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傅高義的主要經歷

傅高義的主要經歷

傅高義

傅高義,男,出生於7月,1930,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家,精通漢語和日語。著有《日本第壹》、《日本中產階級》、《重建美國的案例分析》、《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壹個省會城市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等書。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傅高義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中文名:傅高義。

Mbth: EzraFeivelVogel

國籍:美國

民族:猶太人

出生地:美國俄亥俄州

出生日期:1930年7月(耿武年)

職業:社會學家

畢業院校:俄亥俄衛斯理大學,哈佛大學。

主要成就:獲“世界中國貢獻獎”。

代表作:《日本第壹》、《日本中產階級》、《重建美國案例分析》。

人物體驗

早期經驗

1930年7月出生於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壹個小鎮的猶太家庭。

1950畢業於俄亥俄州衛斯理大學。

1958獲得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從1963到1964成為哈佛博士後,研究中文和歷史;他被認為是美國唯壹精通中日事務的學者。著有《日本第壹》、《日本的中產階級》、《壹壹重建美國的案例分析》等書。

東亞研究時期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廣東省的社會經濟狀況進行了調查和研究。著有《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東:壹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先行壹步:改革開放中的廣東》是傅高義應廣東省政府邀請進行為期7個月的實地考察的成果。作者還打算幾年後寫壹部關於90年代廣東的續集。後壹篇作者將重點論述香港回歸後粵港經濟區的發展。1992,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2012年3月,傅高義花了10年寫了《鄧小平時報》(鄧小平和中國的轉變),獲得了多倫多大學的LionelGelberPrize,該獎項是授予最佳英文外交事務非虛構作品。中國的作品和基辛格的《論中國》入圍,但未能獲獎。

2000年,70歲的傅高義從哈佛大學退休。他於1961開始在哈佛學習中國和中世紀歷史,在那裏他被冠以“中國先生”的稱號。65438年至0972年,作為費正清的繼任者,成為東亞研究中心第二任主任。1998入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壹直是中國政府看重的漢學家和中國問題專家。

在退休的夏天,傅高義希望“做壹些能有所貢獻和持久的事情”。

學業成績

中國研究

代表作

共產體制下的廣州(1949 ~ 1968)先行壹步:改革開放中的廣東。

研究對象

傅高義教授是社會學學生,他的專業是研究中國和東亞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研究廣東是因為中國很大,情況很復雜。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不對外開放。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下,獲得壹些研究資料是非常困難的。即使能夠獲得,材料也非常有限。不可能壹下子了解和掌握中國的全部情況,只能根據當時的條件從壹部分入手。廣東毗鄰香港,可以看廣東的報紙,比如南方日報、羊城晚報,也可以通過采訪廣東到香港的人來了解廣東。所以,研究廣東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起初,傅教授根據當時掌握的材料,寫出了《共產體制下的廣州(1949-1968)》。20世紀80年代,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國際上新的研究熱點。1987年,傅高義赴廣東進行了為期7個月的實地考察和調研,1988年,又赴廣東進行了為期壹個月的進壹步考察和調研。在此基礎上,他寫出了《先行——改革中的廣東》。改革開放是全中國的事。先走壹步是當時廣東的任務,廣東要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經驗。實際情況證明,廣東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傅高義說,廣東的經濟最能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因此最具代表性。“廣東改革開放的成就不僅屬於廣東,也屬於中國。我覺得我有責任把這種變化介紹給更多的普通美國人。”博戈伊用壹種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的語言,完成了對當時中國改革的深度掃描。

對當今中國社會的看法

就中國目前的社會狀況而言,傅高義認為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是壹個極其嚴重的問題。有些地方的人民太窮了,所以西部大開發計劃很有意義。首先,我們應該加強對教育的投資,幫助窮人,讓孩子們接受教育。教育很重要,所以在增加人民經濟收入的同時,也要註意普及教育。否則大陸與海岸的距離會越來越大。電子技術和其他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也會造成新的不平等。還有,中國的貪汙腐敗非常嚴重。此外,自改革以來,超過1億人從農村流向城市。隨著農業和工業生產率的提高,可能會有數億人成為剩余勞動力。中國也需要快速發展以避免社會動蕩。此外,環境汙染也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可以逐步擴大民主自由。

日本研究

研究日本社會的家庭和心理健康問題。

1958年,傅高義攜妻兒前往日本東京,研究日本社會的家庭和心理健康問題。在那裏生活工作兩年多後,他寫了《日本的新中產階級》壹書,成為日本人重新認識自己社會的經典著作,也奠定了傅高義在美國日本研究領域坐大的基礎。

日本第壹:對美國的啟示

65438年至0979年,傅高義出版了《日本第壹:對美國的啟示》,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作者壹舉成名。然而,當“日本模式”橫行的時候,泡沫破滅,股市和房地產暴跌。此後,日本進入了長達十余年的經濟停滯和衰退時期。面對許多批評,2000年,傅高義寫了壹本新書,日本還是第壹嗎?書中詳述了那些年的研究過程和判斷依據。他解釋說,寫那本書的目的是告訴美國人,他們應該在某些方面向日本學習,他從來不相信日本目前的危機意味著幻滅。傅高義在《日本仍是第壹》中說,三個因素對日本的轉變起決定性作用:1。政治領導人贏得了更廣泛的社會共識,即日本必須改變;2.改革教育制度,特別是高等教育制度,使其能夠培養能夠獨立思考和更具創造性的學生;3.在國際舞臺上以更加開放積極的姿態示人。

