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平潭縣敖東歷史

平潭縣敖東歷史

1.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的歷史背景是什麽?因主島海壇島有壹塊平坦的巨石,俗稱“平潭”,故古稱海壇。唐代為馬場,宋初設牧馬監,屬福清縣。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縣海口東城援建鎮改為海壇鎮;二十二年(1683),鎮遷至平潭(今郯城);雍正八年(1730),設立縣丞;嘉慶三年(1798),平潭堂成立。民國元年(1912)平潭縣所在地,其後為東東路、閩海路。

1949年5月5日,平潭遊擊隊解放縣城,成立縣人民* * *。他們7月撤離,於65438+*年9月6日收復平潭。1950屬於閩侯區,1956屬於晉江區,1959屬於閩侯區(閩侯區於1971更名為莆田區)。從1983開始就歸福州管轄。

民國25年(1936),分三區。民國33年,撤銷地區部,設鄉鎮。民國35年,分為郯城、蘇澳鎮和中正、龍泉、中新、郯南、復興鎮。

1958實行人民公社,1961實行12,1983實行14。1984年,真正的行政機構分離,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3個鎮12個鄉。後改2鄉為鎮,設5鎮10鄉:郯城鎮、蘇澳鎮、劉水鎮、坳前鎮、北厝鎮、嶼頭鄉、大聯鄉。

2000年,撤銷平原鄉,設立平原鎮;撤銷敖東鄉,設立敖東鎮。截至2000年底,平潭縣轄7鎮8鄉:潭城鎮、蘇澳鎮、澳前鎮、北厝鎮、劉水鎮、平原鎮、澳東鎮、蘭城鎮、重樓鄉、柏青鄉、南海鄉、嶼頭鄉、大聯鄉、東鄉、蘆洋鄉,8個居委會,65438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為371922。其中,郯城鎮65728人,蘇澳鎮31053人,劉水鎮47231人,澳前鎮39975人,北厝鎮31026人,平原鎮22257人,澳東鎮29857人,柏青鎮65438+。蘆洋鄉5292人,重樓鄉20587人,東鄉9264人,藍城鄉22512人,南海鄉9339人。

2.平潭的歷史與傳說平潭縣,簡稱“蘭”,俗稱海潭,又名海山,位於福建省東部海域。由126個島嶼組成,主要是海壇島。它是福建省第壹大島,也是中國第五大島。它被稱為“千島礁縣”,是中國大陸離臺灣省最近的島嶼縣。

宋八年(1048),福清縣建10鄉,轄50裏,後分為7鄉36裏。平潭分為海上裏和李海霞,隸屬福清縣太平鄉。元朝的行政區劃和宋朝壹樣。

明初,福清分為東、西、南、北四角。正統七年(1442),南隅分為南上隅和南隅。

成化十八年(1482),北隅分為北隅和北隅。嘉靖十壹年(1532)還是6角圖,36裏,15杜,112圖。

平潭境內分屬於南上角、北角、北二角和西角。清雍正八年(1730),福清縣遷至平潭,轄侯軍區、大墩區、坑北區、浦秀區、酒店區、鬥門區、莊上區、王奧區、南澳區、魏奮區、北海區、高坪區和9個島(東東、小東)

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元年(14),沿襲大清制度,劃分為21區域。2003年3月23日,1,地區辦事處成立,嘉寶改組,任命嘉寶酋長。

2005年5月,全縣有三個區辦事處,管轄範圍和15的區辦事處大致相同。區辦事處成立已久;二區辦事處設東昆,27年遷至西校區。三個區域部門設立了Suao。

民國26年,2008年6月+10月政教合壹,縣內3區共24個聯保處。壹區轄郯城、東澳、北苑(劉水)、福田(大富)、東曉、大中、君山、東廈、王箏9個聯保區。第二區管轄湖南、北厝、西海、魏奮、仙霞、敖東、唐曹等七個聯保區。第三區轄龍泉、玉堂、黨前、沙峰、魚庫、蘇澳、魚頭、雙聯等8個聯保區。

