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太平天國封王史:如何從“大媽效法天下”變成“滿城插王旗”

太平天國封王史:如何從“大媽效法天下”變成“滿城插王旗”

1864年7月底,被囚禁的忠君李秀成在湘軍大營中寫了壹份自述,苦澀地總結了導致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的十大原因,而“太多的君王被錯誤任命,這是最大的錯誤”在“天國十大錯誤”中位列第八。

從1851的金田起義到1864的天京陷落,太平天國14年的歷史中誕生了2700多位國王。

對比清朝同期的壹組數據,可以直觀的反映出太平天國的千王之多是多麽的不可思議。

清朝獲得國家268年,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公裏。在鼎盛時期,它統治著4億多人。然而,只有240人被封爵,包括王子、郡王和不同姓氏的國王。

即使加上漠南、漠北、磨溪蒙古(準噶爾除外)32個爵位(包括漢王、太子、郡王),418人繼承爵位,整個清朝歷史上包括滿、蒙、漢在內的爵位也只有不到700個。

太平天國在統治時間、領土面積和人口控制方面,被授予的封號幾乎是對手的四倍。

“騎士過度”的危害顯而易見。首先,它嚴重擾亂了太平天國內部的賞功激勵制度。

其次,君王眾多,但君王之間沒有明確的隸屬關系和上下級關系,這也在壹定程度上破壞了太平天國內部原有的統壹戰略指揮體系。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量的冊封實際上發生在天津城被攻破前的兩年內。

如果時間節點停留在1862之前,甚至往前追溯到天京事件,就會發現太平天國對於“封王”這件事,壹直是相當克制、謹慎甚至“吝嗇”的。

1851年,金田起義成功後,太平軍終於在當年9月攻克了歷史上的第壹郡永安。

此時的太平天國還在清軍的追擊之下,但守軍只能勉強安身立命,最終告別了以前的局面。

在永安休整的半年時間裏,確定了太平天國的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同時洪秀全冊封首義五傑為王。

因為《神的崇拜》認為父神是唯壹的真神,並宣稱“全天下只有壹個皇帝,父神是主”。

按照這個邏輯,太平天國不僅沒有自己的“皇帝”,而且否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所有皇帝。

於是洪秀全在金田起義後並沒有稱帝,而是在1851年三月,在廣西武宣縣東鄉,被眾人擁戴為“天王”。

永安之前,洪秀全是太平天國唯壹的國王,楊、馮雲山等核心骨幹只是被尊稱為“軍師”、“都督”,以示身份。

因為洪秀全的本意並不是要為全民立王,這不僅是為了維護名義上的“天王”地位,也是因為洪秀全對滿清政府“立王拜丞相”的封建殘余勢力懷有深深的敵意和排斥。

但隨著戰爭的進展和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軍中核心決策層的幾位元老的權力和作用都在不斷提升,尤其是楊和肖朝貴,作為人間天父、天兄的代言人,其地位已經隱隱在天王洪秀全之上。

更何況,俗話說“壹個王子寧願有壹顆種子”,這些來自社會最底層的貧農,他們揭竿而起的時候,“封王裂土”是他們內心最強烈的向往。長期忽視封王,不僅會挫傷大家的革命熱情,還會影響政權內部的安定團結。

有鑒於此,洪秀全只能“以身作則於世”。1851,10年6月,意圖治理中國四方,授予楊(東王)、蕭朝貴(西王)、馮雲山(南王)、魏長輝(北王)四個爵位,同時執掌中國之翼。

隨後在《封五王》中明確規定“西王以下諸王歸東王管”。至此,形成了以洪秀全為首,楊為輔的太平天國權力運行格局。

但需要指出的是,太平天國因為避諱“火華爺”這個稱呼,所以沒有“王爺”這個稱呼。對於被封爵的人,只能稱之為“某君”。

自永安以來,洪秀全壹直秉承“不立大功,不得封王”的宗旨,嚴格控制國王數量。

“偉大的成就”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就連在永安突圍時立下汗馬功勞的虎賁先鋒羅大綱,就連率先攻陷南京的專家、李,都與這個稱號失之交臂。

因此,直到1853年定都天京之前,太平天國維持著六王鼎立的局面(包括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

