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吃米飯的歷史

吃米飯的歷史

*水稻史料*中國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管子》、《路嘉欣輿》等古籍中記載,公元前27世紀神農時代就已播種“五谷”,水稻被列為五谷之壹。《史記·夏本紀》中“玉齡有益於普通水稻,故可低濕種植”的記載,說明公元前20世紀,我國人民就開始與自然作鬥爭,疏浚“九河”,在“低濕”地帶發展水稻。大約4200年前,水稻種植已經從長江中下遊推廣到黃河中遊。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了精耕細作,修建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發展水稻,如河北的漳水渠(公元前445-396年)、四川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陜西的鄭國渠(公元前246年)。梯田最早出現在西漢的四川。20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致力於水稻和旱稻的栽培技術。金代廣智也有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來源,提高稻田土壤肥力的記載。反映出當時的水稻種植技術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唐宋時期,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太湖流域是水稻生產基地。北京軍民所需的大米完全依賴江南水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建設、開墾河湖、改良農具、培肥土壤、稻麥雙季和品種更新,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種植栽培體系。水稻拯救了中國文明中水稻的種植。作為中國大農業,興起於北宋前後。自從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質品種占城大米後,大米才真正擔負起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水稻是壹種喜水熱氣候,需要大量水資源的作物,非常適合在長江中下遊和珠三角種植。這種作物的產量很高,農民播種的種子通常能收獲20倍左右的水稻。這與小麥的產量是種子的4倍相比,顯然是非常可觀的。再加上長江流域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壹年可以種兩季甚至三季,也就是說同樣面積的土地,水稻可以比小麥多種好幾倍。這對於因糧食危機而不斷動蕩不安的中國古代人民來說,是壹大福音。更重要的是,種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每年只要適當補充養分就可以連續耕種,產量不會降低。比起種小麥要休耕壹兩年,大大緩解了人地矛盾。另外,水稻常年生長在幾十厘米深的水中,避免了麥田反復灌溉帶來的鹽堿化問題,大大延長了土壤肥力老化的周期,無形中也延長了農業產量下降的周期。從北宋開始,中國古代王朝的經濟中心正式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隨著小麥農業衰落的中華文明在水稻農業中重獲生機,避免了重蹈古埃及和兩河文明覆轍的命運。1000年前的分水嶺如果把宋朝作為小麥經濟和水稻經濟的分水嶺,我們會發現,水稻接管了中國的農業之後,中國大壹統王朝的更叠周期比過去要長。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統壹王朝到北宋建立,中國經歷了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國十次變革,歷時1180多年,平均每個朝代只有100年。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短命王朝分開算,這個數字就更小了。從北宋到清朝滅亡,有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五個朝代,歷時950多年,平均每個朝代近200年。可見北宋以前朝代更替非常頻繁,這與黃河流域的小麥農業不無關系。北宋以後,長江流域的水稻生產被視為帝國生存的基礎,這顯然大大改善了帝國的健康狀況。值得壹提的是,在北宋之後的五代王朝中,元朝的存在時間最短,只有70年,這與蒙元統治者的民族壓迫政策有關。另壹方面,很可能是因為元朝的統治者來自草原,所以把統治的重心放在了北方,而忽略了向南方的經濟中心轉移。從歷史人口數據來看,北宋以前中國人口從未超過6000萬,但北宋以後人口急劇增加,達到1億,清朝末年達到4億。作為人口增長的基礎,主要糧食作物的變化無疑是決定性的。從小麥到水稻的轉變也給中國的政治結構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北宋之前的3000多年,中國的人口和經濟都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繁榮相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有相當大的優勢。所以遊牧民族雖然屢次入侵南方,但始終無法深入帝國內部,始終無法在中原立足,很快被趕回北方草原。但北宋以後,因為經濟重心向長江流域轉移,黃河流域人口大量南遷,使得中原地區空虛,給了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機會。北宋與遼朝、南宋與金朝的世仇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隨後,蒙古和滿族先後成為中國的統治者。這在北宋以前從未發生過。我們也錯過了機會。在世界歷史上,壹個時代的危機往往可以成為開啟下壹個時代的契機。古代西歐的人和北宋以前中國的人壹樣,經常面臨糧食供應不足的危機。自羅馬帝國衰落以來,歐洲分裂成大大小小的民族國家。長期的食物匱乏導致了頻繁的內亂和戰爭。他們沒有我們幸運,沒有米應急,所以采取各種方式解決生存問題,包括大力發展工商業,用工業品換取遠方的糧食。饑餓帶領歐洲腳踏實地走向世界,最終找到了工業化的道路。相比之下,我們似乎很幸運。當我們的文明面臨生存危機,當我們的祖先面臨饑餓時,我們通過使用大米成功地設法應對了這壹危機,使歷史發展回到了最初的軌道。從此,我們依然留在家裏,繼續我們的生活,世世代代守護著壹畝土地,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盡力精耕細作,這片土地上的植物就能結出養活我們的果實。無論是商業還是工業,都顯得沒有必要,甚至無所事事。我們始終守護著最實用的農業。結果機會在貧瘠的麥田裏來了,很快就從肥沃的稻溝裏流走了。

采納它

  • 上一篇:古城?老城區?孤城?馬喬峰。灰塵
  • 下一篇:在疫情的沖擊下,油價暴跌。2020年這只黑天鵝會飛多久?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