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南陽市生態環境現狀

南陽市生態環境現狀

3.1.1水資源現狀

3.1.1.1地表水資源

南陽河流眾多,水系發達,地表水資源豐富。2004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為59.33×108m3(相當於徑流深223.8mm),比多年平均值(61.69×108m3)減少3.8%,比上年減少37.7%。

2004年南陽市廢水排放總量為4.04×108t,比上年增加0.17×108t。工業廢水排放量為3.31×108t,占總排放量的81.9%;生活汙水排放量為0.73×108t,占總排放量的18.1%。根據南陽市五大流域劃分,唐白河區納汙量為3.36×108t,丹江口以上地區納汙量為0.48×108t,丹江口以下地區納汙量為0.05×108t,淮河上遊王家壩以上地區納汙量為0.09×108t。

根據2004年全市主要河流10斷面監測結果,全年水質達到或超過ⅲ類標準的河流長度為359.0km,占河流總長度的66.3%。劣於ⅴ類標準的河流長度為182.3km,占33.7%。除白土崗、鴨河口、西峽、內鄉、郭灘外,其他河段水質良好,均有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南陽市、新店鋪、吉灘河段汙染嚴重,主要汙染源為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主要汙染項目為BOD5、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氯化銨。

3.1.1.2地下水資源

2004年南陽市地下水資源量為22.00×108m3。與上年相比,全市地下水資源減少17.1%,地下水資源模數為8.30×104m3/km2。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8.37×108m3,總排泄量為10.62×108m3。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和變化主要受大氣降水、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與分布、強度、歷時、土壤、植被、地下水位(埋深)、含水層、城市建設中地面硬化程度和人類活動強度有關。從表3.1可以看出,南陽市地下水逐年減少,區域分布不均勻。

隨著工業的發展,廢水汙染了水源。丹江、團河、白河、唐河和淮河每年接受工業廢水11780×104t,生活廢水7453×104t,廢水排放總量為1.92×65438t。根據2004年南陽平原23口淺層地下水井水質監測評價結果,有22眼達到或超過ⅲ類標準,1眼達到ⅴ類標準。超標的主要項目是總硬度和硝態氮。監測結果表明,南陽市地下水質量基本良好,能夠滿足生活和灌溉的壹般要求。但隨著近年來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和利用,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鬥區和地面沈降。

表3.1南陽市及各行政區劃地下水資源量(單位:108m3)

根據《南陽市水資源公報》(1997 ~ 2004)。

2004年底,南陽平原淺層地下水位較去年底呈下降趨勢,全市平均下降1.22m。

3.1.1.3水庫條件

長江流域共有大、中、小型水庫450座(其中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19座),總庫容238797×104m3,占全市水庫總庫容的97.33%,李猩庫容125565×104m3。淮河流域共有中小型水庫45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總庫容6558×104m3,占總庫容的2.67%,李猩庫容3559×104m3,占各類水庫總庫容的2.79%。

鴨河口水庫下壩段和丹江口水庫陶岔段總體能滿足ⅱ類水質要求,但氮、磷嚴重超標,其中鴨河口水庫下壩段總磷、總氮均為ⅴ類,丹江口水庫陶岔段總氮超ⅴ類,總磷為ⅳ類。

3.1.1.4水生態狀況

近年來,隨著南陽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加上南陽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河流斷流、旱澇交替、濕地面積減少、地表水和地下水汙染、地下水位明顯下降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其水資源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導致水生態失衡。

(1)河流斷流:由於氣候的影響,年內降水量變化很大;豐水年與枯水年地表水量相差1.2 ~ 2.5倍,年內降水分布不均。汛期6-9月地表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非汛期大部分河流斷流。湍河、白河、唐河部分河段斷流,成為季節性河流。

(2)旱澇災害:隨著全球變暖,降雨量和水資源較往年減少。此外,部分河流會季節性斷流,幹旱災害也較嚴重,通常是旱澇交替。2004年南陽市平均降水量806.8mm(相當於總降水量213.87×108 m3),比上年偏少18.3%,比多年平均偏少2.4%,屬正常年份。水資源總量為66.63×108m3(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的雙重計算,14.70×108m3),比多年平均值少2.6%,比上年少38.4%。總體來看,由於降雨量和水資源減少,南陽市部分縣(市)正在遭受嚴重幹旱,影響農作物產量,對農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3.1.1.5濕地生態狀況

