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劇畫

歷史劇畫

中西方藝術的社會背景、思維習慣、宇宙觀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方美學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兩大藝術體系不同的歷史和風格,兩大體系中出現了藝術視野和藝術創作的多樣性。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類型。古代沒有明確的名稱,壹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畫在絹紙之上,裝裱而成的卷軸畫。現代稱之為中國畫,區別於西方傳入的油畫等外國繪畫。油畫起源於歐洲,大約在15世紀由荷蘭人發明。他們是這兩個體系的代表繪畫,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強的藝術個性。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中西繪畫的差異:

第壹,媒介和材料不同。

中國畫是由中國特有的筆墨和顏料,按照長期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規律創造出來的壹種繪畫。中國畫按其材料和表現方法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畫、寫意和線描。按其題材分,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形式有很多種,長卷橫簾,條幅中堂,冊頁鬥方,折扇,扇面畫團扇。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與之相關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的認識。

油畫用亞麻籽油調配顏料,不透明,遮蓋性強,所以在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可以使畫堆積成淺浮雕般的立體色彩層,也可以用透明的色彩營造出層層蓋染的豐富效果,能引起視覺集中的輝煌高點,具有立體空間和立體感。在處理過的布或板上作畫,幹燥後不會變色,多種顏色混合也不會變臟。藝術家可以畫出豐富而逼真的色彩。油畫適合創作大型的、史詩般的傑作,因此成為西方繪畫史上的主要繪畫方式。19世紀後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新材料被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酸顏料和塗料。

其次,線條和色彩不同。

國畫基本上是由線條、墨球和細墨點組成,而墨球和墨點只是線條的膨脹和收縮,很講究骨力。國畫的尖、腹、根會產生不同味道的線條。還有中鋒、側翼、臥鋒、後鋒、拖鋒、藏鋒等用筆動作。它對線條的運用體現得淋漓盡致,“十八筆”和“十四筆”豐富地反映了線條和水墨畫的疏密、明暗、幹濕的規律,體現了壹種音樂性、抽象性、情緒性和情緒性,以及畫家用筆的緩、接、平淡、柔所帶來的運動感和節奏感。所以中國畫也可以說是線條的藝術。它的形式美感是線條節奏交織產生的音樂美感。國畫的色彩也是抽象的。它不是模仿具體物體的顏色,而是刻意構造色彩的基調。國畫中的“墨五色”是指墨的神韻能引起豐富的色彩錯覺,產生閃爍的色彩。它可能具有響亮而明亮的效果,具有簡單的色調和飽和的色度;或者弱化色度,縮小色相差異,營造出寧靜雋永的效果。

油畫以明暗色調為主。油畫運用光線、陰影和色彩的層次感,生動地描繪出人的皮膚細膩的色彩變化,讓人感受到皮膚下流淌的血液。黑暗或陰影中的物體產生穩定而深刻的體量感和空間感,增加了畫面色彩的飽和度。油畫的特點是光影節奏,追求寫實、立體、節奏、光影。對光影節奏的追求首先導致對物質性結構的理解,線條為尊嚴服務。光的具體化就是色彩,色彩不僅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也是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例如,印象派和他們的繼任者創造性地使用顏色。經過對自然色彩的仔細觀察、分析和理解,他們獲得了對客觀形象色彩清晰強烈的感受和對色調的整體認識,同時要求積極表現色彩,強調色彩的想象力。他們關註光、影、色的精神效果,註意到顏色對人心的壹些暗示。他們在觀察自然時,思考的是自然界中“光”與“色”的關系,他們陶醉在強烈的光色變化和空氣感中。

第三,透視和現實主義是不同的。

國畫中的空間處理方法是散點透視,即畫面的構圖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時空結合。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特征更接近於時空的轉換,他善於把握生命運動的奧秘。宋代郭提出的“三距法”可以給畫家壹個廣闊的業務定位。畫家可以用三距法來綜合交錯地安排畫中的形象。在長卷中,景物可起可落,可隱可顯,可開可合,將散點透視與藝術表現效果相結合。散點透視使中國畫從有限中看到無限,再從有限中回歸有限,從而具有清晰的節奏,給畫面整體帶來音樂節奏感和和諧感。壹般來說,中國畫傾向於表現性。它的內涵、隱喻、寓意,顯示了中國藝術對精神和“意在象外”的高度重視。圖像之外的意義和圖像之外的感覺使藝術的審美對象從外部世界轉向內部世界,藝術的傳播力從復制轉向表達。中國畫的中心概念是“氣韻生動”。“氣”是畫家內心的激情和沖動。“韻”是“氣”在畫面中表達的壹種韻味和意趣。

