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巴黎聖母院建築背景簡介

巴黎聖母院建築背景簡介

巴黎聖母院不僅在世界建築史上赫赫有名,而且幾乎家喻戶曉,因為著名作家雨果寫了壹部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

這座建築建於13世紀中葉,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所謂哥特式,是當時基督教文化的壹種建築形式,其特點是采用豎線、高鐘樓、尖拱形門窗,所以看起來整個建築好像是向上升起的。這種形式具有宗教意義,它表達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基督教認為人類是痛苦的,充滿罪惡的。只有把他們虔誠的心放在上帝身上,相信基督,他們才能從苦難中解脫出來,贖罪,並在未來進入天堂。中世紀的藝術,包括建築、雕塑、繪畫、文學等等,都是這個主題。但他們也講究形式美,以美的形象打動人。我們可以分析壹下聖母院建築立面的形式美。原來它是由九個大小比例相同的長方形方塊組成,其中上半部分的中間是壹個。

方塊不見了,兩邊有壹對鐘樓,所以實際上是由八個長方塊組成的。據分析,這些長方形在比例上是最美的,也就是黃金比例。長方形兩邊的長度之比是1:1.618(或0.618: 1)。所以看起來很和諧。在建築上,除了中央的圓玫瑰窗(基督教認為人的靈魂可以在這朵大玫瑰中找到),其他的門窗都是尖拱,只是大小、比例、高度、復雜程度不同。這就是建築美學中所謂的“變與統壹”的手法,所以看起來豐富而不淩亂,美麗動人。相傳古代法國有壹句話:要建教堂,就要利用阿米安教堂的大堂、沙特爾教堂的塔樓、蘭斯教堂的雕像和巴黎聖母院的立面,因為這是法國古代教堂建築中的“四大傑出人物”。

巴黎聖母院大廳寬48米,深130米,可容納壹萬人。大廳的高度是35米,人們在裏面仰望,真的仿佛置身天堂。也許妳會覺得自己在這裏是多麽的渺小。這就是宗教建築的魅力。巴黎聖母院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全是由石頭建成的。所以,作家雨果說,那座令人尊敬的建築裏的每壹塊石頭,“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的壹頁,也是科學文化史上的壹頁。”

巴黎有很多古建築,幾乎都是歷代都有,而且都保存的很好。在這裏,我們將分析和介紹幾個有代表性的建築。

盧浮宮宮是壹座古老的宮殿。它最早建於13世紀初,後來歷代都有修建。東廊(盧浮宮宮的後立面)建於17世紀中葉路易十四時代(1670),也是這座宮殿最輝煌的作品。這座建築的風格是古典的。古典主義是壹種建築形式,規則嚴謹,形式莊重,最適合作為宮殿建築。從這個建築的形象可以看出,它從上到下由三部分組成:屋檐、柱廊、基座。這三個部分的高度比是1:3:2。不按照這個比例做,就不好看。這座巨大的建築長172米,橫向分為五段,中央主體,兩翼,兩側兩端。這也是成比例的:中間部分寬28米,高與寬相等,形成壹個正方形。兩翼長48米,兩端寬度是兩翼的壹半,即24米。只有這樣的比例,建築才能顯得和諧。這座建築是古典主義的典範。

除此之外,巴黎的另壹座古典建築Envalid教堂(圓頂榮軍院)建於1691。其建築形式非常包容,主體突出,比例協調,尤其是中間高達106米的穹頂,金光閃閃,為巴黎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這座建築建在盧浮宮的西南部,在那裏形成壹條南北中軸線,北端毗鄰塞納河。這座建築在形式上是典型的紀念性建築,寓意著向為法國皇帝流血犧牲的將士致敬的崇高榮譽。這座建築下面,還存放著拿破侖的石棺,所以也是壹座陵墓建築。

巴黎的萬神殿也是著名的法國古典建築。它坐落在巴黎的聖內維歐埃伊夫山上。它原是巴黎守護聖內維歐埃-伊夫的神廟,1792年改為國家重要人物墓地,即萬神殿。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法國壹直崇拜古羅馬。作為壹種宗教形式,萬神殿在古羅馬也存在,但兩者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羅馬的萬神殿是壹個巨大的半穹頂,下部為圓柱形,造型簡潔莊重。正門為長方形柱廊,柱廊上有三角形山花。巴黎的先賢祠采用了古典主義的形式。上部也采用穹頂,但較小,下部為圓形柱廊,形式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穹頂和柱廊表達了人文主義哲學。萬神殿的下部是壹個巨大的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十字形的上部是高高的穹頂和柱廊。這座建築雖然也是莊嚴雄偉,但上下有些錯落有致。壹位評論家曾說,這座建築的形象就像壹個騎在白馬上的戰士(底部是白色的石墻)。

坐落在明星廣場的巴黎凱旋門是眾所周知的(建於1836)。但是這個建築的美在哪裏?妳常常知道,卻不知道為什麽。

這座建築由簡單的正方形組成,內部各部分的比例關系非常準確和諧,因而在建築美學上享有盛譽。建築的美在於比例關系,可以用簡單的幾何來分析。正方形和圓形象征著人類的形式,因此它也與人文主義有關。建築高48米,寬44米,但由於視覺的關系,我們實際看到的形象幾乎是方形的,這是建築師的經驗。直徑為18m的圓拱非常高。上半圓的高度與下半圓的高度之比為1:3,門的高度是門寬度的兩倍。這種關系是和諧的。凱旋門位於廣場中心,12路在此交匯,所以在巴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當我們在廣場上,仰望高大的凱旋門,仿佛雄壯的《凱旋進行曲》就會在耳邊響起。這壹刻,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句話。為了紀念傑出的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將軍,這個廣場現已改名為戴高樂廣場。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非常搞笑的電影《逃離危險》,它的背景就是巴黎歌劇院。這個劇場建於1874。觀眾席有265,438+050個座位,有四層樓的包廂,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歌劇院。它位於盧浮宮宮的北部,被旺多姆廣場隔開。這個歌劇院的建築目的主要是給壹些新興資產階級欣賞的;但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的意境還是古老的,所以還是以古典建築的形式出現。但為了表現出它的新穎豪華,既有古典又有巴洛克,甚至還夾雜了壹些東方的形式,同時,建築上既有裝飾又有雕塑,使得建築非常復雜,而且裝飾精美。歷史上,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折衷主義。這也是巴黎的文化特色。

巴黎人常說巴黎聖母院是巴黎的“祖母”,而巴黎埃菲爾鐵塔則是巴黎的“少婦”。這座塔以設計師埃菲爾命名,建於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日(1889),高328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而且是壹種全新的建築形式,所以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然而,它的命運壹開始就坎坷不平。剛建成的時候,很多人批評它,說它是個“怪物”,“毀了巴黎”。甚至許多著名人士都表示反對,包括著名作家大仲馬和莫泊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座塔的感情逐漸發生了變化,不再討厭它。久而久之,逐漸變成了必需品,成為了巴黎的城市標誌。今天的巴黎人以這座塔為榮。外國人遊覽巴黎,不登塔俯瞰全城,總是壹件憾事。這就是文化,城市歷史文化。

  • 上一篇:歷史上失去皇位的八位賢明王子?
  • 下一篇:黑白無常的歷史傳說和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