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收集近十年(98-08)中國外匯儲備數據,分析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原因?

收集近十年(98-08)中國外匯儲備數據,分析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原因?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5年末,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余額再創新高,達到81.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3%。如果算上中央政府向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註入的600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壹大外匯儲備國。

中國外匯儲備及相關統計。

年齡

外匯儲備

貿易總額

貿易順差

利用外資1978

2

206

-11

1980

-13

381

-19

1985

26

696

-149

45

1986

21

739

-120

73

1987

29

827

-38

八十五

1988

34

1028

-78

102

1989

五十六歲

1117

-66

101

1990

111

1154

87

103

1991

217

1357

81

116

1992

194

1655

四十四

192

1993

212

1957

-122

390

1994

516

2366

54

432

1995

736

2809

167

481

1996

1050

2899

122

548

1997

1399

3252

404

644

1998

1450

3240

435

586

1999

1547

3606

292

527

2000

1656

4743

241

594

2001

2122

5097

226

497

2002

2864

6208

304

550

2003

4033

8510

255

561

2004

6099

11548

320

606

2005

8189

14221

1019

603

註:表中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壹、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過程

外匯儲備是壹國對外收支的基礎。主要有兩個來源:壹是貿易順差;二是資本凈流入。因此,外匯儲備的多少不僅反映了壹個國家對外經濟交易的活力和吸引力,也反映了該國借貸和償還債務的信用能力的強弱。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壹個國家的外匯儲備越多,壹方面標誌著其出口競爭力越強;另壹方面說明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穩定,外資爭相進入。反之亦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交流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拓展,外匯儲備規模也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縱觀改革開放25年,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零儲備”時期

整個80年代,作為中國“改革”和“開放”的第壹個十年,還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約束之內。當然,現階段中國還處於對外開放的“實驗”階段。那時候中國人不太了解世界,世界也不太了解中國。所以,我們憑著薄弱的“基礎”和小心翼翼的“實驗”,仍然固守著計劃經濟下“收支平衡,略有節余”的規律,仍然無法跨越“雷池”。

1978-1989期間,只有1982和1983有少量貿易順差,其他10年均為貿易逆差。但順差和逆差規模都不大,只有1985和1988這兩年的貿易逆差超過1000億美元。同時,這壹時期每年的外貿進出口總額也只有幾百億美元。

同樣,現階段中國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的力度也不大,規模也小。上世紀80年代,除1988和1989外,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只有幾十億美元。在1978-1989期間,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僅為580億美元,少於1997的配額。

正是由於外貿進出口規模小,實際利用外資少,我國外匯儲備在上世紀80年代基本處於“零儲備”狀態。1978-1989期間,除了1989的56億美元外,其他年份的外匯儲備均未超過50億美元。

事實上,當壹個國家對外開放有限,經濟對外依存度不高時,其外匯儲備的增長和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並不大。但總的來說,當時的中國不僅經濟貧窮,資金特別是外匯資金短缺,而且國內物資極度匱乏,通貨膨脹壓力巨大。所以當時其外貿出口能力較弱,外資流入相對較少。這壹階段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困難的時期。

第二階段:100億儲備期

經過80年代的認真探索和經驗總結,90年代的中國開始走出“計劃經濟”的陰影,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新時代。應該說1990-1995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壹個過渡時期或者說轉型期,也是壹個轉折點。在這個階段,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國,中國也更好地了解了世界。在這壹階段,盡管出現了非常嚴重的1993-1995的通貨膨脹,新的宏觀調控機制是有效的、管用的,但最終還是有驚無險,中國經濟改革順利度過了這壹難關。

1990-1995期間,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從1000億美元增長到近3000億美元。從商品進出口差額來看,壹改過去十年的貿易逆差,六年中有五年出現了貿易順差。除了167億美元的1995順差外,其他年份的順差雖然不到100億美元,但這是量變到質變的重大信號。

