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熟悉歷史的人來(中國由盛轉衰的原因)

熟悉歷史的人來(中國由盛轉衰的原因)

這是我多年學習歷史的心得精華。我本想自己寫壹部中國文明史,但我抽不出時間。現在我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壹下。第壹部分是兩年前大三的時候寫的,第二部分是我現在花了幾個小時做的壹點補充,都是嘔心瀝血。當然,妳可能不認同裏面的壹些觀點,但我還是希望對妳有所啟發。另外~ ~如果大家都覺得不錯,樓主會考慮加壹些獎勵點嗎?呵呵~ ~ ~ ~

-

中國的歷史階段和性質

古代夏商周文明的萌芽。

古代

先秦時期是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文明的初步成型,思想文化大發展的時期。

經典的隋唐宋見證了壹個高度繁榮和社會經濟大發展的時期。

後古、元、明、清文明僵化停滯,多民族大發展時期。

1840後的現代文明轉型

思想文化史:漢代的傳統文化與文明模式

社會經濟史:唐宋時期科技經濟繁榮,中國社會經濟中心由北向南轉移。

國家版圖史:中華民族的多民族格局與清代中國版圖的基本定型

中國歷史上的三件大事:秦統壹六國、辛亥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歷史上有四個變革時期:西周初期、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清末民初。

古代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是中華民族的主軸。得益於肥沃的黃河流域,它能夠早日發展原始農業,繁衍大量人口,然後不斷吸收和融合周邊民族及其文化,最終成為東亞的主導文明。

周初的封建主義是對周人進行民族文化殖民和政治控制的有力手段,極大地加速了黃河流域華北地區的民族融合,華夏人的民族認同和正統觀念也由此形成。

到了宋代,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新的局面。首先,社會和經濟的重心發生了巨大的轉移。從商朝到北宋,是中國黃河軸心時期,是小麥經濟時期。中國文明模式經歷了壹個完整的發展階段。到了南宋,經濟重心轉移到長江流域,以稻米為中心的經濟為中國養育了更大的人口。二是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宋朝已經是文人統治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高度發展,似乎有能力開創中國歷史的新局面,甚至走出新的文明模式。但是中華文明的特點限制了它的發展,弱小的宋朝無力維持。由於政治重心與人口、經濟重心的分離,中原漢政權無力有效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最終元朝中斷了這壹進程。明朝建立後,中華文明走向了閉關鎖國的末路。

-

壹、夏商時期

夏朝是中國的第壹個朝代,中華文明最早的繁榮出現在商朝,中華文明的初始基因逐漸顯現。夏商王朝都是夏商家族主導的文明,是通過軍事(宗教)力量強迫周邊國家朝貢的王朝形式。由於商族壟斷了青銅冶煉技術和軍事優勢,在保持宗教向心力的同時,成為淩駕於其他民族之上的領袖。周朝的祖先是部落社會,在英雄時代,精神世界是神人相通的,信仰自然宗教。

這時,後來形成作為中華文明基礎的重要因素:天人合壹的觀念(殷代人神合壹的觀念,人神合壹的觀念),祖先崇拜乃至陰陽觀念,甲骨文的發明。

二、周朝(西周、春秋、戰國)

周朝八百年的歷史進程影響深遠,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它以封建的方式制定了符合時代的農業擴張的統治形式,以宗法制度使封建統治更加穩固。雖然舊的周國是經過改造的,但周初對於中華文明來說,是壹場根本性的、全方位的變革,是壹場真正的文化革命。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變革最大的時期,也是人類社會的“軸心時代”。這個時代出現的概念、範疇和文化模式對後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甚至在今天仍然生活在“軸心時代”發明的思想文化形態中。這壹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全面進步,思想領域百家爭鳴,攪動了此後兩千年幾乎所有的思想精華。

周是中國早期各項制度的創造者。周創造的封建制度,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又與宗法制度相聯系,保持了全局的穩定。西周初年,在《禮樂·周公旦》中,英雄時代宣告結束,政治倫理變得神秘,自然宗教變成倫理宗教,三千年文明模式在這裏建立。(626年,唐太宗取消周公爵位,以孔子為聖人,顏回為師。因為老子和孔子可以說是同行,甚至是師生關系,但是周公顯然是老子的前身。)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激增,諸侯國國力大增,原有國家之間沒有了無人區。於是,沖突時有爆發,禮崩樂壞,社會流動性大大提高,最終貴族與平民的界限被打破。於是,生產增加了,商業繁榮了,教育普及了,甚至出現了“百家爭鳴”。周公的禮樂文化試圖提供壹種新的秩序和倫理,但它過於嚴格和僵硬,它不能提供壹種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於是,整個社會再次陷入了壹個價值無根、力量不足的時代。但他的原則立場雖然已經深入中國人的思想,但他的倫理和宗教還不夠健全,需要修正或者建立新的理論,於是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了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壹次巨變。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官方意識形態都沒有先入為主的思想指導。思想家都是直接面對社會生活發表意見,完全自由沒有教條沒有人說了算,更談不上政治迫害。那是中國知識分子最自由美好的時代,也是他們唯壹可以自由思考、自由發言的時代。以前,學習被政府控制在禮樂的規範中。從此儒家思想被奉為正統,意識形態的束縛和政治的專制相互作用,知識分子常常受到指責。

