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近代的教育發展史是怎樣的?

中國近代的教育發展史是怎樣的?

壹、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的教育改革\ x0d \ x0d \ (1)恢復民國初年的教育宗旨,廢除讀經部,倡導民主科學的新教育\ x0d \ x0d \袁世凱倒臺後,範元廉出任教育總長,他表示要認真執行元年公布的教育方針。1916年9月,教育部撤銷了1915頒布的《教育大綱》。5438年6月+10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中小學令實施細則》,刪除“讀經”及相關內容。1917年5月,憲法審查會否決了將儒家學說定為國教的提案,並撤銷了1913憲法草案中“國民教育應以儒家之道為基礎”的條款。學校開始加強科學教育,重視實驗工作,增加實踐性和專業性的教學內容。民國初年制定的教育政策在壹定程度上得以實現。\x0d\\x0d\(二)確立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權\x0d\\x0d\新文化運動積極倡導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思想,主張男女平等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主張男女同窗。按照1912設定的學制,小學只允許男女生。到1915,袁世凱出版《今日國學》,小學壹二年級只允許男女生上課,三年級以後男女生只能在壹個學校,不能在壹個班。新文化運動興起後,由於民主思想的影響,教育中的男女平權問題逐漸得到解決。1917 10在中華全國教育協會聯合會第三次會議上,向教育部提出了促進女子教育的提案,要求設立女子高等小學和女子中學。1918年6月,教育部通過考慮各省區的當地情況,處理了全國教育協會聯合會“請促進婦女教育”壹案。1920暑假期間,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首次招收女生,南京師範大學也開始招收女生。1921年後,所有大學都招收女生,實行男女生。雖然中學實行男女生相對較慢,但壹些相對先進的中學,如廣東省立中學、北師大附中等也實行了男女兼收的辦法,甚至是在同壹個班級。這些措施雖然離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還相差甚遠,但卻極大地改變了兩千多年來男女在教育上不平等的狀況,這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是壹個意義重大的事件。\x0d\\x0d\ (3)新文化運動,在學校教學中采用普通話和白話文,提倡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倡民族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社會文學等新文學,產生了許多優秀作品,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許多普通話教材和課外讀物。因此,教育工作者強烈要求學校在教學中使用普通話和白話文。1917 10在全國教育協會聯合會年會上,為了統壹語言,決定推廣音標,要求教育部盡快制定普通話的標準,並盡量向各省區推廣音標,以便為將來小學改講普通話做準備。1918 165438+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拼音方案。當時在北京,蔡元培等人創辦的孔德學校,自己編了普通話讀本,江蘇省采用“學校用普通話教學的案例”,開始使用普通話教材。中華書局出版的新教材也用了壹些白話文。在這種形勢下,教育部在1920中明確宣布小學壹、二年級的語文改為語體文,並規定廢除舊時代編寫的所有文言文教材,改為語體文,直至1922。中學各科教材在體例上逐漸適應,高校教材也采用體例。這樣,大學、中學、小學的文言文教材逐漸被淘汰。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壹次重大改革。\x0d\\x0d\(四)大學改制\ x0d \ x0d \蔡元培1917接任北大校長,開始對北大進行改革。他提出了包括隆重儀式、吸引眾多家庭、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辦學方針。邀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李四光等著名學者來校任教;改革預科,調整專業,改科制為系制;改年級制為選課制,實行學分制;改革學校管理體制,成立理事會,實行民主管理;建立研究所,組織各種研究會議,鼓勵科學研究;壹是招收女生,實行男女生;用白話講義幫助學生辦刊物,成立各種社團。這些改革活躍了北大的思想,改變了他的面貌。北大改制引起了全國高校的響應,在北京專門學校以上校長會議上決定了壹些做法要遵循。從那以後,大學逐漸沿襲了北大的體制。\x0d\\x0d\(五)各種教育思潮的出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建立\x0d\\x0d\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旗幟的鼓舞下,教育思潮也十分活躍,出現了平民教育、工讀教育、職業教育、實用主義教育等各種進步的教育思潮,成立了許多教育團體。