濕地是重要的土地和自然資源。濕地不僅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維護水源、凈化水質、抵禦洪水、調節徑流、蓄滯洪防旱、控制汙染、調節氣候、控制水土流失、促進土地復墾、美化環境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人們對濕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南陽市濕地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濕地環境問題十分嚴重,嚴重影響了濕地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濕地面積銳減:濕地主要分布在兩大流域沿線,包括沼澤、河流、湖泊、蘆葦和灘塗。2004年全市濕地總面積為82906.03hm2,比1997年的65438+84693.40 hm2減少了1737.37hm2,減少了2.1%(表3.2)。

表3.2南陽市濕地面積統計表(單位:hm2)

(2)生物多樣性受損:由於濕地面積減少、生態環境惡化,加上野生動物的盜獵和濫獵,南陽市部分野生動物(植物)棲息地發生變化,導致野生物種分布範圍縮小,種群數量減少,部分物種逐漸成為瀕危物種。

(3)水資源過度開發:濕地是工業、農業和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過度、不合理的用水極大地影響了濕地的供水能力。由於過度從濕地取水或開采地下水,壹些地區的濕地水文受到嚴重威脅,導致濕地水質堿化,湖泊萎縮。

(4)汙染加劇:汙染是南陽濕地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之壹,許多天然濕地已經成為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排放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陽市水汙染嚴重的河流和湖泊數量急劇增加。淮河、唐河、白河、湍河及其主要支流均有不同程度汙染,部分河段汙染仍較嚴重。鴨河口水庫下壩段和丹江口水庫陶岔段總體上能滿足ⅱ類水質要求,但氮、磷嚴重超標。

3.1.2土地利用現狀

南陽市現有耕地992774.43hm2,占河南省耕地總面積的14.04%,占南陽市土地總面積的37.45%。人均耕地1.39畝,面積大,比例高,大部分集中在中部盆地。中部平原地區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5.32%,周邊丘陵地區占24.68%(表3.3,圖3.1)。

表3.3各縣(區、市)耕地基本情況

圖3.1 2004年各縣(區、市)耕地面積和基本農田保護率對比分析

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占普通耕地的比例較低(表3.4)。除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田外,廣大耕地不同程度存在幹旱缺水、土地貧瘠等問題。

表3.4各縣(區、市)農業生產條件

南陽市園林面積53043.47hm2,占全市總用地面積的2.00%。在這個城市裏,園藝是壹種很有前途的用途。西峽、南召建設了獼猴桃生產基地。南召蘋果基地初具規模;果、藥、茶、牧已成為桐柏縣的三大主導產業。淅川縣是河南省唯壹的柑橘集中產區。西峽縣是全國蘑菇和獼猴桃之鄉。

南陽市林地面積819498.21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0.91%,遠高於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人均林地1.15畝。西峽縣林地最多,占全市林地的32.09%,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6.28%;其次是南召、內鄉、桐柏、淅川四縣。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區。南陽是河南省的林業大市,林業資源豐富。

南陽市的草地面積為4557.91hm2,占全市土地面積的0.17%,淅川縣的草地最大,占全市草地的80.09%。從地域上看,集中在西部和東部。牧草是該市極具發展潛力的壹種利用方式。淅川、西峽縣建成了山羊綿羊基地,社旗、方城縣建成了肉牛、山羊基地。

南陽市其他農用地總面積為157749.43hm2,占全市總面積的5.95%。農村道路、田地、曬糧場等用地面積過大,農村道路過寬,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嚴重,利用效率不高,整理潛力大。

南陽市城市用地面積為35332.14hm2。2004年,南陽市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面積達到192.0m2,遠遠高於國家規定的150m2的上限,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巨大。獨立工礦區20517.44hm2,占9.84%。沒有獨立的工礦用地,反映了工業的不發達,說明這個城市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低。

