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解密三國:官渡之戰袁紹輸在哪裏?跟曹操有什麽關系?

解密三國:官渡之戰袁紹輸在哪裏?跟曹操有什麽關系?

袁紹南下時,曹操曾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其中孔融與荀的壹場辯論尤為引人註目。孔融:“袁紹太厲害,不能打仗,只能講和。”荀曰:“袁紹無用,何以講和?”孔融:“元寬廣而強大。他的部下,如許由、郭圖、沈沛,以及各個學科足智多謀的人;田豐和鞠守都是忠臣...做壹個沒用的人意味著什麽?”荀孝說,“...田鳳剛有罪,許由貪而不智,沈沛精而不謀。滿足紀律的結果是沒有用的:這幾個人是合不來的,會內部改變...就算有幾百萬,他們又怎麽會義!”孔融沈默了。

事實上,到10月戰爭結束時,曹穎已經沒有糧食,不得不向後方的許昌尋求緊急援助。然而,許由壹造反,就給曹操出了壹個燒他老窩的計策,整個戰局就此扭轉,急轉直下。這是官渡之戰勝負的關鍵。袁紹的軍事失敗,顯然是政治和人事作用的失誤。曹操和袁紹的交往方式比較。曹操會通過公開討論的方式來討論壹個問題,讓大家互相討論和辯護,分享智慧,從而得到最透徹的思考。也就是說,妳可以屏住呼吸,靜下心來,藏在心裏,反復掂量掂量。此外,曹操還相當寬容,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來容納“剛犯”的人才。因此,曹操手下有荀、荀攸、程羽、郭嘉、滿寵、、毛維等。,都能各就各位,各司其職,互不詆毀。

袁紹的溝通方式是隨機個別咨詢,而不是公開討論。在這種模式的暗示下,下屬只會單獨向他反映自己的意見,這類似於打小報告,使得下屬之間很少有坦誠的橫向交流。袁紹本人既是壹個“選擇性傾聽者”(只聽自己喜歡的),又是壹個容易混淆是非,以壹時的結果責怪他人的沖動型領導者。

這種政治風格和溝通方式的直接後果是非常惡劣的。這就讓下屬產生了“我只對老板負責”和“只要老板滿意,其他不在乎”的意識和心理契約。

久而久之,由於資源的擠出效應,每個人都要想方設法討好老板,才能獲得升值和賒賬的機會。在意見被采納的時候,要盡量讓自己的意見(而不是群體的決策)成功,或者謊稱成功。如果妳失敗了,試著去陷害別人。如果老板采納了別人的意見,他會千方百計阻撓,等著看別人出醜。如此陳陳的惡性循環,自然形成了袁虛無縹緲的政治生態,連敗局都無法挽回。政治中的激勵機制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壹句話就能打動人心,讓他們努力。善於寬容是美德在領導政治中的體現(註意,不是個人美德)。放棄別人,在南方會受到尊重。

官渡之戰,有幾個情節值得壹提。關羽殺了顏良,巨手稍微惹了他壹下。袁紹對劉備大怒:“妳哥哥若將我心愛的將軍斬首,妳就圖謀不軌。留著他有什麽用?”劉備壹番巧妙的解釋後,袁紹反過來責怪鞠廣大:“誤聽了妳的話,冒著害死壹個好人的危險。”作為領導,批評下屬不應該這樣。劉備畢竟是外人。他怎麽能讓下屬在外人面前出醜?政治不是冷冰冰的東西,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很重要。難怪居首壹出來就感嘆:“我躊躇滿誌,卻在竭盡全力;黃河之長,我來幫!”因此,疾病無從談起。

關羽殺文醜的時候,郭圖和沈沛都站出來質疑劉備的“假裝不知道”。袁紹大怒,要殺劉備。當劉備提出讓關羽輔佐袁紹壹命時,袁紹的表現再次讓我大吃壹驚。他先是壹飲而盡(郭圖、沈沛等人):“劉備的話是真的,妳讓我成了聖人之名的犧牲品”,然後大喜過望地說:“我比顏良、文醜強十倍!”這兩句話,前者傷了謀士的心,後者失了兵士的心。想當然的利用政治,彰顯領導美德的涼薄,已經到了極致。可以說袁紹的領袖形象在這個時候崩塌了。

而曹操不僅按“功績”獎懲,還對提出異議者進行獎勵。207年,曹操不聽曹洪等人的勸告,出征烏桓部落。結果雖然贏了,但也吃了不少苦頭。回到基地後,他獎勵了那些勸阻過他的人,並承認自己只是僥幸成功。希望大家不要因為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采納而不敢提建議。

意見不被采納,大家都有獎勵,大家可以勇於提出,不必互相嫉妒。久而久之,曹壹旦下定決心,就不會有第二個聲音或者口是心非,而是可以朝著同壹個目標努力。不可否認,曹操是壹個能讓部下愉快工作的領導者,靠的是激勵機制和領導美德,這是控制人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

而袁紹則遠非如此。假設他能意識到這壹點,稍微實踐壹下,那麽官渡之戰的結局,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都有可能被改寫。政治如用兵,兵無恒勢,重在適應。只有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才能成就大事。領導者應該及時恰當地對待下屬或員工。解釋完原則、制度、法律,他們不妨設身處地,真心誠意,人民就會回報。

不是嗎?官員愛人民,人民也愛他們。這是維穩必勝的方案。

  • 上一篇:哪些p圖軟件可以有放大鏡?
  • 下一篇:歷史典故借草船之箭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