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南昌街(無錫老街)的歷史文化

南昌街(無錫老街)的歷史文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充滿濃郁江南市井風情的南昌街,曾經是壹條鋪著馬蹄鐵的古驛道。南昌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它是北宋時期開辟的壹條驛道。驛道連接著蘇州南部和常州北部,與古老的水怡運河平行。馬場壟,位於南昌街北端,是古代西山郵局的舊址。驛館是歷代王朝用來投遞的公文,原本在交通機橋的牌坊旁刻有壹副迎接過境官員休息、食宿、換乘車馬的對聯,但在文革中被鑿掉,已無法辨認。結構。馬廠壟因地處水陸要沖,是重要的水陸驛站。

南昌街上鐫刻著許多歷史印記。最初的黃泥橋建於南宋,南長橋、日暉橋和清寧橋(清明橋)建於明代。從南禪寺到清明橋兩岸,共修建了8座明清牌樓。

南昌街,運河人的家園,依然充滿活力。這條十裏老街,如今已成為無錫古城千百年來吳文化、水文化、佛文化的縮影。清明橋:清明橋是南昌街上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街區名稱的由來。也是無錫市現存最大的古代石拱橋。在1980年代,日本歌手馬嵬演唱了《無錫之旅》和《清明上河橋》,使其壹舉成名。清明橋是明朝萬歷年間,由吉昌園主人秦檜的兩個兒子捐資修建的。因為兩兄弟的名字分別是太清和泰寧,所以叫清寧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巫溪縣下令重修吳興祚。道光年間,因忌諱道光之名,故改名清明橋,俗稱“清明橋”。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崛起,橋梁被毀,同治八年(1869)重修,至今仍在。清明橋兩側大公橋:民國以後,南部上塘、下塘兩側有十三家絲廠。在絲綢廠工作的女工不得不乘船渡過運河。1929,壹真絲綢廠壹女工在渡運途中不慎落水身亡。工廠的老板徐道孫集資建了壹座橋,平息了這場風波。榮德勝知道後,也幫忙修了壹座橋。這座修建於清明橋和錢塘橋之間的大橋,最終於1930年4月竣工,命名為“大公”。大公橋是壹座具有現代工業氣息的三跨鋼筋混凝土橋。中國絲綢工業博物館:永泰絲廠舊址。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無錫資本家周順慶(即《雷雨》人物周樸園的原型)與薛福成長子薛南明在滬合資創辦永泰絲廠。後來,薛南明於1926將工廠遷回無錫,設置在後來修建的大公橋。該廠生產的“金鹿”牌白廠絲暢銷歐美。薛南明的小兒子薛壽宣在1930年研制出20線站立車,為國內首創。1949後改為國營無錫絲織二廠..2009年3月,中國絲綢工業博物館在原址建成。大窯路窯群遺址:南長街東岸杜波港入海口有大量磚瓦窯,過去叫老窯頭或南門窯。因其產品“大窯貨”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小窯貨”,故命名為“大窯坊”,並於1932命名為“大窯路”,沿用至今。沿著大窯路,今天還能看到的古窯綿延1.5公裏。據記載,這裏曾經有100座磚窯,現在有42座,其中比較完整的大約有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窯,少數是環窯。其數量之多,分布線之長,保存之完整,實屬罕見。大姚路窯業興盛於明代,興盛於清代和民國。嘉慶年間,它甚至承擔了紫禁城金磚的燒制。民間有“上塘開店,下塘燒窯”的說法。2013年,大姚路窯群遺址由無錫市級文保單位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水仙寺:原名松滋王後寺,位於南昌街南段。是為紀念明朝嘉靖年間,無錫縣令王率眾抗日而設立的,並附有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路等36處義地。寺址旁原有的雙鐘寺,供奉的是南宋文天祥(無錫、武進交界處)血戰武穆而死的將領余音、馬世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松滋王侯廟建在雙鐘廟南側,於是兩廟合二為壹。寺址靠近古運河,船夫進香,故俗稱南水仙寺。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經該寺,恰逢農歷三月初七王生日。他命令太監停船壹會兒,叫他拿著香燭去祭祀,於是廟裏就掛了“停戰車”的數額。南水仙寺重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毀於鹹豐,重建於同治。有頭山門、二號門、戲臺、大廳、雙中堂、絲廳等建築。有王題寫的“湖山勝跡”石刻。

  • 上一篇:五角大樓是什麽車標?
  • 下一篇:聯合國在哪壹年確立了禁止毒品危害的規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