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南北朝什麽現象在南朝四百八十殿的煙雨中有所體現,這種現象在文化方面有所體現。

南北朝什麽現象在南朝四百八十殿的煙雨中有所體現,這種現象在文化方面有所體現。

“南朝四百八十殿,幾多塔煙雨”

-健康時期佛教的盛行。

“千裏肉啼青紅,水寨山果酒旗風。南朝有寺四百八十座,煙雨中多塔。”這是晚唐詩人杜牧在《姜富春》壹詩中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殿”這個龐大的數字,並不是因為詩人的誇張。據史料記載,梁武帝建康的佛寺數量甚至超過500座。這正好可以與同時期北魏都城洛陽佛教的盛況相媲美,反映了中世紀佛教在中國南北的廣泛流行和思想領域的新特點。

吳棟時期,建業都城最早的漂流寺廟是建初寺,是孫權在赤武十年(公元247年)為西域佛教僧人修建的。當時的佛教寺廟以佛塔為主,所以在寺廟的中央有壹座佛塔來支撐佛骨。因此寺位於秦淮河大市場背後,故又稱“大市場寺”,地名叫“佛巷”。康僧會在建初寺翻譯了幾部佛經,這是江東地區翻譯佛經的開端。此外,昌贛還有壹座佛像——“阿育王塔”(阿育王在古印度是壹位非常信佛的國王),塔基的地宮裏埋有佛骨和舍利子。塔旁原有的西山麗寺毀於吳棟中期,西晉初年重修為昌贛寺。

東晉時期,由於佛教徒迎合了當時統治階級盛行的玄學、健談之風,佛教逐漸中國化,獲得了皇室和貴族家庭的普遍信仰。建康的佛寺數量也相應增加,現在著名的大約有40座。由於佛經翻譯是傳播佛教的重要手段,建康的佛經翻譯進壹步繁榮。印度、南亞和西域的文化藝術也得到廣泛傳播,為古老的中國文化註入了新的血液。

在建康從事佛經翻譯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以東晉劉宋時期貢獻最大,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法顯、鮑雲和佛馱跋陀羅。法顯不僅是當時偉大的翻譯家,也是偉大的旅行家。公元399年,65歲的他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域各國,越過帕米爾高原,遊歷天竺(今印度)各國,尋找舍利子和經書。在回家的路上,他想經錫蘭島和蘇門答臘島返回廣州,但他的船被海風吹到了山東半島的嶗山(今青島附近的嶗山)。登陸後要經過廣陵(今揚州)、京口(今鎮江),於公元4l3年回到東晉都城建康。此時,他已經79歲了。法顯回到建康的第二年(公元414年)寫下了他的遊記。雖然全文只有9500多字,但卻是最早描述當時中亞、印度和南海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的重要著作。它被稱為《法顯傳》,也被稱為《佛的故事》或《遊天竺的故事》。這本書和唐代三藏大師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可以說是六朝和隋唐時期中國最傑出的兩部遊記。

道場寺,位於建康南郊(又稱鬥場寺,約在今玉華門外),是晉宋時期佛經翻譯中心。法顯回到建康的前壹年(公元412年),他在長安遇到的中印和尚佛馱跋陀羅和他的大弟子關暉被東晉大將劉玉請到道場寺。接著,在北天竺遇到法顯的和尚寶蘊也來到道場寺。鮑雲普在國外學習並掌握了古印度文字《梵文》,為他翻譯佛經準備了良好的條件。法顯在道場寺住了五年左右。除了佛經記載,他還翻譯了6部佛經,1多萬字。佛馱跋陀羅與來自中國的數百名僧人壹起翻譯了道場寺中的廣泛的《華嚴經》,從418。其中保雲在道場寺從事佛經翻譯的時間最長。據說他能讀懂梵文佛經,並壹下子翻譯成流利的中文。經過他的翻譯修改,佛經種類繁多,如《無量壽經》等,質量很高。人們評價說:“江左譯佛經第壹。”

