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戰略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的初步思考

中國戰略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的初步思考

葉金華張陽明舒任彬景明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中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同時,我國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也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歷史時期。在這壹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要求我國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必須在遵循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資源全球配置規律的背景下,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這已成為當前我國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的重點和焦點。有業內人士呼籲加強我國戰略礦產勘查評價。壹些專家強調,有必要采取市場經濟的國家做法,放開商業性礦產勘探,並進壹步促進開放。

那麽,什麽是戰略礦產勘查評價,如何加強我國戰略礦產勘查評價?本文試圖通過相關分析來探討這壹問題。

壹、中國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現狀分析

(壹)礦產資源供需形勢面臨挑戰

1.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迅速增加。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化工業階段。汽車、高檔家電、電腦等。已經快速進入家庭,公路、鐵路、油氣管道等現代基礎設施發展迅速。由鋼筋混凝土構築的現代建築業迅速崛起,有力地推動了鋼鐵、有色、機械、建材、化工等工業行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對煤炭、油氣等能源礦產和大宗固體礦產資源的需求。

近年來,我國主要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的消費彈性系數(資源消費年增長率/GDP增長率)大於1,鐵、銅、鋁等大宗礦產的消費彈性系數甚至超過2。據預測,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保持高速增長。

2.資源貿易,特別是礦產品的進口迅速擴大。

加入世貿組織後,世界貿易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中國對外貿易額迅速擴大。2004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11547萬億美元,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已達70%。

中國礦產品進出口總額和礦產品貿易逆差也迅速擴大。2004年礦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241.1.2億美元,進口超過1.5億美元,逆差624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礦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統計顯示,2004年,依賴礦產原材料的機電產品出口首次占到出口總額的50%以上。據初步計算,近年來我國用於加工電子機械、家用電器等產品的有色礦物原料消費量約占我國全部有色金屬資源消費量的1/4。中國已形成“世界工業品加工廠”的基本格局,壹方面國內礦產資源產量和國內消費量持續增加,另壹方面進口資源和出口資源的產品“兩頭在外”,估計在未來10 ~ 20年內難以改變。其發展的結果必然導致對鋼、鋁、銅、鉛、鋅、鎳等重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更大需求。

近年來,主要礦產資源進出口額同比增長超過10%,大大超過了GDP的增長比例。

3.壹些重要礦產資源和礦產品對外依存度迅速擴大。

近年來,中國對能源和重要固體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壹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能源和金屬礦產,如石油、銅、鐵、鋁、錳、鎳、鉀鹽等對外依存度增加,甚至國內產量遠低於進口量。2004年,我國鐵礦石、精銅、氧化鋁、精鎳等礦產品(產品)進口迅速擴大;幾種重要礦產的外貿依存度都在55%以上(含鐵量),石油超過40%,鉻鐵礦超過90%,精銅超過65%,鉀鹽接近80%,鋁超過45%,錳和鎳超過40%。甚至壹些傳統優勢礦產,如鋅,也開始出現凈進口。

圖1鐵原料的對外依存度

圖2精煉銅的對外依賴

圖3精煉鎳的對外依賴性

4.礦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迅速上漲。

中國對資源的強勁需求對世界礦產品市場起到了拉動作用。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礦物價格開始上漲。2003年和2004年,中國的礦產資源需求急劇增長,這給中國的礦產資源需求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2004年和2005年初,壹些有色金屬產品的價格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例如,從2004年到2003年,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礦產品的國際價格逐年上漲。鐵礦石為71.5%,銅為53.5%,氧為10.5%,鋅為29.5%,鉛為66%,鎳為51%。2005年初,由於日本新日鐵與巴西CVRD的單邊協議,鐵礦石離岸價比2005年4月的1上漲了71.5%。中國、韓國等鐵礦石進口國被迫接受過度上漲的談判價格,鐵礦石國際談判價格達到每噸100美元以上。

圖4鋅金屬出口比率

圖5國際國內銅價走勢

圖6國際國內鋁價走勢

大量進口礦產資源消耗我國大量外匯,導致我國礦產品外貿逆差大幅增加。鐵礦石、錳礦、鋁土礦、銅礦、鉛鋅鎳等大宗礦產資源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必須高度重視的戰略資源,提高大宗稀缺礦產資源的可獲得性成為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二)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形勢不容樂觀。

1.壹些大宗礦產的探明儲量下降。

近年來,我國油氣等能源礦產、銅、鐵、鋁等重要金屬礦產的消費增速壹直快於儲量增速和產量增速。2000年以來,許多重要礦產的探明資源儲量急劇下降,造成許多礦產資源“入不敷出”的局面。

2.商業探索體系已經起步,但任重道遠。

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評價從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中分離出來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油氣資源勘探基本步入正軌,固體礦產逐漸上路。但從總體上看,地勘隊伍國產化以來,我國礦產資源特別是固體礦產商業性勘查的有效投入仍然不足,勘查工作普遍萎縮。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固體礦產勘查總投入成本占固體礦產開發(采礦)產值的比例遠低於1%。2002年和2003年,全國固體礦產勘查總有效投資僅為6543.8+0.98億元和22.9億元,分別僅占當年固體礦產年產值的0.64%和0.59%。