1853年5月,洪秀全和楊決定同時西征和北伐,開始了太平天國歷史上著名的西征和北伐。

北伐軍由和李率領,從安徽到河南,然後向東經陜西到直隸。它壹路勢如破竹,甚至打到華北腹地的天津和兩個首都城市的郊區。

但由於北伐軍遵循東王制定的“跨師間線,沖燕鬥,攻城不貪”的原則,片面強調速決,忽視了後方戰略要地的守備。隨著前線的延長,後援補給難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也恰逢北方的冬天提前到來。在雪泥中,兩廣的戰士穿著單衣,沒有食物。同時,他們還要打敗平原上最精銳的滿清騎兵。形勢已經相當危急。

當楊得知在北伐前線的情況時,他也很著急,便迅速組織救援力量。同時,鑒於北伐的重要性,他不得不選擇壹位重量級人物作為增援教練。

由於擔心緊隨其後的北、伊二王在北伐成功解救後會獲得更大的威望,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東王便把目光投向了此時百官之首的天官宰相秦日剛。

為了鼓舞士氣,激勵秦日剛,楊在救援隊出發前立他為燕王,秦日剛成為定都天京後第壹個稱王的人。

有兩朵花,每張桌子壹朵。西征軍方面,由管春宰相胡以晃主持。前期也是壹路打凱,再壹次逆流而上攻克安慶。

1853年6月底,江西省會南昌被圍多日後,西征將士兵分兩路,壹路由國君魏軍率領,繼續西進湖北;壹路由胡以晃指揮,北上攻取蘆州。

胡以晃勢不可擋,連接桐城、舒城,於1854 65438+十月攻克皖北重鎮廬州。與此同時,太平天國初期最苦的手下江忠源也在這場戰役中壯烈犧牲。

卻說洪、楊大喜,分付為護國公,改保天時。嘉蔭四年(1854),四月,天王再次降旨,立為禹王。

至此,直到天京事變爆發,秦日剛和胡以晃成為繼“首義六王”之後,太平天國僅有的兩位被封爵的將軍。

“燕”是指燕京,希望秦日剛直搗滿清老巢,“豫”是河南,當然是希望能出兵平定中原。

從封爵來看,與不僅是對秦、胡將領的厚望,也代表了太平天國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1856年9月,太平天國歷史上最致命的內鬥事件——天京事件爆發。東方之王楊、北方之王魏長輝、燕國之王秦日剛都死於內亂。

天京事變後,“首義六王”中唯壹幸存的翼王石達開開始執掌天京大局。然而,隨著洪秀全在權力上的威望越來越高,他逐漸對這位有著另壹個姓氏的將軍產生了警惕和懷疑。

1857年,洪秀全讓洪仁發(王安飾)和洪仁達(斧王飾)兩個既無戰功又能力平庸的大哥稱王,命他們壹起參政,以奪取石達開。

當年六月,翼王石達開憤然離開天京,不久在安慶召集數百舊部。

王浩的出走,讓洪秀全深深感到之前封王的舉動過於魯莽和草率。他急忙廢了他的兩個兄弟王爵,同時給石達開獻上“夷王”的封號,希望他回心轉意。但石達開心灰意冷,決心離開中央,從此自己創業,踏上了艱苦漫長的西征之路。

至此,除洪秀全外,金田起義時期的所有關鍵決策者都已成為歷史。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此時處於“國無壹人,朝無壹將”的不利局面。洪秀全被迫恢復原五軍統帥體系,啟用了陳玉成、李秀成、李士賢、楊福清等壹批年輕將領。

事實證明,這些在太平軍缺少表現機會的後輩,沒有辜負洪秀全的信任和賞識。特別是陳玉成與李秀成聯手,於1858年9月攻破清軍江北大營,並於當年10月在三河鎮大獲全勝,全殲湘軍第壹將李及其麾下6000湘軍精銳。

經過戰爭的洗禮,這些後起之秀逐漸成為太平天國冉冉的後起之秀和棟梁。

1859年,洪秀全的弟弟洪仁玕從香港抵達天京,把先進的治國理念和西方資本主義思潮帶到了太平天國。用人之際,洪仁玕很快得到了洪秀全的認可和依靠。

同時,鑒於陳玉成的出色表現和壹系列輝煌的軍事成就,洪秀全推翻了前翼王臨行時立下的“永不封王”的承諾,於1859年5月,立洪仁玕為幹王,陳玉成為英國國王。

接著,李秀成(忠王)、孟德恩(贊王)、楊輔卿(輔王)、李世賢(石王)作為五軍統帥,於1859被封爵。

同時,上諭明確規定“內政不得乾王過問,外交不得英王過問。”於是乎,太平天國在經歷了滅頂之災之後,重新形成了乾王當家,英王掌管軍隊,五軍統帥掌管輔政護主的權力格局。