民國28年9月,人大* * *下發《縣內各級組織大綱》,改組嘉寶,取消聯保,在縣內設立15鄉支部。31年8月,平潭撤銷地區部,將15的鄉鎮改為10的兩個鎮:潭城鎮、蘇澳鎮、愛群鄉、同仁鄉、塘草鄉、嶼頭鄉、中正鄉、中山鄉、龍泉鄉、潭南鄉、復興鄉、潭東鄉。

將原15鄉(鎮)設立的平沙鄉、中正鄉、東嶴鄉合並,組建中正鄉;三民鄉和新民鄉合並組成蘇澳鎮。民國32年,65438+10月,縣改2鎮5鄉89保,撤銷潭東鄉、嶼頭鄉、愛群鄉、同仁鄉、塘草鄉,分別並入潭城鎮、蘇澳鎮、龍泉鄉、復興鄉、潭南鄉。

33年7月,縣更名為郯城、蘇澳、郯東、郯南、復興、龍泉、愛群、中山、中正、東窯、嶼頭、唐曹12、91保。36年增加到92保險。

38年5月6日,平潭人民遊擊支隊攻克平潭縣城。65438年6月3日,經中國民中工作委員會批準,成立平潭縣人民委員會,劃定潭南區、龍泉鄉、軍山鄉、劉水鄉、嶼頭鄉、大蓮鄉、蘇澳鄉、潭城鎮、東曉鄉、潭東鄉。7月2日,遊擊隊撤出平潭後,* * * * *沿用舊體制,劃分為2鎮5鄉92保。

16年9月38日,平潭解放。縣人民* * *於9月23日成立。

9月38日至2月1950,平潭設1鎮,3區,郯城鎮,駐城關;壹個區辦事處長期駐紮,管轄範圍相當於廬陽、重樓、劉水、東曉、蘭城、坳前等鎮。二區辦事處設在北厝,管轄範圍相當於北厝、敖東、南海三個鎮。三個區辦事處設在蘇澳,其管轄範圍相當於嶼頭、大連、蘇澳、柏青和平原鎮。1950年2月至1951年5月,設立四個區辦事處,壹、二、三區辦事處駐地不變。壹區指定1鎮六鄉設四區,區公所設郯城鎮。

1951五月有5個區。從1952年6月到1956年3月,全縣共分七個區,第壹區管轄8個鄉鎮的63個村,第二區管轄6個鄉鎮的74個村,第三區管轄10個鄉鎮的92個村,第四區管轄6個鄉鎮的90個村,第五區管轄6個鄉鎮的44個村,第六區管轄8個鄉鎮的56個村。

1956年3月,區鄉合並,分為重樓、蘇澳、北厝、郯城鎮三個區。鐘樓區轄11個鄉鎮,蘇澳區轄8個鄉鎮,北厝區轄10個鄉鎮,潭城鎮轄2個鄉鎮。1958年4月,撤區並鄉,全縣重新劃分為1鎮和15鄉,分別為郯城鎮、湖鄉鎮、嶴東鄉、魏奮鄉、塘魚鄉、曹禺鄉、郯東鄉、蘇澳鄉、國彩鄉、平原鄉、嶼頭鄉、大聯鄉和重樓鄉。

平潭縣人民公社成立於1958年8月,下設郯城、平原、劉水、敖東四個支部,下轄46個大隊。1961年7月,人民公社體制發生變化。全縣劃分為12個人民公社,包括嶼頭、大連、蘇澳、平原、重樓、東東、劉水、郯城、潭東、北厝、敖東、南海,管轄範圍為120。

1981年11月,脫離平原公社,成立柏青公社。1980年4月,郯城人民公社分為城關鎮和蘭城人民公社,1982年9月,更名為郯城鎮人民。

1984年9月,廢除公社制度,建立鄉民。潭東公社改為潭東鄉,蘆洋農場改為蘆洋鄉,保留農場單位制。同年5438年6月+10月蘇澳鄉改名蘇澳鎮,5438年6月+2月潭東鎮改名澳前鎮。

