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福建省地勘行業改革與發展調研報告

福建省地勘行業改革與發展調研報告

地質勘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和基礎,服務於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我省歷來重視地質勘探。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後,我省繼續加大地質工作力度,不斷增加地質勘查投入,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努力提高地質勘查工作質量,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發展。

壹、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的基本情況

(壹)地質勘查行業人員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年末全省地質勘查單位從業人員31252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05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29人,中高級技術人員847人,比2005年增加165438+。中級技術人員1371,比2005年增加21%。全省地勘行業從業人員年平均收入21.600元,比2005年增長27%。退休人員23138人,人均費用1.1.3萬元。

(二)地質勘查資質

全省共有地質勘查資質單位45個,資質類別11,甲級、乙級、丙級資質133個。按單位獲得的最高資質統計:20家單位獲得1以上甲級資質,占比44.44%;1以上乙級資質的單位有8個,占17.78%;1以上取得丙級資質的單位有17家,占比37.78%。按資質等級劃分,甲級資質37個,占比27.81%;乙級資質37個,占比27.81%;丙級資質59個,占比44.36%。按資質類別統計:區域地質調查5項,占3.76%;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有19個,占14.28%;41固體礦產勘查,占30.83%;液體礦產勘查9項,占6.77%;1氣體礦產勘查,占0.75%;地球物理勘探11,占8.27%;化探5項,占3.76%;遙感地質調查2項,占1.5%;勘查項目27個,占20.3%;巖礦鑒定與測試11,占8.27%;選冶加工試驗2個,占1.5%。

二、國有地勘單位的經濟發展

(1)資格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日,我省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34家,占有資質勘查單位總數的75.56%。甲級、乙級、丙級分別有19、6、9個單位,占比分別為42.22%、13.33%、20%。甲級、乙級、丙級資質分別為36、39、38,占比分別為365、438+0.86%、34.565、438+0%、33.63%。2006年,省地礦局地勘職工平均工資收入24600元,增長12.9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33900元,增長23.22%。退休人員4711人,比2005年增加307人。2006年退休基金9565.75萬元,增加16.66%。

(2)基本經濟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收入1.44821.700元,比2005年增長9.89%。地質勘查費用24903.75萬元,其中省級地質勘查費用約2億元,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資金4900萬元。生產增加值48592萬元,增長65.438+08.14%,儲蓄和收入6802萬元,增長20.83%。截至2006年底,資產總額為18397.98萬元,增長13.77%,其中生產性資產和專用儀器設備為32542.4萬元,增長8.57%。負債總額為1176076萬元,增加11.81%。總收入1448217000元,同比增長9.89%。總支出1401017700元,增長7.62%。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資產總額為43906.65萬元,2005年為35519.33萬元,增長23.61%,其中生產性資產為12940.81元,2005年為10.930。負債總額為22492.27萬元,2005年為195556.96萬元,增長1.5%;總收入12638.25萬元,較2005年的9074.47萬元增長39.27%;總支出為1154315000元,2005年為87078600元,增長32.56%。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開展公益性地質工作91項,其中大調查15項,資源補償項目6項,中央財政補助2項,局地質勘查費62項,省勘查基金6項,基金6533.4萬元,收入91.2953萬元,其中西藏礦產勘查425萬元。完成鉆探38557米,隧道勘探5418米,管溝勘探100269立方米。2006年,省煤田地質局從事公益性地質勘查,獲得中央和地方地質項目專項資金1,91,主要用於省內找煤項目,其中國家資源補償項目3個,中央財政補助勘查項目1,省專項勘查資金項目5個。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商業性礦產勘查服務收入* * 1,477,739,900元,其中* *礦產勘查項目277個,收入41,694,6438+0,000元。完成鉆探13689米、隧道勘探13965米、管溝勘探55517立方米的實物工作量。從事災情評估、處理等1441項目,收入4764.36萬元。2006年,省煤田地質局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地質工作,主要由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在雲南、貴州從事,獲得勞務收入30614500元。

(五)礦產開發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所屬單位持有各類礦山13個,其中國有獨資1個,總投資2654216萬元(含礦權)。2006年收入146131900元,同比增長48.97%。此外,正在建設和規劃的礦山有9個,包括在雲南施甸鉛鋅礦的股份制投資。2006年投入5000萬元進行礦山開發,3家公司開始試生產。省煤田地質局隸屬於省197煤田地質勘探隊,參與省內煤礦開發,2006年收入350萬元。

(六)工程勘察和施工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有15個勘察設計單位,其中綜合甲級勘察單位3個。* * *施工企業6家,其中總承包資質1房屋1。2006年承擔省重點項目44項,省外承擔勘查項目23項,阿聯酋海外承擔地球物理勘查項目1項,省外支付工程款5898萬元。建築業承擔省級重點工程23項,省外工程14項,結算工程造價5533萬元。2006年,省煤田地質局從省196煤田地質勘探隊下屬的工程勘察施工中獲利3087.3萬元。

(七)其他行業的基本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主要從事產品深加工、測繪測試、遙感、聯營酒店、冶金粉體新材料、化工、機械加工、印刷。註冊資本總額為13457萬元。2006年收入34655.89萬元。2006年省煤田地質局其他行業收入344.7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的主要經驗

