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彜族的民俗文化是什麽?

彜族的民俗文化是什麽?

摘要:彜族起源於《漢書》記載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彜族有許多支系,包括蘇諾、涅蘇、那蘇、乃蘇、涅祖、武羅、阿西坡、阿希、撒尼、尼坡等。蘇諾是彜族的最大分支,主要分布在四川涼山。不同地方的彜語方言之間沒有直接的交流,但大約有30%-50%的詞語相似,語法結構相似,有壹個意義相同的傳統節日“火把節”。接下來,讓我們和邊肖壹起了解更多的彜族民間文化吧!彜族的民俗文化是什麽?彜族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彜族簡介

彜族起源於《漢書》記載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根據《彜族起源》中的記載和《西南彜族誌》中的記載,彜族自稱“尼”,“尼”的古漢語讀音為“夷”,所以漢語記載常稱之為“夷”。1956年,在擺脫舊社會民族歧視時期,彜族代表派人到北京拜會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後提出了建議。因為“夷人”這個名字帶有貶義(蠻族),所以他把“夷”改為“夷人”,意思是房子底下有“米”、“絲”、有溫飽(_)。

彜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總人口900多萬。中國註冊人口8765438+4393人(2010),越南、老撾、緬甸等國也有近百萬人。

彜族有許多支系,包括蘇諾、涅蘇、那蘇、乃蘇、涅祖、武羅、阿西坡、阿希、撒尼、尼坡等。上述自稱中,蘇諾、涅蘇、那蘇、涅祖在彜語中的本義完全相同,但由於方言的差異,用漢語音標書寫時就不壹樣了。蘇諾是彜族的最大分支(其自稱的簡稱也常用作“尼”、“儺”),主要分布在四川涼山地區。各地彜語方言之間沒有直接的交流,但約有30%-50%的彜語方言詞匯相同或相近,語法結構相同或相近。有宗教儀式主持人“畢摩”,有傳統節日“火把節”。

中文名:彜族

Mbth: YiEthnicity

人口:約8710000(2010)

居住地:雲南、四川、貴州、廣西、越南等。

語言:彜語(藏緬語族彜語支)

正文:彜語(書)

主要地區: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

主要城市:昆明、玉溪、西昌、楚雄、曲靖。

火車站:西昌站、楚雄站、昆明站、

歷法:彜族十月陽歷的習俗。

“左腳舞”的傳說

彜族左腳舞有1000多年的歷史,三月節有近400年的歷史。早在康熙四十壹年(65,438+0,702),就有最早的左腳舞文字記載。

傳說很久以前,世界上有壹條龍,興風作浪,引發洪水。兩個年輕的彜族人阿裏和阿羅勇敢地站了出來,去制服了惡龍。阿裏和阿羅帶領的彜族人壹起對抗惡龍。看到龍情況不妙,他們趕緊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機會,把事先燒紅了的栗炭倒進池塘裏,然後搬起石頭挖泥土填龍潭。我怕龍翻不了身,就在上面點了篝火,邊唱邊跺腳。三天三夜,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彜族人用龍的頭、皮、骨、筋做成秦越,聚在壹起彈琴,用左腳唱“Ariro”作為紀念。

在呂雉鎮彜族聚居的地方,如拉拉、龍格裏等,幾百年來,每逢農歷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或太陽落山時,遠道而來的彜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不請自來,扮演黑仔的主角,男女合奏或合唱左腳調 手拉手,肩並肩,組成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圈子,左腳跳舞。 伴隨著錚錚的和弦和高亢清脆的歌聲,他們時而踉蹌,時而踉蹌,時而擡腿,時而搖手轉身,舞步整齊劃壹,舞姿輕盈有力。

左腳舞有很多種,但基本都比較大膽。第壹類是招待,比如:“喜歡就來,不喜歡就來,不管妳喜不喜歡”;第二類是歌頌美好生活的,如“三月會,三月會,好玩嗎,玩黑仔跳空,賣壇子蘆葦,Ariro Ariro Ariro”;第三類是唱“豐收”的,比如“月亮出來了,黑仔調了。月亮壹輪又壹輪,月亮在微笑,我們都壹起跳起來唱豐收年”;第四類是歌頌愛情的,比如“最重要的是三月會,三天不累。”不來就談不上了。別讓杜詩梅等了。"