當時全縣有3個鎮,12個鄉,建立了4個居民委員會,172個村民委員會,49個居民小組,2096個村民小組。7月22日,1992,福建省民政廳批準撤銷北厝鄉,設立北厝鎮,原轄區不變。

1994 65438+2月27日,福建省民政廳批準撤銷劉水鄉,設立劉水鎮,原轄區不變。截止1995年底,全縣共有5個鎮,10個鄉,194個村民委員會(含6個居委會),555個自然村(居民區)。

[4]2008年平潭縣有7鎮8鄉,200個居委會和行政村。郯城鎮:面積12平方公裏,人口4.69萬(2004年底)。

三。福建平潭歷史大事記

唐朝

聖歷第二年(699年)

南部萬安(含海壇島)等8個鄉脫離昌樂縣,設立萬安縣。

天寶元年(742)

萬安縣改名為唐宓縣,平潭隸屬於唐宓縣。

五代十國

民隆齊元年(933)

將唐宓縣改為福清縣,平潭屬福清縣。

宋朝

宋楚

海壇島上設牧羊人,飼養軍馬。

寶元元年(1038)

巡檢司設在海壇中門(今蘇澳鎮中門村),祐年間遷至福清海口。嘉祐四年(1059),巡檢司遷至中門,並在中門周圍修建了壹條“軍路”和壹條“馬道頭”,供軍馬來往。

李青八年(1048)

海壇島分為海上六都七都和海上四都五都,隸屬福清縣太平鄉。大連、小蓮、嶼頭為永濱裏,隸屬福清縣感德鄉。

黃遊年(1049~1054)

允許人們開荒耕種。紫菜成為宮廷貢品。

宣和三年(1121年)

村民楊興安與和尚覺沖壹起,建議修建太平橋(平原鄉西五峰村南)。這座橋長18m,由石頭建成。船可以從它下面通過,然後被飛沙掩埋。10年(1921),當地人林偉舉等人勸其重修,因工程量大,改建為簡易木橋。

元代

元稹二年(1296)

福清縣戶數達到4萬戶,並晉升為福清府。平潭屬於福清地區。

在正念期間(1341~1370)

陳靜尼姑庵的壹位尼姑在這個平原鄉的黨生村西北挖了壹個池塘用於灌溉。水深十余尺,旱不幹涸。後來被稱為尼姑池,今天仍然存在。

戴明

洪武二年(1369)

福清府又叫福清縣。平潭還是轉福清。

洪武二十年(1387)

周德興在江夏夏赴福建抵禦海賊時,福州有為指揮李毅在海壇索賄,於是以“海壇離縣城遠,離小琉球是壹程”為由欺騙上司,命令島上居民遷往大陸。然而,雖然居民稅依然存在,山門前的村民楊林要求免除假稅,卻被囚禁了18年,到宣德元年(1426)才被釋放,閩浙粵移民的假稅被免除。

成化年間(1465~1487)

山門前村的齊林利用當地的景觀建造了壹個水磨,用來磨大米和面粉,加工面條。它是中國最早的制粉工業。

嘉靖三十壹年(1552)

福建沿海地區意識到日本起義造成的危害。中國沿海集鎮的連潔(今蘇澳鎮中門村)和灣頭街(今劉水鎮東海村)全部被毀。島上居民紛紛建村抗日。

嘉靖四十三年(1564)

5月,福建連長戚繼光率部渡海,殲滅逃離海壇島的倭寇2000余人。

隆慶·楚

福建沿海增加了海壇和吳彤兩個遊泳營。海壇旅營定員30艘戰船,669名官兵。

萬歷二十年(1592)

福建巡撫許福源在海壇山城(今平潭縣)西岸修築南北兩座堡寨,勸百姓開墾土地,建營守備。

萬歷三十二年(1604)