圖7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已探明的銅、鋁、鉛、鋅、鎢、鎳資源。

3.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取得成效,但後續工作有待深化。

地質調查實施以來,發現了壹大批重要礦產資源,新發現礦產地近500處,在資源評價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由於礦產勘查評價水平較低,商業性勘查風險仍然較高,地質勘查資源評價後續勘查缺乏應有的投入,導致政府財政投入礦產勘查評價與社會投入商業性礦產勘查存在脫節現象。從1999開始,國家投入了重要礦種的調查評價(包括前期找礦,其中西部地區投入60%以上),但後續的商業勘查沒有跟上,新增探明資源儲量很少。

4.缺乏重要的礦產儲備礦山基地。

壹批老礦山特別是中東部壹批危機礦山產能下降或接近消失,石油、煤炭、銅、鋁土礦、鐵礦石、錳、鎢、錫、鉛鋅等儲備基建礦山和可規劃礦產開發基地嚴重不足。

(3)迫切需要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和評價。

1.中國重要礦產資源的可獲得性已經下降。

根據國土資源部2004年完成的《中國45種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研究報告》,可利用儲量能滿足2020年消費需求的礦產有9種:天然氣、稀土、菱鎂礦、鈉鹽、膨潤土、石墨、滑石、矽灰石。石油、鐵、錳、鉻、鉛、鋅、鋁土礦、鈷、錫、金、銀、鉑族金屬、鍶、螢石、鉀、硼、重晶石、金剛石等保障程度在40%以下的礦產有18種。保障程度在40%-≥-70%之間的有8種,如煤、鈾、鎳、銻、耐火粘土、硫磺、泥灰巖、高嶺土等。保障度在70% ≥-100%之間的有鈦、鎢、鉬、磷、玻璃矽質原料、石材、石膏、矽藻土、石棉等9種。到2010年,石油、鐵、錳、銅、鋁、鉛、鋅、硫、磷、鉀等壹大批關系國民經濟建設的支柱礦產將不能滿足需求。

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我國的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和二次資源都無法大量替代原生礦產資源,因此保證重要礦產資源的供應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十分迫切的要求。在世界經濟壹體化的今天,中國作為壹個擁有21%人口和7.2%國土面積的大國,成為中國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的必然戰略選擇。

2.中國重要的礦產資源有潛力。

根據全國礦產資源區劃數據和能源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統計,我國壹些重要的大宗和稀缺礦種、優勢礦種具有較大的未探明資源潛力。其中石油928億噸(截止2001年底),天然氣57.3萬億立方米,煤炭(< 1000米)2465438億噸,煤層氣27.7萬億立方米,鐵礦石> 1000億噸,錳> 25億噸,銅> 65438。這些潛在的資源為我國今後很長壹段時間走立足國內資源開發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3.海外礦產勘查評價大有可為。

全球礦產資源總體豐富,但資源分布不平衡,資源開采程度不壹。中國壹些緊缺的礦產,如石油、銅、鐵、鋁土礦、錳、鉻、鉀鹽等。,在周邊國家和南美、非洲壹些國家有豐富的資源勘探潛力。加強與我國具有外交和地緣優勢的資源豐富國家的勘探開發合作,建立壹批境外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基地,實現資源利用多元化,對於緩解我國礦產資源緊張、提高資源供應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關於戰略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思考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礦產資源的勘查和評價都由國家承擔。從基礎地質調查、區域物化探找礦,到異常查證、礦產調查、礦點檢查、礦產普查、詳查勘探,所有工作和經費都由國家安排。礦產勘查成果按計劃分配給國營礦山和集體企業。在這個時期,礦產勘探只是公益性和戰略性的,而不是商業性的。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後,礦業權向社會放開,商業性礦產勘查活動開始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實行基礎性和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礦產勘查分開運行的機制。雖然從字面上講,基礎和公共地質工作並不具有排他性,但商業礦產勘探具有排他性。但直到現在,就與礦產相關的地質工作而言,對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界限仍有不同的認識。壹般認為,除國家控制的特殊礦種外,商業性地質工作的目的是查明資源量,獲取利潤。

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礦產資源的勘查和評價都是商業性的地質工作。但就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現狀而言,商業性礦產勘查雖在路上,但很不發達,資源需求快速增加,資源瓶頸加劇。迫切需要國家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開展礦產勘查評價工作。這就引出了戰略性礦產勘探和評價的概念。自1999以來,國家開始實施專項地質調查,開展了新時期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包括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我國目前的礦產資源調查與區域評價(以探33412為主)屬於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而礦產勘查與評價(以探333為主)應屬於商業性地質工作。

戰略礦產資源

戰略是指導或決定全局的策略。然後,戰略具有前瞻性、具體性,對指導或決定全局極其重要。戰略有不同的層次,從壹個世界組織或壹個國家到壹個集團。本文中的運籌帷幄是指中國的國家層面。

因此,壹般意義上的戰略性礦產資源是指對壹國發展、穩定和國際競爭力有重要影響,對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防安全有較大制約作用的重要礦產資源。