主要有1915在美國成立,1918遷回中國的中國科學社,1915由各省教育會和特別行政區教育會代表組成的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中國職業教育學會”由國內教育界、產業界知名人士於1917年創辦,“中國教育改良學會”於1921年冬由實踐教育研究所、新教育所、新教育主編合並而成,“中國教育改良學會”於1923年成立。這些教育團體從不同方面開展教育改革運動,改革了1922的學制。對當時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很大。\x0d\\x0d\ II。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教改實驗\ x0d \ \ (1)試用智力測驗與教育測驗\x0d\\x0d\智力測驗與教育測驗分別是測量學生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的方法。起源於歐美,五四時期傳入中國。1918江蘇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主任俞子怡編著《毛筆字考》,是我國編著該考的開端。1920,廖世成和陳鶴琴申請參加南師大學生智力測驗。65438-0922,美國哥大教育心理學教授麥科爾來華,與東南大學、北師大師生合作編制了約30種智力與教育測驗。後來,盧誌偉修訂了法國比奈-西蒙量表,包括65項測驗。與此同時,中國各地舉行了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實驗。1923,中國教育改良學會在社會上成立了“實施教育心理測驗研討會”。1928中國職業教育學會成立測試部,江西省教育廳成立江西省兒童智力測試局,在南昌、九江等地舉辦測試。1931年6月,“中國檢測學會”成立,並出版了《檢測雜誌》,但因“經費少”[1]工作無法如期完成。後來這方面的活動,除了師範大學的“教育測試與統計”,在30年代已經蕭條。\x0d\\x0d\ (2)實施設計教學法與實驗道爾頓制\x0d\\x0d\設計教學法與道爾頓制是作為以兒童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方法而引入的。\x0d\\x0d\設計教學法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教育哲學系系主任柯·曲波首創,於1917引進中國。1921全國教育學會聯合會通過“實施小學設計教學法案”決議。1927中國教育改良學會邀請設計教學法中心人物柯訪華,在滬、京等地講學,大力介紹設計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壹度相當流行。當時的設計教學法實驗主要以兩種形式進行:無師的“作業中心大單元教學”和有師的“各科設計型教學法”。\x0d\\x0d\道爾頓制是美國教育家伯克·赫斯特在美國道爾頓市道爾頓中學創立的。從1922開始,我國開始引進道爾頓制。最早實驗道爾頓制的是上海蕪湖中學,其中最著名的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學。據統計,到1925,全國有57所中小學試行了這種方法。伯克赫斯特於1925年來華講學,擴大了道爾頓制的影響。\ x0d \ x0d \ 1931美國教育家華來華引進維納特卡體系,這是壹種道爾頓制與設計教學法相結合的混合教學體系。它是在陳鶴琴主持下在當時的工業部小學試行的,對壹些學校的教學產生了壹定的影響。\x0d\\x0d\ (3)變教法為教法\x0d\\x0d\清末以來,關於學校教法的問題,壹直被稱為“教法”。陶行知在南京師範大學最早提出變教法為教學法。陶行知認為,王老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在於教會學生學習。教學方法必須以學習方法為基礎。老師應該是教和學同時進行,而不是賣壹些知識,這些知識可以賣壹輩子。陶行知的觀點後來在杜威教學觀的基礎上發展為“教學壹體化”。但是,他當時提出的問題是壹個普遍性的話題。“教學法”作為壹種教學規律和科學概念,比“講授法”更能反映教學過程的本質,因此被教育界所接受。此後,該教學法更名為“教學法”。\ x0d \ x0d \此外,此時壹些學校也開展了各科教學方法的研究。1927年,各省市都成立了特殊小學,明確規定他們的任務是實驗新的教學方法。但是這些實驗都是零敲碎打,收效不大。\x0d\\x0d\ III。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 x0d \ \ (1)中華職業教育社的鄉村改良實驗區\x0d\\x0d\是中華職業教育社最早提出分區實驗鄉村教育的。1925年8月,黃炎培提出了“山西農村職業教育試點計劃”,隨後職教社提出了“農村提升試點計劃”。目的是:“用教育的力量改善農村地區的普遍生活,從而奠定社會創新的基礎。”在列出的2I項目中,第壹項是“研究和改進耕作方法,並進行試驗和有效的耕作方法”。二是“提高流程效率的研究”。第三,“實行義務教育,今天所有讀書的孩子,不分男女,盡量讓他們上學。”第四,“平民教育應給年長的學者”[2]。7月,1926,滬寧線昆山徐公橋作為第壹個試點地區。方式是在徐公橋成立農村改良會,分為總務、建設、農學、教育、衛生、娛樂、宣傳七個部門。試用期為6年。