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上海浦東中學的歷史沿革

上海浦東中學的歷史沿革

1907年,楊思生捐資30余萬元創辦浦東中學,聘請黃炎培先生為首任校長。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浦東中學校舍建成,楊公思聘、秦燕琪、黃炎培、顧、陸、張伯初、孟子泉為校董事。

1907(清光緒三十三年)浦東中學3月8日正式開學。黃炎培先生被任命為首任校長。

1908(清光緒三十四年)四月三十日,楊公積勞成疾去世。臨終遺囑的後代“不得幹涉學校事務”。我也擔心教室的黑板有些反光,我也多次告知“學校的黑板壹定要改進!”

1911年(清三年)五月,清政府追授楊公士漕運大使稱號,載入國史館列傳,被譽為“豪擲巨資建學堂”。1914年,四面八方的人集資修建了銅像,連袁世凱和李兩位總統也各捐了1000銀元。楊公的雕像壹直受到返校的廣大老校友的敬仰和懷念。如今,每年清明節,全校師生都會舉行祭掃儀式,緬懷楊公的高尚品格,傳承先烈的革命精神。

解放後學校遷回原址(1937年8月3日被日機轟炸,後遷至浦西,1951年遷回廢墟)。在歷屆領導和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逐漸煥發了生機。

十年來,浦東新區政府對學校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整體改造,歷史名校浦東中學如今煥然壹新。學校領導以勤儉樸素的校訓為基礎,不斷改革進步,在教育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形成了壹定的辦學特色。1996學校被命名為“浦東新區首批德育基地”,2000年被命名為“浦東新區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世紀以來,學校先後獲得區中學生行為規範三星級示範學校、區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區優秀黨組織、市區科技教育先進單位、區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學生在市、區級各類競賽中獲獎500余次,在國家、市、區級教育刊物上發表論文150余人,多項教研項目獲區級壹、二等獎。

2013年8月,浦東新區教育局研究決定,任命原魯公中學校長倪瑞明為浦東中學校長,原校長吳源為該校黨支部書記。先進的教學設備和雄厚的師資力量。

浦東中學是上海最早建立的現代化中學之壹。早期的浦東中學占地60多畝(操場占地20多畝),設施齊全。據黃炎培先生回憶:“蒲忠校舍的草圖是我設計的,楊思生先生作為專家親自監工。學校布局錯落有致,中間是最宏偉堅固的禮堂,可容納1000多人。東西兩層樓,樓上樓下幾十間教室(包括實驗室、宿舍、辦公室)。兩張匡形的臉對著觀眾席。壹邊是小學,壹邊是中學,容量很大。後面有兩個食堂,然後是風雨中的操場。觀眾席前面是壹個大型運動場,裏面有各種運動器材。校舍北面是楊先生的別墅,花木扶疏,白蓮井旁,美不勝收,別具特色。”

當時,蒲忠的教學設施在中國是壹流的。實驗方面,有物理、化學、生物的實驗室,實驗室內各種儀器、設備、貼簽藥物壹應俱全,大部分是進口的,並配有專職管理人員。還有工作室和木工教室,理論和實踐並重,知識和技能並重,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並重。體育方面,操場、足球場、籃球場、壘球場、遊泳池、網球場等場地齊全;單雙杠,秋千架,各種球類,應有盡有。還有壹個宏偉的圖書館,藏書豐富。《上海方誌》載:“建於12年的浦東中學圖書館,至21時藏書已有兩萬余冊。”與當時的大學相比,也是名列前茅。

