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實證主義哲學的奧古斯特·孔德

實證主義哲學的奧古斯特·孔德

奧古斯特·孔德(1798 ~ 1857)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現代社會學的鼻祖。他出生在法國南部的蒙彼利埃,壹個當地稅務官員的天主教家庭。我從小身體比較弱,但是很勤奮好學。他智力超群,學習成績壹直在班裏名列前茅。1814年,16歲的孔德被巴黎理工學院錄取。入學後,孔德專註於數學和工程,閱讀了大量的自然科學和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著作,為以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被學校開除了,因為他經常故意違反學校紀律。後來認識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聖西門,擔任聖西門的秘書。他的思想深受聖西門的影響。7年後,由於政見不同,與聖西門分道揚鑣。從1826到1830,孔德講學,著手建立和宣傳自己的經驗主義哲學。他的《實證主義哲學教程》的出版標誌著實證主義哲學的確立。

後期,孔德致力於科學教育和經驗哲學在工人運動中的宣傳。他同情工人的處境和要求,但反對工人的暴力鬥爭,主張階級和解和改良主義。晚年的孔德完全沈浸在狂熱的宗教感情和活動中,創立了人文主義,並致力於推動人文主義。1857年,孔德在巴黎死於癌癥。

孔德壹生生活在貧困和痛苦中,思想被忽視。主要著作有:《積極哲學教程》(1830 ~ 1842)、《積極哲學導論》(1848)、《積極政治制度》(1847 ~ 1850)、《主觀綜合》。(壹)實證主義原則

孔德實證主義哲學的核心是實證主義原則。他指出,實證主義哲學的所有本質屬性都概括在“實證主義”這個詞裏。正面這個詞應該包含六層意思:(1)現實與幻想的對立;(2)有用與無用的對立;(3)現實與虛構的對立;(4)正確與模糊錯誤的對立;(5)建設、肯定與破壞、否定的對立;(6)相對與絕對的對立。科學知識應該是這種經驗知識,經驗哲學就是尋找實現經驗知識的原理。孔德的經驗主義原則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必須基於來自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經驗是知識的唯壹源泉和基礎。科學知識是確定和準確的,因為它來自經驗。科學知識的有用性也是由於這個原因。現代自然科學是這種知識的典範。

其次,反對在經驗之外討論抽象的本質和第壹因。這些問題都是形而上的。人的認知能力只能局限在經驗的範圍內,而永遠達不到那些超越經驗的形而上的問題。如果人們把精力花在這些問題上,那就是純粹的理由,是浪費時間。傳統哲學中討論的形而上學問題應該被忽略,不要討論。把這些問題留給神學家去想象,留給玄學去做復雜的論證。

第三,知識的相對主義原則。人的知識只是經驗,我們既無法知道這些經驗的本質是什麽,也無法知道它是如何、以何種方式產生的。所以知識只能是相對的知識,不能是絕對的知識。人的理性是薄弱的,認識的手段是不完全的,永遠達不到絕對的知識。他指出,對絕對知識的追求總是伴隨著神學虛構和形而上學抽象思辨的使用。

(二)法律來自經驗

孔德強調知識來自經驗。他指出,經驗現象之間還是有壹些規律的,科學就是要正確地發現它們。在孔德看來,規律是經驗現象之間不可改變的順序關系和相似關系,絕不是事物的本質。這些關系是在相同條件下的不變性、重復性和穩定性,如摩擦生熱、結合與分解、再生與進化等。這些都是規律,科學就是對這些規律的觀察和描述。發現規律的目的是簡化,也就是把復雜的現象簡化成規律,就像把各種引力現象簡化成萬有引力定律壹樣。

孔德還指出,科學是對規律的認識,但科學只是說明了規律的存在,而不能解釋為什麽會出現這些規律。因為“為什麽”的問題屬於先驗的東西,人是無法知道的。所以科學只研究如何,不研究為什麽;科學只描述經驗現象,無法解釋原因。

(3)科學分類

科學本身就是壹個“有機體”,具體的科學只是這個有機體進化過程中分化出來的壹個部門。橫向上,所有科學都是相互聯系的,形成壹個統壹的整體;從縱向來看,每壹門科學都有壹個循序漸進的演化過程,它們之間存在因果依賴關系。因此,科學知識不是各個學科的無序堆積,而是由各個學科組成的有機統壹的整體。而這個科學整體的基本精神就是經驗精神。實證主義精神是統壹所有學科的基礎。

科學不僅是壹個統壹的整體,而且可以分為幾個基礎學科。科學可以分為五類:(1)天文學。(2)物理。(3)化學。(4)生物。(5)社會學。至於數學,它是壹個可以在各個學科中使用的工具,在科學分類中可以排第壹,也可以排最後。

這五門科學的排列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抽象到具體。前壹個學科是後壹個學科的基礎和前提,越在前壹個學科越早發展;前面的科目比較簡單,後面的科目比較復雜。孔德認為他的分類符合科學的發展。