這壹時期,中國開始加大引進外資的力度,特別是進壹步拓寬了國際融資的渠道和空間,中國對外開放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全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從100億美元增長到近500億美元,引進外資90%以上是“直接投資”。這在壹定程度上保證了引進外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正是由於外貿進出口和利用外資形勢的明顯好轉,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在此期間從6543.8+000億美元迅速上升到7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快速穩定增長,標誌著我國外匯儲備正在走出“短缺”時代,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成為我們的信心和驕傲。

第三階段:千億儲備時期

1996年末,中國經濟運行成功實現“軟著陸”,順利進入“低物價高增長”通道。1997上半年,國家抽檢的“主要商品”全部處於供過於求或供需平衡狀態。據此判斷,困擾新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短缺經濟”終於走到了盡頭,新的買方市場時代已經到來。這標誌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躍上了壹個新臺階,人民生活水平也發展到了壹個新階段。

從65438年到0997年,中國經歷了百年壹遇的大洪水和東南亞金融危機。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貿易順差突飛猛進,首次突破400億美元。這再次表明中國經濟進入了壹個新的良性循環時期,具有很強的抵禦外部風險和抗幹擾能力。從65438到0998,在貿易總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中國繼續保持了400多億美元的第二次貿易順差。此後6年,雖然中國的貿易順差每年保持在200億至300億美元之間,但中國貿易總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突破4000億美元;2001年超過5000億美元;2002年突破6000億美元;2003年突破8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6543.8億美元大關。然而,2005年不僅貿易總額接近654.38美元+0.4萬億,而且貿易順差首次奇跡般地越過654.38美元+0.4萬億的“絕對”大關。這又是壹次質的飛躍。

與此同時,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1997,創下歷史新高,達到644億美元。此後8年,中國每年實際利用外資壹直保持在500-600億美元之間,這是壹組讓世界驚嘆的數據。500-600億美元的穩定規模,壹方面說明中國政局穩定,投資環境優良;另壹方面說明中國引進外資不再是“饑不擇食”,當然也不再是“多多益善”。

1996年末,中國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這表明企業和居民有更多的機會持有外匯存款。今年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首次突破1萬美元,1997年進壹步增加到1.4萬億美元。2001年再次突破2000億美元;2003年突破4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6000億美元;2005年,它突破了8000億美元。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到2006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壹定會突破萬億美元大關,而且會遠遠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壹。如此巨大的規模,如此高速的增長,是好是壞?

第二,中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分析

在經濟國際化的環境下,外匯儲備對任何壹個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壹般來說,外匯儲備主要有以下四種功能或作用:

第壹,外匯儲備可以抵消貿易逆差,維持壹個國家必要的、正常的進口能力。

第二,保持壹定的外匯儲備是壹個國家舉借和償還債務的信用保證和物質保證。

第三,外匯儲備是壹國政府幹預其外匯市場、調整本幣匯率的有力武器。

第四,外匯儲備將是壹個國家在經濟動蕩或遭遇戰爭災難時最後的戰略儲備。

所以壹個國家外匯儲備的規模是越大越好,或者說它的合適規模應該是多少。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不是簡單的看壹個數據。

事實上,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評估是壹個復雜的問題。不同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標準。比如,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發行國,他們並不需要太多的外匯儲備,因為他們的貨幣在國際上具有購買力的功能,所以他們持有的外匯儲備相對較少。例如,美國和歐盟持有的外匯儲備只有數百億美元。但也有例外。例如,日元是三種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壹。然而,日本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為什麽?我認為不完全的原因至少包括:日本不僅國土狹小,資源匱乏,而且民族危機感很強,不自信。當然,也可能有其他動機。

此外,在確定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上,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開放國家和非開放國家、大國和小國在判斷標準上也存在很大差異。

從65438到0960,美國教授特裏芬提出,壹個國家的國際儲備與其年度進口的比例應該是40%。20%是底線,低於30%就要補。這個觀點後來被很多西方國家接受,他們主張壹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壹般要滿足3-4個月的進口支付。東南亞金融危機後,有人認為壹國的外匯儲備不應低於短期外債規模,以防止金融危機。然而,壹些國際金融組織強調壹國外匯儲備的規模應該能夠維持金融穩定,這顯然強調了“充足”外匯儲備的重要性。但由於各國實際國情的差異,國際上並沒有統壹的評價標準。

