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求高中歷史知識點大綱(必修1)

求高中歷史知識點大綱(必修1)

第壹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壹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1,夏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王朝,中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皇位世襲制的確立是中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重要標誌。

3、分封制(內容、特點和意義)

特點:周與同為諸侯之主,而諸侯又是的諸侯。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度的最大特點是:第壹長子繼承制;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安定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度是壹種與分封制相互排斥的政治制度。

6.皇位世襲制、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共同構成了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焦點:秦朝中央集權的形成。

困難:秦朝在建立中央集權中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的形成。

(1)天皇制:①“皇帝”稱號的由來②天皇制: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③天皇制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的“三公九臣”制度,地方的郡縣制。

(1)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壹,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二是充分體現了“家是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家和家庭共同統治)

(2)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的根本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單位。

3.鞏固統壹的措施:①頒布秦法;②統壹度量衡、貨幣和鐵路;③統壹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2)初步奠定祖國版圖,鞏固民族團結,(3)形成以華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4)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專制統治確立,秦朝的暴政惡化了人民的處境。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非常具有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用,並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第三課考點

焦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漢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韓繼承了秦的“中國朝鮮”和“外國朝鮮”制度

2.魏晉南北朝中央政治體制的特點:逐漸形成三省六部制。

3.中國古代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化宰相的權力,進壹步強化皇權。

5.宋代“二府”:中書門是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是最高軍事和政治機構。

參政——副部長,分總理行政權

三秘——管財政,分總理財權

6.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整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取得新進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指揮宗教事務、治理西藏的機構有:鄭玄院;

7.中國行省制度的開端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縣制(秦朝)——縣州並行制及縣州三級制(漢代)——縣州兩級制(隋——宋)——省制。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1)專制集權的不斷強化是其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對權力被削弱,君權被加強。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中,中央政府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員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服從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時期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的宰相制度廢除於:明太祖;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強化絕對君主制。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的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總理制和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非常穩固。

內閣只是皇帝侍從的咨詢機構,沒有決策權。

4.區分明代內閣制與現代西方國家內閣制的本質區別: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維護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的有效統治,進壹步鞏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現代西方內閣是壹種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

5.中國君主專制發展的標誌是雍正帝在清朝設立軍部。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壹和鞏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了政治保障。

負面影響:它嚴重扼殺了社會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這是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壹。

第二單元:外國勢力的入侵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

第壹課考點

焦點: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甲午戰爭中的甲午戰爭和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醜條約。

1,第壹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源:英國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把中國變成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心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鴉片被毀。

3.第壹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至1842年;

4.第壹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的典型事例有:三元裏人民反侵略鬥爭;

5.中國近代第壹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的“五口通商”和“關稅協定”反映了英國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壹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

(1)社會性質變化:從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的矛盾。前者已成為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矛盾。

(3)革命性質的變化:從農民革命到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8.圓明園被焚事件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期間。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

(1)鴉片戰爭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1894——1895)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誌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 (1899—1900)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醜條約》,標誌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整理臺灣省問題: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歸還中國,1949年蔣介石占領臺灣省,1950年美國入侵朝鮮將第七艦隊開進中國臺灣省海峽,1979。1990、1991年,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組織(SEF、海協會)成立,進行經濟、政治對話。江總書記從65438年到0995年提出了解決臺灣省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臺灣省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焦點:全民族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和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壹戰線旗幟下的民族抗日戰爭。統壹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3.抗日戰爭總是有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敵後戰場和* * *生產黨領導的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4.抗戰初期,國民黨組織了如下戰役: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戰役平型關勝利(1937年9月25日)是抗日戰爭以來的第壹次勝利,典型地說明了雙方武裝力量的合作。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證據確鑿。

7.1940百團大戰是中國人和中國軍隊主動進攻日軍的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第壹次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徹底勝利,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與中國敵後戰場的配合。

  • 上一篇:什麽是書寫規範組合筆?
  • 下一篇:同樣進了北大,全國數學或物理競賽第壹名,全國高考第壹名,哪個更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