孔德認為社會學發展最晚,是最復雜和具體的,直到他那個時代還不完善。他希望建立壹個像物理學壹樣的經驗社會學。

這些科學分類是主觀的,但不是任意的。是經驗範圍內的劃分。這種劃分是基於研究的便利性。孔德的科學分類思想是19世紀的人們對當時科學狀況的總體看法。孔德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他的“理性發展三階段”理論。他認為這是他發現的“壹個偉大的基本定律”。“理性發展三階段”定律就是告訴人們,每壹個主要觀點,每壹個知識群體,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都必然會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即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經驗主義階段。也可以分別稱為虛構階段、抽象階段、經驗階段。孔德試圖用這壹理論來解釋理性、知識、社會乃至個人的歷史發展。

人類理性發展的第壹階段是神學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的理性處於初級階段,但人們本能地用自己的理性來解釋最不可能的問題,即探索壹切事物的起源和現象背後的終極原因,試圖獲得關於世界的絕對知識。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們只能用想象力來解釋世界上的各種現象。宗教神學是這個階段的產物。然而,人們不會總是滿足於神學上的解釋。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知識的積累,人們的理性逐漸進入了形而上的階段。

形而上學階段是理性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壹個過渡階段,是壹個以新面貌出現的神學階段。現階段人的理性還在追求壹切事物和現象背後的本質和道理,追求絕對的知識;但是,人們用先驗的抽象概念(實體)代替超自然的神,用抽象的邏輯推理和空洞的思辨代替想象。這壹階段形成了壹些教條式的哲學體系和理論,摧毀了人們對神學的堅定信仰。但這些理論只有破壞作用,沒有建設性作用,只能帶來人們的思想混亂。這個階段很快被壹個新的階段所取代。

經驗階段是理性發展的第三階段,也是最高階段。在這個階段,人的理性已經成熟。人們完全放棄了神學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以及對絕對知識的追求。在這個階段,人們以科學研究為基本特征,尊重經驗事實,依靠觀察和理性的力量來解釋和說明現象,發現規律;人們把壹切知識都看作是關於經驗現象的知識,它是由經驗來證實的。人們也認識到,知識與人的身體結構和狀況密切相關,所以是相對的。

孔德認為這壹規律是自己首先發現的,並指出理性發展的三階段規律可以通過人類理性發展和個體理性發展的歷史來證明。他認為,從整個人類思想發展史可以發現,神話起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理性想象,宗教也是古代社會的產物;後來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取代了神學思維方式,出現了眾說紛紜的抽象哲學理論體系;近代以來實證科學的發展表明,人類理性已經進入實證階段。人類理性的發展史遵循了這樣壹條規律。

從人類個體理性的發展來看,也遵循三階段的規律:每個人在童年都處於神學階段,喜歡聽童話,也創造神話,喜歡想象。在青年時期,個人處於形而上學階段。這個時候年輕人因為不信神話,已經轉而熱愛抽象思維了。他們喜歡刨根問底,問為什麽,問現象背後的本質和決定力量,他們野心勃勃。人到中年,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人生經驗的積累,不再崇尚空談,誌存高遠,而更喜歡做壹些具體的事情,強調體驗和觀察,處於實證階段。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回顧自己的歷史來清楚地體驗這壹根本規律。

各種科學理論的發展也要經歷這三個階段:科學發展初期,是神學統治,天文學是占星術,化學是煉金術。中期以形而上學思維為主,力求在經驗的自然現象背後尋找抽象的物質或精神實體或動機。現代科學已經進入實證階段,取得了壹系列實用成果。

人類社會的發展也經歷了上述三個階段:古代是神學階段。在這個社會裏,知識是由神學統治的,政治上,是絕對君主制的神學政治。中期是壹個形而上學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科學知識是形而上學的。談論“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原則的政治是民主契約政治。現代社會應該是實證社會,科學是實證科學,哲學也是實證哲學。社會是工業社會,社會實行的是經驗主義的政治統治。人們在處理社會問題時,註重觀察和實用主義,借助自然科學規律調整社會秩序。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高級階段。所以這個規律也是社會發展的規律。

孔德的“理性發展的三個階段”理論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人類思想和社會的發展,肯定了法律在其中的作用,這是合理的。他用人的思想和理性來解釋思想、理論乃至社會發展的原因。他試圖用壹個不變的“公式”來解釋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發展史,必然是機械的照搬和主觀的杜撰,局限於形而上的抽象思辨。孔德用經驗哲學的觀點研究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現象,並提出了壹套相應的理論,他稱之為社會學。正因為如此,他被公認為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

孔德的社會學是在批判18世紀啟蒙思想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他指出:這些社會理論只是處於形而上學階段,都是帶有思辨性的抽象理論。這些理論只是從“自由、平等、博愛”、“民主、解放”這些抽象的原則出發;這些理論在批判封建社會、動搖人們的舊觀念方面做出了貢獻,但它們只起到破壞作用,只能給人們的思想帶來混亂,而不能起到建設社會、建立新的社會秩序的作用。所以必須有新的社會學理論來取代它。

