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哲學論文範本

哲學論文範本

傳統形而上學哲學的終結引發了文化哲學的興起。文化哲學把人類文化作為壹切哲學的反思對象,它試圖在各種具體的文化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從哲學的角度把各種文化現象綜合起來理解為壹個統壹的文化體系。以下是我整理和分享的關於哲學的隨筆的相關信息。歡迎閱讀!

文化哲學簡論。

摘要:傳統形而上學哲學的終結引發了文化哲學的興起。文化哲學把人類文化作為壹切哲學的反思對象,它試圖在各種具體的文化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從哲學的角度把各種文化現象綜合起來理解為壹個統壹的文化體系。它高度關註人和歷史,批判理性異化,從而超越了思辨哲學,拓展了哲學的理論視野。

關鍵詞:文化哲學,思辨哲學,人性化

自德國古典哲學終結以來,現代西方哲學經歷了兩次轉向:走向科學的方法論和語言;理性轉向非理性。前者形成科學主義傾向,後者形成人文主義傾向。在這兩次轉向的背後,當代哲學正在從“思辨哲學”向“文化哲學”轉變。哲學家們試圖從更廣闊的文化視角來反思人類的生存、人類的思維、人類的歷史、人類的社會和價值,試圖用文化哲學來回答當代人類及其社會所面臨的困惑和危機。

壹,文化哲學的根源

文化哲學起源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18世紀的啟蒙運動以壹場比文藝復興更徹底、更自覺的革命猛烈抨擊了封建等級制度和神權政治,打破了自然神論的思想枷鎖,使人們不再依賴上帝,而是通過討論自身的特點和活動來解釋人及其文化。達朗貝爾在《哲學原理》壹書的開篇就對18世紀的時代精神進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所生活的18世紀中期,看看那些激勵過我們,或者至少對我們的思想、習俗、成就甚至娛樂活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事件,就不難看出,我們的觀念在某些方面正在發生極其重大的變化。& amphellip& amphellip如果我們不帶偏見地思考我們知識的現狀,不可否認,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是有進步的。自然科學日益積累豐富的新材料。幾何學已經擴大了它的範圍,並把火炬帶到了物理學領域,這是與它最接近的學科。人們對世界的真實體系認識得更清楚,表達得更完美。& amphellip& amphellip壹種新的哲學思維方式的發現和應用,伴隨這些發現而來的激情,&;hellip& amphellip於是,從世俗科學原理到宗教啟示原理,從玄學到鑒賞問題,從音樂到道德,從神學家的繁瑣論證到商業問題,從君主的法律到人民的法律,從自然的法律到各國的任意法律&;hellip& amphellip這壹切都被人們討論和分析過,或者至少被人們提及過。”①

達朗貝爾是18世紀最重要的學者和知識分子代言人之壹。他的話直接表達了當時精神生活的性質和走向。換句話說,啟蒙運動不再像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那樣只關心人的理解。而是要用理性來審視整個社會和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是審視整個文化,看它是不是壹種理性合理的文化。所以恩格斯曾經說過:“為法國即將到來的革命而鼓舞人們思想的偉人,他們本身就是非常革命的。他們不承認任何外來的權威,不管它是什麽。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壹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壹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捍衛自己的存在或者放棄自己存在的權利,思維的理解成為了衡量壹切的唯壹標準。”②可見啟蒙哲學建立了最早的文化批判哲學。

文化哲學理論的直接創始人應歸功於三位思想家:意大利啟蒙思想家G.B .維柯,德國啟蒙思想家赫爾德,18世紀颶風運動的理論指導者,德國哲學家康德。維柯的《新科學》(全稱《關於各民族同性戀的新科學原理》)是第壹部文化哲學著作。這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如何從原始野蠻發展到過著社會生活的文明人。維科的基本出發點是* * *人性相同論。他認為,雖然各民族的起源和情況不同,但在社會發展中肯定有壹些基本相同的規律,而新科學探索的是人類文化起源和發展的規律。這本書對後來文化哲學的建立影響很大。赫爾德、歌德、黑格爾、《古代社會》的作者摩爾根、馬克思、恩格斯都受到這本書的影響。霍爾德在研究各國歷史、風俗、宗教、哲學、藝術和科學的基礎上,寫了壹部文化哲學著作《關於人類歷史哲學的思考》,試圖找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把這些規律歸結為不同民族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形成的文化也不同。