3月27日、28日和29日,呂雉鎮各彜族地區的人們將組織大型的左腳舞活動。那時,到處都是穿著鮮艷彜族服裝的彜族男女,到處都能聽到秦越的曲調。不分國籍,大家手拉著手,徹夜跳舞狂歡。

《女生的房間》

彜族男女婚姻:“姑娘房”是楚雄彜族特有的習俗。女孩到了16歲,父母會另建壹個小草房讓她壹個人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爬上心愛女孩的草房在晚上做愛。他們壹起吹著口哨,收聽並告訴對方他們的愛情。即使同時有幾對年輕情侶,大家都在家裏。壹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都可以在父母同意的情況下結婚,父母壹般不會幹涉子女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彜族婚禮頗具特色。結婚時,男方要準備壹匹馬,帶上酒、布、肉、面等禮物迎接新娘。女兒村的姑娘們可以想盡壹切辦法往參加婚禮的客人身上潑水,抓住他們使勁玩。送新娘的都是男的,要等到太陽落山,新娘才能進門。進門前,壹個裝著羊肉、壹個把手和酒的木碗,壹人拿著,繞在新娘頭上,表示婚後有錢。然後,新娘被她的表妹抱進屋裏。

“跳菜”

彜族歌舞餐:“跳菜”,即跳舞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山等地彜族特有的上菜形式和宴會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雜技完美結合的悠久傳統飲食文化。

招待客人時,方桌壹般沿兩條線擺放,客人圍坐三方,中間留壹個“跳菜”通道。三聲大鑼拉開了“跳菜”的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壹片女生男生“嗚-嗚-嗚-嗚-嗚-嗚-嗚”的喊叫聲中,只見壹個彜族男子雙手拱著頭端著托盤,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壹名男子頭上和胳膊上各端著壹個盤子(***24碗),緊隨其後。他們加入到淳樸的民樂協奏曲中,臉上做著滑稽的表情,以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步伐來回舞動,壹前壹後出場。兩個拿著毛巾在跳舞的夥伴,行為怪異之極,就像玩花的蝴蝶,前沖後沖,左擁右抱,為他們保駕護航。

壹對持盤人將為四桌人服務,他們的搭檔將32碗菜排列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就像壹個“棋子”。有自己的定位,壹切按古規矩壹個個下桌,不亂。

全國各地的彜族都盛行家長制家庭制度,年幼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生活在壹起。女性地位低下。遺產在士子中平分,獨壹無二的事業壹般歸近親所有。彜族歷史上盛行父子名,這種習俗在涼山彜族中壹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壹夫壹妻制是彜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娶媳婦要更高的彩禮,越桌婚越流行,丈夫去世過戶。建國前,雲南部分彜族地區仍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彜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部婚姻。歷史上彜族大多實行火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金沙江沿岸的涼山、雲南等地的居民仍有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土葬。

待客習俗

民間有“打羊”“打牛”迎客的習慣。如有來訪者,必須先殺後治,根據來訪者的身份和親疏遠近,分別對待為牛、羊、豬、雞。在宰殺動物之前,要把活的動物帶給客人,請客人看壹看,然後宰殺,以示尊重。酒是給客人的歡迎禮物。在梁山,只要有客人進屋,主人都要先用酒招待,然後做各種菜肴。肥豬對客人來說是最體面的壹餐。吃飯中間,主婦要時刻註意客人碗裏的食物,吃不完的要隨時補充,以示待客的誠意。吃飯時,長輩坐在上面,晚輩依次坐在兩邊和下面,給長輩加飯、三明治、泡。

相親焙茶習俗

焙茶是中國高山峽谷少數民族的日常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幹燥,蔬菜缺乏,常通過飲用濃郁的熱茶來補充營養的不足。所謂“茶必壹日三飲”。烤茶多樣,鹹、甜、苦、辣,充滿生活氣息。它不僅是努力工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日裏招待客人的精神之物。