瓦罐寺是當時藝術珍品最豐富的佛寺。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雕塑家戴奎、戴意清等都在瓦罐寺留下了自己的優秀作品。瓦罐寺位於今南京西南角的花鹿港。它建於公元364年。它原是東晉政府開辦的制陶作坊,名為“瓦罐”,所以被用作寺廟的名稱。瓦罐寺修建時,僧人向社會集資。部分皇室、宗族、官僚捐錢祈福,但無壹超過65438+萬銅。只有年僅20歲的顧愷之寫了百萬捐款,所以被認為是吹牛。很快,和尚向他要錢,顧讓和尚在大廳裏準備壹面白墻,然後閉門專心畫了100多天的壁畫,主題是“住在人間”。根據佛經記載,維摩詰是壹個非常高潔的佛教徒(“佛教徒”是指信仰佛教但沒有正式出家的人),在佛教人物中非常有名。據說他經常和文殊菩薩辯論。當這幅巨大的壁畫基本完成,維摩詰即將得到壹只眼睛時,顧愷之通知僧侶們邀請人們參觀並捐款。這時,壹個容光煥發、身材瘦削、聰明體貼的維摩詰居士出現在人們面前,這大大改變了整個聖殿的氣氛。觀眾踴躍捐款,很快就超過了654.38+0萬元。據說這幅著名的壁畫在唐朝的時候還存在,大詩人杜甫曾經親自來金陵看過。後來這幅畫壹度被移至鎮江坎羅吉,晚唐時又被移至長安皇宮,可見這幅畫的價值之大。

顧愷之的住處在瓦罐寺附近,後人稱之為“鼓樓街”。據說為了專心畫畫,他在樓上占據了壹個特殊的位置。他平時拉樓梯,每天不下樓。人們稱他為“天才”、“畫家”和“白癡”。東晉宰相謝安稱贊他的畫“自生而無”。但顧愷之自己認為,畫人物最重要的是畫好眼睛。他畫壹個角色的粉絲都不點頭。有人問他,他回答說:“夠了。”他補充說:“生動的寫照是在壹個街區的中間(指眼睛)。”他主張畫人物要掌握每個具體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他們的具體性格。他的作品很少流傳下來。現存的女史圖和洛神賦圖,都是唐代前後的摹本,但仍可看出他的用筆“如蠶吐絲”,“如春雲浮於空中,流水於地上”。

在瓦罐寺,還有兩位偉大的雕塑家戴奎和戴青的作品。戴奎曾為瓦罐寺鑄造了五尊青銅佛像。當時,這些精美的佛像與顧愷之制作的“維摩詰”壁畫、獅州(今斯裏蘭卡)送來的4尺2寸高的白玉佛像合稱為瓦罐寺“三絕”。據記載,戴奎在制作雕塑時,經常虛心聽取觀眾的意見,以改進自己的作品。有壹次,他雕刻了壹尊高達1.6英尺的無限長生佛和兩個菩薩的木質雕像,似乎並不令人滿意。他躲在畫像旁邊的簾子裏,聽著觀眾的評論,然後用三年時間做了壹幅新的畫像,贏得了人們的贊賞。戴青繼承了父親的雕塑技藝,完成了許多優秀作品。他還擅長修改現存的佛像。有壹次,劉崧親王送了壹尊高達1.8英尺的青銅佛像到瓦罐寺,讓人覺得臉皮太薄。後來邀請戴逸去看,才發現是因為肩膀和胳膊太胖了。工人們按照戴青的意見對它進行了修改,它實際上成了瓦罐寺最宏偉的佛像。

瓦罐寺聞名於世,不僅因為東晉時寺內有“三絕”,還因為南朝宋齊梁時擴建。如梁朝增加了著名畫家張僧繇繪制的大型壁畫,並修建了340英尺高的瓦罐亭。張僧繇是著名的畫家,擅長畫人物,尤其是佛像。他在建康的很多佛寺都創作過壁畫,除了瓦罐寺,武夷巷附近的安樂寺也有。相傳他曾為安樂寺畫過四條白龍,但都沒有眼睛。後來和尚堅持要他點餐,結果其中兩個點畫完就破墻飛走了。這就是“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的由來。張僧友還擅長學習外國繪畫技巧。據說他在清溪義城寺的廟門兩側畫了許多凹凸花,就是用紅色和綠松石來表現馬賽克的明暗透視,遠遠看去似乎有凹凸立體感。其實他采用的是當時天竺流行的“盛開法”。因此,當時人們也稱翼城寺為“凸凹寺”。

梁武帝建瓦罐亭時,離長江很近,所以在接近中午的陽光下,瓦罐亭的影子可以倒映在江面上,是當時俯瞰江面的壹個景點。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登此亭,其作《橫江詞》中曾提及,曰:“人說渡江好,我說渡江惡,三日風吹下山,白浪高過瓦罐亭。”可惜南唐滅亡的時候,這個亭子被吳越國的軍隊燒毀了。