作為文化哲學的先驅,康德的貢獻最大,因為康德第壹次從哲學的角度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人的主體。人及其主體性是文化哲學的核心問題。康德哲學的偉大成就在於,他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哲學流派,第壹次提出了人作為不同於動物的主體。人的主體性由三個因素構成:就人的認識能力而言,康德提出了從時空的感性直觀到純粹知性概念(範疇)的認識形式。有了這壹套認知形式,人們就可以把感官材料組合成知識。就人的倫理行為而言,康德認為,人作為主體自然必須服從他為自己設定的法則——絕對秩序,即道德法庭。正是在遵守這種“絕對秩序”的過程中,道德尊嚴及其無與倫比的力量才得以展現。個人應該承擔全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義務和責任,只有這樣,人才能具有主體性。從人的情感結構來看,美學涉及人的情感問題。康德把人類的審美愉悅分離出來,這不同於動物的功能性愉悅和概念上的理性認識。審美作為人的主體性的最高和最終結果,是規律和目的的統壹,是感性和理性的統壹,是人的自由形式。這樣,人的主體性包括認識論的知性結構、倫理學的自由意誌和審美情感結構,構成了人是目的、人是自由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統壹、人是有價值的等主體性的根本內涵。這為後來的文化哲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但在思辨哲學盛行的時期,文化哲學並不能得到大的發展,因為思辨哲學所註重的“理性”光輝並沒有失去光彩。文化哲學的發展只有在現代理性主義陷入困境,尤其是黑格爾哲學受到批判的時候,文化哲學才能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社會發展方面,啟蒙運動後,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主要國家確立。19世紀中葉以後,資本主義經歷了壹個世紀的發展,人的創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和復雜。人類創造的先進科技反過來統治人類,成為壹種異化的力量。創造了現代科學和民主的西方世界已經成為壹個肆無忌憚的擴張主義者和侵略者。這些都要求人們不能只從理性去思考人的認知能力,而要從文化的全方位視角去深入思考人的本質、存在、歷史、價值、人的發展、傳統、現代等壹系列與人相關的問題,這就為文化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社會歷史條件。

從哲學自身的發展歷程來看,現代理性主義使人的主體性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凸顯。而現代理性主義基本上是用抽象的哲學思維方法和現代自然科學方法來解釋人的主體性,所以很難完全解釋人的主體性。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另辟蹊徑,這就要求人們從文化-哲學的層面進壹步反思人的問題,這就為文化哲學創造了理論條件。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神話學等具體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文化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發展,人們對具體文化結構和各種文化事件的研究逐漸深入,為人們更深入地反思文化提供了許多具體的田野文化素材。如果說19世紀自然科學的成就主要為當時的馬克思主義和實證主義哲學奠定了自然科學的基礎,那麽近代對人的科學研究則為文化哲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實證科學的基礎。

二、文化哲學的內涵和特征

所謂文化哲學,就是把人類文化作為壹切哲學反思的對象,從而揭示人類文化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什麽是文化的問題。在《人類歷史哲學思想》中,赫爾德首先為文化定義了三個基本特征:第壹,文化是壹種社會生活方式,它的概念是壹個統壹的同質的概念。無論整體還是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的壹言壹行都已經成為這種文化中不容置疑的壹部分;其次,文化永遠是“民族”文化,代表著壹個民族的精髓。第三,文化有明確的邊界。文化作為壹種地域文化,總是明顯不同於其他地域文化。可以說,這三個特征至今都被視為文化理論的權威定義。英國詩人T.S .艾略特繼承了赫爾德的觀點,認為文化涵蓋了“壹個民族的整個生活方式,從出生到墳墓,從早到晚,甚至在睡眠中”。(3)在關於文化的各種定義之後都可以看到赫爾德這種觀點的痕跡。

