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宋代茶葉貿易對商品經濟的影響

宋代茶葉貿易對商品經濟的影響

茶葉是壹種商品,但在壹定的歷史時期,其政治屬性遠遠超過了商品屬性。到了宋代,因為國家加強戰備,渴望戰馬,所以加強禁茶,積極開展茶馬貿易,成為邊疆政策。

宋代沿襲唐制,禁茶,引起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激烈爭論。改革者,如李良和王安石,認為國家在經濟生活中不能放任自流,但也不能幹預過多。他們主張茶葉要交易,商品要流通順暢,而包括皇帝在內的保守派則堅持禁止壟斷。目的是促進茶馬貿易的發展,保證與遼、西夏戰爭急需的軍貿和戰馬來源,解決北宋面臨的重大政治經濟問題,以維持其統治的長治久安。於是,兩派爭鬥激烈,茶法變化頻繁。宋代總是把茶和戰爭綁在壹起,堅定不移地實行茶馬互市。

茶馬貿易形成的原因

(1)宋代茶葉生產的大發展,為朝廷探索茶馬貿易提供了物質基礎。宋代東南部的淮南、江南、浙江、鏡湖、福建等地的茶葉種植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東南9路產茶60州242縣。福建建州不僅產區集中,產量較多,而且品質優良,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因此,它設立了規格宏大、管理嚴格的“北苑貝隆”來制作貢茶,而不是古竹貢茶院。每到采茶時節,“千人雷鳴,壹時繁華,壹片赤誠。”同時,北宋在唐朝開發了江南大片土地之後,繼續開發嶺南。在廣東和廣西新開了許多茶園。如廣東的南雄和周迅,廣西的靖江地區以及榮勛、濱州和肇州。東南地區四年(1059)茶葉產量達到壹萬斤以上,成為全國茶產業的經濟中心。因此,北宋政府規定專營東南茶葉。大足幹德三年(965),李察“百歲有余”。景德鎮元年(1004),茶歲班“五九百萬”,茶葉利潤大幅上升,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柱,起到了舉兵的關鍵作用。

自從秦人取了蜀國,就有了“飲茶之事”。四川是中國茶樹的發源地之壹,也是中國茶葉市場最早的省份。到了宋代,雖然茶業重心南移,但四川產茶歷史悠久,群眾種植制茶經驗豐富。茶農進壹步開發山區,廣泛種植茶樹。另外,北宋中期以前,東南茶是獨家銷售,川茶是民間銷售。刺激了生產的發展。熙寧七年(1074)四川茶葉專賣被取締後,茶馬互市的開展,拓寬了市場,刺激了四川茶葉的發展。因此,成都府路、子洲路、利州路、夔州路都產茶。成都府路有九個產茶州(軍),是四川茶葉的中心。

川西北毗鄰西藏,茶是藏族同胞的日常必需品。歷史上四川茶被稱為“邊茶”,收藏不如東南茶。由於采摘粗糙,產量很高,元佑第壹年就達到3000多萬斤(1086)。加上東南路的輸出,宋代茶葉總產量達到5000多萬斤,比唐代增加了兩三倍,為茶馬貿易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2)“蜀茶風行多市,胡麻常自刀來。”漢人居住在中原,以農業為主。邊疆少數民族居住在高寒草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緊密的經濟文化交流自古就有。到了唐朝,朝廷采取了團結寬大的政策,進壹步加強了這種交流,促進了團結友好。安祿山反叛唐朝,回紇兩次出兵助唐平之亂,並駕名馬回鄉飲茶。這是茶馬貿易的開始。

邊疆少數民族以畜牧為業,以肉奶為先,茶則“攻肉之累,洗去壹夜之困”。到了宋代,牧民喝茶已經很普遍了,那就是“蠻夷壹日不能無茶”,從貴族到平民百姓都喝。

古有“國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馬。”北宋與遼、西夏連年征戰,軍費龐大,戰馬來源貧乏。熙寧七年(1074),王紹回到河州後,為宗申奏道:“西人多以好馬到邊境,其城只顧茶。”宗申派人到四川籌此事,用內地的余糧茶葉換取蠻夷的良馬,調劑余缺,互惠互利。茶馬貿易順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而蓬勃發展,已成為漢族與遊牧民族經濟交流的重要形式。這種形式的形成,對於北宋來說,完全是出於政治和軍事的需要。

(3)以茶換馬是材料中的最佳選擇。宋初,銅錢、絲綢、茶葉換馬。銅錢買馬有三個問題。據史料記載,馬的價格是綜合平衡計算的,平均每匹30元左右。如果每年買2.5萬匹,就要花75萬,超出了國家財力。北宋初年。大量的銅瓶流向宋朝以外的地區。導致錢荒,影響貨幣流通和市場繁榮。第二是。更重要的是,“拿到錢就可以賣了當武器鑄”,相當於運送武器給對方,增強其他人的攻擊能力。從而削弱自身抵抗能力,在軍事上造成極大傷害,第三。所以不能用銅錢買馬。