據說在當地,如果妳學不會烤茶的手藝,在姑姑家也烤不出好茶,妳公公會認為妳沒本事,不會娶妳姑娘。所以當地的男孩子十五六歲的時候就會學習焙茶,而且都有自己獨特的焙茶技巧。

彜族中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崖上取茶籽為人們治療百病的故事。為了紀念靈璧,客人喝茶的時候,少男少女們總會模仿靈璧跳舞,每壹次糊飯、香茗鍋碗瓢盆的過程也都和百靈有關。

婚俗

青年男女訂婚後,要為婚宴做準備。婚宴上常用豬和雞,壹般不用羊肉(羊肉用於葬禮)。雲南南部的石屏彜族有婚前請男女伴侶吃飯喝酒的習慣。滇西彜族人,娶了女兒,要在院子裏或壩上用樹枝搭個棚子,供客人喝酒、抽煙、吃飯、圍坐。人們把這種用樹枝搭成的臨時棚稱為“綠棚”。

彜族的婚姻和愛情奇特而有趣。最有意思的是,舉行過“換裝儀式”的姑娘可以在“戲場”和心上人做愛,還有媒人說友好吃酒訂親、讓新娘挨餓、整夜哭泣、向參加婚禮的客人潑水、搶新娘、洞房打架等傳統婚俗。

女生改變裙帶關系。

彜族女孩成年時(壹般為15歲),會按照習俗舉行隆重的“換裝儀式”。在換裙子的儀式上,女孩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改成雙辮,戴在頭上。還需要將原本佩戴的白色吊墜或舊耳墜線撕掉,換上紅瑪瑙之類的珊瑚珠或銀耳環,以示吉祥。最後,女孩脫下了原來的紅白相間的童裙,換上了壹件繡著蕾絲的上衣和壹件黑藍黃白五顏六色的百褶拖地長裙。穿上新裙子後,女孩可以去“遊戲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她的心上人。

背新娘

按照彜族習俗,新娘出家門時,腳不能著地,否則有兒女不甜的危險,照顧新娘的小夥子必須背她,扶她上馬。回家的路上也有各種各樣的規矩:如果山太高路太窄不能騎馬,照顧新娘的小夥子必須輪流背新娘;過河涉水,更需要人背水過河。新娘的繡花鞋絕不能沾水。

潑水見親戚

彜族人相信清水可以驅邪,送走邪氣,帶來幸福。所以彜族人新婚壹定要潑水。為了經受住這種考驗,男性在迎接親人時,身體要強壯,動作要靈巧,這樣既能應對潑水帶來的寒冷,又能完成“搶”新娘的艱巨任務。他們往往反復審核候選人,選出最優秀的人選,有的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人才。

彜族的結婚儀式是通過“搶”來完成的。“搶新娘”的第壹天晚上,姑娘們對小夥子展開了激烈的水戰。女生們用潑、潑、拍等各種方式對小夥子進行了猛烈的攻擊。,這讓前來“搶親戚”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年輕人在天黑前找了個地方蓄水,悄悄倒掉壹部分,以減輕“洪水”的襲擊。

潑了壹夜的水,天亮了,“搶親戚”開始了。這時,女生擁抱新娘,男生去“比賽”。女生防守嚴密,男生要聰明多變。他們利用瞬間出現的空子,搶了新娘就跑,壹直跑出了壹二裏山路,才改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的不易!但彜族人認為,婚禮中的這種潑濺和搶奪會趕走邪靈,保證以後的生活不受打擾。

在洞房裏打架

按照彜族的習俗,新娘在新婚之夜如果不反抗掙紮,會被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將來生下的孩子不會得到祖先的認可,死後也無法進入‘冥界’!所以宴席賓客散去,洞房的壹對情侶還是打了起來。他們摔著打著,撕扯著衣服,抓撓著臉,洞房裏傳來的砰砰聲把鄰居都震住了。

第二天早上,新郎領著新娘去認父母。下午,新郎約好伴侶,跟著新娘回娘家認公婆。如果陪同的小夥子是個調皮的男孩,到了新娘家,小夥子會先進門,先喊爸爸媽媽,然後新郎再喊他,弄得新娘父母分不清哪個是自己的女婿。

