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古代四賢妻的故事

中國古代四賢妻的故事

壹.孟母

孟母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位列“四德之母”之首。她的兒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家大師,被譽為“亞洲聖人”。孟母之所以能培養出這麽優秀的兒子,在於她對孩子的精心教育。她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是“孟母的三次運動”。

孟母早年喪夫,但她決心不再婚,所以她獨自撫養孟子。起初,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墳墓附近,這樣他們就可以每天去看望他。只是在這個地方住久了,年輕的孟子居然學會了喪人的悲情廢話。孟母覺得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他把家搬到了市場。但孟子把家搬到市場後,就跟小販和商人學起了叫賣和購買。孟母不想讓他的兒子將來成為流浪狗,所以他把家搬到了學校。從此,孟子就跟著學校裏的學生,學會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孟母搬了三次家,因為她知道壹個道理:“環境會影響壹個人的成長。”

孟母也有“兒子不學,織布機壞了”的故事。她教導孟子,如果中途放棄學業,就像織到中間的壹塊布,不能為人所用。同樣,人如果年輕時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只能在惡業中做些苦力,是徒勞的。從此,孟子刻苦讀書,最終成為壹代學者。

第二,陶穆

陶穆是東晉陶侃的母親。偉大的名將陶侃,在東晉初年穩定動蕩的政局上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桃木幹兒子“斷宴”“封壇退舟”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陶侃是個孤苦伶仃的孩子,家境貧寒。陶木早年也失去了丈夫。她吃苦耐勞,靠紡麻織布為生,資助陶侃讀書。作為教子,陶母壹直教育兒子,要交朋友,壹定要和比自己更精通、更有教養的人交朋友。

有壹次,同縣孝廉(即舉人)範逵大雪中訪賢,投宿陶侃家。天寒地凍的時候,馬沒有飼料,陶母就把她床上的草席拿下來切碎餵馬。因為家裏窮,沒有顧客,陶母偷偷剪掉長發賣給鄰居換錢買吃的喝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裏,“身有皮囊,父母不敢損,孝順始”,所以頭發是不能輕易剪的。陶木的行為顯示了她待客的誠意。因此,範逵大為感動,便推薦陶侃被縣官授予博士。從此,陶侃走上了發達的仕途。這就是“截宴”的典故。

陶穆還有壹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封壇退魚”。陶侃以前是浙江海陽的縣官,監管捕魚業,經常有下屬給他東西。有壹次,壹個下屬送了壹壇魚(酸菜魚)給陶侃。孝順的陶侃馬上想起了在農村生活了壹輩子的慈母,讓鄉親們帶給她母親。誰知,母親原封不動地還了壇魚和魚,並在信中寫道:“我是當官的,把當官的東西留給我,不僅無益於我,反而增加我的煩惱。”(《晉書》卷九十六《陶侃母詹傳》)

陶侃收到母親的信時,大為震驚,更加內疚。他下定決心壹生遵循母親的教導:要清白,要誠實。

後人贊曰:“天下之母若如詹有教子之能,何以國患無才?”而對世間惡的利用卻置之不理?”(張明·九韶《重建陶瓷母親》);康熙《新幹縣誌》(卷十四《文藝誌》)

第三,歐木

歐穆是北宋歐陽修的母親。歐陽修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但他的成就離不開母親的大力教育。

歐木也是單身媽媽。兒子四歲時丈夫去世,留下她壹個人辛苦拉扯兒子。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境還算殷實,但自從他去世後,家境壹落千丈,日益貧困。後來居然到了“地上無房無脊”的地步。孤兒寡婦生活在這樣的境地是可想而知的。

歐穆是個意誌堅強的女人。她家野心不小。她靠自己的辛苦把兒子養大,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讀書——這就是著名的《畫她的教子》:歐陽修五歲的時候,歐穆教他讀書寫字,為人處世。只是那時候家裏窮,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木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撒些沙子,用地面當紙,壹張壹張地教歐陽修寫字。

窮人家的孩子很早就當家,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特別懂事,所以很努力,學習成績也很優秀。仁宗天盛八年(公元1030年)入高中。

歐陽修在仕途中,積極支持範仲淹維護新法,後被降職。但歐木並沒有抱怨兒子事業不佳,反而安慰兒子說:“不能為了正義而蒙羞。我們家習慣了貧困的生活。只要妳心裏沒有負擔,保持精神,我就開心。”有這樣的母親,兒子怎麽會不偉大?

第四,婆婆

婆婆是北宋名將嶽飛的母親。嶽飛十五六歲的時候,北方的金人入侵南方,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國家處於緊要關頭。很多自私的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線,希望在戰爭年代保留後代的血脈。但是婆婆和壹般的媽媽不壹樣。她為人正直,積極鼓勵兒子參軍,忠誠報國。為了讓兒子永遠記住君子要“精忠報國”的訓誡,她甚至用繡花針在嶽飛背上刺了這四個字!

由於嶽母的積極鼓勵,嶽飛參軍後英勇殺敵,屢建戰功,很快被提拔為兵義郎。有壹次,汴梁被金軍圍困,嶽飛和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擊敗金軍。他得到了宗澤的賞識,稱贊他“聰明有才,顧良江過不去”。

後來,嶽飛最終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到歷代人們的敬仰。

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四賢母”。

  • 上一篇:米蘭城的歷史
  • 下一篇:印度簡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