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葉先恩作品目錄

葉先恩作品目錄

第壹,特別的書:

李誌(與他人合作),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

《明清徽州鄉村社會與佃仆制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榮獲廣東省優秀社科研究所。

研究成果二等獎(空壹等獎)。《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編輯、作家)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廣東航運史》(古代版)(編輯兼作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清代通史》(第五卷)(魏清源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獲中國社會科學院1977-1991優秀科研成果獎。

《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主編、作家)北京:中華書局,1992。

《珠江三角洲歷史、地理、經濟與南洋華僑發展史》(與王貴武、許合著,

霍英東作序作為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指定參考書)香港:第二屆世界中國。

商務大會發布,1993 11月。

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2001和1出版。

《中國傳統社會經濟與現代化》(主編兼作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二、論文:

2002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了《徽州社會文化史研究》。

《徽州文化研究》由黃山市徽州文化研究所編撰,黃山書店出版。

2001.《千年徽州傑出歷史人物傳》序言由CPPCC黃山市文化委員會辦公室編輯出版。

站在時代的制高點,薛輝研究院安徽大學薛輝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主編推介:《薛輝》2000年第壹期,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5438+0。

珠江三角洲的移民與海洋經濟化,發表於《中國海洋發展史》第八輯,23-71頁。

臺北:中央研究院出版。

2000.《徽學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00年2月出版。

梁,壹位執著於學術追求、壹絲不茍的儒雅學者,《學林前傳》下冊,頁

1295-1312,北京:朝陽出版社,2000年3月。

歷史的主流:改革開放(廣州日報特約)廣州日報,2000年5月28日。

2000年第6期(65438+2月15),14-17頁,我接受了博士的采訪,上海:歷史教學。

1999.雍正奪取皇位了嗎?香港:文學與傳記,第7期,1999,第29-36頁。

我與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張詩琳主編:《林雪春秋》下冊,609 - 626頁,北京:朝華出版社,1999,65438+2月版。

粵商與廣東航運業的現代化:1842-1910(與盧琳合作)港:張維寶、李華彪合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1999第193-265438頁。

新亞學院65438+1999年9月出版。

《古代商人序》,PP.1 - 6 6,合肥:黃山書局,9月出版,1999。

海瑞只求合法不在乎低俗的精神廣州:廣東社科1999第65438期+0。

梁,著名經濟史學家,傳港:韓,主編:文學與傳記,第壹期,頁82-89。

發布於4月1999。1998.

晚明廣州市場的轉型與珠江三角洲的社會變遷(與盧琳合作)

臺北:《明史研究》特刊第12期第265-289頁,1998出版。

桂林人口與現代化:社會科學家1998第4期,第4-7頁;遊山東時報

文化發展中心: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文集;成都時代經濟研究所

新世紀反思-中國當代改革與發展文集。中國人民大學

圖書報刊信息中心人口學與計劃生育(C5 1998,4號);

線程:為了學習和做人桂林:社會科學家,第4期,1998,封2。

從區域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現狀看21世紀史學的命運桂林:社會科學家

1998第4期,第8-10頁。

中國人口問題的由來與出路(補充稿)廣州羊城晚報1998年3月2日3月9日,

3月16、3月23日連載;摘要轉載自光明日報(1998年3月29日)。

珠江三角洲的華僑文化與社會經濟“華僑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開幕時”)

代補編)第246-259頁,65438+1998年3月出版。

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沙田開發與宗族制度(與盧琳合作)《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

問題4。

儒家傳統文化與徽商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98,《98國際徽學》

研討會論文集》第21-46頁。

珠江三角洲的風俗

——對話南方日報記者王進江南方日報199865438+10月6日15版。

1997.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土地制度、宗族與商業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學研究所學報(30周年特刊)第6期,245-261頁;武漢大學的“前近代中國”

歷史理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702-725頁;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嶺南文化時代人口問題的由來與出路。

從《廣州家譜》看珠江三角洲宗族倫理和宗族制度的特點:學術研究1997 12。

第465438頁.

明末珠江三角洲社會的真實記錄--崇禎年間檔案匯編《猛水寨村字大》介紹。廣州:廣東社科1997否。1,第74-77頁。

1996.徽州與珠三角宗法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第4期。

PP . 1-9;合肥:周少泉,趙華福:95國際徽學研討會論文集,1-19,

安徽大學出版社,6月出版1997。

邀您到雪海與東西方漢學家對話——評《外國中國古代史研究述評》。

壹本,廣州:學術研究1996第6期。

談計算機廣州:華夏1996第6期

1995.關於丹的領土連接的筆記,在大衛·福爾,海倫

F.蕭主編,腳踏實地:華南的領土紐帶,

斯坦福大學出版社,1995。第83 - 88頁。

明清徽記與版畫(與聚米合作)合肥:江淮論壇1995第2期,PP.51-59。

,又收錄於趙華福主編:《首屆國際徽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88 - 304頁,合肥:

黃山書店1996 65438+2月出版。

王佐和他的雞肋集(;校對序言)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pp.6-15。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傳統市場和海外貿易;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與管理

研究中心:珠三角經濟發展新視角,PP.105 -114,中山大學出版社。

65438+4月0995。

地權、法權與家族主義(與聚米合作)廣州:現代與傳統PP.65-71,1995。

(9月)第2期。

1993.蒙水畫室保存的公文劄記

《最大圖書館雜誌》第六卷。

第1號,第55-70頁。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印刷,1993 .

