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外銷瓷的歷史傳承

外銷瓷的歷史傳承

1991 6月,收到薛喬先生來信,得知在文物調查過程中,在福建省平和縣山區發現仿明末景德鎮外銷瓷窯址。產品主要是青花瓷和釉下彩紅綠瓷。另據了解,目前已經發現了十幾處這樣的遺址,都具有壹定的規模。經過初步比較,發現它們與同期景德鎮產品有如下不同:

1.平和窯的盤的成型工藝特點是先旋挖圈足,再施外壁釉。而明末景德鎮瓷器是先上釉,再挖圈,成型工藝正好相反。因此,平和窯盤的端面和足端常濺有釉汁(外釉濺),而景德鎮瓷器端面無釉,足端滿釉或完全無釉。細瓷胎腳填釉後,在胎腳註入少許釉漿,胎腳輕輕均勻地灌入釉汁,將多余的釉倒出。景德鎮綠屋把這壹過程稱為“促釉”。平和窯沒有“促釉”器具。

2.平和窯碗、盤外施釉的方法是潑釉或倒釉,即在倒釉漿的同時,外壁朝上的坯體快速來回旋轉,使釉漿分布和吸收均勻。有意思的是,在景德鎮,只有生產瓶罐的刀匠房采用這種套罐方式,操作者幾乎都是福州籍或鳳城籍的陶工。至於明末景德鎮的碗、盤外施釉的過程,宋《天宮》中“閆濤”的插圖非常詳細:陶工用壹根帶斜鉤的細長棒握住坯體,另壹只手按碗(盤)的中心,就沈在釉漿童裏了。下沈時要求釉漿剛好泡到邊緣,但釉汁不能流入碗(盤)內。這樣施外釉,器物外壁釉層不僅均勻,而且沒有濺痕。

3.景德鎮碗、盤上外釉轉挖邊後,還有壹個把邊外緣變成窄而無釉斜邊的過程,俗稱“倒角”。這樣即使直接把菜燒在沙渣上,也不容易在腳的外緣粘上太多的沙粒。至於精美的瓷器,則是把圈足的端面“倒”成泥鰍背,然後在瓷土墊餅上烘烤,沙渣鋪在墊餅下面,不接觸瓷坯。但福建晚明瓷器仿景全旋時沒有“倒角”工序。因為腳端濺有釉汁,高溫下會粘在餅上,所以不能用瓷土烤餅。

4.在景德鎮窯,為了使盤碟盡可能少地粘砂,增加窯內空間堆積密度,裝盒時還用了壹段呈“凸”字形的型材。

這種叫“渣輥”的瓷器工具,在裝之前用壹個帶柄的圓形瓷餅把箱底的沙渣磨成平整的壹層。產品直接放在平整密實的渣墊上燒制,最多只會有壹點點細沙粘在圈足的外緣,不可能有砂粒粘在足的內釉面上。由於福建省明末仿瓷窯沒有使用“滾渣”工具,制陶工人先往箱內放壹撮沙子,然後將碗、碟坯直接放在凹凸不平的沙渣上,沙子顆粒當然會粘在腳下釉汁濺到的地方。不僅影響美觀,拿著還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景德鎮窯使用“渣羅”作為裝坯工具,也與使用瓷土薄墊餅燒瓷坯,降低瓷器變形率有關。因為如果砂渣不平整,瓷坯在裝箱時容易壓壞瓷土薄墊餅,瓷坯在烘烤時會收縮,也容易傾斜變形,甚至粘在箱子上造成廢品。

5.福建仿明末瓷器,胎骨松黃,或密灰。其松散發黃說明原料含鐵量高(約在l%以上),是氧化焰燒制的。其致密和鋪灰說明是還原焰燒制,但原料中鈦含量比景德鎮高。由於其原料含有較高的鐵、鈦等雜質,無論是氧化焰還是還原焰燒成,其瓷胎都不如景德鎮窯的中檔瓷。嘉靖19年被淹於浮梁,20歲餓死。景德鎮作坊主趁機不給樂平的陶工發工資,引發鬥毆,最後“送走”。音樂陶工為了生存而“搶劫”(魯)。湖田窯離樂平最近,首當其沖。這壹事件加速了湖田窯的衰落,也促進了景德鎮制瓷業為了作坊手工業發展的需要而向市區集中的進程。返回樂平縣的陶工人數太多,他們沒有生活來源,這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負責處理這壹事件的上級官員決定在樂平設立永靖和嘉興兩個鎮燒瓷器。雖然其制作工藝抄襲景德鎮,但由於樂平缺乏優質高嶺土,其產品只能達到京瓷的中低檔甚至低檔水平。《樂平縣誌》中的“城”篇也有記載:“永靖鎮、嘉興鎮及府誌之上的兩鎮,因明代嘉靖庚子(1540)浮梁之擾,由上級所建。但是水土不好,嘉興找廢。永靖雖有,瓷粗惡,漸為歲所取代。”江西省博物館對明代江西樂平青花窯遺址的調查告訴我們,華家窯最為豐富,產品有“大年明年造”、“萬福有通”、“富貴器”、“長命富貴”、“長壽”等銘文。其產品為盤、碟、杯、杯,飾以人物、馬、八卦、折枝、纏花、畸形梵文、魚、蟹、兔、菊、蘭。它附近的下長窯和張家橋窯(嘉興鎮)規模沒有華家窯大,但產品大致相同。華家等窯的劣質產品只是搶走了景德鎮的部分內銷市場,對其出口沒有影響。在與景德鎮窯的競爭中,必然走向衰落。到萬歷年間,景德鎮制瓷業進入手工業作坊時期,需要大量勞動力,尤其是熟練的制陶工人,“鎮上每天有幾萬幫手”(王世茂《尤爾譚薇》),嘉靖年間的爭鬥早已被人遺忘。到了萬歷後期,花家窯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其陶工只有回到景德鎮才能生存。

  • 上一篇:論成都的歷史文化
  • 下一篇:古代的月薪制始於哪個朝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