黑格爾在19世紀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學”的概念。德國學者克雷姆和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關於原始文化的著作中接連使用了這個概念。到了20世紀,德國著名文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明確提出要建立壹門獨立於社會學的“文化學”。“文化學”的建立首先涉及文化的本質。值得壹提的是泰勒在1871寫的《文化的起源》這本書。泰勒將人類文化視為人類文明,提出文化是壹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他從更高的角度,把文化作為壹個整體來觀察,試圖對文化進行全方位的闡釋。

既然“文化”與人類文明有著內在聯系,那麽“文化”的本質就是“人化”,即人的對象(自然)的人化——對象的對象化,其邏輯對應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主體的對象化。這是人類文化最本質的規定。文化體現在人類實踐創造性活動的能力、方式、過程和成果中。社會人的勞動和實踐是文化的源泉。文化壹方面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類勞動的對象化(外化),同時又是自然物和人類創造的主體性(內化)。文化是主體對象化和休閑主觀化、外化和內化的動態統壹。“文化”是指從物質生活條件的再生產出發,人們在社會內部的各種活動。每壹個特定社會的文化都是壹定歷史條件下人類活動和結果的體系。人性化是對象化的結果。馬克思揭示了物的人化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表面上是人與自然(物)的關系,實質上隱含著人與社會的關系,人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整個人類文化涉及兩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對人來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表面的,人與人的關系是根本的。因此,人類通過勞動和社會實踐,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人性,滿足人的需要,創造物質生活方式、價值體系和意義世界。簡而言之,物質和精神上的成就都是文化。這是文化最本質的定義,也是對文化最深刻的哲學反思,構成了文化哲學的基本內涵。

文化哲學區別於思辨哲學的第壹個特點是,它試圖在各種具體文化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從哲學的角度把各種文化現象綜合起來理解為壹個統壹的文化體系。以早期文化哲學家泰勒為代表的文化進化論學派認為,文化是自然發展和進化的結果。他們更註重歷史發展的同壹性和壹致性。他們認為人類心理的同壹性決定了人類文化的統壹性。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和文化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都經歷了相同的發展階段,肯定了人類歷史活動的普遍規律,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的總趨勢。還有李克特和馬克思?以韋伯、斯賓格、湯因比為代表的文化哲學相對主義學派認為,每壹種文化都是壹個獨特的體系。韋伯提出了各種文化的相對價值問題,而史賓格和湯因比則推翻了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為民族文化的發展確立了新的道路。他們看到,壹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與人們生活的特定歷史條件有關。它為人類理解自身文化歷史和探索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作為文化符號學派的代表人物,卡西爾認為,人最根本的本質是有意識地創造各種符號形式的活動。象征活動的功能是連接主體——人和客體——文化,以及各種象征形式——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和科學等。,反映了不同階段的人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哲學的第二大特點是在各種具體文化科學的基礎上極大地突出了人的問題。從文化哲學的發展史來看,尼采是20世紀西方文化哲學的先驅。尼采的哲學可以說是“人的哲學”。雖然他也談到了人之外的世界裏與人沒有直接關系的事物和現象,但比例很小。他的哲學主要是教人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健全有力,成為“超人”。超人是舊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破壞者,是新世界、新價值觀、新文化的創造者。因此,丹麥文學史家布蘭代斯準確地稱尼采為“文化哲學家”。狄爾泰強調對人類生活的理解,這種理解是生動而具體的。它有壹個過程,壹段歷史,沒有重復。生活總是在變,人性也是如此。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之流中,才能與他人的生命融為壹體,產生共鳴的理解,才能說有了真正的“理解”。狄爾泰不僅闡述了個體生命,而且強調了人的生命。他指出,人類生活的特點必須反映在時代精神中,即在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壹切表現都是歷史進程的壹部分。狄爾泰的思想對20世紀的人文主義影響很大。

文化哲學大師卡西爾在其代表作《論人》中論述了“人是什麽”。他總結了2000多年來西方思想史上關於人的各種哲學理論,指出盡管科學繁榮,技術先進,但人的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反而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他認為,人與其說是壹種“理性動物”,不如說是壹種“符號動物”,即能夠運用符號創造文化的動物。他認為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現實”和“可能”的區別。hellip& amphellip低於人類的物質被限制在他們感官感知的世界裏。他們容易對現實的物理刺激產生感覺和反應,卻無法形成任何可能的概念。& amphellip& amphellip只有在人,在人的派生理性(intellectllus ectypus)中,可能性的問題才會發生。”4“可能性”是指人“生活在壹個理想的世界裏,就是要把不可能當成可能”。人們可以利用各種“符號”創造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而這個“理想世界”就是有意義的世界——為自己建立的文化世界。卡西爾認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只有在文化活動中,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對卡西爾來說,文化哲學成為哲學的具體內容和生動展示,而人的哲學成為文化哲學的終極目標和內在靈魂。可見,文化哲學家研究的人是有文化有歷史的人。