在瓦罐寺的東面,還有壹處南朝名勝,叫鳳凰臺。相傳在劉宋時期,有三種類似孔雀的不同鳥類飛到這座魯花山上,引來許多普通鳥類“百鳥朝鳳”。在封建時代,這是世界和平的吉祥標誌,所以劉崧政權在那裏建造了壹個高臺,稱為“鳳凰臺”。大詩人李白曾登上此臺,給鳳凰臺留下了《南京登高》的名句。全文是“曾經在這裏玩耍過的鳳凰,以至於這個地方以它們命名,現在卻把它拋棄到了這條荒涼的河邊。武功花鋪設在荒無人煙的小道上,晉朝皇親國戚的數量已經成了饑荒。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分白元洲。壹朵雲在天堂之光和我之間升起,把他的城市從我憂郁的心裏隱藏起來。”

如果我們上面介紹的建初寺、道場寺、瓦罐寺等寺廟都位於秦淮河上。自吳棟以來,這個地區壹直是繁榮的工商業區和居民區。比如建初寺前是著名的集市,道場寺前是鬥場城,瓦罐寺也離集市很近。這和開封的索國寺、蘇州玄妙寺的情況差不多,廟前都是熱鬧的集市。此外,東晉南朝的皇族、宗室、官僚也將自己的房屋捐贈給僧人作為寺廟,稱為“舍房為寺”。有很多這樣的寺廟,如安樂寺,他在上面提到的張僧繇畫龍,這原本是東晉代表王的花園。以凹凸花聞名的宜城寺,也是梁少陵和王的居所。後來,陳朝的大官僚、大文學家江總把他的讀書廳讓給了這座寺廟。大致從東起清溪,西至石城,南至雨花臺,北至都城郭,南朗480座寺廟有壹半以上。

為了用佛教統治百姓,為自己祈福,南朗皇帝在宮城內外修建了壹系列宏偉的寺廟,以便日夜參拜。同泰寺(雞鳴寺的前身)是最大的壹座。早在公元300年左右(西晉永康年間),雞籠山上就有佛寺。公元527年,梁武帝·蕭炎再次創建同泰寺,並使寺南門朝向宮城北門,以方便利他出入。寺內有六個大雄寶殿,65,438+00多個小廳堂和佛寺,還有壹個7層樓高的大佛閣和壹個9層樓高的寶塔,用於安放氣勢磅礴的十方金像和十方銀佛。梁武帝本人曾四次“舍身”假意在同泰寺出家,然後讓大臣們用巨款贖他,並用這種方法幫助寺裏的和尚騙取了數千萬銅錢。後來,同泰寺失火,梁武帝想建壹座更高的寶塔,有12層,但因“侯景之亂”而未能完成。所以,同泰寺所浪費的人力財力,是南朝所有佛寺中最突出的。

建康東郊的中山和東北郊的佘山(今棲霞山)是南朝佛教寺廟的另外兩個集中地。中山南北有很多佛寺。在佛教興盛的梁代以前有70家,數量應該還會增加。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北峰的大愛經寺、法雲寺、頭陀寺,明墓今所在的獨龍府的開禪寺、丁琳寺,北朔的草堂寺(明墓常在玉春)等等。開禪寺始建於梁武帝田健十四年(公元515年),是為了紀念當時的高僧寶芝而建。據說,在寶芝死後,梁武帝花了20萬銅錢買下了丁琳廟前的獨龍符,將他安葬。墓上有壹座五層寶塔,塔頂嵌有國外進口的價值連城的彩色玻璃珠,故又稱“明珠塔”。當時的大畫家張僧繇曾畫過鮑芝的肖像。後來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重新畫了畫像,大詩人李白寫了贊歌。他的書法像顏真卿的字跡,刻在同壹塊石碑上,所以又叫“三絕碑”。元代初年,書畫家趙孟頫(杜甫)寫了《致公歌十二首》。明初,因修建明陵,將寶芝墓塔、三絕碑、佛寺移至現在的靈谷寺所在地。古靈公園現存的“三奇碑”是清朝以後的仿制品。