1920年代的校友、原教育部副部長董春才同誌曾說:“我在浦東中學——那是中國最好的學校”,其中當然包括對學校設施的評價。

浦東中學自成立以來,對教師的選拔和任用非常嚴格。黃炎培先生在《八十年》的回憶中說:“我和伯初是直接受楊先生委托的。各科老師都是我嚴格挑選的。”此後,歷任校長如秦燕琪、秦景陽、朱淑媛、顧、沈秀齋、等都非常重視師資的選拔,包括聘請外籍教師。數學老師周漢蘭、王繼梅、徐松雲,物理老師和化學老師陸,他們都以專業知識聞名,後來擔任大學教授。美國英語老師孟保羅,丹麥德語法語老師葛琳舒,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根據20世紀20年代蒲忠教師徐傳烈的回憶,“中國教師精力充沛,對經典和歷史的子集反應靈敏。數學、物理老師不僅能倒背如流,還熟悉相關教材。”三十年代的校友葉夫蓀也說:“母校的教學水平很高,尤其是外語、語文、數學、物理”;“當時理科班用的數學物理教材都是外文原版”,可見當時師資力量雄厚。此外,學校廣泛邀請著名演講家。杜威、蔡元培、陳獨秀、郭沫若、惠、瓦爾特、茅盾、章乃器等海內外博覽群書的人都曾來校與師生面對面交流。根據學生和社會的需要,設置學制,確立教學目標,設置教材和課程。

浦東中學起初實行五年制,後改為四年制。1916年8月文理分科,1919年8月改為五年制,為學年制,每學期升級壹次,減少復讀生過多的時間損失。1923實行新三三制。1924為了滿足青年學生的個性愛好和社會需求,因材施教,高中分為繼續教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學和商業)三個科目。1924開始實行學分制,初中生168畢業,高中生150畢業。提前修完畢業學分的可以提前畢業。此外,所有真正擅長某門必修課的學生都可以被學校免除該課程,仍然可以獲得該課程應得的學分作為激勵。這種教育制度顯然為學生早日成才提供了鼓勵和支持。

此外,學校還附設了壹個“特別班”,招收來自落後的邊疆地區、內地老中學或水平相當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的校友羅爾剛第壹次進入蒲忠時,他是英國的丁白。經過學校的特殊補習,他考上了北京大學,在那裏他從未停止學習,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回憶說:“我的家鄉是廣西貴縣...在我讀書的老中學,英語、數學、物理、化學老師經常請不到...蒲忠在高中設立了特殊班級...他們可以根據課程短缺的情況選擇高中各個級別的課程,在普通班上課,宿舍在另壹個地方...我上學的時候(1925),這個特長班幾乎是在廣西,廣東,廣東。這是浦東中學對邊疆和內地老中學生的壹次大培養。”

浦東中學早期“在課程設置上特別強調數理,有專科”,但“重理輕文”。初高中的科目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至於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習範圍,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受固定年級課程的限制。1924年5月,為了讓學生提前了解相關學科的內容並做出決定,各學科的教材大綱(包括:每周授課時數及學分制、授課年數、選課程序、教學目的、教材大綱等。)專門匯編成冊,並提供系統簡介供學生選擇。

因為“鑒於註射教學法效率低下”,他“大力提倡自學輔導法”所謂“自學輔導法”,就是“學生自動完成學習和工作,老師只負責輔導補貼。”為了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各科教師成立各種教授研討會,每月定期研究教學方法,有時還邀請校外專家進行研討和討論,還要審定課程標準,教授用書,編寫教材大綱,編輯期刊。

當時理科的選修課除了必修的數學、物理之外,還有:高等代數、解析幾何、立體幾何、微積分;高等物理,高等化學,教材多為英文原版。除了必修的語文,文科選修課還有:閱讀、修辭學、作文、應用文寫作、中國文學史、文學概論、文字學等。除必修英語外,外語選修:德語、法語、日語和英語閱讀、修辭學、作文、應用文寫作、英美文學史。除中外歷史、地理、時事必修課外,社會科學選修課還有:政治學、哲學概論、倫理學、人生哲學、法學通論、社會學、經濟學、商業概論、商業實務、簿記、銀行學、心理學、教育學、教育法、珠算與打字。還有書法課、醫學知識、性教育等課程。

豐富有趣的知識滋養著學生的選擇,可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些課程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為學生提供了探索知識、發展能力、發展個性的廣闊領域,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上一篇:歷史上有多少詩人?
  • 下一篇:51歲的許晴為什麽未婚不育?她承認原因了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