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壹座綿山紀念兩個人:介子推和顏。

壹座綿山紀念兩個人:介子推和顏。

經過多年的精心建設,綿山風景區現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旅遊景點。

綿山位於汾河之陰,距介休市20公裏,毗鄰平遙古城和靈石王嘉大院。綿山景區最高海拔2571米,有山有水,有文物古跡,有佛寺。它以自然景觀探險秀和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隨母隱居於此被焚而聞名,寒食節也源於此。

春秋時期,晉傑推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了10多年,有壹次餓了就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吃。晉文公回國後,介子推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為了迫使他出山,晉文公下令人們釋放火燒山,但他燒死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晉文公非常氣憤,把綿山改為界山,以紀念介子推。

隨著歷屆綿山寒食清明節文化旅遊節的成功舉辦,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座具有重大意義的綿山背後,離不開壹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近代山西商人——嚴先生,他從焦炭大王到山西省十大創新人物。

從“黑”到“綠”,綿山成為山西煤炭企業轉型的典範。

顏是山西省介休市義安鎮義安村人。1983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汾河兩岸,於是顏向親戚朋友借錢700元,在閑置幹涸的水庫舊址辦起了焦化廠。幾十年來,他知難而進,逐步發展成為擁有焦化和旅遊兩大產業,總資產近60億元,員工6000余人,經濟效益高,信譽度高的大型民營企業。

嚴的企業在當地創下了多項第壹:第壹個成立焦化廠,第壹個引進原改良焦爐技術,第壹個實現焦炭出口,第壹個成立中外(德)合資公司,第壹個進行環境汙染治理,第壹個以民營企業名義開發國有旅遊資源,第壹個成立“三家社”。

從65438到0995,顏開始涉足綿山旅遊開發,在綿山投資超過20億元。目前,國家5A級旅遊景區綿山擁有14個主要旅遊區,360多個景點,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在綿山景區建設期間,燕的三甲集團進行了從傳統煤焦產業到文化旅遊產業、從“黑色”產業到“綠色”產業的大膽嘗試,使綿山景區成為山西煤炭企業轉型的典範。綿山的開發使顏成為山西乃至全國利用煤焦開發旅遊的第壹人。

以歷史文化為軸心,全力打造綿山景區品牌。

顏只上過小學,但他養成了堅持讀書的好習慣。開發綿山前期,他從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到綿山景區規劃及相關資料;從綿山人類歷史到民間故事和傳說;從儒釋道經典到古建築雕塑文化,我博覽群書。還系統學習了環境法、資源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等與景區密切相關的政策、法規,對綿山的歷史和現狀有了清晰的認識。

在景區開發建設中,嚴聘請了壹批在社會上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成立了綿山文化研究院,對綿山古文化進行深入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先後建立了介休陳列館、寒食文化陳列館、介休三賢(介休、郭泰、文彥博)陳列館、綿山歷代名人陳列館、宗教歷史文化陳列館、介休晉商三傑(樊玉強、侯銀昌、季義和)陳列館、介休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介休抗日政府舊址陳列館以及圖書館、圖書館。

尤其是嚴在追溯和研究介子推與寒食清明節的關系方面頗有建樹,從史書、史跡、古碑記載、古詩詞曲賦、隨流風俗、飲食傳承等多方面揭示了綿山文化的豐富內涵。2008年初,全國文明辦、中國文聯、中國人民協會派專家到綿山考察,確定介休為“中國寒食與清明文化之鄉”,並在綿山成立“中國寒食與清明文化研究中心”。

自2008年清明節以來,綿山景區推出的“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節”吸引了海內外遊客。“壹個景區的本質在於背後的文化底蘊。沒有文化,壹個景區就像壹個人失去了靈魂。”用顏生前的真知灼見來概括綿山的成就是恰當的。

造福百姓,景區開發帶動當地快速發展。

綿山景區開發以來,解決了當地4000多名群眾的就業問題,帶動了周邊建材、交通、商業、酒店、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綿山風景區對外開放後,為了實現回報社會的初衷,實行了惠民政策。

“綿山有這麽優美的自然環境,這麽深厚的歷史文化,應該保留下來,傳承下去。我就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嚴嬴稷生前坦言。但其實他的努力是別人無法想象的。

在1995之前,只有壹條狹窄的小路通往綿山山頂。在開發初期,顏走遍綿山75平方公裏的山川河流和文物古跡;帶領工人肩挑背扛,修了從山腳到綿山的主幹道;成立了200多人的專業綠化隊伍,到處挖坑運土栽苗。他憑著不懈的、責無旁貸的奮鬥精神,終於把原本貧瘠的綿山建成了交通便利、風景宜人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據統計,綿山附近的11行政村,有800多人在景區工作,200多人從事短途運輸、接送遊客、擺攤設點,300多人間接為綿山服務,如燒石灰、磚瓦、開沙、采石、運水,1300多人常年參與開發。綿山景區還安置了3000多名農村勞動力和800多名下崗職工。

隨著綿山景區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越來越高,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尤其是節假日,介休及周邊縣市的賓館、飯店、農家樂等場所爆棚,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綿山景區的帶動下,介休後土寺、秦白嶺、張壁城堡等景區也得到快速發展。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寒食和清明文化精髓

著名學者馮驥才在《綿山大佛上品像》序中這樣評價顏:“顏邀請壹些宗教、文化、藝術專家到綿山,親自帶隊翻山越嶺,尋找被歷史遺棄的珍寶;同時,我查閱古籍和地方誌,走訪僧人和村民,確認每壹座宗教建築和遺址的歷史,每壹尊雕像的稱號和等級,並為此成立了綿山文化研究所。”

堅持我們最初的願望,牢記我們的使命。顏事業成功轉型的背後,是對傳統文化的執著熱愛。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文化和信仰,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雖然我們無法留住逝去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留住歷史賦予我們的文化。我們應該責無旁貸地把老祖宗留給我們孩子的小醜傳承下去。”閻臨死前講了的話。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和孟子“老人老,青年少,少年少”的命題在中國源遠流長。2008年汶川地震後,顏第壹次進行了慈善捐款。

“在介休作為寒食和清明文化之鄉,連續成功舉辦寒食和清明文化的基礎上,廣泛交流以忠孝為核心的清明文化精髓和由忠孝延伸出來的誠信感恩,將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與世界優秀文化相融合。”嚴生前對說。

提起綿山,人們會想到介子推。人們在綿山旅遊時會想到燕,這裏有步步驚心的場景,也有壹幕幕經典的場景。在顏精神的感召下,綿山人民經過多年的精準施策、傾力奉獻,舉辦了壹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傳統節日內涵,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社會各界人士和海內外遊客的壹致好評。

(編輯:馬、劉洋)

  • 上一篇:臺灣省福特的歷史
  • 下一篇:青島貝雕來自哪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