三國關系

中美和中日關系

在20世紀80年代末,當中美關系處於許多困難的時候,傅高義教授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利於美國的利益,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他認為美國政府中止與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是短視的,並敦促美國政府恢復與中國的交流。他對中國全面客觀的分析幫助美國社會化解了對中國的偏見和敵視態度。事實證明了他的遠見。在那段困難時期之後,中美兩國以更快的速度加強了各領域的交流。

90年代末,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地位提高,美國右翼分子提出“中國威脅論”,鼓吹對華“遏制政策”。在這個關鍵時刻,傅高義教授主編了《與中國共存:21世紀的中美關系》壹書,批駁了與中國全面對抗的觀點,主張中美兩國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保持全面合作,主張美國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時,在哈佛大學發表了演講。他是第壹位向哈佛大學師生發表演講的中國國家元首。傅高義教授負責接待和介紹江澤民總統。

2000年,70歲的傅高義教授退休後,他每年都帶領馬薩諸塞州的中學教師訪問中國各地的學校,以增加他們對中國社會的了解,並使他們能夠向學生介紹更全面的中國。

視角

傅教授曾說:“作為壹個美國人,哈佛大學的教授,日本問題的專家,我有非常有利的條件去研究中日關系。希望為加強中日美友好關系,為亞洲安全做出自己的貢獻。”

隨著中國的崛起,大國地位的和平轉換成為國際關系領域的熱門話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壹些學者認為,大國之間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必將激化大國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摩擦、沖突甚至戰爭。就東亞而言,中日摩擦和中國臺灣省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國關系的重要問題。

傅高義說,中美日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維護東亞和平與繁榮的主要力量。

傅高義認為,在1971到1989這段時間裏,中美日三國關系相當融洽。當時中美破冰,開始合作,而日本為了在中國獲得商機,開始積極改善對華關系,三國關系進入黃金時代。

在這壹階段的末期,由於三國之間的緊密聯系和外界壓力的減少,國家間事務的決策開始變得復雜。冷戰的結束,1989之後中美關系的降溫,首先改變了之前三國關系的格局。1992之後,日本出兵參與維和行動,擴大防衛邊界,讓中國開始擔心日本重組軍力的可能性。中日在二戰問題上立場不同,這也造成了兩國民眾的壹定對立。歷史遺留問題對中日關系仍有壹定影響,不利於本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傅高義建議中日學者以坦誠的態度研究和正視歷史,加強討論和交流。

傅高義認為,作為壹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侵略中國的國家,日本應該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這壹歷史問題。他認為,雖然日本政界有人對自己在二戰中的行為進行了道歉,但這遠遠不夠,應該詳細承認,面對具體的事情。

傅高義還建議中國在處理相關歷史問題時應更具前瞻性,並表示美國應積極推動中日歷史問題的成功解決。不解決歷史問題,就無法走向未來。傅高義建議三國在處理二戰這壹敏感問題時,應該理解它們在歷史、社會和文化上的差異。在承認歷史狀況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開誠布公地解決問題。

他還表示,東亞的和平與穩定離不開中美日三國在處理共同事務上的合作,三國關系對亞洲的未來非常重要。

傅高義認為,除了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為了維護亞洲特別是東亞的和平與繁榮,中美日三國還必須面對臺灣省問題和朝鮮問題。傅高義說,美國不會改變承認壹個中國的立場,但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應該更加謹慎。他認為臺灣省不會獨立。

性格言語

1.鄧小平的成功不僅是由於他個人的因素,也是由於時代的原因。威望,閱歷,時代背景,能讓他如此成功。我個人的看法是,人不壹樣,時代不壹樣,以後不太可能出現鄧小平這樣的人物。

2.從1978開始,鄧小平將進行中國的改革開放。我覺得當時並沒有壹個清晰的藍圖。他不得不看情況,嘗試很多東西。他是壹個務實的人。鄧小平認為改革是壹個持續的過程,他的經驗值得新中國借鑒。鄧小平認為,當領導人支持改革時,他們應該首先在條件有利的地區進行嘗試。當新方案奏效時,讓地方領導見證效果,然後派那些先試驗過的領導向全國傳授成功的秘訣。例如,當時在深圳和其他經濟特區,臺灣和香港商人前來建立新的企業,並制定新的高效管理標準。隨後,這些做法逐漸從中國沿海開放城市擴展到內陸城市。在我看來,說“設計”,就要有藍圖,要清楚地知道每壹步該怎麽走。鄧小平當時是“摸著石頭過河”。試試看情況。如果妳成功了,妳可以再去壹次。

3.鄧小平不反對政治改革。在1980年代,鄧小平多次表示中國需要政治改革。然而,他認為這需要時間。畢竟,中國是壹個巨大的國家,任何新的做法或變化都可能要從壹些試點項目開始。他害怕中國的混亂。所以他主張先穩定,在相對和諧的條件下慢慢進行政治改革。

個人榮耀

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被授予“世界中國貢獻獎”。

  • 上一篇:求七年級下冊期中復習大綱。
  • 下一篇:當年9月2日發生了什麽歷史事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