南陽市未利用土地面積為349991.46hm2,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3.20%,主要分布在南召、內鄉、唐河縣。未利用土地面積大,難利用比例小,土地儲備資源豐富。

3.1.3土壤性質和土壤侵蝕

3.1.3.1土壤性質

南陽市以黃棕壤為主,有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海拔300 ~ 1300m,屬於粗黃棕壤亞綱和黃棕壤亞綱。300m以下,黃棕壤中有黃褐土亞類和粗褐土亞類;1300m以上為棕壤。

黃棕壤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4.2%,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60.3%,主要分布在伏牛山南部的中低山丘陵區。這類土壤保肥性能強,緩沖能力大,質地重,但通氣性能差,適宜耕作期短;蔣莎黑土是在湖泊沈積母質和沼澤草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的區域性土壤,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平原,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5.6%,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29.2%。潮土是在現代河流的沖積沈積物上發育起來的壹種幼年土壤,通過旱作農業而成熟。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沿河兩岸,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2%,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6.2%。水稻土是長期種植水稻後在黃棕壤和潮土上發育起來的壹類土壤,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2.9%,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區;其他土壤主要包括棕壤和紫色土,占土地總面積的4%。總體來說,南陽市土壤呈中性,緩沖性能強,保肥性好,適合種植多種作物,但土質粘稠,表土較淺,肥力較低。

3.1.3.2土壤汙染

2004年農藥使用量為65,438+06,033 t,比65,438+0997凈增長20%,農藥使用呈現粗放、大量使用的特點,對土壤造成了極大的汙染。農用化肥使用廣泛,利用率低。2004年農用化肥總量為670464t,平均每公頃耕地施用675kg,比1997年的521kg/hm2增加154kg,凈增30%,造成土壤面源汙染極大,造成土壤汙染。塑料薄膜用量為17626t,比1997多8246t,凈增88%。回收量太少,殘留率高。而且塑料薄膜難以降解,使得塑料薄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逐年增加,從而對作物根系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薄膜的分解也會對土壤和地下水產生不利影響。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同程度地汙染了大部分土地,塑料薄膜的使用加劇了土地汙染。

3.1.3.3土壤侵蝕

水土流失是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不良後果。據統計,世界水土流失面積為25×108hm2,占世界耕地、森林和草地總面積的29%。全球耕地面積約為14.57×108 hm2,平均表土厚度為18cm。在過去的100年中,由於水和風的侵蝕,地球上有2×108 hm2的土地遭受損失,每年流失土壤270×108t。如果土層平均厚度為1m,那麽809年後,全世界的耕地土壤將被完全侵蝕。中國的水土流失極其嚴重。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面積從1.16×108hm2擴大到1.48×108hm2。表土年流失量約為50×108t,氮、磷、鉀流失量估算約為4000×104t,相當於年化肥用量。砍伐森林是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

南陽市降雨量比較大,土壤呈微酸性,鹽分顆粒淋溶快,土質粘稠,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工作區總土地面積2650869hm2,水土流失土地面積475870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7.95%,占整個丘陵面積的26.99%。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桐柏山丘陵區、丹江口水庫上遊和鴨河口水庫,主要發生在淺山區和丘陵區。年土壤流失量相當於2000hm2耕地,其中土壤流失量為4855×104t,化肥流失量為54×104t,相當於2004年化肥用量的80%。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有機質減少,土壤肥力下降,中低產田面積擴大。同時,土壤侵蝕還造成河流和水庫的泥沙淤積、河床擡高和壹些水庫的廢棄。

3.1.4生物資源狀況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人類生存的生物圈環境。正是地球上的物種多樣性、生物遺傳多樣性、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自然景觀多樣性,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人類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和穩定的生存環境。然而,隨著南陽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活動的加劇,特別是盲目向大自然索取大量生物資源,導致環境惡化、能源短缺等生態危機,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嚴重威脅。