根據對我國礦產資源現狀的分析,我們認為我國戰略礦產資源應包括重要的稀缺礦產資源(壹般對外依存度在1/3以上),如石油、鈾、銅、富鐵、優質錳、鉀鹽、鉻鐵礦等。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礦產資源(壹般占國際貿易量的50%以上),如稀土、鎢、錫、銻、鉬等;同時,還應包括煤炭、天然氣、煤層氣、鋁土礦、鉛、鋅、鎳、銀、磷、硼等維持我國工業化快速發展和國民經濟正常運行所必需的大量支柱礦種和重要礦種。

因此,戰略礦產資源是在分析經濟形勢的基礎上,考慮資源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稀缺性、資源優勢和可利用性而確定的。同時也要考慮資源勘探開發的潛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可利用性,即國內外資源勘探開發的潛力,國際資源分布的地緣政治和軍事因素。

(2)戰略性礦產勘查與評價

戰略礦產勘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為提高礦產資源的保障和可利用性,由國家或政府出資對某些戰略礦產進行的勘查和評價活動。顯然,戰略礦產勘查包括以下兩層含義:壹是戰略礦產的勘查評價,二是由國家或政府出資或主導的重要資源勘查評價活動。從勘探階段來看,戰略性礦產勘探與評價可包括勘探與評價階段中的任何壹個,如預調查、普查、詳查和勘探,或其組合。從勘查評價區域來看,戰略礦產勘查評價可以在國內進行,也可以在國外進行。

戰略礦產勘查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我國礦產資源的可利用性和抗風險能力。其目的是通過增加戰略礦產查明資源儲量,提高礦產資源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儲備資源;同時,為了維護國家經濟建設的資源安全,提高應對國際資源突發事件的能力,壹些優勢礦種受到政府管制。

從廣義上講,戰略性礦產勘查包括現階段的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從狹義上講,戰略勘查是指以查清資源量為目的的勘查活動,包括正在進行的大調查中重點礦區的勘查評價、危機礦山的找礦方案、中央和地方資源補償費以及特定礦區的其他投資來源。

(三)公益性、商業性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

嚴格來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於礦產勘查評價具有明顯的排他性,不應該屬於公益性,而應該屬於商業性地質工作。然而,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勘探和評價具有雙重特征。壹是其產品(成果)具有商品特征,即具有排他性,屬於商業範疇;第二,其服務對象直接服務於國家利益和戰略目標,因此具有有限的公益性特征。

除國家特別控制的礦種外,戰略礦產勘查目標的最終實現壹般還需要進壹步的商業性勘查開發。因此,戰略礦產勘查評價的勘查成果壹般需要通過拍賣、有償轉讓等方式轉讓給後續的商業性礦產勘查評價。

三、中國戰略礦產勘查評價建議

做好戰略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壹是加強戰略礦產資源跟蹤分析,開展戰略礦產勘查規劃部署研究;二是建立依靠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的戰略性礦產勘查評價體系和機制;三是要在現有大調查和資源補償費開展的重要礦產勘查評價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實施國家礦產資源保障工程。

根據我國資源潛力特點,繼續加強重要成礦帶區域評價和大中型重要礦產區評價,繼續實施政府投資主導的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計劃。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強西部重要成礦帶的礦產評價。

加快完成西部重要成礦帶區域礦產遠景調查,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提供壹批有望取得找礦突破的勘查靶區;綜合評價壹批重要成礦遠景區的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壹批重要礦產資源儲備勘查基地,為商業性礦產勘查開發提供儲備基地,建立壹批資源儲備基地。

2.加強東部隱伏礦床的找礦勘探。

進壹步深化東部重要成礦帶礦產勘查,加強500 ~ 1000米深度隱伏礦床(體)的找礦勘查,力爭實現深部“第二空間”找礦重大突破,新增壹批固體能源和重要金屬礦產的礦點和資源儲量。

3.開展西部資源接替基地礦產調查。

加強西部資源接替基地的勘探和評價。壹方面,要提高資源評價水平,開展重要大中型礦區普查,提交可供後續勘查的礦產資源量,開展資源開發可行性研究,形成資源勘查開發基地;另壹方面,要加強找礦的前期工作。

4 .開展境外戰略礦產勘查和評價。

建議國家建立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基金,以我國急需或短缺的銅、鉻、鎳、鈷、鉑、優質錳、富鐵礦、鋁土礦、鉀鹽等戰略性固體礦產為主要調查對象,在境外特別是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礦產勘查評價前期工作。通過開展系統的礦產資源戰略調查,評估區域成礦潛力,圈定壹批找礦靶區進行風險勘查,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去”勘探開發海外資源降低風險,最終建立穩定的海外戰略礦產資源供應基地。

作者簡介

[1]葉金華,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2]張陽明,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科技處副處長、助理研究員。

[3]舒斌,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危礦辦技術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4]任景明,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科技處處長、研究員。

  • 上一篇:抗日戰爭中有哪些歷史事件?
  • 下一篇:多方面分析香港哪種金融保險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