南朝僅有棲霞寺、青雲寺、直觀寺等少數幾座佛寺,卻以其人工石窟寺——“千佛巖”而聞名。千佛巖位於今天七庫寺後面的千佛嶺上。最早的大石窟叫“無量殿”或“三廟”。這座寺廟裏的主要佛像是壹尊無限長壽的佛像,高3英尺2英尺5英寸。兩邊是高3英尺的觀音和史鷙菩薩,被稱為“西方三賢”。它是在南朝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棲霞寺創建後不久發掘的。其余的近300個佛龕和500多尊佛像,絕大多數是由齊梁皇室和大官僚資助的,包括齊朝的文慧王子、張羽國王、景陵國王和石安國王,他們盡可能地愛錢,因為他自己舍不得花錢,所以用梁朝國庫的公款大規模地建造和裝飾石窟。這些佛龕的基本布局是“壹佛二菩薩”或“壹佛二弟子”(二弟子通常是老葉佳和小阿難)。有的佛寺有兩只獅子蹲下(稱“獅聽道”),石窟兩側常有力士國王像。他們的雕刻風格圓潤、細膩、優美、典雅,似乎與北朝雲岡、龍門石窟的藝術風格有所不同。可惜千佛巖的石頭是紅砂巖,容易風化。明代宦官重修,解放前蒙昧寺僧人用水泥修繕。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了。

集中在建康的南朝十寺四百人,對當時的百姓來說是極其沈重的負擔。不僅占用了大量的民間田地、房屋、名勝古跡,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寺廟、高塔、佛像,還供養了數十萬僧尼。每個佛寺都有巨大的莊園,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他們既是神權的代表,又是世俗的大地主、大商人。這樣,人民遭受的壓迫和剝削就更重了。因此,當時的壹些有識之士奮起反對。劉崧曾在太平南路思鄉橋北(古稱清溪橋)修建了壹座宏偉的相公廟。廟址原是宋朝皇帝劉覓的宮殿。他當了皇帝後,建了兩座五層寶塔,在青銅佛像上用金箔做的背光燈,極盡奢華。當宋明帝讓他的官員們去參觀他所謂的“功德”時,壹個叫於元的官員直言不諱地說:“這是老百姓賣妻生子建的。這罪惡比寶塔更深。能有什麽功德?”

公元489年,壹場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無神論者和有神論者的辯論,在雞籠山附近南齊的竟陵王小的“西遞”舉行。其中,傑出的思想家範鎮、小、等是無神論者的代表,大批佛教高僧參與了論戰。範真在口頭辯論的同時,積極起草了《神論》壹文,證明物質是具體的,精神是附著的。這對當時普遍存在的佛教迷信是極其嚴重的打擊。因此,公元507年《神仙絕滅論》發表後,範真再次遭到佛教徒的圍攻。但他毫不畏懼,宣稱絕不“賣論求官”,繼續反駁宗教遷徙的騙人故事。據說他經常“每天服務幾千人”,許多佛教信徒被他渲染得啞口無言。最後,他們不得不把梁武帝請出來,並施加政治壓力把範鎮流放到廣州。然而,鬥爭並沒有就此結束。範真被流放後,郭祖申等人繼續反佛鬥爭,直到建康被滅的“後京之亂”。

在建康市郊的六朝佛寺周圍,有壹系列東晉至南朝的帝王陵墓。在這些墓葬之前,大多數都有巨大而生動的石雕,今天保存下來的有20多座。它們是中國中世紀石雕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建康地區最早的六朝墓葬是三國孫權墓。他死於公元252年,所有的歷史記載都說他葬在孫的中山陵,史稱“江陵”或“吳大帝陵”。明清南京地方誌進壹步指出,是朝陽門(今中山門)外的第三山,俗稱“孫陵崗”。那麽,孫嶺崗的具體位置在哪裏呢?因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說:“南朝九天臺在孫陵崗旁,到我園(指今中山門半山園)數百尺。”因為北宋中山門周圍沒有圍墻,所以東南方向離半山花園不遠,就在今天的明陵前,那裏較大的山頭上只有壹座“梅花山”,梅花山周圍的舊地名也叫“江陵裏”或“吳王墓”。此外,南京民間傳說,明太祖在修建孝陵時,曾說要請孫權為他“看門”。綜合以上信息,我們認為孫權的陵墓很可能在梅花山腳下。據史書記載,孫權和他後來的妻子潘夫人,以及他的前妻步夫人和太子孫登,都葬在江陵,俗稱“步夫人墳”和“太子墳”。然而,地面上看不到任何遺骸。