第三,秦漢時期

秦朝是中國第壹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這也讓中國擁有了世界性的視野和影響力。秦始皇統壹六國,是隨著青銅器時代結束的政治統壹。中國經過幾百年的分分合合,走向統壹,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高度統壹。其建立的三公九臣制、郡縣制、度量衡制等各種中央集權得到普遍延續,為中華民族的制度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確立了幾千年的中央集權傳統。

四百多年來,漢朝以教育自律(以上率下的倫理)、小農(賦稅)作為立國的基本原則。被漢阿諛奉承,是漢史上第壹個由平民創造的政績。劉邦原是巡地小卒,蕭、曹為縣吏,範貴原是屠戶,韓信原是討飯的,、原是賊。這也說明貴族的統治權力已經被破壞,他們既無法追查,也無法依靠其大張旗鼓,而且他們還繼承了秦留下的廣大而統壹的基層,用靈活的手腕打破了前代的極端。新王朝的第壹個問題是帝國過於龐大,無法完全由中央集體控制,於是采取了“斑馬式”的省組織,以後逐漸減少。到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統治的政策達到了頂峰。

相比之下,東漢是文人建立的王朝。西漢時期,中國開始提倡以國家為主的教育,漢武帝創建了國子監。與此同時,私人講學的學風也非常興盛。光武帝的帝國只是為了自衛和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才派兵從各地的農民和軍閥手中奪取的。他和他的將軍們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利益,但他也知道國家的穩定取決於大多數農民要求的滿足。因此,他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並調和這壹思想體系,這是他和他的兒子劉莊(明帝)都極力提倡的。

四、魏晉南北朝

漢帝國崩潰後,中國陷入長期動蕩的慘淡無望期。豪強合並引發的社會動蕩並沒有得到解決,而是在壹系列政治鬥爭的激化下,以至於戰爭不斷,胡人的入侵徹底瓦解了社會秩序。於是,各地豪強組織的“塢堡”相繼建成,中國進入了又壹個新形態的戰國時代。政治上,貴族主宰全國,中央集權被削弱;經濟上,莊園經濟取代小農經濟成為主要形式;思想文化上,儒家崩潰,取而代之的是老莊玄學和儒釋道。

劉邦從平民社會起步,到漢末回到貴族社會。隋唐以後,歷史依然在周而復始地動蕩,依然在統壹與分裂中波浪式地發展,但分裂已不再是貴族社會,社會形態與統壹王無異。這個原因在於儒家的德治制度,而漢代的科舉制度起到了關鍵作用,必然導致豪門的擴張。直到隋唐的科舉制度,才消除了家族勢力擴張的可能性。

動詞 (verb的縮寫)隋唐時期

經過300多年的分裂,中國在隋朝重新統壹。隋唐時期,胡漢融為壹爐,三教並容。同時加強中央集權,建立科舉制度。中國歷史見證了壹個舉世矚目的繁榮的唐朝。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最輝煌的是初唐,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前。它不僅政治上統壹,軍事上強大,經濟上繁榮,而且因為它有著前所未有的文化精神,人們的精神面貌不同於過去和未來。這個時候的中國人是最漂亮、最正派、最豪邁的,這是農業社會任何壹個民族都無法比擬的。

六、宋代

宋朝時期,經濟與政治、軍事呈現兩種完全不同的景觀,經濟文化中心明顯向南方轉移。

宋朝雖然離唐朝不遠,但卻有著極其明顯的特點。皇權更加集中,減少了郡守的權力,軍權、財權、司法權全部恢復給朝鮮。文官掌管地方政權而不臨時指派,劃分宰相權力,改革皇軍,不設最高統帥,大力改進科舉制度,嚴格考試程序,擴大考生人數,軍事布局上“內空外空”,防止後繼犯罪。所以在宋朝,沒有女性掌政,很少有宦官外戚掌權,從來沒有軍閥割據,也沒有皇軍廢帝。但積貧積弱也是從建國開始的:壹是外敵入侵不斷,毀了王朝。二是戰鬥力下降,易受外族攻擊。第三,英雄不在掌權,而在優待,但腐敗卻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第四,官員任命驚人,官僚機構龐大。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從五帝傳說到現在,中華文明像紅線壹樣貫穿始終。雖然有波折,但總的趨勢是流動的。原因很多,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受外族侵略少,早期具有大國規模,形成統壹的王朝政治。大國不會輕易被征服,但會越來越大,有統壹的包容意識形態,有能力吸收外來文化。少數民族不能長期統治,因為他們不能被同化。所以中華文明才能在周期性的興衰中,在外族入侵的挑戰中發展延續。