3.1.4.1工廠狀態

南陽市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山地盆地形成歷史悠久,植物區系發展演化歷史悠久,植物種類豐富,有維管束植物184科927屬2298種。植被類型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山地丘陵地區植被以森林為主,平原地區植被以農作物植被和經濟林為主。林地面積853306hm2,森林覆蓋率30.91%,高於全省乃至全國平均水平。森林資源分布見圖3-2。從南陽市1996 ~ 2004年的森林覆蓋率歷史趨勢圖可以看出,1996 ~ 2001的森林覆蓋率基本保持同壹水平,2002 ~ 2003年增長較快,2004年逐漸增長。這是因為2000年,我國開始實施坡度大於25°的退耕還林政策,林地面積呈增加趨勢。

3.1.4.2動物狀況

南陽物種豐富,已發現脊椎動物415種,其中鳥類249種,占全省的71%;獸類49種,占全省總數的86%;兩棲動物16種,占全省總數的73.7%;爬行動物32種,占全省總數的23.8%;魚類有69種,其中鯉形目最多,其次是鮎。此外,還有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扁平動物、腔腸動物和原生動物。

雖然南陽市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多樣性豐富。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加上野生動物的偷獵和藥用植物的過度開發,壹些地區的野生動物(植物)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野生物種分布範圍縮小,種群數量減少,部分物種初步成為瀕危物種。

3.1.4.3生態保護區建設

目前,全市已建成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22958.5hm2,約占全省自然保護區的三分之壹(表3.5)。該保護區屬於伏牛山系和桐柏山系。伏牛山是中國南北氣候、土壤和生物的過渡地帶,植被類型復雜,垂直帶譜明顯,生物資源豐富,保留有茂密的天然林。它是中國南北過渡帶綜合森林生態景觀定位研究和環境監測的基礎。

表3.5南陽自然保護區列表

3.1.5森林生態系統退化

南陽市森林資源狀況見表3.6和圖3.2。南陽市林業現狀與人口增長、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①森林覆蓋率與生態建設目標有壹定差距,尚有林地69015.4hm2,造林綠化任務十分艱巨;(2)林種結構不合理,許多森林覆蓋的山地生態系統處於結構和功能退化狀態,森林生產力低,森林經營粗放,林業生產科技含量低;③目前活立木蓄積量為2099.5×104m3,比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2285.7×104m3)下降8.2%,森林生產能力明顯降低;④從70年代到90年代,天然林面積呈線性下降趨勢。70年代天然林面積減少了7615.0hm2,90年代減少了13534.9hm2

由於森林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對自然環境的調節作用明顯減弱,影響區域氣候特征,水土流失加劇,水庫和河流水質富營養化加劇。

表3.6南陽市森林資源

序號之間的關系是:1 = 2+8+9+10+11+12,2=3+4+5+6+7,15 = 15。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理論、方法與實踐

圖3.2研究區森林資源分布示意圖

3.1.6自然災害

3.1.6.1洪水災害

從50年代到90年代,城市水災造成的受害人數變化不大,導致死亡人數減少,但發生次數和經濟損失明顯增加。

3.1.6.2幹旱

從50年代到90年代,全市幹旱次數明顯增加,90年代比80年代增加了24次。幹旱造成的受害人數明顯增加,但死亡人數卻明顯下降,導致經濟損失直線上升,幹旱損害程度明顯增加。

3.1.6.3地質災害和其他災害

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是最明顯的地質災害。從50年代到90年代,地質災害不是很嚴重。近年來,隨著礦產品價格上漲和礦產資源開發熱,水源地礦山集中分布和小規模露天無序開采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斷發生。大量的廢水從礦區排出。洗礦過程中加入有機和無機化學物質形成的尾礦水,露天礦山、排礦堆、尾礦和矸石山雨水淋濾的廢水,以及礦區其他工業和生活廢水,大多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汙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邊農田,導致水源區水土質量持續惡化。其他災害依次增加,災害強度也在增加。

從表3.7可以看出,洪水和幹旱是20世紀的主要自然災害,它們交替發生,呈加重趨勢,成為影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死亡人數來看,洪水大於幹旱。從經濟損失和對農作物的影響來看,幹旱大於洪水,其次是其他災害。

表3.7生態災害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

註:根據南陽市環保局2003年《南陽市生態功能區劃》。

  • 上一篇:高中作文成項羽800字(我要自己創作,和網上不壹樣)
  • 下一篇:關於電影《金剛》的疑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