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理解後殖民主義

如何理解後殖民主義

“後殖民主義”是指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後和後冷戰時期對“落後”民族和國家實施的壹種侵略性的文化包圍和滲透政策,因此在理論上往往表現為壹種文化殖民主義、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按照後殖民的觀點,只有西方先進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典範,而非西方“落後”民族的文化往往被斥為邊緣文化和愚昧文化。正是在這個所謂“落後”文化不斷被還原為他者的時代,西方文化霸權逐漸取代了過去西方對第三世界經濟政治的直接控制。因此,與西方文化霸權的對抗成為“後殖民時期長期政治沖突”的主要內容。(註:愛德華·薩義德,《第三世界知識分子與麥當勞文化》,力登23.3 (1990),第31頁。)嚴格來說,後殖民主義是壹個模糊的概念,通常有兩個方向。壹是指壹種理論思潮,二是不同於殖民宗主國的正統。

後殖民主義作為壹種理論思潮,實際上是指賽義德、斯皮瓦克、巴巴等壹些西方理論家對殖民寫作/話語的研究。其理論根源主要是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的壹些批判性概念;所謂後殖民文學,就是歐洲殖民國家的文學,用來區別於“主流文學”。後殖民文學的內涵是復雜的,不同的國家有各自固有的傳統和對殖民主義的認同和接受程度,這決定了研究視角和批評策略的多樣性。在研究方法上,該學派具有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精神分析、馬克思主義、文化唯物主義和新歷史主義的特點,在內容和形式上傾向於打破學術界限。其代表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各大高校任教的第三世界後裔。這些學者同時扮演著雙重角色。壹方面,他們以第三世界的批評家自居,不斷攻擊主流文化,從而為自己找到壹席之地;另壹方面,他們又洋洋自得,以第壹世界學術圈勝利者的姿態活躍在學術舞臺上。無論是賽義德、斯皮瓦克還是巴巴,他們都經歷了壹個從壹開始默默無聞到在學術界嶄露頭角的艱辛過程。

後殖民批評話語的出現,可以說是西方理論界第壹次將非西方文化事實作為理論研究的主題並形成熱點,這使得歷史未被質疑的西方中心論在跨文化語境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這個理論是西方最時髦的思想武器,包括福柯和德裏達的後結構主義或者解構主義。因此,西方學術界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對第三世界文化視而不見。

在無休止的爭論中,後殖民主義理論異軍突起,成為當代文學批評中的壹支生力軍。在這種理論思潮的影響下,文學研究的興趣發生了明顯的轉移。很多經典作家的作品也被重新詮釋。後殖民主義理論的興起和發展是在復雜的精神氛圍中進行的。當今世界越來越多元化或者說多極化。當代世界文化不能再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在後冷戰時代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差異與融合將是壹種普遍的文化現象。探索不同文化的屬性,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是後殖民理論家的共同傾向。他們在重視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同時,也不斷批判歐洲中心主義和父權中心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後殖民主義的確可以對當代復雜的文化現象給予某種文化解釋,也可以透過現代多彩的文化面紗進壹步窺視多元文化主義的肌理。

  • 上一篇:北京歷史故事
  • 下一篇:秦漢時期的著名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