東晉有11個皇帝。據《唐建康誌》記載,除被廢黜的司馬懿外,穆迪葬於建康幕府山陽,元帝、明帝、成帝、艾迪葬於繼崇楊珊陽,康迪、簡文帝、蕭武帝、安迪、恭帝葬於中山陽。而且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平葬,無墳”,所以陵墓的位置不好確定。1961年11月,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太平門傅貴南麓發現壹塊石刻,上面寫著“宋永初二年,心有十壹月,辛亥七日,恭帝玄宮”,說明傅貴山是東晉晚期五陵所在地,東晉後妃都在那裏。到1964,南京博物院在公瑾發現地以西400米處發掘了壹座建築結構復雜的東晉墓。我們認為這個墓很可能是晉安皇帝司馬德宗的墓,因為《建康實錄》中說公瑾皇帝“在江山與楊安皇帝同處”趕到平陵。此外,康迪、簡文帝和孝武帝的墓今後可能繼續在富貴山地區發現。至於“雞沖山楊”所葬的四座金陵墓,根據現有跡象,我們認為可能在鼓樓崗南麓。南京大學北園1972年4月發掘的東晉墓可能是四大墓之壹,其地理位置符合《建康錄》中所言:“在本縣北九十裏(指唐代上元縣,今天宮壹帶)。根據南朝佛教寺廟的記錄,附近還有東晉時期建立的“杜杜杜杜渡”寺。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東晉建康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區:壹個是在宮城以東,也就是今天太平門的傅貴南麓,這裏有壹個古老的地名“東陵”;第壹,在宮城以西,也就是鼓樓崗南麓,還有壹個古老的地名“西陵”。另外,1981年4月,南京博物館曾在幕府山北麓發掘出壹座東晉墓,比富貴山東晉皇陵略小,但與南京大學北園墓相似。在三座墓葬中,都發現了壹對象征帝王特殊地位的陶制坐具,用來懸掛絲綢窗簾,還出土了精美的青瓷、黃金、玉器甚至玻璃器皿。所以幕府山的墓很可能是東晉穆天子的永平陵,附近還有壹座南朝古廟。

由於南朝齊梁時期的蕭皇帝去世後,都葬在自己的故鄉南蘭陵縣,所以齊梁的墓葬都在今天的丹陽城內,建康地區只發現了宋陳時期的墓葬。

劉宋帝王陵寢的所在地只有宋武帝武帝的楚寧陵,位於南京東郊麒麟門,東有“本野寺”。在陵墓前的神道入口處,有壹對美麗的帶翼石獸,每只長、高約3米,重達2萬多公斤。左邊的石獸是雙角的,俗稱“天祿”;右邊的石獸是獨角的,俗稱“麒麟”,兩者合稱“麒麟”。“麒麟”是壹種獅子形狀的野獸,生物界沒有實物。石刻從漢代開始就出現在墓的神道上。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尤其是近年來在河北平山縣發現的戰國中山王墓。與南朝石獸極為相似的銀翼交錯青銅獸的出土,進壹步說明這種獸是我國的傳統藝術品。但到了南朝,由於佛教的廣泛流行,加上獅子是佛的保護神,這種獅形石雕更多的是用在帝王墓前。

1960在南京西南郊區西善橋附近,發現了壹座裝飾有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的南朝墓。從喬虎和丹陽尖山發現的兩座壁畫相同的南齊墓來看,西山橋墓也應該是南朝墓。但年代早於丹陽二陵,因為西善橋墓出土器物的年代風格與南京甘家巷附近的劉崧慧遠三年(公元475年)漢族明林坦墓極為相似。因此,我們認為西善橋南朝墓應屬劉崧皇陵,很可能是劉崧孝武帝劉軍的靜寧陵。這幅竹林七賢壁畫是在南京和丹陽發現的三處壁畫中畫得最整齊的。嵇康、阮籍、單濤、王戎、湘繡、柳蓮、阮賢等魏晉時期擅長“暢談”、“嗜酒”的“七賢”,以及春秋時期的“高適”,人物線條相當流暢,呈現出南朝典型的“秀骨清象”畫風。據有關記載,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戴奎,南朝宋齊大畫家陸探微都創作過這些畫,但都已失傳。從西善橋墓這幅壁畫的風格來看,以所謂的“鐵線描”為主,不像顧愷之常用的“巍峨古幽思邈”,“秀骨清象”的特點也很顯著。有人認為這幅壁畫的母體非常接近陸探微的作品,但它是由工匠復制成壹幅磚畫的。這個觀點是有道理的。"

