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醫針灸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中醫針灸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許多特殊的感覺穴位。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壹世紀的著名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已經指出“氣穴有不同的名稱”,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著了我國著名的針灸著作《針灸甲乙經》,論述了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宋代王重新定義腧穴,糾正錯誤,撰寫了《銅仁腧穴針灸圖譜》,開創性地研究鑄造了兩部針灸銅仁,用於針灸教學和考試。它們栩栩如生的形狀和精確的雕刻令人驚嘆。可見,很早以前,中國古代醫學家就懂得根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完整的腧穴理論體系。

《類經·四海之人》載:“輸、肥、於皆通。”所以,腧穴又叫失穴、俞穴,也叫穴、穴或經。根據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個作用,既是經絡之氣註入體表的地方,也是疾病反映在體表的地方,是進行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地方。穴位有“快按”和“快驅邪”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本質是什麽?真的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很長壹段時間,人們對此都有所猜測,莫衷壹是。

很多人從穴位的電特性來探究穴位的本質。1950年,日本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的皮膚,發現皮膚上有壹些導電性特別高的“好傳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的位置重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師聶伯雅特在助手的協助下,通過測量皮膚電阻證實了這壹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僅為其周圍皮膚電阻的壹半。對屍體的測量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50年代末,我國學者對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點。但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只占體表的萬分之四,但體表電阻的部位很多,遠不限於穴位。而且,吃飯、睡覺、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溫度等外界環境的變化,細寸的精神狀態,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難怪上海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用這種方法確定穴位相當困難。法國人德拉福耶用這種方法測量穴位花了5年時間,結果與中國的穴位大相徑庭,不得不戛然而止。

有人把古代的穴位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進行對比分析,試圖用新的理論和概念來解釋。例如,當電流刺激皮膚時,受刺激的肌肉會收縮。體表受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部位稱為運動點。美國學者林大晉提出,運動穴位的分布與傳統穴位幾乎相同。日本的兵頭正義和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把穴位和觸發點做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身體肌肉組織中的壹個局部交叉點,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和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機制尚不明確,但壹般認為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肉緊張所致。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的相互摩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的相互作用,局部組織內的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會受到損傷。另外,兩者的分布也差不多。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征與觸發點非常相似。有些人甚至認為它們只是同義詞。也有報道稱,穴位與差穴、皮膚活動點密切相關。這些多途徑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腧穴的特點,對於探索腧穴的奧秘無疑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還有人著眼於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壹舉揭開穴位的奧秘。上海第壹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了屍體上的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壹步發現,經絡穴位和相關器官的神經分布往往屬於同壹脊髓段,表裏經絡穴位也屬於同壹脊髓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全身大約有100個穴位,深入神經束。穴位還與感覺神經節細胞外周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如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狀小體等。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表皮和神經組織是同源的。神經中樞內有皮膚區域和內臟器官的投影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可能存在相關性。但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神經纖維在穴位和非穴位組織中都有分布,兩者在組織學上沒有明顯區別。至於穴位和非穴位下的神經組織有什麽區別,現在還不清楚。也有報道稱,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通過使用紅外熱成像,Kazuo Nishijo觀察到胸部和腹部穴位的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的溫度高0.5到1℃,他認為這是由於穴位下血管的存在。根據解剖資料,很多穴位確實覆蓋著皮下靜脈或深層血管。

穴位研究者認為,人體穴位是與神經系統、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密切相關的復雜而全面的結構和功能。

  • 上一篇:如何評價衛青的壹生?
  • 下一篇:科學家對平行世界可能是什麽樣子有什麽推測?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