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大理洱源於風鎮的歷史文化

大理洱源於風鎮的歷史文化

1.祖國雲南大理的於風,素有羅山、風水秀秀、千年古鎮、白族風情之稱。洱海源頭,點蒼山雲弄峰背上,有壹個遠近聞名的白族小鎮——於風,因傳說“鳳凰死於此,百鳥聚掛而出”而得名。那裏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歷史悠遠,文化燦爛,被譽為“文墨之鄉”、“小大理”。當地盛產的小白糖、菜籽油、手工硯都很有名。2001被列為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於風位於洱源縣西南部,平均海拔2200米。植被茂密,溪水清澈,川流不息,田野肥沃,四季如春,氣候適宜,古跡豐富,民風純樸,文化淳樸,是旅遊開發的熱土。

目前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代火葬墓、地石山寺廟、金天府元年(公元936年)修建的真蝗塔等。有六個古塔,如鎮水塔,劉福雙塔,寶塔和貞豐塔。有唐、明、清時期修建的文廟、武廟、鶴林廟、靈鷲寺、宮、吉慶寺、本主廟、亭、魁閣等古剎11座。青瓦白墻,三面壹墻的白族民居有上千間,四合院的白族建築風格保存完好。有綿延數百裏的茶馬古道青石路,沿路的小溪,還有古建的寺廟、廟宇、民居、城樓,形成了古鎮的風貌。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如春王正月、田家樂、白族秋千會、清源洞會、黑龍會、插秧會、霸王邊、白族服飾等。

二、大理洱源傳說中的源縣位於洱海源頭大理北部。

土地面積2875平方公裏,是壹個白族、彜族、回族、傣族、傈僳族等23個民族雜居的少數民族縣,1999年末總人口32.04萬。洱源自然資源得天獨厚,被譽為“魚米之鄉、李子之鄉、奶牛之鄉、溫泉之鄉、蘭花之鄉”。它是壹個富饒美麗的地方,也以燦爛的文化、古樸神奇的人文景觀而聞名。

[編輯此段]概述洱源風景秀麗,景色迷人,是大理蒼山洱海國家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滇藏公路、大理公路穿境而過,縣內旅遊景點集中連片,形成了地面、熱水冷水、湖光山色、名勝古跡、民族風情全方位立體發展的格局。

這裏地熱資源豐富,年產38-78℃的溫水308萬立方米。建材資源質量上乘,尤其是壹流的米色和粉色大理石。

洱源縣探索總結出壹條符合縣情的烤煙、水果、奶畜、水產、大蒜、生物資源、旅遊等產業協調發展之路,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交通、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壹步加強,投資環境得到改善。

縣委、縣* * *緊緊圍繞建設旅遊文化強縣、綠色經濟強縣的總目標,擴大對外開放。【編輯本段】洱源建立並演變,西漢至隋朝屬俞曄郡。

唐林德元年(664年),境內設朗瓊、登北、舍利等州,六詔書設朗瓊、羅登、施瑯,朗瓊為南詔州。大理國建立時,寧北縣、羅登縣、於風縣相繼建立。

元憲宗七年(1257),朗瓊、安德宇兩千戶,劃歸大理萬虎府。至元十壹年(1274)建滇省,設登川府、玲瓏瓊、於風三縣,大理道。

明削郡,還郎瓊,設鄧川郡,領郎瓊郡,隸大理府。沿明朝而建的清朝。

民國元年(1912),朗瓊縣改名洱源縣,鄧川府改名鄧川縣。兩縣先屬屯溪路,後屬大理督察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洱源、鄧川兩縣隸屬大理地區。

65438到0956都屬於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 10、洱源、鄧川、劍川三縣合並組成劍川縣。

1961年10月,劍川縣撤銷,原洱源、鄧川兩縣合並稱洱源縣。5438年6月+2003年2月,區劃調整,雙廊、姜維鎮劃歸大理市,姜維鎮更名為上官鎮;5438年6月+2005年10月,紫碧鄉與玉湖鎮合並後,稱為紫碧湖鎮。

2006年底,洱源縣轄紫碧湖、鄧川、右所、三營、於風、喬後等6個鎮,牛街、煉鐵、西山等3個鄉,共2個社區,88個村委會。【編輯此段】自然地理洱源縣是洱海的發源地,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東與鶴慶縣接壤,南與大理市、漾濞縣接壤,西與雲龍縣接壤,北與劍川縣接壤。