涼山彜族自治州旅遊景點

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瓊海螺髻山瀘沽湖大豐丁馬湖彜海靈山寺甘洛清溪峽木裏寺木天王古雕塑群水洛鄉、俄雅鄉涼山彜族博物館。

文化和藝術

彜族人能歌善舞。彜族民間有各種傳統曲調,如爬山、進門、迎客、吃酒、結婚、喪等。曲調有的有固定詞,有的沒有,都是即興作詞。民歌分男聲和女聲,地方民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彜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子、三弦、編鐘、銅鼓、大平鼓等。彜族舞蹈也有自己的特點,分為形體舞和獨舞兩種,多為群舞,如“舞歌”、“舞樂”、“月上舞”、“歌舞”、“鍋莊舞”等。歡快的動作和強烈的節奏感通常伴隨著長笛、秦越和三弦。

音樂

彜族歌曲有:歷史詩詞、情歌、快樂歌、民歌——其中,有快樂酒歌、魂歌、鬼歌、巫調等多種曲調;名字方面,歌有俄、雅、左翼、葛。“俄羅斯”是唱歌的意思,各種場合都可以唱,氣氛比較輕松隨意;《雅》為獨唱民歌,演唱者壹般為青年男女,多為感人場面;《左》是婚禮歌曲的壹種。新婚之夜,主客雙方的兩位歌手載歌載舞。“格”是悼念死者或祭祀祖先時的規定動作。畢摩將酒或水倒在燒紅的烙鐵或炭塊上,同時喃喃自語,在升騰的蒸汽中晃動祭品或需要祭祀的東西,有時有邪靈的人會從澆過水的烙鐵或炭塊上跨過,意為消除人身上的東西或不潔之物。讀的字不是即興的,有很多代代相傳的手寫文字,是為了不同的目的而選擇的。“畢”是指彜族畢摩人在宗教活動中誦讀經文的行為。音樂有歌舞音樂、口弦音樂、吹葉音樂,其中也有不少曲調。此外,樂器種類繁多:月琴是彜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之壹,壹般為兩根弦,藝術表現力強;口弦是由竹、銅制成的形似竹葉的簧片,中間有簧片舌,通過控制呼吸來調節音色;“馬布”是彜族特有的樂器之壹。它的演奏特點是通過鼻孔吸氣,讓鼓和腮不斷呼吸,可以模仿嬰兒啼哭和鳥兒歌唱。葫蘆笙和嗩吶多用於演奏彜族民歌和曲調。

涼山彜族音樂風格淳樸,種類繁多,具有鮮明而濃郁的民族特色。民樂中的民歌與民間文學關系密切,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抒情詩,如阿蒙尼拉格、阿依阿甲、阿甲牛、阿西牛牛等。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唱出來的。除了敘事歌,還有結婚時唱的歌,比如《打人》,火把節時唱的歌,比如《獨活》,工作時唱的歌,比如《耕田》《牧歌》。此外,還有民歌,如布拖高盛民歌和兒歌。

彜族民歌的風格因地區而異。涼山南部的山歌嘹亮激昂,中西部的山歌柔美動聽,東部以諾地區的山歌淳樸淳樸。過去,彜族民歌普遍給人壹種壓抑的感覺,但其古樸優美的民族和地域魅力卻十分鮮明。民間器樂不是為了伴奏,而是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引人註目的是,它顯示了巨大的歷史時空跨度。常見的有口弦、秦越、馬布、葫蘆笙、胡琴、蕭藝、單簧管和嗩吶。此外,吹木葉,即用壹片樹葉演奏音樂,也是彜族人民喜愛的民間音樂。口弦和秦越非常普遍,幾乎所有的女人,無論老少,都有壹對口弦掛在翻領前,隨時可以演奏。口弦是壹種獨特而簡單的樂器,由若幹根長約七八厘米的細簧片組成,有竹制的,也有銅制的,少則兩根,多則五六根。竹子的音色深沈而深沈。銅的音色清脆優美。演奏時,用手指撥動簧片,用嘴的聲音改變音色。除了本地音,簧片還發出非常優美的泛音,構成了音樂的寬調。月琴多為中青年男性所喜愛,其中不乏優秀的民間月琴演奏家。20世紀50年代,涼山彜族姑娘馬莎·烏芝在世界青年學生聯歡節上演奏月琴,受到熱烈贊揚。