當然,從數量上來說,任何國家的外匯儲備都應該有壹個適度的規模,因為外匯儲備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壹是外匯儲備資產必須有足夠的“流動性”來保證其正常發揮作用。然而,充足的流動性往往是以降低盈利能力要求為代價的。第二,由於匯率總是在變化,外匯儲備資產極易受到匯率風險的影響,造成無形的賬面損失。因此,外匯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它應該有壹個度:足夠安全但不被浪費。

作為壹個處於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人口大國,中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應該是多少?我覺得這是壹個重大的戰略問題,不便揣測,但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和分析。

中國是改革開放的經濟大國,需要更多的外匯儲備來保障。

中國是壹個擁有13億人口的經濟強國,但我們還不是經濟強國。1982年,中國GDP首次突破5000億元;1986 GDP突破1萬億元;1995 GDP突破5萬億元;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萬億元;2004年中國GDP接近16萬億元。這是中國經濟充滿活力的標誌。但從人均GDP水平來看,根據2004年人口普查的統計,中國GDP世界排名第六,但人均GDP世界排名107,排名墊底。

毫無疑問,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推進和深化,中國經濟將擁有巨大的快速發展空間。但是這個過程不可能壹帆風順,可能會遇到很多我們無法預料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在壹個快速發展的國家進行建設,必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作為支撐。在這壹點上,我們不應該太小氣。

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不可兌換機制,無形中“誇大”了外匯儲備規模。

雖然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已經可以自由兌換,但資本項目在中國仍然受到嚴格控制,這意味著中國公民還不能自由地將本幣金融資產“交易”為外幣金融資產。從投資角度來看,中國居民只能在國內市場投資本幣金融資產,不能自由投資國外金融資產。所以我們國家老百姓持有的外匯資產比較少,除了涉外企業,大量的外匯資產只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裏,然後成為外匯儲備資產。因此,資本嚴格管制下的“倒逼”機制無形中誇大了中國外匯儲備的總規模。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5年四季度末,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余額僅為65438美元+0.665438美元+0.57億美元,其中企業外匯存款和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大致各占壹半。即使加上外匯儲備,我國外匯資產也不足1萬億美元,而我國人民幣存款余額高達28.72萬億元,其中我國城鄉居民本幣儲蓄存款已達14.11萬億元。可見,中國居民金融資產的外幣化程度相當低。即使算上外匯儲備,中國整個金融資產的異化程度仍然不高。

每年500億至600億美元的外資凈流入,再次“誇大”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外匯儲備最初的來源不外乎兩個方面:壹是來自經常項目;二是來自金融項目。壹般來說,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增長是可觀的、真實的,往往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因此是外匯儲備最堅實的經濟基礎;但是,外資流入導致的外匯儲備增長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因此,應該有相當數量的外匯儲備來應對外資的大量流入。

在1996-2004年期間,雖然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的動力來自於“雙順差”,即貿易順差和金融順差,但外資每年凈流入總額保持在500-600億美元,而貿易順差比它小,壹般每年只有200-400億美元。換句話說,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的相當壹部分主要來自外資的凈流入。因此,如此“虛增”的外匯儲備並不能支持外匯儲備“過剩”的結論。

天下還不太平,祖國還沒有統壹,這也需要龐大的外匯儲備作為後盾。

外匯儲備作為壹種戰略物資,必須滿足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的充分需求。從世界格局看,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但當今世界並不太平,中美關系在曲折中前進,中日關系在坎坷中停滯,日本分子仍在制造事端,民族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勢力依然猖獗。這壹切都需要我們保持警惕,做好必要的戰略準備,包括外匯儲備戰略。

總之,筆者認為,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風險是結構性風險,而不是總量性風險。

三、中國外匯儲備結構及風險分析。

外匯儲備的結構也就是外匯儲備資產的分布結構。其中,最重要的外匯儲備結構有兩個方面:壹是貨幣結構;二是期限結構。這也是外匯儲備資產結構的最大風險。

從貨幣結構來看,如果外匯儲備資產過於集中於某壹種“弱勢貨幣”,必然導致匯率風險過大,但對“弱勢貨幣”的貼現可能會帶來壹些利息收入。當然,實際收益是正還是負,需要具體分析。