珠江三角洲的社會變遷。廣州:現代與傳統第壹期,pp.10-16,1993七月。

出版。唐·,主編:《家庭、社區與公眾心態的變遷》,242-254頁,合肥:黃山書店,1999,10版。

這個城市的潮流發起了壹場千年變革

——對話新華社記者王誌剛《南方之窗》1993第1號

另見王誌剛《在思考中做事》第325-348頁,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出版。

1992.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與張南生合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第1期,

第207-223頁;還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號pp.191-214。

珠江三角洲的發展與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許坦合作)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編輯:《珠三角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pp.51-58。

論海鐘的引智精神廣州: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1992

珠江三角洲的發展與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許坦合作)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

經濟發展與管理研究中心主編:

和管理> 1992第5號.

從醜小鴨到美麗的天鵝——論珠江三角洲經濟騰飛的源泉(與許坦合作)

廣州:商務第壹期1992。

珠三角的經濟騰飛可以追溯到羊城晚報65438+3版0992年8月26日。

《逸仙吟草》序,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出版。

1991.明清時期廣東蛋民的生活習俗與地理關系。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991號。

第56-62頁.

論雍乾時期的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第4期。

第33-45期。

於思偉:《中外海上交通與華僑》序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 8月。

1990.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簡介(與劉芷微合作)北京:中國歷史研究1990第1號

pp.161-163 .

廣東省社會經濟史:領域現狀,

(與陳春聲合作)晚期中華帝國。第二卷,第2期(1990)。

19世紀下半葉最富有的夏威夷華人陳芳:《華僑史研究》1990第4期

第26-30頁。還有,林天威:亞太地區地方文獻研究論文集,PP.321 - 329 329,香港。

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1年。

1989.明清廣東航運組織與地緣關系廣州:廣東社會科學1989第4期,第66-73頁..

1988.廣東廣州古代航運史若幹問題:廣東社科1988第1期,pp.97-107。

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的區域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第1988期,

第155-160頁.

中山縣移民夏威夷的歷史考察:《華僑史研究》第3期,1988。

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問題北京:《清史研究文集》第6集,pp.141-168,《光明日報》。

按,1988。

夏威夷遊記華夏1988第6期

1987.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商人和商業活動:《中國歷史研究》第2期,1987;第465438頁.

另外,中華第壹歷史檔案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歷史檔案館60周年紀念論文集》第298-321頁,中華書局5月出版1988。

清代廣東航運與社會經濟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期,1987,

另外,白壽彜主編,《清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57-471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明代廣東造船廣州:學術研究,第6期,1987。

廈門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

《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中關於珠江三角洲高利貸資本的收入(與譚迪華合作)

Pp.176-205,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1986.論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歷史研究1986第6期,第74-80頁。

《論珠江三角洲的農業商品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1986,PP.16-29。

1985.清代中後期珠江三角洲貴族的賦稅征收(與譚迪華合作)北京:清史研究。

1985第2期,第1-4頁。

合肥徽州留學:江淮論壇,第2期,1985。

論珠江三角洲的族田收入(與譚迪華合編)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

Pp.22-64,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

《梁小傳:近代中國社會科學家》,頁257-269,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1984.明清珠江三角洲的農業商品化與市場開發(與譚迪華合編)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1984第2期,第73-90頁;;《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第57 - 97頁,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1983.徽商利潤的封建化與資本主義的萌芽廣州:中山大學學報。1;

《中國歷史研究: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研究》編輯部編輯,254-277頁,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1985出版;《江淮論壇》編輯部:徽商研究論文集

PP.382 - 406,安徽人民出版社,6月出版1985+00。

堵房史後記香港:活力1983 165438+十月。

1982.明清時期佃農的地位福州:中國古代史叢書1982第1號。

北京“火典”解讀:中國歷史研究第3期,1982。

徽商的衰落及其歷史作用合肥:江淮論壇第3期,1982。江淮論壇主編

系列:徽商隨筆,安徽人民出版社,6月出版1985+00。

封建宗族勢力對佛山經濟的控制和影響(與譚迪華合作)廣州:學術研究

1982第6期。

1981.關於徽州佃仆制:中國社會科學1981第65438號+0,pp.181-196。

另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1.1 . PP . 90-119。

1980.論徽商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北京:《中國歷史研究》第3期,第104-118頁。

另見《徽商論文集》,江淮論壇編輯部編,pp.359-381,安徽人出版。

按,1985 10月。

1979.論明清時期的佃仆制度。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第2期,1979,第57-84頁。

該論文獲得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

1978.也談傅吉在北京的詩:《歷史研究》1978第9期第94-96頁。

從祁門何山、黎城家族族譜看徽州佃農制度:廣州:《學術研究》第4期,1978。

1974.李誌論廣州:中山大學學報1974第3期..

1973.博古專家秦始皇,廣州:中山大學學報(issueNo。).

南方日報1974年3月23日

教材:《簡明中國通史》(古代部分)(任主編、作者)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系印刷出版,1977。

四。譯文:菊米《1600-1800年的土地所有制和宗法制度》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2的第2號,第55-73頁。

宋的新安宗族制度與中國士紳階層的發展。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1982,第55-73頁;1983第2期第43-5頁;又見《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論文集》,第273-313頁。

魏安國《清代華南“壹田二主”的土地所有制》廣州:廣州研究3,1982。

蘇《世界資本主義制度與華南絲織業》,陳春聲譯,葉先恩校對,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 上一篇:唐山地震死亡人數是多少?
  • 下一篇:歷史上最癡情的人是誰?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