南朝陳氏皇陵位於萬安陵,南京光華門外上橋附近,陳文帝永寧陵,棲霞山甘家巷以南。第二陵前有壹對石麒麟,陳武帝陵前的石麒麟造型簡單,線條流暢。但陳文帝陵前的石麒麟造型和裝飾相當華麗,雕刻手法細致圓潤,是南京同類石獸的代表作。此外,在南京西山橋附近的關子山北麓,還發現了壹座南朝墓,墓內裝飾有《獅子圖》等磚印壁畫,以及反映佛教藝術風格的蓮花、卷草等花紋磚。據文獻記載,此墓很可能是陳和陳篆(許)的鹹寧陵。

雖然齊梁兩代的墓葬都在今天的丹陽城內,但諸侯的墓葬大多在今天的南京,尤其是東北郊區的堯化門和棲霞山之間,附近還有南朝的古剎(寶城寺後改為衡陽寺)和棲霞寺。有七弟蕭秀、鄱陽郡九弟、始興郡十弟、武平郡堂弟、肖丹之子侯小英等墓。梁武帝的六弟蕭弘陵也在仙鶴門附近。在梁朝諸侯墓前的神道中,通常先列壹對大型有翼石獸。這些石獸都很胖,脖子很短,處於張開嘴吐舌頭大步向前的狀態,重約654.38+0.5萬公斤。它們的形狀比石麒麟更接近獅子的形象,壹般稱為“驅魔”。如果說南朝石麒麟給人的印象是雍容華貴,美麗動人,那麽石頭辟邪的藝術形象則是健壯飽滿。在南京,南朝的石煞在蕭敬之墓和蕭紅墓前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南朝王侯墓前神道第二排石雕是壹對高約6米的神道石柱。這種石柱分為柱帽、柱體、柱基三部分。最上面是壹個小石頭立在蓮紋石盤上辟邪;中間是壹個橢圓形的柱子,上面有20多個直凹的脊,其上端附有壹個長方形的石額,上面刻有墓主的官銜和姓氏。通常左欄刻原書右欄刻反書,或左欄刻正讀文右欄刻反讀文;下柱基上,有壹對頭尾相對、口含珍珠的龍。整個立柱的造型對稱,比例協調,讓人感覺美觀、挺拔、端莊。南京最完整的神道石柱只有耀華門外太平村(十月村)蕭敬墓前的壹根。這種帶有凹肋和小邪神的神道石柱,壹般認為是受希臘和印度藝術的影響,其實在我國東漢時期就已出現。比如在北京西郊八寶山附近的東漢墓地,就發現了這種凹棱紋的神道石柱。柱子上端額頭刻有“漢代書法家秦軍神道”字樣,柱基上浮雕有雙虎奔跑而過的形象。然而,在北京發現的東漢秦軍神道柱的上部是石雕屋頂,沒有圓盤和蹲著的動物。因此,南朝神道石柱的造型,應該是中國固有的藝術傳統與佛教藝術融合後的新的藝術創造。

神道石碑是南朝諸侯王墓前神道中的第三塊石刻。這種石碑高5米多,重約10千公斤。它分為三個部分:頭部,身體和基座。碑頭是壹個沒有棱角的圓碗,飾以壹對扭曲的雙龍,碑額上刻有壹個叫“穿心”的圓孔,是古代成對碑葬用懸棺的遺留。紀念碑正面通常刻有贊美墓主人的長銘文。基座做成壹只昂首挺胸的巨龜形狀,稱為“龜”。這種巨龜被稱為“多刺龜”。據說它力氣很大,能負重,所以古人用它的形象做碑。南京保存最完整的南朝神道石碑是棲霞山甘家巷西側的肖丹墓碑。

上述南京附近的六朝墓葬是國內外著名的歷史遺跡之壹。特別是南朝陵墓前的石刻,是我國中世紀雕刻藝術的精華,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現在,這些精美的石雕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考古人員還在南京幕府西南象山發現了韓族王的基址,在古石崗(今雨花臺地區)發現了韓族謝的基址,在幕府以西老虎山發現了韓族閻的墓地,在棲霞山甘家巷以北發現了韓族明的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瓷、金銀器、青銅器、陶器,甚至壹些過去罕見的文物,如藥丸、黑墨、玻璃器皿、鉆戒等,為研究陶瓷發展史、金屬工藝、制藥、文具以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等補充了大量珍貴實物。同時也為東晉南朝貴族家庭的墓地選擇、埋葬順序、墓葬結構、隨葬品制度等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資料。

  • 上一篇:唐玄宗是以跳馬慶祝的嗎?“鍍金馬杯銀壺”是怎麽回事?
  • 下一篇:人教版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指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