12月29日,海壇島西南約50公裏的烏秋嶼海域發生大地震(泉州M8級地震),造成部分海岸下沈,自然景觀受損。

明朝晚期

福清人經營海口至平潭、郯城、蘇澳的客運,有兩個渡口,壹個是“麗梅渡”,壹個是“南門渡”。

清朝

順治三年(1646)

九月,清軍進攻福建,南明龍武政權滅亡。周水軍總司令率部從舟山移至海壇繼續反清,並在區(今縣城)設將軍鎮。次年五月,領兵攻克海口和鎮東,隨後與的軍隊攻打福州。因為寡不敵眾,他被打敗了。

四、平潭的歷史文化平潭縣,因主島海壇島有壹塊平坦的巨石,俗稱“平潭”。

根據平潭縣平遠鄉南龍村克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和考證,平潭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據《民國平潭縣誌》引《天下郡國病誌》和《撫州府誌》:唐朝為牧馬之地,宋初設牧監,不久撤銷,允許島民耕種,多派軍隊駐守。

公元1059年(宋嘉佑四年)在中門(今蘇澳鎮)設巡檢司,負責海上巡邏。明朝洪武年間,為了防備日本侵略者,島民被迫遷移到大陸,使得島上所有商業荒廢,滿目瘡痍。

從此“禁海”、“移境”。直到1727(清五年)解禁,漁業生產和海上運輸才開始恢復。

1851-1861(清鹹豐)以後,平潭成為福建對臺貿易的主要口岸之壹,社會相對穩定,漁、農、鹽、商業發達,文化教育日益發展。但平潭長期以來沒有獨立建制。歷代只註重駐軍、設置關卡、收稅,對經濟文化建設投入很少。因此,平潭始終無法改變落後封閉的狀態。

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福清縣海口東城援建鎮改為海壇鎮。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鎮遷至平潭(今郯城),1730年(雍正八年)建縣城,1798年(。平潭於1912年(民國元年)獲準建縣後,局勢動蕩,土匪橫行,瘟疫蔓延,百姓難以安居樂業。

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和偽軍多次入侵平潭,搶掠殺戮,導致各項產業和民生雕零。解放戰爭爆發後,平潭再次陷入困境,直到9月1949全境解放。

1949年5月5日,平潭遊擊隊解放縣城,成立縣人民* * *。他們7月撤離,於65438+*年9月6日收復平潭。1950屬於閩侯區,1956屬於晉江區,1959屬於閩侯區(閩侯區於1971更名為莆田區)。

從1983開始就歸福州管轄。1936年(民國25年)分三區。民國33年,撤銷地區部,設鄉鎮。民國35年,分為郯城、蘇澳鎮和中正、龍泉、中新、郯南、復興鎮。

1958實行人民公社,1961實行12,1983實行14。1984年,真正的行政機構分離,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三個鎮(12鄉)。後來兩鄉改鎮,設五鎮(10鄉)。

1949年5月5日,平潭遊擊隊解放縣城,成立縣人民* * *。他們7月撤離,於65438+*年9月6日收復平潭。1950屬於閩侯區,1956屬於晉江區,1959屬於閩侯區(閩侯區於1971更名為莆田區)。

從1983開始就歸福州管轄。1936年(民國25年)分三區。民國33年,撤銷地區部,設鄉鎮。民國35年,分為郯城、蘇澳鎮和中正、龍泉、中新、郯南、復興鎮。

1958實行人民公社,1961實行12,1983實行14。1984年,真正的行政機構分離,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三個鎮(12鄉)。後來兩鄉改鎮,設五鎮(10鄉)。

1997,平潭縣陸地面積321.4平方公裏,其中灘塗44.5平方公裏,人口36.2萬。轄5個鎮,10個鄉:郯城鎮、蘇澳鎮、劉水鎮、坳前鎮、北厝鎮、嶼頭鄉、大聯鄉、柏青鄉。2000年,撤銷平原鄉,設立平原鎮;撤銷敖東鄉,設立敖東鎮。

