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求壹篇題為《從遺傳因素到全基因組測序》的論文。請討論壹下基因概念的發展以及妳對基因的理解。

求壹篇題為《從遺傳因素到全基因組測序》的論文。請討論壹下基因概念的發展以及妳對基因的理解。

基因本質的確定揭開了分子遺傳學發展的序幕。65438-0955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Benzer對大腸桿菌T4噬菌體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基因內部的精細結構,提出了順反子的概念。本澤把順反實驗發現的遺傳功能單位叫做順反,1順反確定了壹個多肽鏈,順反是壹個基因。1順式-順反子-突變體中有很多突變位點,是改變後能產生突變表型的最小單位。1順反子中有很多重組體。重組子是不能通過重組分離的基本單位。理論上,每個核苷酸對的變化都會導致壹個突變,每兩個核苷酸對可以互換。這樣,壹個基因有多少核苷酸對,就有多少突變體和多少重組體,突變體就等於重組體。這個理論打破了過去認為基因是突變、重組和遺傳性狀三位壹體的觀點,認為基因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遺傳單位,這樣基因就是DNA分子上的壹個核苷酸序列,負責遺傳信息的傳遞。壹個基因還是可以分成幾個小單元來工作的,也就是順反,突變,重組。壹個因子通常決定壹個多肽鏈的合成,壹個基因包含壹個或幾個因子。突變體是指基因內最小的突變單位,而重組體是最小的重組單位,只含有壹對核苷酸。這些都是基因概念的重大突破。基因的性質確定後,人們把註意力轉向基因傳遞遺傳信息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初,人們知道基因和蛋白質之間似乎存在對應關系,但基因功能的關鍵問題,即如何將基因中的信息傳遞給蛋白質,在60年代至70年代得到了解決。從1961開始,nirenberg和Colana逐漸搞清楚核苷酸三聯體是壹組編碼的氨基酸,在1967中,64個遺傳密碼全部被解碼,從而將核酸密碼與蛋白質合成聯系起來。然後,沃森和克裏克提出的“中心法則”更清晰地揭示了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1970年,特明以在勞斯肉瘤病毒中發現逆轉錄酶的成果,進壹步發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則”。至此,基因信息傳遞的過程已經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以前人們對基因功能的理解比較單壹,就是作為蛋白質合成的模板。

1961年,法國人雅各布和莫諾的研究成果極大地拓展了人們關於基因功能的視野。他們發現有些基因並不合成蛋白質模板,只是調節或操縱,提出了操縱子理論。從此基因按功能分為結構基因、調控基因和操縱基因。結構基因和調控基因:根據操縱子理論,不是所有的基因都能編碼肽鏈。因此,能夠編碼多肽鏈的基因稱為結構基因,包括編碼結構蛋白和酶蛋白的基因,以及編碼阻遏物或激活物的調控基因。有些基因只能轉錄不能翻譯,比如tRNA基因,rRNA基因。還有壹些DNA片段,本身不轉錄,但控制相鄰結構基因的轉錄,稱為啟動子基因和操縱子基因。啟動子基因、操縱子基因及其控制下的壹系列結構基因形成壹個功能單位,稱為操縱子。就其功能而言,調控基因、操縱基因和啟動子基因都屬於調控基因。這些基因的發現大大拓寬了人們對基因功能及其關系的認識。斷裂基因:20世紀70年代中期,法國生物化學家夏莫邦和伯傑發現,壹個細胞中的結構基因並不全由編碼序列組成,而是在編碼序列中間插入了非編碼堿基序列,稱為間隔區或斷裂基因。這壹發現在1977年被英國的Chavries和荷蘭的Franwell證實,當時他們研究了兔子β-球蛋白的結構。1978年,生物化學家沃特·吉爾伯特提出了基因是轉錄單位的觀點。他認為壹個基因是壹個DNA序列的嵌合體,同時含有兩個片段:壹個片段會被表達並存在於成熟的mRNA中,稱為“外顯子”;雖然壹個片段也同時表達,但在成熟的mRNA中會被刪除,稱為“內含子”。近年來發現,原核生物的基因序列壹般是連續的,壹個基因內部幾乎沒有“內含子”,而真核生物的基因大多是由不連續的DNA序列組成的斷裂基因。斷裂基因的表達過程如下:整個基因從DNA轉錄成信息RNA前體mRNA,其中包含的序列會被稱為“剪接體”的RNA/蛋白質復合物切除,兩端相互連接形成連續的核酸序列,從而形成成熟的mRNA。DNA分子斷裂基因的存在賦予了基因功能發揮更大的潛力。基因重疊: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在同壹DNA序列中不可能存在重疊的閱讀結構。但在1977年,韋納在研究Q0病毒的基因結構時,首次發現了基因的重疊現象。1978年,Feir和Sangor在研究和分析φX174噬菌體的核苷酸序列時,也發現5375個核苷酸的單鏈DNA中包含的10個基因中有幾個基因有不同程度的重疊,但這些重疊的基因有不同的閱讀框架。在噬菌體G4、MS2和SV40中發現了重疊基因。基因的重疊使得有限的DNA序列包含了更多的遺傳信息,是生物對其遺傳物質的經濟合理利用。假基因:1977年,G Jacp在研究了非洲爪撐5SrRNA基因簇後提出了假基因的概念,它是壹種失活的基因,其核苷酸序列與其對應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不能合成功能蛋白。假基因的發現是真核生物應用重組DNA技術和序列分析的結果。在大多數真核生物中都發現了假基因,如Hb假基因、幹擾素、組蛋白、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肌動蛋白以及人的rRNA和tRNA基因都含有假基因。因為假基因不起作用或者不能有效地起作用,所以有人認為假基因相當於人類的微量器官,或者作為互補基因。移動基因:1950年,美國遺傳學家麥克林托克首先在玉米基因組中發現了移動基因。她發現玉米染色體上有壹個控制基因叫Ds,會改變位置,同時會引起染色體斷裂,使與其離開或插入位置相鄰的基因失活或恢復穩定性,從而導致玉米籽粒性狀的改變。這項研究在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生物化學家夏皮羅和前西德生物化學家西特在細菌中發現了壹種被稱為插入序列的位置可移動的遺傳因子,70年代初又發現了壹些細菌質粒的耐藥和可移動基因。到20世紀80年代,至少有20種這樣的基因。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科學家最終通過實驗證明了麥克林托克的觀點,可移動基因不僅可以在個體的基因組內移動,還可以在個體之間甚至物種之間移動。眾所周知,可動基因在真核細胞中普遍存在。基因遷移性的發現不僅打破了遺傳DNA恒常性理論,也為理解腫瘤基因的形成和表達以及生物進化中的信息膨脹提供了新的啟示和線索。

  • 上一篇:溧陽門是歷史記憶還是再現地標?
  • 下一篇:自由女神像的左手拿著什麽?這件事在美國歷史上有什麽意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