從這壹時期開始,太平天國的規模開始逐漸擴大。除了洪仁玕和五軍統帥之外,之前被廢黜的洪仁發、洪仁達被重新提拔為王、雍王。就連指揮湘潭之戰,造成西征最大敗局的林也被封為王。

與此同時,洪秀全開始向他的子女和洪家的親戚授予爵位。1859以後,貴族數量迅速增加,但總體上,授予爵位的人主要集中在皇族和獨立軍事骨幹中。

封王的標準有所松動,門檻在下降,但對於壹個政權來說,這種封王的速度和規模,雖然不是特別嚴謹,但也遠遠沒有泛濫。

“過度封”的真正前兆發生在9月,1861。安慶保衛戰失敗後,負責救援的陳玉成兵團從北方的瀘州撤出。

同年年底,英王為了開辟新的根據地,決定在鎮守瀘州的同時,分兵遠征西北。

臨行前,為了鼓舞士氣,重振軍心,陳玉成特意請求天王立(助王)、賴、梁成福、蘭四位遠征酋長為王。

這是太平天國歷史上第壹次將王爵封號的對象由陸軍總司令改為集團軍將軍。

陳玉成兵團二級將領被授予王銜,隨後是地位差不多的李秀成兵團。1862年初,忠義堂第壹高手陳坤書被封為王。離開石達開遠征軍後回國,轉投忠君童榮海,並被封王。

1862可以說是太平天國歷史上真正的轉折點。六月,隨著英王兵敗廬州,最終在壽州被俘被殺,太平天國最強大的陳玉成兵團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楊輔清、劉、吳汝璈等參與營救安慶的將領也損失慘重。

相反,在這壹時期,李秀成、李士賢兄弟,在安慶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把勢力擴張到了頂峰,不僅壯大了馬莊,還控制了江浙這兩個最富裕的省份。

此前英國國王和忠義王兩大軍事集團相輔相成的局面,逐漸演變為忠義堂為主導力量,控制半壁江山的格局。

出於對外來將領的真正懷疑和警惕,洪秀全開始頻繁地給李秀成和李士賢手下的許多將領封號,以分化瓦解李秀成集團的勢力。

但以“過度封閉”為前提的限制手段,實際上造成了雙輸的結果。

李氏兄弟手下的很多將領被封爵後,開始不忠自重,不再受老上級約束。但與此同時,這些頭頂騎士爵位的新總督們對洪秀全也是“聽璽不聽調”,時刻準備著叛變投降。

結果,李秀泉確實失去了對部下的控制,但中央集權並沒有得到加強,太平天國的整體實力被削弱,軍隊的內部建制也進壹步遭到破壞。

到1863年初,當時太平天國最強大的三大軍事集團,忠君李秀成、仆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被分封的將領近百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封”陷入惡性循環。

被加冕為王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導致貴族的含金量不斷下降,這是所有人的共識。但現在這麽多國王都被封了,如果想突然收手,必然會遭到更多將軍的抵制。

所以,洪秀全雖然知道封王不妥,但為了避免徇私,還是不得不毫無節制地繼續封王。

就連辱罵封王的受害者李秀成,內心也是厭惡辱罵封王的,但每當部下立功,他也只能被迫為其請求封王。當然,天京通常什麽都同意。

隨著太平天國戰事的不斷惡化,洪秀全急需穩定各路將領的士氣,團結在中央周圍繼續戰鬥。

然而國庫空虛,天王既缺乏金銀財寶,又缺乏領土勢力。唯壹不需要任何實際成本就能獲得的,就是大規模的皇室獎勵。

正如李秀成自述中提到的,封王問題逐漸發展成“不管妳問誰,不管妳護誰”的局面。

再加上洪仁發、洪仁發這兩個昏庸貪財的大哥,趁著這次國難,在天京城賣官賣銜,更是加重了封官過度的後果。

最終,太平天國的“王”人數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700人。由於國王太多,常用的文字達不到王子頭銜的要求。豬、狗、牛、龜這些本來很難優雅的詞匯,被用來壹個接壹個地填空,甚至還得查字典才能起名字。就這樣,還是有壹大批王子叫不上名字,最後只能叫上名字。

據後來被項俘虜的年輕國王說,1864年7月天津失陷時,城裏還有成千上萬的國王沒有逃出來。此時鎮守天京的總兵力只有壹萬,實在尷尬。

  • 上一篇:介紹趙華古城的作文
  • 下一篇:如何評價漫畫家April?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