截至2000年底,平潭縣轄7鎮8鄉:潭城鎮、蘇澳鎮、澳前鎮、北厝鎮、劉水鎮、平原鎮、澳東鎮、蘭城鎮、重樓鄉、柏青鄉、南海鄉、嶼頭鄉、大聯鄉、東鄉、蘆洋鄉,8個居委會,65438人。2003年,平潭縣轄7鎮8鄉:潭城鎮、蘇澳鎮、澳前鎮、北厝鎮、劉水鎮、平原鎮、澳東鎮、藍城鎮、重樓鄉、柏青鄉、南海鄉、嶼頭鄉、大聯鄉、東鄉、蘆洋鄉。

動詞 (verb的縮寫)平潭歷史唐朝為牧馬之地,宋初設牧羊。李青八年(1048),編為海壇裏,隸屬福清縣太平鄉。

清嘉慶三年(1798),設立平潭堂,1912年改為縣。平潭古稱海壇,唐代為馬場,宋初設牧馬監。

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縣海口東城援建鎮改為海壇鎮;二十二年(1683),鎮遷至平潭(今郯城);雍正八年(1730),設立縣丞;嘉慶三年(1790),平潭堂成立。民國元年(1912)建平潭郡,其後為東東路、民海路。

1949年5月5日,平潭遊擊隊解放縣城,成立縣人民* * *。他們7月撤離,9月16配合* *收復平潭。歷屬閩侯區、晉江區、閩侯區、莆田區、福州市。

參考資料:

中國福建。

不及物動詞平潭縣誌唐代為牧馬場,宋初設牧監。李青八年(1048),編為海壇裏,隸屬福清縣太平鄉。

清嘉慶三年(1798),設立平潭堂,1912年改為縣。平潭古稱海壇,唐代為馬場,宋初設牧馬監。

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清縣海口東城援建鎮改為海壇鎮;二十二年(1683),鎮遷至平潭(今郯城);雍正八年(1730),設立縣丞;嘉慶三年(1790),平潭堂成立。民國元年(1912)建平潭郡,其後為東東路、民海路。

1949年5月5日,平潭遊擊隊解放縣城,成立縣人民* * *。他們7月撤離,9月16配合* *收復平潭。歷屬閩侯區、晉江區、閩侯區、莆田區、福州市。

7.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的歷史背景是什麽?

因主島海壇島有壹塊平坦的巨石,俗稱“平潭”,故古稱海壇。根據平潭縣平遠鄉南龍村克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和考證,平潭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

據《民國平潭縣誌》引《天下郡國病誌》和《撫州府誌》:唐朝為牧馬之地,宋初設牧監,不久撤銷,允許島民耕種,多派軍隊駐守。公元1059年(宋嘉佑四年)在中門(今蘇澳鎮)設巡檢司,負責海上巡邏。

明朝洪武年間,為了防備日本侵略者,島民被迫遷移到大陸,使得島上所有商業荒廢,滿目瘡痍。從此“禁海”、“移境”。

直到1727年(清雍正五年)解禁,漁業生產和海上運輸才開始恢復。1851-1861年(清鹹豐)以後,平潭成為福建對臺貿易的主要口岸之壹,社會相對穩定,漁、農、鹽、商業發展,文化教育逐漸繁榮。

但平潭長期以來沒有獨立建制。歷代只註重駐軍、設置關卡、收稅,對經濟文化建設投入很少。因此,平潭始終無法改變落後封閉的狀態。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福清縣海口以東的援鎮改為海壇鎮,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鎮遷至平潭(今郯城),1730年(雍正八年),1798年(嘉慶三年)

平潭於1912年(民國元年)獲準建縣後,局勢動蕩,土匪橫行,瘟疫蔓延,百姓難以安居樂業。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和偽軍多次入侵平潭,搶掠殺戮,導致各項產業和民生雕零。