跳舞

涼山彜族的民間舞蹈往往離不開歌唱和器樂。民間舞蹈,如子喬舞、包谷舞、織氈舞等。,都是在生產勞動中產生的,多是模擬勞動運動,表現生產過程。另壹類是節日或婚禮現場常見的舞蹈,如鍋田舞、火堆舞、對腳舞、氈舞、葦舞等。有些人在農業和畜牧業中表現出勤奮。收獲的喜悅,有的表現出戰鬥的勇氣和對愛的追求。雲南彜族支系非常復雜,他們的音樂有自己的特點。紅河地區流傳的“四腔”(海藻腔、山藥腔、巫山腔、四腔)是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的大型多段套曲,多為男女在“吃火吃草”等交際活動中演唱。它的歌詞是用中文寫的,篇幅很長,結構復雜,演唱形式多樣,這在中國民歌中也是非常少見的。其中,海采腔歷史悠久,旋律優美,唱腔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貴州彜族民歌形式多樣,富有地域特色。根據大、小的分類概念,民歌往往分為兩類:山上唱的和家裏唱的。前者主要包括在歌會上按壹定程序對唱或獨唱的“曲鼓”和用漢語演唱彜族歌曲的“突叉”。後者包括婚禮各環節伴娘唱的《咒罵》、《搓果》、《魯國普》。彜族人民都擅長歌舞,包括歌舞和有樂器伴奏的樂舞。前者最著名的如《彈歌》、《落足》,節奏鮮明,音色明亮;後者因伴奏樂器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如“跳曲”、“煙盒舞”等。1950年代以來,彜族地區出現了由敘事曲發展而來的說唱"賈蘇"和"四弦彈唱",以及由民歌、舞曲和器樂衍生而來的彜族戲劇。這些新的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彜族的音樂生活,使彜族傳統音樂煥發出新的光彩。彜族民間音樂有三個色區:四川涼山和雲南寧蒗涼山,雲南中南部和北部,貴州六盤水和畢節。涼山彜族的山歌叫“雅”或“何雅”,單獨用假聲或小聲演唱,調式常交替或徘徊。由於當地生產力低下,群眾生活非常貧困,因此有許多“薩諸和”(抱怨歌)的民歌,傾訴他們悲慘的生活和對自由的向往。此外,涼山彜族的敘事曲、婚禮儀式過程中的“婚禮歌”、以“阿然牛”為獨特頭句的“古何柱”(情歌)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為“母親的女兒”的《阿毛裏日》和歷史史詩《勒奧特依》也是彜族民間文學中的傑作。源於彜族民間藝術的涼山歌舞之花,不僅在國內外舞臺上熠熠生輝,在現代生活中也是遍地開花。今天,在涼山城鄉,經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著手,踏著民族風味的節奏,歡快地起舞。塔提是彜語的音譯,意為踩舞或蹬舞。是以彜族傳統歌舞為基礎的集體舞。動作簡潔明快,音樂悠揚流暢,鄉土氣息濃厚,時代色彩濃厚。80年代壹經形成,迅速蔓延至全州,並伴隨著西南民族交誼舞的風潮,迅速被推出州、省。在94涼山彜族國際火把節上,來自海內外的嘉賓與彜族同胞攜手,圍著壹堆堆綠色的篝火翩翩起舞。場面熱烈壯觀,氣氛親切感人。

規定飲食

彜族人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是玉米,其次是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肉類主要包括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他們喜歡被切成拳頭大小的塊來烹飪,漢族人稱之為“脫脫肉”。大小涼山和大部分彜族禁食狗肉,不吃馬肉、青蛙和蛇。彜族人喜歡吃酸辣,嗜酒如命,所以有以酒待客的禮儀。酒是解決各種糾紛、交友、婚喪嫁娶等場合必不可少的。

彜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在中國西南的幾個省份。雲南彜族占2/3。由於豐富的地理環境和資源,以農業為基礎的彜族人民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很豐富。生活在山區和半山區的彜族人喜歡養羊,尤其是小涼山。