全縣總面積2533平方公裏。縣城位於赤壁湖鎮,海拔2060米,距省會昆明471公裏,距州府下關73公裏。

洱源屬於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具有幹濕季節分明、日照充足、“四序恒溫”、立體氣候、區域小氣候明顯等特點。年平均降雨量732毫米,最大降雨量1966,達到1140.5毫米,最小降雨量1958,只有469.7毫米。

年平均日照2061.0~2439.4小時,日照百分率55~57%。洱源壩區(冷暖層)年平均氣溫為65438±03.9℃。近50年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1958年6月2日,達到32.0℃,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62年6月4日,達到-8.1℃。

2月底霜凍、4月初春寒、5-6月幹旱、7-9月持續降雨的洪澇、8月底9月初低溫、“壹冬幹”、“壹春幹”、部分地區冰雹是我國主要災害性氣候。2006年洱源地區總降雨量為547.8毫米,比上年減少171.4毫米,比上年減少25.6毫米。年平均氣溫15.3℃,比往年偏高1.1℃。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477.3小時,比往年平均多49.4小時,比上年多149.5小時。全年極端最高氣溫29.5℃,最低氣溫-2.6℃。

洱源縣位於橫斷山脈和雲貴高原的交界處。境內縱橫交錯,山巒重疊,盆地和山谷交錯,湖泊池塘,河流小溪星羅棋布。全縣海拔從1645米到3958.4米不等,垂直變化明顯,地貌復雜。

縣境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馬鞍山、中部羅平山、西部羅平山三大山脈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形成東南部落漏河峽谷、西部黑魚河峽谷和中部三營、玉湖、於風、右所、姜維五大高原盆地。該地區的水文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主要河流有黑魚河、於風河、米子河、米居河、永安河和珞獅河。天然湖泊包括海西湖、紫碧湖、西湖和東湖,共有65,438+000條支流和436條山溪。

河流湖泊隨山勢分為三大水系,分別是黑魚河、米谷河、羅樓河,分屬金沙江和瀾滄江。馬鞍山在東北的分支——南屋山,是中國的最高點,海拔3958.4米;在西部,烏鞘青口,位於黑福河南部,海拔1645米,為最低點。

[編輯本段]洱源,民族宗教,是壹個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縣。世界上居住著白族、漢族、彜族、回族、傈僳族、納西族、傣族、藏族等民族,民族分布有大有小。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中國有27個民族。

2006年底,全縣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數民族187270人,占總人口的67.9%。白族人口為169759,占總人口的61.5%。

漢族88574人,占總人口的32.1%;彜族9338人,*** 6211,傈僳族1080,藏族208人,納西族404人,傣族120人。洱源不僅是壹個多民族聚居的縣,也是壹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居住在這個縣的八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境內現有宗教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 *教、天道。

3.中國有100多個歷史文化名城。到現在有103。

大理州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川縣周鎮歷史文化名鎮

洱源縣於風鎮是歷史文化名鎮。

雲龍縣諾鄧村是歷史文化名村。

劍川縣沙溪鎮是歷史文化名鎮。

祥雲縣雲南驛鎮是歷史文化名鎮。

洱源縣雙廊鎮是歷史文化名鎮。

楚雄州大姚縣石羊鎮是歷史文化名鎮。

祿豐縣黑井鎮是歷史文化名鎮。

祿豐縣蓮香觀歷史文化村

保山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騰沖歷史文化名城

保山板橋是壹座歷史文化名鎮。

迪慶州香格裏拉歷史文化名城

未夕縣葉芝鄉是歷史文化名鎮。

曲靖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會澤縣那古鎮是歷史文化名鎮。

文山州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廣南縣九磨鄉是歷史文化名鎮。

紅河州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石屏縣嬴政村是壹個歷史文化名村。

思茅地區孟連歷史文化名城

昭通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鎮)14個。

雲南省劍川縣、洱源縣雙廊鎮、祥雲縣雲南壹村被正式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通海縣、姚安縣光祿鎮、演金縣豆沙鎮被確定為雲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

  • 上一篇:200年歷史編年史的編者
  • 下一篇:給我講講古代的發夾。有哪些類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