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秀天竺的歷史

秀天竺的歷史

天柱縣,位於貴州省東部,因城北的柱子山而得名,始建於1597年。天祝位於清水河下遊,與湖南接壤,素有“黔東第壹關”之稱。全縣面積2201平方公裏,人口42萬,絕大部分是苗族和侗族。天祝縣也是壹個資源豐富的縣。目前已發現大量重晶石,占全國的60%,居全國首位。這裏被譽為“中國重晶石之鄉”,準備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鋇鹽生產和出口基地。

天祝縣是典型的北方侗族地區,風俗習慣與南方侗族不同。在服飾方面,北方侗族“漢化”嚴重。北方侗族婦女不穿裙子和褲子,衣著樸素。沒有南方侗族精致。建築上,北侗沒有鼓樓和風雨橋。逢年過節,北方侗族也不玩蘆笙。天祝縣著名的北方侗族村寨有三門塘、臥龍谷村、甘溪侗寨、克烈侗寨、楊寨村、劉寨村。

甘溪洞村,位於天祝縣杜馬鄉共和村,有123村民。村裏人人都會功夫,被央視譽為“功夫村”。江西侗寨的祖先在洪武時期從江西來到這裏避難,已經有20多代了。這裏植被茂密,瀑布雄偉,峽谷幽深,溪水繞山,村前有小水壩,是人間天堂。這裏幾十戶人家幾乎與世隔絕,隱居山林。

劉寨村,位於天祝縣石洞鎮西南,位於八卦河下遊蓮花山水庫北岸坡上,依山傍水。該村由劉寨、裏翁、田壩、唐岱四個自然村組成。李翁、劉宅、田壩在岑右坡北,唐組在坡南。全村300多戶人家,村民都姓龍。劉寨村的梯田很漂亮,值得壹去。

天柱縣著名的霸王石洞瀑布群位於劉寨附近,被譽為“天柱藏”。這裏風景優美,原生態保護得很好;天然原始瀑布眾多,西域瀑布氣勢磅礴,龍洞瀑布神秘幽深,六丈洞瀑布險峻雄偉。

古代的天柱縣是清水河的樞紐。隨著清水河的上遊,漢文化在天祝縣紮根,並與當地的北方侗族文化融合。2004年,貴州省在天柱縣清水河沿岸進行了壹次考古發掘,發現了戰國秦漢和宋明時期的遺址,統稱為清水河文化遺址。其中,慈冰洲遺址位於白石村玉屏山對面,相傳居住著吳三桂辭官的老弱病殘軍人後代。

清水河兩岸,因水運而繁榮的鄉鎮有三門塘、清朗、唐寶、來來、源口、江東等,這些地區保存了許多民族風俗和傳統文化。比如,清朗堂壹直是木商的交易場所,買“苗”的商人都聚集在這裏。唐寶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苗族古民居和古建築,是清水河壹絕。源口鎮過去有許多會館,如兩湖館、寶卿館、衡陽館、江西館、貴州館等。有專門從事木材交易的木棧。江東有三處楊家院,保留了陽戲、花鼓戲、儺戲、板凳龍等文化習俗。

貴州侗族地區有南有鼓樓北有家祠的說法。受漢文化的影響,侗北地區留下了大量的祠堂,其中以天祝和金平居多。天柱縣現有古祠堂約100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50余座,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座,省級2座,國家級19座,縣級27座。天竺因此被稱為“西南地區的祠堂文化瑰寶”。其中最著名的有三門塘劉氏宗祠、忻州宋氏宗祠、白石楊氏宗祠、源口吳氏將軍宗祠和忻州吳氏宗祠。

三門塘位於天祝縣東南鎮清水河畔。這裏依山傍水。是三江九流的門戶,內江的咽喉。明清時期,隨著水運的興起,三門塘成為重要的木材貿易港口。許多湖南商人湧入三門堂,在這裏修建祠堂,使漢文化和北方侗文化在這裏交融。三門堂劉氏宗祠建於清代,是壹座集中西建築風格於壹體的建築。2013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竺祠堂多為四合院式布局,有兩個天井。祠堂內有祠堂、戲樓、廳堂、廂房、花窗、中堂、正殿。祠堂外墻與牌坊相連,木結構鬥穿梁。每座祠堂牌樓的墻壁上往往繪有許多甚至幾十幅以姓氏歷史名人和故事為原型的浮雕畫,充滿了文化內涵。祠堂反映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都在家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白石的師洋祠堂,就是為南宋斷代功勛卓著的楊紅和他的龍陽萬超修建的;源口吳氏,為紀念南宋大理寺程武生而建;三門堂劉氏宗祠是為了紀念明初“勇將”劉王而建;忻州宋氏宗親為清代進士、翰林宋仁普所建;建立了忻州的吳氏家族。

天祝縣的美食也體現了融合的色彩。主要美食有油茶、遠口豆腐、天祝臍橙、天祝土鴨、天祝大血藤果等。其中,紅藤的果實類型是聚合果,看起來像壹個足球。原產於天祝地區的原始森林,是天祝縣的特產。

劍河:清水河上的壹顆明珠,以阿莎雕像聞名全國。

金平:因清水江水運而崛起的縣城,苗侗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地方。

  • 上一篇:誰是楊家將七個兒子的妻子?
  • 下一篇:來自《當代海軍》雜誌的信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