實驗始於1928,主要任務有:建立農學試驗田,設立農具和農產品陳列室,發放改良種子,組織信用合作社,低息貸款給農民,建立公共診所;教育方面,4所公立小學,2所私立小學,2個流動教室,夜校(教材為《農民千字課》,講授農民常識、公民知識、農村信條),並設立閱覽室,設立座右銘板,舉辦露天掃盲和講座。1934測試完畢,移交地方處理。\x0d\\x0d\此外,中華職業教育社還在鎮江徐晃、吳縣善仁橋、上海郊區辦了農村改良實驗區。為了培養從事鄉村建設的人才,職教社在徐公橋設立了車間。1933年秋,在上海以西清河涇開設鄉村服務專修課,在浙江余姚縣朱家橋創辦“浙江朱家橋鄉村改良實驗學校”。\ x0d \ x0d \中國職業教育學會想通過鄉村改良來解決中國的鄉村問題,這當然是改良主義者的幻想。而職教社農村改良區把發展生產和農村經濟放在首位,采取“富政富教”的政策,這是其獨特之處。\x0d\\x0d\ (2)陶行知創辦的鄉村教師與山海工程團\ x0d \ x0d \ 1926陶行知為中國教育改革學會起草了《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提出:“我們的新使命是招募壹百萬同誌,創造壹百萬學校,改造壹百萬鄉村”。為了實現這壹理想,陶行知於1927創辦了曉莊中心小學和南京實驗鄉村師範學校,並於1929年3月更名為曉莊學校。\ x0d \ x0d \ 1932、陶行知起草了《農村工程兵實驗初步方案說明》,提出工程兵要把車間、學校、社會融為壹體;實施六大訓練,即:壹般軍事訓練、生產訓練、科學訓練、識字訓練、民權訓練、生活訓練。同年,他在上海和寶山之間組織了壹個山海工程團。山海工程組包括青年工程組(青年夜校後改為* *和茶園)、兒童工程組(兒童掃盲班)、婦女工程組、棉花工程組、養魚工程組和山海木工場。兒童工程兵采用小先生,組織校外兒童,采用教大教小的方式,稱為自動化工程兵。學習的主要內容是陶行知的《老少邊窮千字教程》。此外,工程組還為魚塘修路築堤,成立了由紅廟信用社經營的合作社。1937年,因抗日戰爭,實驗停止。\ x0d \ x0d \陶行知倡導並實驗鄉村教育。雖然他提出了六大培訓,但實際上他的重點是普及掃盲教育。曉莊師範是壹所很有影響的學校。此後,中國各省都建立了鄉村師範學校。\x0d\\x0d\(三)中國平民教育促進會定縣實驗區\ x0d \ x0d \ 1926年6月“平教會”選擇河北省定縣寨城村作為實驗區。1930年,“平教”總會建立了縣實驗區,系統地提出了對鄉村教育的看法。針對我國農村農民愚昧、貧窮、軟弱、自私的問題,提倡實施文藝、民生、健康、公民四大教育,采取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1932年,嚴為蔣介石起草了縣政府改革計劃。1933年,河北省政府將定縣作為縣政府建設實驗區,在定縣設立縣政府建設研究院。“平教會”實驗部主任兼任縣政府建築研究所實驗部主任、定縣縣長。“扁平化教會”還在湖南、四川、廣西等地開展了扁平化教育實驗,取得了不少成效。\ x0d \ x0d \ (4)梁漱溟《鄉村建設》\ x0d \ x0d \梁漱溟認為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沒有階級和階級對立,而是壹個“倫理本位、職業不同”的社會,倫理關系是人的“自然基礎關系”,鄉村是倫理社會。這是梁漱溟“鄉村建設”的出發點。方式是“鄉村運動員”利用鄉村農業學校,通過政教合壹的方式,對農民進行精神修養、防身術訓練和生產知識的教育。\ x0d \ x0d \ 1929河南省政府決定在河南輝縣成立“河南村治學院”,梁漱溟任教務長,鄉村組織培訓;培訓和鄉村教師部門培訓基層政權人員和鄉村教育工作者。1931在山東省政府的支持下,在山東鄒平成立鄉村建設研究院,培訓農村服務人員,實施鄉村建設為試點地區。1933年3月,山東省政府將鄒平、菏澤兩縣定為縣政府建設和鄉村建設實驗區。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與兩縣政府合並。縣政府下達辦學公文,組織各區鄉村學校管理委員會,設置鄉村學校。農村農業學校分為初中和高中,對象包括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和婦女。內容主要分為兩類:壹類是所有農村學校共用相同的課程,如識字、音樂、靈言等;第二類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課程,如防身組織、防身訓練及相關制作技術等。\x0d\\x0d\ (5)泰的\x0d\\x0d\泰是壹位針對當時中國貧窮愚昧的民生教育倡導者,他主張“救國先救貧,教民先教富”,把發展和改善民生作為民生教育的出發點、中心和歸宿。從1933開始,太、第二次讀書運動促進會、中國民生教育學會先後在湘西農村和重慶市巴縣開展了十余年的民生教育實驗。基本做法是:以“上海西部第二鄉村讀書會”和八仙“中國民生建設實驗所”為實驗機構;以壹切工農為教育對象;以發展民生的經濟活動為經,以寫作、公民、休閑、自衛、救國的教育活動為緯;實行“經濟編組”、“混合教育”、“就地教學”、“全年教學”等教育組織制度;采取互教互學、自學、自學、巡回教學、綜合教學;堅持知識與技能並重,學習與工作兼顧,提高工農文化素質,培養農村建設實用人才。民生主義教育實驗適應了當時中國農村的經濟、文化、教育狀況及其發展需要,取得了顯著成效。
  • 上一篇:Xi安樓市改革歷史2015
  • 下一篇:乘龍帶著榮譽回家了!榮獲“大國汽車觀”兩項重磅大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