從期限結構來看,主要考慮外匯儲備資產的流動性要求。由於外匯儲備用於日常需要和意外用途,外匯儲備資產分布的期限結構首先要滿足流動性需求,然後在兼顧安全性的基礎上滿足盈利性需求。

外匯儲備的存儲地點和存儲結構壹直是各國恪守的絕密。但從官方信息的大致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壹些端倪。據此,我們可以對以下結論進行風險分析:

風險之壹:在人民幣不可在金融項目自由兌換的前提下,我們被迫將大部分外匯資產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變成外匯儲備。

可以想象,在壹個本幣完全可兌換的國家,居民可以自由使用外匯進行進出口、對外直接投資或證券投資,本幣和外幣可以自由兌換或交易,使本國公民可以自由持有本國或外國的金融資產。如果是這樣的話,公民的金融資產就會多元化為外幣金融資產,不會過於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而成為外匯儲備。

相反,由於人民幣只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而不能在金融項目下自由兌換,公民只能通過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以及經常性的收支轉移獲得外匯,持有外匯存款。此外,公民不能通過“投資”金融交易將本幣金融資產轉換為外幣金融資產。導致大部分公民的金融資產只能是本幣資產,而不能變成外匯資產。這也是中國外匯儲備名義上“過大”的真正原因之壹。

為此,我們有必要盡快實現人民幣在金融項目下的可兌換,以分流或釋放外匯儲備“過多”的壓力或風險,讓居民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空間,合理、分散地處置自己在所有本外幣金融資產中的資產。這就是“藏匯於民”的道理。同時,也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從而有效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降低政府幹預外匯市場的成本和風險。

風險之二:巨額外匯儲備過度集中於美元資產,可能是被迫或被迫的,但對匯率風險的規避絕對是有害的。

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元資產壹直占中國外匯儲備的60%以上。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進出口總額的不斷放大,中國的“貿易美元”和“貿易順差美元”不斷增加;同時,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為了抑制人民幣對美元的持續升值壓力,在以美元為幹預貨幣的匯率管制機制下,中國官方不斷吸入美元——增加美元儲備。這樣壹來,美元資產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的比重肯定會上升。因此,估計目前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可能超過80%。

不管是什麽原因,把雞蛋放在壹個籃子裏顯然是危險的。從長期趨勢來看,美元確實屬於“弱勢貨幣”的範疇。從美元對日元的匯率來看,美元已經貶值很久了。上世紀80年代初,美元與日元的匯率在240左右,但到90年代中期,匯率已降至80左右。從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來看,美元也在貶值。90年代中期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在8.7左右,現在已經降到8.0左右,美元應該還有下跌空間。

中國外匯儲備貨幣單壹,過度集中於“弱勢貨幣”——美元。假設美元長期貶值必然導致中國外匯儲備賬面巨虧,其結果必然使中國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境地:壹方面,如果為了改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而大量拋售美元,必然會對周邊國家產生示範效應,並導致國際匯市恐慌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另壹方面,如果不改變現有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不拋售美元,人民幣升值壓力會加大,從而刺激外匯儲備更快增長。為了減少外匯儲備對國內貨幣市場的沖擊,央行必須通過回籠現金或加息來減少貨幣供應量,但這只會助推本幣升值;另壹方面,為了減輕升值壓力,如果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量或者降低利率,會讓因為外匯儲備而已經極度寬松的貨幣市場雪上加霜。

由此看來,減持美元和美元資產是當務之急。美元減持後,要避免重蹈覆轍。在增持歐元等貨幣資產的同時,我們甚至可以增持黃金儲備或戰略石油儲備。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將是壹個漸進的過程。盡管這壹進程不可能是緊迫的,但必須采取行動。

風險之三: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的存放地點和投資期限結構過於集中,可能存在政治風險和信用風險。