文化哲學的第三個特點是重視對人類歷史的研究。在《新科學》中,維柯試圖尋找超越上帝意誌的歷史規律來反對宗教神學的歷史理論。斯賓格的《西方的衰落》將每壹種歷史文化都描述為歷史的獨特生命,認為每壹種歷史都經歷著相同的成長和消亡的周期,並以慘淡的筆調描繪了西方文明衰落的前景。湯因比將世界6000年文明史劃分為26個文化單元,每個文化單元都經歷了相同的“興衰循環”模式。文明起源受“挑戰與挑戰”法則支配;文明的成長是由於少數有創造力的人的創造力和大多數人的模仿;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少數人失去創造力成為統治者,大多數人不再模仿,從而產生了與德國的疏離,少數人暴力鎮壓,大多數人奮起反抗,這說明文明衰落的時期已經到來,文明衰落的標誌是“統壹國家的誕生”。柯林伍德則反對“歷史的自然主義”,認為自然科學是基於觀察和實驗所確認的自然事實,歷史是基於“反思”所肯定的精神事實;自然事實是簡單的現象,而精神事實不是現象而是思想。所以在他看來,“歷史就是思想史”,歷史的對象是思想,歷史的任務是在自己的頭腦中重復古人的思想;歷史不是“死的過去”,而是“活的過去”;歷史知識是包含在今天思想中的過去思想的重復,否則,它將成為壹個“偽歷史概念”

文化哲學的這些特征表明,哲學從關註世界本體論和人類認知轉向關註人類文化、人類存在和人類歷史;從關註思辨和理性到關註人的存在和人的價值,表明哲學已經走出了思辨的狹隘世界,正在走向更廣闊的文化世界。

三、當代“文化哲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20世紀西方哲學與文化的結合產生了兩大文化哲學思潮,即科學文化哲學和人文文化哲學,它們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從現代到後現代的過渡。科學主義的文化哲學。從邏輯主義到歷史主義是其發展的軌跡。邏輯主義註重科學理論的邏輯分析,追求科學語言的清晰性和準確性。另壹方面,歷史決定論專註於對科學的社會歷史考察,認為僅憑邏輯這把手術刀就會扭曲科學。然而,邏輯分析從壹開始就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挑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紀之交的科學革命,給當代文化思潮註入了強烈的不安和動蕩。這場革命從壹開始就把啟蒙理想賴以存在的牛頓的思維框架推向了岌岌可危的境地。作為從邏輯主義到歷史主義的中介,波普爾對邏輯實證主義進行了系統而長期的鬥爭。他曾說:“我的作品強調科學的人性。科學會犯錯,因為我們是人,人也會犯錯。”⑤科學的易錯性第壹次得到了歷史的證實。可以說,波普爾是第壹個自覺建構文化哲學體系的科學哲學家,他的科學哲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和理解論融為壹個體系——文化哲學。

從對邏輯經驗主義的否定到對歷史主義的否定,趨向於離科學哲學的傳統越來越遠。從邏輯經驗主義的理性主義到否定的批判理性主義,從庫恩的“羞怯”和“非理性主義”到法耶·阿本德的“正確”非理性主義,這意味著科學哲學開始走出純粹科學文化的局限,標誌著科學哲學進壹步走向人文主義,具有更濃厚的文化哲學色彩。這種向人文領域的擴展在美國哲學家羅蒂那裏達到了新的綜合。這種向人文主義的轉向表明,科學思潮正通過文化和歷史的參照中介與人文思潮相融合,正融入後現代文化哲學的浪潮之中。

