當可觀。據民間傳說,金州的獅子應縣塔不如逢蒙的玉皇閣,可見玉皇閣當年的魅力。閣樓壹般呈長方形,分上中下三層,高約15米(村民說有四五尺高)。神亭在二樓和三樓,二樓露臺後面有個大平臺,種著奇花異草。據說在130多年前的壹次維修中,二樓建三層時,不知什麽原因,總是前面建了後面塌了,後面建了前面塌了,所以只建了前堂,後面留了壹個大平臺,形成了奇特罕見的格局。日本侵略者侵占逢蒙後,長期把它作為碉堡據點。侵華日軍戰敗收復後,因是閻錫山軍隊的據點而被戰爭摧毀。之後閻錫山搞兵農合壹,“三傳訓”失去民心,退守城鎮,搞堡壘戰術。1946 ~ 1947期間,玉皇閣全毀。

最後,讓我們來談談逢蒙的風味小吃,逢蒙的蛋糕,這是著名的晉中。逢蒙蛋糕是老年人最喜歡的食物。由四油四糖(指當時十六兩舊稱)在掛爐中混合而成。蛋糕很小,兩面金黃。(掛爐兩層火)甜嫩可口。說起逢蒙蛋糕,還有壹個小故事。村裏有個叫趙的有錢人,家裏雇了個林村的廚師叫南裏王(有人說他是本村有名的面包師)。有壹年,趙家的財主過生日,讓廚師以面條的費用為他做蛋糕,還給他帶了整整壹筐油和整整壹袋糖,對他說:隨妳的便。大廚又要了半筐香油,和面的時候不小心把油灑到了面桌上。怕財主怪他,就全拿到面缸裏,加了糖,開始和面。沒想到,他也把面團左右揉成壹團,卻沒有揉成壹團。加了點白面粉,勉強揉成餅,扣在爐子裏。因為油太多,蛋糕壹翻就碎成小塊。眼看到了午飯時間,沒有烤好的完整的蛋糕,只有壹鍋碎蛋糕,廚師急得直冒汗。這時,財主派人來問蛋糕做好了沒有。廚師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說蛋糕做得好。財主提前親自品嘗,廚師只好拿了幾塊送上雲端。富人壹看,不是蛋糕,是幾塊碎面團。他很生氣,瞪著眼說:“妳在燒什麽?”廚師急中生智地回答:“這是專為妳長壽準備的鍋。很好吃。吃了可以活壹百年。不要相信我。”富人壹臉怒氣的往嘴裏塞了壹塊,果然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軟軟的。然後他轉怒為喜,說:“準備宴會吧。”生日的客人吃了蛋糕後,都贊不絕口,說從來沒吃過這麽好的鍋。就這樣,孟在街區的名聲越傳越遠,越傳越響。廚師每雲都有壹線希望,回國後,反復嘗試改進方法,確定最佳配方為四油四糖。用這種方法制作的鍋塊色、香、味俱佳。後來他做的鍋件,食客如雲,銷量極好,經常供不應求。以前商家吃完都要帶幾個回去,讓親戚嘗嘗。因此名聲遠揚,數百年來聲名遠揚。(光緒二十六年(1900),西太後經徐溝出逃後,吃了逢蒙餅)。這是逢蒙特有的風味,酥脆香甜的火鍋底料。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稱它為“逢蒙餅”,而不是“潘塊”,以方便稱呼它為光滑。

歷史上,逢蒙鎮壹直屬清徐縣管轄。如今該鎮轄25個村,歷史上最多29個村。附近的村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堯城,逢蒙村東北七裏,是古代聖人王堯當年建都的地方。

相傳,原始社會末期,姚是中國黃河流域氏族(漢族的前身)的部落首領。他姓放勛齊壹,字湯濤氏,簡稱唐堯。唐濤開始在河北涿鹿和懷來生活。姚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後,他帶領他的部落步行到山西尋找壹個有利的居住地點。當時到達堯城後,豐堯城平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東部有翔宇河(發源於榆次)灌溉,南部有烏馬河(發源於太谷)灌溉,於是他們選擇了這個風水寶地,在這裏耕地養六畜(馬、牛、羊、豬、狗、雞)。

《山西通誌》三年刊行:太原縣(今晉源)阜城西南四十裏,唐堯始建都於此,後因水患遷都河東平陽(今臨汾)。

《伊名通誌》也說帝堯從涿鹿遷到此地,風俗為堯城。

《帝初》載:堯始於唐,後遷至晉陽(堯城屬晉陽管轄),平陽為帝都。

《尚書古書疏正》載:堯為天子,都城始於晉陽,後遷至平陽。

這些都充分說明堯城是堯帝建都的第壹個地方。

相傳,堯在此時,還派奚仲、、何仲、何叔四兄弟分赴堯城東、西、北、南,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在他們的觀察中,他們在村子的北部發現了壹種奇怪的草。因為它的葉子像豆莢,所以叫莢蒾。前半個月草每天長出壹片葉子,十五天後每天都落下。月亮小的時候,壹個豆莢會燃燒而不掉落。他們還觀察到月相盈虧的平均變化周期是29天半。在此基礎上,姚根據天氣和晝夜長短的變化,推算出了朔(正月三十日、二月二十九日),並推算出了四季(春、夏、秋、冬)和八節(非節、立春、長夏、立秋、立冬、春分、夏等)。直到夏朝,對季節的研究才逐漸完善為四季二十四節氣,並制定了夏歷(即現在的農歷)。堯的四時八節制是繼黃帝官方下大力氣編寫甲子紀年之後的又壹偉大創舉(從黃帝時代到公元1984年,已有78花,至今共4704年)。瑤族四季八節的制定,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傑出才能。

堯城是後人為了紀念堯帝而修建的城堡。什麽時候開始的?因為沒有它的記載,所以無可非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在《重建南北,建橋》中也有說,在城市不明的時候,只在明初翻修過壹次。雍正四年(公元1125年)出土的《史聖寺重建碑文》中,敘思寺建於金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直到清末民初,堯城還是壹座規模完整的城堡。後來因為同蒲鐵路的修建,堯城失去了地緣優勢(堯城是京西官道的必經之地,官道沿線有驛站、烽火臺,堯城村西南有南臺、北臺遺跡,京西官道逐漸失去作用)。因為“事變”後日軍的入侵,堯城逐漸衰落成壹個普通的村落。

  • 上一篇:為什麽宣帝皇帝會選擇“劉秉義”這個奇怪的名字?
  • 下一篇:如何發展連州旅遊業及其發展前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