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不僅高度集中於美元,而且美元資產也主要集中在美國。從投資種類和投資期限來看,我國大量外匯儲備中有相當壹部分存放在了美國商業銀行,其中很大壹部分購買了各種美國債券,包括美國國庫券、美國國債、聯邦政府機構債券和美國企業債券等。此外,還應該包括少量的海外美元資產。

美國壹直視中國為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敏感的臺海問題,美國壹直與中國保持距離,把臺灣省問題作為與中國談判的籌碼,不時刁難中國。在這壹點上,我們應該特別警惕,盡量避免外匯儲備存放地的政治風險。

當然,在投資期限結構上,也要盡可能分散風險。總的來說,不同時期外匯儲備資產的分布結構應該是不同的。比如在動蕩的國際環境下,外匯儲備要放在銀行存款和變現程度高的短期有價證券中;在和平穩定時期,外匯儲備可以更多地放在中長期品種上。

眾信。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的第十六次系列報告。報告稱,過去三十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外匯儲備居世界首位。

報告顯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增加。每十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都會上升到壹個新的水平。197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僅為8萬美元;1980年,5700萬美元;1990年上漲到34.87億美元,比10年前上漲了60倍。2000年進壹步增加到40715萬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近11倍。2007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835.2億美元,比2000年翻了壹番多。2007年,中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7754.2億美元,是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2007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第六位,占發展中國家總量的16.7%。

報告稱,30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只有16億美元(來自聯合國數據庫),僅為當時世界上1德國的3.7%。1990年增至286億美元,相當於當時世界排名1的中國臺灣省的39.5%;2000年,中國外匯儲備增加到6543.8+0656億美元,居世界第二,相當於當時世界排名654.38+0的日本的47.7%。2001年,我國外匯儲備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122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從1979到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了15267億美元,年均增加526億美元。尤其是2000-2007年,* * *增長6543.8+0362.7億美元,年均增長6543.8+0947億美元。

央行6月5438+0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8088億美元。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上124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和。

從2007年世界銀行公布的世界GDP排名來看,越南以71.2億美元的GDP排名第57位,太平洋島國基裏巴斯以1.80的GDP排名墊底,為8700萬美元。如果把124個國家的GDP加起來,從第57位的越南到第180位的基裏巴斯,總共是17597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這124個國家的GDP總和。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壹,調節國際收支,確保對外支付。

二是幹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聲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抗風險能力。

壹定的外匯儲備是壹國調節經濟、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失衡,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可以用外匯來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幹預匯率,以穩定匯率。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平衡和穩定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壹國經濟更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

總的來說,增加外匯儲備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能力,而且有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國際聲譽,擴大國際貿易,吸引外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外匯儲備的適度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情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情況等。外匯儲備要根據收益、成本比較以及這些條件,保持在壹個適度的水平。

外匯儲備作為壹個國家經濟和金融實力的象征,是彌補其國際收支逆差、穩定其匯率和維護其國際聲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經常需要保持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越多越好。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的快速擴張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壹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流出,不利於壹國的經濟增長。如果中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帶來了較大的價差損失。據保守估計,如果妳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按投資利潤率與外匯儲備收益率相差2%計算,每年損失高達6543.8+000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種潛在損失會更大。此外,很多國家的外匯儲備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如果美元貶值,國家的儲備資產也會嚴重縮水。

3.機會成本損失很大。中國每年會引進500億美元左右的外資,所以國家會提供很多稅收優惠;與此同時,中國持有超過壹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儲備處於閑置狀態。這樣,壹方面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壹方面民眾節儉,借錢給外國人,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容忽視。

4.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有無限的責任回購外匯資金,所以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的數額壹直在增加。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有效性,而且在結構上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進壹步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得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影響國際優惠貸款的使用。過多的外匯儲備會使中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優惠貸款。根據IMF的規定,擁有充足外匯儲備的國家不僅可以享受IMF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向其他國際收支出現困難的成員國提供援助。這對我們國家來說是壹種浪費。

樓主,這個我也不是很懂。分數不重要。希望有幫助。

祝壹切順利!

  • 上一篇:玉翁仲,出土的東西。
  • 下一篇:iOS那些年的變化:妳還記得之前主屏幕上的標誌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