人文主義的文化哲學。討論20世紀西方人文主義的文化哲學,不能不提到尼采,他以其豐富而復雜的思想,不僅開創了20世紀西方非理性主義,而且開創了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正如壹位美國思想家指出的:沒有尼采,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薩特將是不可想象的。作為新康德主義的代表,狄爾泰不僅繼承了尼采對實證主義和歷史主義的批判,而且將歷史和哲學結合起來,創立了“精神科學”,即人文科學。為了建立自己的文化哲學,狄爾泰首先對歷史合理性進行了系統的批判,為後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奠定了理論基礎。

狄爾泰以萊馬赫的理論為基礎,不僅論證了詮釋學是人文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而且極大地拓展了詮釋學的研究領域,為詮釋學作為壹門哲學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狄爾泰被稱為“現代詮釋學之父”。在狄爾泰解釋學和胡塞爾現象學的雙重影響下,海德格爾實現了從方法論解釋學到本體論解釋學的轉變,而他的學生伽達默爾則使解釋學獨立出來,成為壹門哲學,形成了壹個完整的哲學解釋學體系。狄爾泰、海德格爾、伽達默爾、保羅和利科代表了文化哲學的解釋學方向。他們把人文研究放到哲學層面,或者說把哲學視野延伸到人文研究領域,不僅在量上拓展了哲學,而且帶來了哲學本身內在的質變。

當德國哲學家從尼采到海德格爾,發展到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在法國,呈現出壹場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的思想運動。本來,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無論是科學主義還是人文主義,都是以對現代理性的徹底批判和否定為特征的。科學主義思潮把現代哲學宣揚的“理性”視為“傲慢的理性”,認為現代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把哲學本身視為無所不在、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理性,從而把“理性”變成了“上帝”,造成了“理性的放蕩”,於是要求用“謙虛的理性”改造“傲慢的理性”,用“所謂的人文主義思潮”把現代哲學宣揚的“理性”視為壹種“冷理性”。特別是黑格爾哲學把人異化為“理性”,用“理性如神”來規範人的存在,導致了“本質主義泛濫”。因此,它需要“豐富的人性”來改造“冰冷的理性”,即使用“文化”法國結構主義,另壹方面,把批判的領域擴展到整個西方哲學。它和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壹樣,試圖完成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徹底瓦解。

可以說,西方形而上學哲學傳統的終結標誌著文化哲學的復興,“解釋學”和“解構”從正反兩個方面表達了這壹要求。之所以要“解釋”,是因為邏輯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通過解釋來釋放和闡述;之所以要“解構”,是因為這種更深層的東西被邏輯的東西所掩蓋和窒息,所以首先要想辦法解開邏輯的鐵索,消除邏輯的重量。⑦兩人都試圖用文化哲學來對抗傳統形而上學。

如果說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哲學是基於人文學科各個領域的學科“知識”,甚至與人文研究交織在壹起,從而形成“文化哲學”,那麽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問題就是社會文化問題或文化社會問題。因此,他們的理論也被稱為“文化批判(續96頁)(續92頁)”。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文化辯證法)、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文化與實踐理論)、馬爾庫塞的片面人理論(文化的審美維度)、賴希和弗洛姆的人格結構和法西斯大眾心理學理論(性與文化心理學理論)、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文化與日常生活理論)、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文化與社會矛盾理論)等等都是關於現存社會的。他們從不同側面揭示的是20世紀人類面臨的文化-歷史、文化-社會困境,並由此揭示了當代西方社會深層的文化矛盾和危機。

作為壹場頗具影響力的文化哲學運動,後現代文化哲學消解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消解了歐洲中心主義、西方文化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和理性中心主義的幻象,瓦解了當下的形而上學,解構了邏各斯中心主義和語言中心主義,在“主體性黃昏”的時刻放棄了對絕對客觀性、永恒真理和確定性的追求,以激進的方式顛覆了現代精神價值。

總之,隨著當代人各種生存狀態、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的惡化,傳統思辨哲學已不足以全面系統地揭示這些矛盾和問題,於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將理論的焦點轉向“文化哲學”,試圖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審視當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文化之間的矛盾,從而為人類找到壹條通向未來和自由的道路。

分享更好

  • 上一篇:歷史教師
  • 下一篇:名人偶像勵誌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