看看用絲綢買馬。唐太宗、真宗年間,宋朝中央政府的二次稅收,壹年不到二百萬帛。壹匹絹馬值壹口價,壹匹馬值30貫,所以買壹匹馬要30帛,絹在馬圭便宜。如果平均每年購買2.5萬匹馬,中央政府的支出幾乎占到了全年稅收的三分之壹,超出了宋政府的財力。只有茶葉豐富,深受牧民喜愛,所以以茶換馬是中央政府的上策,從而促進茶馬貿易的發展。賣茶葉,保證軍費和馬匹來源。

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宋大祖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但北宋始終沒有實現真正的統壹。北方有契丹建立的遼政權,西北有黨項建立的西夏政權,雲南大理,西藏吐蕃,西北有高昌、龜茲,再有東北的金政權。北宋統治者片面總結唐朝中後期宦官篡權和雲南割據的經驗教訓,卻忽視了北宋的國情。她在軍事部署上犯了錯誤,采取了“守內空外”的政策。壹半的皇軍駐紮在首都及其附近,其余的被劃分到國家的各個重點地區,主要是為了防止人民起來造反。只有少量的帝國軍隊駐紮在邊境。對遼、西夏軍隊采取被動防禦的態勢。這壹策略被他們識破,誘使他們在北宋頻頻出擊。同時,由於宋軍實行兵、將分離的政策,帶來了將領無權、指揮不力、戰鬥力減弱等弊端。所以雖然養了壹百多萬的軍隊,也阻擋不了遼和西夏的入侵。每次戰爭的結果,宋只是媾和,並提供大量的白銀、絲綢和茶葉。比如景德鎮元年(1004),契丹大舉進攻宋朝,結成屈辱的“渣滓聯盟”,宋朝每年給契丹15萬兩銀子,20萬帛。從康定元年到李青二年(1010-1012),西夏發動了多次大規模進攻。結果1004年締結和約,北宋每年給西夏72200兩白銀,153000匹絲綢,30000斤茶葉。但英宗三年(1066),西夏又發動了壹次進攻,滿人,長期戰亂。遼與西夏相互挑戰,使北宋成為歷史上名副其實的“貧弱”王朝。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和軍事利益,宋朝特別重視茶葉的壟斷和茶馬互市的實施。

宋朝的買茶始於964年,比大足幹德早兩年。《壟斷法》對保障專利政策的實施極為苛刻。調整後設在茶葉集散地,也是方便的“會場”,有京南府、漢陽軍等六個貨場。其次,在晉、黃、魯、蜀、廣、壽六國設置了十三個茶場。柳州園農戶種植的茶葉都屬於他們的山田,山田控制著茶葉生產者。結果東南的茶都賣了,老百姓賣的只有四川和廣州的茶。宗申即位,試圖充實強兵,試圖徹底改變遼和西夏的屈辱地位。他采用王紹招募生活在甘肅洮河流域的吐蕃部落,目的是針對西夏,征服遼國。過去我們在河北、陜西打仗,就買東南茶幫軍響。現在要在靠近四川的地區作戰,不能遠離,所以決定禁絕川茶。這說明專賣川茶主要是為了保證西州和賀州地區的軍事需要。

茶馬互市的組織與實施措施

熙寧七年,宗申采納熙和路的建議,讓王紹用茶馬拉攏吐蕃,隨即派李奇到四川籌辦此事。當務之急是成立壹個機構,統壹管理茶馬的收購,並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使茶馬貿易政策得以順利實施。

(1)茶馬貿易組織:李奇到達四川後,在成都府路設立了茶園部,在陜西周琴設立了買馬部。買馬喝茶是壹回事。後兩家公司合並,更名為大都茶馬系。這個部門的職責是制定政策、法令、法規,設置下屬機構,統壹管理四川茶葉的采集、運輸、銷售和馬匹交易。

茶葉購銷機構在成都府路八州設立了24個茶葉收購場。在陜西建立50個茶場。茶場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從茶農手中收購全部茶葉。茶商必須從茶場購買茶葉,不能和茶農直接交易。官員、商人和人民都被禁止私下出售,許多人因重罪被捕並受到懲罰。茶場歸茶馬司直接領導,但“茶場所在,州委監管,縣委使輔監”,地方各級督撫對其監管責無旁貸。每個茶場都配有專賣店、倉庫秤、牙醫等。辦理茶葉收購和稅收。並制定了各項收購指標和超額獎勵及拖欠的處罰規定。茶場的主要任務是把從四川運來的茶葉按官價賣出去或者換馬。也屬於茶馬司領導,地方巡撫也有監管的責任,還制定了銷售定額和獎懲條例。買馬機構:熙寧八年,宰熙河路設置六個買馬馬場,後又在四川的秦豐、利州、雅州、湖州增設。茶馬管理機構的建立和調整,嚴密的組織機構,獎懲分明,對保證茶馬貿易政策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2)實施茶馬互市政策的具體措施。