解放戰爭爆發後,平潭再次陷入困境,直到9月1949全境解放。

八。福建平潭歷史事件699年,南部的萬安(含海壇島)等8個鄉脫離長樂縣,設立萬安縣。

天寶元年(742),萬安縣改稱唐宓縣,平潭屬唐宓縣。五代十國元年(933),唐宓縣改福清縣,平潭屬福清縣。

宋代及宋初,在海壇島設立牧羊人,飼養軍馬。寶元元年(1038),在海壇中門(今蘇澳鎮中門村)設置巡檢司,並於祐帝年間遷至福清海口,嘉祐年間(1059)再次遷至中門,並在中門周圍修築“軍路”和“馬道頭”,用於軍馬的交流。

李青八年(1048),海壇島行政區劃分為六都七海和四都五海,隸屬福清縣太平鄉。大連、小蓮、嶼頭為永濱裏,隸屬福清縣感德鄉。隋煬帝時期(1049~1054),允許人們開荒種田。

紫菜成為宮廷貢品。宣和三年(1121),同鄉楊興安與和尚覺沖催建太平橋(平原鄉西五峰村南)。

這座橋長18m,由石頭建成。船可以從它下面通過,然後被飛沙掩埋。10年(1921),當地人林偉舉等人勸其重修,因工程量大,改建為簡易木橋。

元代元稹二年(1296),福清縣戶數達四萬,升為福清太守。平潭屬於福清地區。

鄭錚時期(1341~1370),陳靜尼姑庵的壹位尼姑在這個平原鄉的黨生村西北挖了壹個水塘,用於灌溉。水深十余尺,旱不幹涸。後來被稱為尼姑池,今天仍然存在。

明洪武二年(1369),福清府改稱福清郡。平潭還是轉福清。

洪武二十年(1387),周德興赴福建防禦倭寇。福州右衛指揮李毅去海壇索賄,於是以“海壇離縣城遠,離小琉球又是壹程”為由欺騙上司,命令島上居民遷往大陸。然而,雖然居民稅依然存在,山門前的村民楊林要求免除假稅,卻被囚禁了18年,到宣德元年(1426)才被釋放,閩浙粵移民的假稅被免除。

成化年間(1465~1487),山門前村人齊林利用當地的景觀,修建了壹座水磨,用來磨大米和面粉,這是中國最早的制粉業。嘉靖三十壹年(1552),倭寇作亂,福建沿海意識到其危害。

中國沿海集鎮的連潔(今蘇澳鎮中門村)和灣頭街(今劉水鎮東海村)全部被毀。島上居民紛紛建村抗日。

嘉靖四十三年(1564)五月,福建總指揮戚繼光領兵渡海,殲滅逃往海壇島的倭寇二千余人。隆慶之初,福建沿海增加了海壇和吳彤兩個旅遊營。

海壇旅營定員30艘戰船,669名官兵。萬歷二十年(1592),福建巡撫許福源在海壇山城(今平潭縣)西岸修築南北兩堡,勸百姓開墾土地,修築營寨,駐軍防禦。

萬歷三十二年(1604),12月29日,海壇島西南約50公裏的烏丘嶼海域發生大地震(泉州M8級地震),造成部分海岸下沈,自然景觀受損。明末,福清人經營海口至平潭、郯城、蘇澳的客運,有兩個渡口,壹個是裏美渡,壹個是南門渡。

清順治三年(1646),九月,清兵進攻福建,南明龍武政權滅亡。周水軍總司令率部從舟山移至海壇繼續反清,並在區(今縣城)設將軍鎮。

次年五月,領兵攻克海口和鎮東,隨後與的軍隊攻打福州。因為寡不敵眾,他被打敗了。

9.平潭翠園歷史翠園是福州市平潭縣唯壹的綜合性公園,位於縣城中心,占地110畝。

原名縣林業局樹木引種園。1993改建為公園,對外開放。2004年進壹步改造後,共投入資金約323萬元。本著回歸自然、和諧相處、體現海島文化特色的生態要求,公園以植物造景為基礎,以人為本,將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分為中心廣場區、運動健身區、安靜休息區五大功能區。

  • 上一篇:第二十三條夫妻之間的個人關系
  • 下一篇:韓遂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