焦點透視像照相機壹樣,通過清晰聚焦和焦點外模糊來顯示距離。基於物理學原理,同壹空間由壹個固定的視點來表示。這個視角只有壹個固定的視點、視向和視野,繪畫和取景都局限於這個視點和視向所決定的視野。油畫以有限見無限,壹去不復返。19世紀末,西方現代派畫家對西方傳統的焦點透視法進行了抨擊,但不能否認西方焦點透視法根深蒂固的傳統,也不能否認其在現代派中的精髓。比如西方現代主義的攝影寫實主義,在影像中依然可以看到傳統焦點透視的完美體現。西方藝術的審美情趣在於真與美,非常追求對象和環境的真實。為了達到逼真的藝術效果,我們非常註重比例、明暗、透視、解剖、色度、色彩等科學原理,以光學、幾何學、解剖學、色彩學為科學依據。

第四,詩畫結合的差異。

中國畫詩、書、畫、印有機結合,渾然壹體,共同創造了壹個完整的藝術形象。國畫能有銘文,主要是基於國畫線條的抽象超現實的形式結構,類似於書法和印章,在畫面中顯得非常和諧。國畫靈活的空間形式可以包容題跋,使題跋的書法有機地成為繪畫的壹部分,使畫面的構圖節奏、線條節奏、筆墨神韻更響亮、更豐富、更充實,詩畫在內部形式上融為壹體。詩畫結合,首先是意境的和諧,即胸中的感情作為詩畫同時發出,在形式上自然交融,相得益彰。在畫面有限的意象中,蘊藏著無限的無形親情。

西方現代美學發端時,萊辛在《拉奧孔》中提出了“詩畫分界”的理論,指出繪畫是用線條和色彩描繪空間上同時並置的物體,所以繪畫不適合處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情節。詩歌是通過語言和聲音來描述持續時間的動作,所以詩歌不適合完整真實地描述靜態的物體。西方戲劇和繪畫的兩大特點,使西方繪畫具有了將戲劇融入繪畫的審美特征。從古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繪畫中就有了戲,以戲劇性的情節和動作作為畫面的內部框架是藝術中的普遍現象。

第五,畫師手不壹樣。

國畫畫家多為“業余愛好者”,官員、文人、士大夫以畫畫為消遣。“專業人士”往往是畫家,他們的作品大多停留在寺廟裏。國畫講究“壹氣呵成”,所以大部分作品都是壹次完成的。而油畫家壹般都有很強的專業性,只有在手工作坊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學會繪畫技法。油畫必須經過多次修改才能得到效果。

最後,審美取向不同。

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天人合壹”表明,人從審美走向人際關系,回歸生活。繪畫兼顧靈與肉,情與理交融。它被中庸平衡,與自然共存,重視這種存在。中國古代畫家多以儒家思想看待繪畫的社會功能,審美方面則以道家、佛家思想為指導,以道家、佛家的宇宙觀理解自然。中國畫的審美心理要求所描繪的東西直接訴諸人的感官,訴諸人的情感和想象,即“天人合壹”。

而西方古典哲學思想“天人合壹”則表明人從審美走向宗教,皈依上帝。畫尊重靈魂,輕視肉體,希望為上帝贖罪,以求得來世。

不同的民族必然有其特定的歷史沿革、民族主體性格、心理素質、文化背景、風俗民情、藝術觀念和理想等等。如果說中國的藝術是高雅的,那麽西方就是高雅的;中國的畫強調表現和情感,西方的畫強調再現和理性。中國的繪畫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而西方繪畫主要以光和色來表現對象;中國的繪畫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而西方的繪畫嚴格遵守空間和時間的界限。這種鮮明的差異成為世界藝術領域的兩套體系。

  • 上一篇:三國時期的魏君主
  • 下一篇:有人知道歷史人物鐵選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