羊肉是它的主要食物來源,吃羊也有壹些特殊的習俗:羊肝和羊肚先用來祭祀祖先,再燒,有的生吃;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女性應避免食用公羊;牧羊人不能吃羊尾巴;羊血拌蘿蔔絲,加鹽做鹹菜。蒸在米飯上特別好吃。

彜族人吃雞也很講究。壹般都是用陶罐燉煮,不用刀。煮熟後,用手將雞肉撕成條狀,蘸上胡椒粉和胡椒汁。雞頭是老年人吃的,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彜族人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以前都是自家釀的。甜酒由糯米制成,辣酒由高粱或玉米制成。有壹個傳統是“客人到家不帶酒不是貢品”。

過年過節,彜族人總要宰殺牛、羊、豬、雞,但除非招待客人,很少動動物。彜族有殺豬的習俗,壹半留給自己,另壹半給公公婆婆。豬多用於腌制,掛起來陰幹成臘肉或火腿。過年也要吃肉年糕,喝壇酒、泡酒、茶。

農歷6月24日火把節,家家戶戶宰羊宰雞,煮新蕎麥米。拌羊肉,撒在周圍,以示祭祀,祈求五谷豐登,無災無病。晚上點火把,唱歌跳舞,驅散蟲蛇害蟲。廣西彜族在九月初壹有“嘗新事物”的習俗,即吃新米。這些都是喜慶的飲食習俗。

彜族有壹套社會禮儀和飲食習俗。彜族人好客,家裏所有的客人都要先以酒相待。酒席或大或小,大禮牛,漸殺羊、豬、雞。宰殺動物時,應將動物牽到客人面前,以示尊重。牛羊不壹定要用刀處理,用手壓死或者打死。所以稱之為殺獸,其手法極其敏捷,動物死前往往被剝皮。

招待客人時,座次有壹定的習慣。壹般都是在鍋場四周的地板上吃飯,壹般讓客人坐在鍋場頂上,稱為“下二鍋”。評價坐在壺村右首的伊,稱“泥木”;幫工、婦女和親友坐在鍋莊底,彜族人稱之為“夏吉果”。客人多的時候會往右邊推遲。

酒的順序是根據彜族諺語“耕地自下而上,上有酒,下有酒”。先坐後坐。“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給貴賓上酒後,應先給老人或長輩,年輕人次之。每個人都有份。

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習俗。也就是早上六碗賴,比如水豆腐,紅燒肉,川味豬肉,大白菜粉條,豬血,花生。晚上八碗賴,如黃條、紅燒肉、縐沙(炒豬皮)、千張肉、冷白肉、紅燒香腸、花生等。,經濟寬裕就燉壹碗雞。彜族擅長烤、炸、煮、拌等烹飪技術,口味鹹、香、辣、麻,尤其擅長制作奶糕。

彜族人的日常飲料有酒和茶,以酒待客。民間有句話叫“漢人重茶,彜族重酒”。

大多數彜族人習慣在日食時吃三餐,主食是雜糧、面條和米飯。手沙河、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彜族人,早餐經常吃壹坨米飯。午餐以粑粑為主,桌子都有。在所有的粑粑中,蕎麥面做的粑粑最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可以長期保存不變質。貴州蘇俏的努寧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肉類主要是豬、羊、牛肉。主要做成“脫脫肉”、牛肉湯鍋、羊湯鍋,或者烤羊、烤豬仔。狩獵獲得的鹿、熊、巖羊、野豬也是日常肉食的補充。

山區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園中出產的蔬菜使蔬菜的來源非常廣泛。除了鮮食,大部分要做成酸菜,分為幹酸菜和腌酸菜兩種。另壹道名菜“劍魚”也是民間最常見的壹道菜。

彜族人常吃的典型食物有:蕎麥餅,壹種具有彜族風味的主食;糊酸菜肉,彜族農民的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彜族傳統美食,在乳豬裏煮,蘸著吃。鍋巴油粉是雲南著名的彜族風味小吃,由豌豆粉制成。

  • 上一篇:萬寶龍眼鏡的品牌故事
  • 下一篇:2008年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名單及信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