孔德指出:正如社會理論和物理學在本質上是壹樣的,物理學理論可以分為動力學和靜力學,所以社會學也可以分為社會動力學和靜力學。通過社會靜力學,我們可以從靜態的角度研究社會的組織和結構及其關系。社會動力學從動態的角度研究社會的發展過程。

社會統計學

在《社會統計學》中,孔德提出了社會有機體理論。社會像生物有機體壹樣,由各種器官、組織和元素組成。個人構成家庭,家庭構成社會的細胞。階級和國家是社會的組織機構。但是社會比生物更復雜更高級。靜力學對社會的研究大致相當於生物學中的解剖學,其目標是研究社會秩序。孔德從個人、家庭、社會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1)個人。孔德社會學的出發點仍然是人性論。每個人都有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這是社會所必需的。自利可以推動社會發展,比如資本家為了利益發展自己的企業,工人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工作,科學家為了自己的名譽進行科研。利己主義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第壹個不可或缺的動機。利己主義指出了社會活動的目的和方向,而公共利益的目標是從個人利益的目標推導出來的。如果個人利益被扼殺,社會利益就會失去導向。因此,私有財產和資本不可侵犯。同時,利他主義也是必要的。社會是群體群居的社會。利他主義是人們組成社會,和諧相處的基礎。社會應該協調個人的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

(2)家庭。雖然孔德把個人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但他指出,社會的基本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庭。家庭是壹個社會細胞,它通過人性、情感和道德來團結個人。家庭是能使人性——“利己”與“利他”和諧的重要形式。在家庭中,人的利己和利他最能體現在和諧中。家庭中有性別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等。這些關系都是基於私利,因為愛自己而愛對方。家庭中也有服從關系:女人服從男人,孩子服從父母,晚輩服從長輩,成員服從父母。在家庭中,人們的關系是和諧有序的。家庭中的教育和熏陶,奠定了人步入社會的基礎。

(3)社會。家庭是社會的縮影,社會是放大的家庭。社會由階級、階層、社會非政府組織和機構組成。這些都是社會成員,而政府和領導是社會秩序的家長和監管者。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要有相互合作和友愛的精神,還要有服從的精神:平民要服從領袖,壹切階級、階層及其組織都要服從政府的領導。只有從愛和服從的原則出發,社會成員才能獲得秩序與和諧,擁有普遍的幸福。

社會動態

在《社會動力學》中,孔德研究了社會變革和進化的歷史趨勢和動因。

社會有機體和生物體壹樣,在歷史中不斷進化。這種進化不僅包括人體的進化和完善,還包括人類智力和道德的進步。影響社會進步的因素很多,包括理性、智力、道德和宗教因素;有分工、經濟合作等因素;有政治因素;有氣候、地理、民族因素;還有人口增長的因素。但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理性和道德。“理性發展三階段”理論也可以解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與人類理性的發展是壹致的:神學階段適應的社會是君主專制時代,形而上學階段是依法行政時代,經驗階段是工業社會。宗教和道德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宗教在促進人們的情感聯系和人們在信仰上的壹致性,激勵人們超越個人利益,自覺遵守紀律和秩序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社會分工與合作也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社會分工可以增強人們的依賴性,但分工的專業化也會造成分裂和個人主義的危險,因此需要加強社會和政府的調節和整合職能。

孔德的社會靜力學以社會秩序為研究對象,而社會動力學以社會進步為研究對象。這兩部分是相互依存的整體。社會進步應該是有序的,社會秩序是通過社會進步來表現的;沒有秩序就沒有進步,沒有進步就沒有秩序。於是孔德提出了社會學研究的原則:以愛為原則,以秩序為基礎,以進步為目的。

孔德的社會學是針對大革命後法國動蕩的社會形勢而提出的。宗教神學雖然誕生於人類發展的早期,但在宗教產生後,它在激發人的情感聯系、倡導利他主義、克服人的自私、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孔德認為,在新的經驗主義社會中,仍然有壹種宗教來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秩序。

孔德倡導的宗教是人文主義。所謂人文主義,就是壹種關於人類愛的宗教。這種宗教不是崇拜上帝和神,而是以人為對象,崇拜人,用對人的愛代替對神的愛,是對全人類的愛。通過對人的崇拜和愛,可以凈化人的感情,豐富和照亮人的思想,團結所有人,實現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和社會的安定和諧。

孔德晚年為道教創立了各種制度和儀式,並任命自己為教主。他相信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會成為道教的牧師和工作人員。他建立了壹座教堂,並親自在裏面布道。他編了壹個日歷,每個月每個星期都要紀念某個人類聖人,包括柏拉圖、奧古斯丁、伽利略、牛頓等等。他的道教曾風靡法國、英國和南美壹些國家。

孔德的人文主義本質上是壹種烏托邦式的幻想。當時,針對正在崛起的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只能是壹種麻醉劑,這自然遭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

  • 上一篇:請問天龍八部在佛教中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松材線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