茶馬比價:這是壹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價格對比是否公平,關系到事業的成敗。宋政府“隨市增減,價格不定”的原則,符合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元豐和元豐之間,馬很多,100斤茶葉可以換壹匹馬。茶葉價格下跌後,250斤茶葉換壹匹馬。崇寧時期,“馬價分九等(良馬、三等、馬剛、六等。).好馬和其他的馬各折250斤茶葉,中馬220斤,劣馬200斤。馬剛六等,每匹馬分別為176公斤、169公斤、164公斤、154公斤、149公斤和132公斤。到了南宋,馬援銳減,馬價漲了十幾倍。壹千公斤茶葉換壹匹馬。可見,茶馬比價是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馬的品質來確定的,可以說是既公平又合理。為了鼓勵吐蕃向義馬購買茶葉,宋政府還規定義馬的茶葉價格低於專賣價格。這種降價政策不僅刺激了戰馬的來源,而且“馬多,茶葉多賣”,薄利多銷,還贏得了厚厚的刊物。同時規定好茶專門用於馬市交易,不允許商業銷售。雅周名茶是川茶中的壹等茶。”戎梵愛著名的山茶花,太陽不能丟失。“用名茶做馬買賣,在少數民族中最流行。

宋代買馬有兩種。壹種叫好馬,用於戰爭,主要來自甘肅、青海的土主等少數民族。另壹種叫“西南產的吉米馬,矮小失敗,卻產於黎巴嫩、敘利亞等五州。”買這種馬有兩個意圖。壹種是從馬匹中挑選壹些健康的馬來補充馬匹的不足。二是安撫西南少數民族,使他們不反抗宋政府。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影響很大。茶馬貿易的歷史意義

茶馬互市始於中唐,發展成為封建國家的壹項重要經濟政策並在宋代制度化,壹直延續到清朝數百年。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茶學界的深思。

以前茶學者提到歷代的茶馬貿易,往往會受到指責。有人認為這壹政策是封建王朝“以茶治邊”的策略。也有人認為這壹政策是對邊境少數民族進行“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的手段。這真的是歷史的客觀事實嗎?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認識,深入探討,以還原歷史的客觀真實面貌,有利於增進地區友誼,加強民族團結。邊疆少數民族吃肉喝奶酪。茶可以緩解油膩,幫助消化,所以他們對茶有特殊的嗜好。茶和鹽屬於他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由此衍生出“寧可三日無油鹽,不可壹日不飲茶”、“吃腥肉不要茶,青稞之熱不可解”等諸多諺語,進而點出“人愛奶酪,所以在茶則不能生病”,直到婚喪喜慶之時,茶都是必不可少的。可見茶在高寒草原遊牧民族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多重要。

宋代的茶馬貿易政策已經很完善,各種措施也很有力。比如壹馬的金額和價格“隨市場增減,價格不確定”;“馬價分九等”,每等根據馬軍駕折茶不同;買馬茶葉價格低於壟斷價格,“馬多茶多賣”有利於多賣;還規定品質優良的崖州名茶獻給伯馬,伯馬任務未完成前禁止商販販賣。這些規定都符合商品交換原則和商品經濟市場的客觀規律,得到了少數民族的歡迎和支持,使茶馬貿易得以持續進行。因此,筆者認為,茶馬互市是雙方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是物資余缺的調劑,是互利互惠的,符合人民的共同利益。宋朝和吐蕃等少數民族通過茶馬貿易促進了經濟繁榮。首先,擴大了茶馬市場,促進了畜牧業和茶業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其他商品的交換。高寒草原地區的牛、羊、皮、藥材等農副產品大量流入漢族地區,漢族地區的絲綢、布匹、陶瓷、鹽等手工業和農副產品也大量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不僅促進了當地手工業等行業的發展,而且以頻繁的經貿活動促進了科技、文化、藝術的交流,對促進邊疆地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的茶馬貿易在政治上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統壹。吐蕃驅馬買茶,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官民皆有,與漢族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交往,有利於促進雙方交流,增進了解和友誼。西北吐蕃願意通過茶馬互市接受宋朝的統治,邊境地區相對和平,抵禦了西夏的進攻。西夏與宋朝的對抗引起了民眾的不滿,迫使他們與宋朝媾和,購買茶葉。在宋孝宗,四川利州清塘羌人因宋朝中斷茶馬互市,聚眾擾亂邊境,要求恢復互市。因此,茶馬貿易對加強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對宋朝的鞏固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 上一篇:壹年級,清明節記得烈士手抄報清明節手抄報。
  • 下一篇:橋頭鎮的歷史沿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