隋唐以前,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是外來文化豐富中國文化的重要時期,帶來了漢唐的繁榮。從建國到開元這段時間本身也是壹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盛唐以其勢,與周邊民族建立了各種形式的聯系,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加強了西北、東北、青藏、西南與內地的聯系,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是民族融合交流史上最輝煌的壹頁。這時,多民族的中國家庭已經初具規模。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壹直以中原為中心,但占據圓心的並不總是韓昌民族,少數民族的貢獻尤為突出。中原地區進入中國的少數民族越多,民族融合程度越高。清朝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且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民族融合的歷史壹般在這個時候結束,大家庭也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臺灣省、西南、東北、新疆、西藏都不同程度地正式加入中國版圖。

-

以上資料是兩年前不完整的,綜合了我所了解到的很多歷史觀點,主要參考了齊梁的《中國文明史》。

補充:

宋朝:其實宋朝是壹個很美好的歷史時期,社會相當開放,商業極其繁榮,對外貿易非常活躍。但由於中國農耕文明的特點、遊牧文明的影響等因素,或者因為沒有其他文明提供可觀的養分,無法實現四五百年後西歐文明那樣的文明進步,甚至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到工商業文明的偉大突破也逐漸走上了停滯不前的道路。

元朝:可以說是對中華文明影響很大的壹個插曲。它溝通了世界,促進了中西大交流,但中國似乎並沒有受益。相反,相隔80多年的宋明兩代,差異很大!有人說它唯壹的好處就是貢獻了北京,壹個農耕與遊牧文明結合的象征。

明朝:其實中華文明在宋代就開始嘗試尋找出路和突破口。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實際上宣告了這種努力的失敗。明朝退回到純農業社會的中華文明,社會流動性較小,商業有限。對外貿易被朝貢貿易取代,鄭和下西洋就像壹場告別演出!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世界慢慢發生了變化。西方文明從海洋開始突破,海洋正式成為人類的舞臺。所以明朝時期有西方主導的全球互動背景,中國無法避免參與全球交流和貿易。中國的瓷器和茶葉出口到西方,美國的白銀和農作物進口到中國。這壹切影響著正在尋找出路的中華文明的發展。沒有了以中央為代表的中央文明的參與甚至阻撓,閩粵邊陲文明悄然成為代表華夏文明尋找出海出路的主角。從日本海盜知望為代表的海賊到民族英雄鄭成功,他們都是中華文明邊緣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代表中華民族開放,與世界交流,但這不是中央政府希望看到的。所以明朝後期不僅要對付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還要對付東北的滿族,還要防備來自東南海上勢力的騷擾。然而,當時的主要騷擾不是來自西方,而是來自日本和沿海的商人。同時,農耕社會的內在矛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壹次又壹次的農民起義,最終明朝被埋沒。

清朝:明朝滅亡對中華文明意味著什麽,眾說紛紜,但我認為大清帝國的建立所代表的意義是明確的(不僅僅是貶低)。它把中華文明在內地的優勢進行到底,把中央集權的優勢和範圍擴大到極致,把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前所未有地結合起來,徹底解除了蒙古高原的威脅,奠定了今天民族和領土的版圖;在閉關鎖國的國策下,康贛史聖也上演了中國農耕文明最後的瘋狂!但此時世界大勢所趨,清朝統壹臺灣省。同時也意味著從邊陲文明中尋找出路的努力也失敗了。那些被迫下海謀生,被迫去南洋的人,成了中國的棄兒甚至漢奸,與西方的殖民活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中國農耕文明只會在衰落中被西方工商業文明打敗,只會在屈辱中蛻變!

康幹盛世與人口大爆炸;

中國歷史上有過很多盛世,但最終都無法被亂世所取代,康乾盛世也不例外。歷史上,中國人口大部分時間都在1億以內起伏,宋明時期的最高人口紀錄也就1億多壹點。為什麽康乾盛世會出現人口爆炸?這不僅可以歸功於康幹時期的穩定,最大的原因是美國農作物的傳入,如玉米、紅薯(始於明朝中後期),使中國有可能養育更多的人,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中國歷史的發展從來都是混沌的延續,再偉大也會衰落,這是人事政治無法控制的;盛世,壹塊土地承載的人口畢竟有限,土地的肥力需要經過長期的開發才能恢復。所以除了人口膨脹(殖民),只有人口消滅了,所以天災人禍就成了必然的結果。如果說秦漢隋唐時期因為南方有待殖民而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的話,宋代以後似乎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了。所以中華民族必須找到壹條出路,那就是向海洋擴張,逐步實現文明轉型。然而,這條出路最終還是沒能走出來。美國的農作物讓中國在康乾盛世養活了龐大的人口,中國的每壹寸土地都被開發利用。然而,這也是壹場徹頭徹尾的生態災難,中國歷史上的混亂局面將很難重現。即使沒有鴉片戰爭,中華文明也必然衰落。這是農業文明發展史的規律嗎?

  • 上一篇:朱元璋的二虎原型,朱元璋為什麽不殺?
  •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性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