(壹)以結構調整為抓手,突出地質找礦主業

近年來,我省在推進地勘行業改革過程中,積極調整地勘行業經濟和人才結構,推進主輔分離,大力發展工程勘查、礦業開發等產業,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生產要素向主業傾斜,取得了良好成效,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主要方法:壹是通過地質勘查資質註冊,整合我省地質人才,提高地質勘查單位技術裝備水平。二是以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為我省公益性地質勘查單位的龍頭,加大對地質調查院的人才和資金支持,整合地方勘查單位的人才和設備資源,切實履行主業的公益性社會職能。三是不斷拓展地質勘查行業服務範圍,樹立大地質理念,按照國務院要求大力推進地質科技進步,滿足農業地質、城市環境地質等新領域地質工作要求,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地質工作服務。四是在全面建設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的同時,進壹步引入市場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金,采用現代股份制,建立健全先進的項目管理體制。五是出臺了《礦業權開發探礦權管理辦法》,明確了礦業權管理中的權利義務,鼓勵地勘行業發展,進壹步加強了礦業權開發管理。礦業開發已成為我省地礦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在礦業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二)落實地質勘查單位內部管理的運行機制。

制定了地勘單位政企分開管理的指導意見,在地勘單位實行兩制融合,政企分開,實行不同的管理機制,分別管理。從事地質勘探、生產、經營的實體都實行企業化管理,按企業機制運作,提高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將非經營性資產交給企業管理,努力開發利用好資產資源,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確保安置幫扶落實,切實提高資產運營效率。

(三)推進產權制度改革,轉換經營機制。

針對地勘單位二級單位和實體多、項目資金投入復雜的特點,積極推進產權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加強內部管理為重點,以“八個現代化”為重點,紮實推進企業改革進程:精簡管理機構;幹部選拔的民主化;勞動形式多樣化;明晰的產權制度;資本運營集中化;地質勘探的商業化;生活基地的財產;退休管理社會化。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減少管理人員,以企業標準建設新的地勘單位,建立精幹的管理服務隊伍,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和機制。

(四)抓大放小,集中力量抓好優勢產業的優勢環節。

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多種經營,有進有退,集中力量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科技含量高的規模以上企業,想方設法采取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促進產品升級、樹立品牌、鼓勵出口、開拓海外市場等措施,促進礦山企業的成長壯大。對個別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實行退出機制,妥善處理。把樁基、機械加工、房地產等地勘延伸產業從整個地勘經濟中剝離出來,實行企業化管理,按企業機制運作,並探索成立股份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或通過拍賣、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放開搞活地勘單位的小企業。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壹五”改革發展思路

(壹)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資良性循環機制

“十壹五”期間,省財政每年將安排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國有地勘單位和省屬國有煤礦企業按照1: 1的比例配套),委托有屬地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在省級煤炭勘查規劃區開展煤炭資源調查、普查和必要的詳查,在武夷成礦帶重要成礦遠景區開展初步地質勘查。除煤質好、礦床規模大的煤炭資源外,勘查成果優先分配並同意出售給省屬國有煤礦企業,其余以市場競爭方式出售。收入主要用於地質勘探和再投資,實現滾動開發。

(二)科學編制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精心組織編制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優化我省地質工作布局,引導地質勘查資源合理配置。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納入省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通過年度計劃、勘查項目、專項措施予以落實。

(3)進壹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

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勘隊伍改革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中的各項政策,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十壹五”期間,將逐步落實屬地化國有地勘單位房改所需資金,解決職工和退休人員醫療等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現有土地需要改變經營用途的,可以由當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儲,土地使用權可以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收入主要支持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

(4)擴大地質領域的對外開放。

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鼓勵外商投資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外商在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的合法權益。鼓勵省內有條件的企業和地質勘查單位對我省緊缺的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進行勘查開采,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省外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區的合作和技術交流,不斷提高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的效率和水平。

(5)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重點加強武夷成礦帶和存在重大地質問題地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調查。力爭用10年時間,完成我省東部1: 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西部重要成礦遠景區1: 5萬區域礦產遠景調查。抓緊福建省地質圖、福建省礦產圖、福建省煤田地質圖的修訂工作,為社會提供有效、高效的地質信息服務。加強農業地質工作,積極開展沿海經濟區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近海養殖業,改善人居環境和防治地方病提供服務。加強城市地質工作,在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開展地質調查,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管理系統,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依據。

動詞 (verb的縮寫)對策和建議

(壹)目前地勘單位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由於家庭出身不好,歷史包袱重,退休人員多,地質投入資金不足,壹些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後,難以滿足勘查工作的要求。

(2)地質工作科技人才隊伍老化,人員結構不合理,綜合研究能力不高。由於地礦系統生活待遇差,地質人才流失嚴重,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特別是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地質科技領軍人才嚴重短缺,導致人才危機。

(2)對策和建議

(1)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對地礦系統的投入,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有利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改革途徑,研究並加快制定地勘單位改革的具體方案和配套政策,重點解決地勘單位在社會保障、職工住房、離退休人員待遇、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

(2)發展地質教育,加快人才培養。發展我省地質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加強地質學科建設。省教育廳應根據地質工作的實際需要,合理安排省內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地質專業學生的招生規模。國家獎學金和貧困生資助政策進壹步向地質專業學生傾斜,鼓勵學生報考地質專業,鼓勵畢業生到地質壹線就業。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制度。國有地勘單位要依托重大地質勘查和科技攻關項目,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負責人中要有壹定比例的中青年技術骨幹。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工資分配政策應向野外地質工作者傾斜,完善補貼政策。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質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地質勘查處)

  • 上一篇:先秦時期的歷史概況(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 下一篇:項羽和劉邦誰更厲害?項羽最後怎麽樣了?歷史名人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