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濮陽河洪水災害

濮陽河洪水災害

濮陽河洪水災害主要在中下遊,尤其是中遊的諸暨。

中遊洪水

據《諸暨縣誌》記載,清同治元年(1862)至宣彤三年(1911)的49年間,* *發生洪水23次,其中10洪水進城;從民國元年(1912)到民國37年的36年中,* * *發生了20次水災,其中7次水災進城;從1950到1985的36年間,諸暨城關水位超過14.0米(對應太平橋河段安全泄流910立方米每秒的控制水位)14次。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發生過幾次大洪水:

民國11 (1922)年間,8月、9月連續4次臺風,諸暨城關被淹,沿江72個湖泊漫溢決口,淹沒69個,沖毀堤防6萬余處,損壞堤防65438+10萬余處,完全毀壞橋梁65438+座。560余人因疫情死亡,74萬畝農田被淹,9.9萬畝淤泥堆積,7.9萬畝瓦礫堆積,1.500戶全毀,7600戶受損。據華東水利學院1962洪水調查,諸暨城關水位仍達到14.17米,預計洪峰流量2800立方米每秒。至今,諸暨民間還流傳著“民國11年,洪水無頂,死人數萬,生活艱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八月三日下午,臺風在溫州象山登陸後,橫穿浦陽江流域,連下了十天的大雨。朱功湖、小蓮岐湖、子喬湖及陳江秋山、王家塘、河西等支流決堤10余處,諸暨縣城受淹土地25.6萬畝,鐵路受淹7公裏。

31 (1942)年7月,象山港附近有臺風登陸,影響蒲陽河流域。據諸暨城關調查,洪峰流量達到每秒2680立方米,華凱白塘湖、安家湖、子喬湖、道士湖、朱功湖、西米湖、司夏湖、李安琪湖、陽湖全部決口,鐵路被淹21天。因為當時被侵華日軍占領,損失無法統計。

6月24日1950,諸暨城關水位14.37米,北莊畈決口,城關鐵路被沖毀停運7天,全縣農田被淹14萬畝。

8月1956,1,強臺風過境,諸暨城關以上流域面雨量175 mm,城關三小時暴雨強度86.9 mm,幹支流水位同步上漲,諸暨城關水位從8.3 m上漲到14.87m(16小時後堤防水毀嚴重,受淹71,000畝,淹1,600畝,鐵路停運30小時以上,溺水77人,重傷395人,輕傷891人,受災3000余戶。

9月6日1962,14號強臺風攜帶暴雨,造成建國以來最大洪水。諸暨城關以上降雨量277mm,楊梅橋站563.9mm,花泉鄉橫嶺頂站461.3mm,四寨站411mm,河水暴漲。此次抗臺搶險,利用石壁、安化水庫攔洪削峰後,上漲趨勢不減,城關水位仍達到14.64米。然後開高湖,破河灘分洪量2200萬立方米,水勢回落,保證了鐵路安全。

1970年6月25日,18半小時流域平均降水量103.5 mm,不算太大,但諸暨城關水位暴漲至14.53 m,梅池水位11.26 m,為1970。鐵路壹側的嶽塘湖、西京湖相繼決口,朱功湖告急,安化、朱樵鐵路被淹,造成農田受災1,654,38+0,000畝。

1977 6月16日,受高空靜止鋒切變線和1號臺風影響,流域出現大到暴雨,暴雨中心在華凱和喬峰。從降雨開始到洪峰出現僅用了25個小時,諸暨城關水位達到14.82米。李安琪湖、司夏湖、莫城湖堤防全部決口,沿江32個村莊被淹,受災面積654.38+098萬畝。

下遊災難

據蕭山縣誌記載,明清民國時期,浦陽河下遊共發生洪水52次。建國前,蕭山區浦陽河兩岸只有壹條正規的堤防,所以歷史上的洪水記錄多是關於西江塘的。明鄭德十四年(1519)、嘉靖六年(1527)、十八年(1539)、萬歷十三年(1585)和崇禎十五年(1642)、十五年(1676)、二十年(1681)和五十六年

從1949年到1984,已經發生了20次洪水。梅雨災害發生在1955年6月22日,最大洪水富春江流量29000m3/s,浦陽江臨浦站流量1700m3/s,浦陽江洪水為潮汐支撐。歷史最高水位臨浦站10.53m,臨浦鎮西街船只可行。經過奮力搶險,阻止了主要堤防漫溢。臺風和暴雨造成的洪水在8月1,65438,956最為嚴重。左岸橋大西畈,朱村橋盤山畈垮塌,幹支流兩側農田受淹3.5萬畝,成災1.65萬畝。

  • 上一篇: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發展史
  • 下一篇:努爾哈赤為什麽三次廢了儲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