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青龍場鎮現狀

青龍場鎮現狀

(1)生活方式

1.飲食:青龍場鎮的彜族人常年以大米和玉米為主食。蔬菜以青菜、大白菜、紅薯、瓜類為主,多產於雨季。新鮮食用後,剩下的做成鹹菜或幹季用的幹菜。豬肉、牛、羊、雞、鴨是最常見的肉類,新鮮食用後剩下的做成臘肉、幹肉或酸肉。農忙季節壹日三餐,和平時期壹日兩餐。現在提倡“以電代柴”,很多彜族家庭都用上了電爐、電沙鍋、電飯鍋。

我喜歡用水清火,解暑,促進消化作為飲料。中年男人愛煙酒。

在農閑季節,青壯年男子經常去山裏打獵和捕鳥。獵物的肉多被制成幹棒,作為招待客人和飲酒的食物。

在蔬菜的旱季,婦女經常采摘甜菜、蕨類、蕨菜、樹花、魚腥草等。在山上,加工後,用它們來炒、煮或做涼菜。

青龍場鎮的彜族人也喜歡把紅薯、玉米磨成面粉,做成窩窩頭或者炒成粑粑,非常好吃。

2.服飾:青龍場鎮的彜族男子壹般穿藍黑色的右開襟上衣,頭上纏藍布或藍布,長衣短褲。到了民國末期,已經改裝得和沒有找到的漢族服飾差不多,到了近代還穿著漢服。

彜族女裝因地而異。舊時涅蘇的女裝都是長尾服,上下裁剪。上段為自織藍土線布,袖長及腕,右腋下扣有銀幣或大銀珠獎,銀光閃閃,樣式十分美觀。下切口用白布或其他織物制成。大衣背後有壹條尾巴和兩條飄帶。幡上繡有花鳥魚草等吉祥圖案,裝飾非常漂亮。胸前系著腰封,繡著五色流蘇,特別好看。

頭飾喜歡把長發編成單辮,兩串銀珠稍打結,隨辮子繞在頭頂,用壹塊寬約20厘米的綠布作“包頭”,沿辮子外圍向後卷,包頭兩端交叉在腦後。未婚或不生育的女性在辮子兩側多紮兩根辮子。

3.居住地:青龍場鎮的彜族村寨,大多位於開闊清澈的山坡或田埂上,壹般壹村有幾十戶人家。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建築,俗稱“土掌房”。屋頂用泥土做成平面,既能防火,又能作為陽臺打谷場。女人喜歡在陽臺上縫紉,老人喜歡在陽臺上療養、抽煙。

建築結構壹般為三室兩耳,為上下兩層,中間為長方形天井,下為廳堂,形成壹個四合院。房建的規章制度很嚴格,兩個廂房的高度不壹樣,壹般都是中間高。如果基礎高度相同,建蓋時應將廂房基礎挖低,以保持壹定的空隙。這樣,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父親房”和“孩子房”。

在過去,主房間裏有壹個用木頭雕成的“神樁”。“神樁”的形狀像壹個小木頭人,用特制的稻草捆住,然後裝扮成祖先的神座,上面寫著祖先的姓名、年齡、出生和死亡日期以及結婚日期。經過三五代,祖先的“聖樁”被火化、埋葬或放在巖洞裏,表示對祖先的孝敬和崇拜。

在“聖樁”下面,還有壹個香爐,有的常年燒香,有的只在節假日燒香。這是彜族祭祖的壹種方式。

(2)習俗和禮儀

1.婚姻習俗:青龍場鎮彜族實行壹夫壹妻制的血親外婚制,同姓同宗壹般不通婚。

婚前,我們有社交和戀愛的自由。通過“跳舞取樂”、唱民歌、慶祝節日、“奔草坪街”等活動,我們可以相互了解,表達感情。尤其是聶蘇坡的《阿裏之戀》很有味道。他們尋愛的娛樂場所壹般都選在村外的大樹下或者山上的平地上。每到農閑時節或節日,都是彜族青年與“阿裏”談情說愛的好時機。彈著四弦,吹著笛子,拉著二胡,扛著煙筒和食物,男孩子們向賭場走去。姑娘們聽到聲音,高興極了,爭先恐後地告訴對方。壹番花裏胡哨的打扮後,他們帶著精心編織的錢帶和美味的食物,歡聲笑語地走出了村子。

青年男女在壹起相遇,如果彼此相愛,就會許下誓言,傾吐愛意。說了肺腑之言後,親吻依偎在壹起,拿出食物互相品嘗,互贈禮物。小夥子拿出精心挑選的頭巾和姑娘喜歡戴的“Les”(花腰手帕),姑娘拿出自己手工巧織的帶銅錢和裝飾品的花邊送給情人裝飾煙囪,並為情人在香煙裏填滿了火草。人們稱之為“食火草煙”。

男女真正相愛後,可以告訴父母,這樣方便男人請人做媒人。第壹次要帶壹斤酒和兩塊紅糖(壹個是兩塊)要求口頭結婚。生日,誰得到了姑娘,回來就得請人“結婚”。如果能“結婚”,媒人就帶男方去女方家“定親酒”,定下婚期。

婚禮當天,按照彜族的習俗,大家都要騎馬坐轎子。男女雙方都要辦酒席三親六親辦喜酒。

蘇珊也有搶親戚的習俗。當壹個年輕人在草坪街上看到壹個令人向往的女孩時,他就找借口去接觸那個女孩。如果女生笑了,小夥子馬上拉著女生的手,跑到僻靜的地方傾吐自己的感受。如果相愛,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做媒。如果女方家的父母知道是搶親戚的婚姻,會欣然同意。選個婚期就可以結婚了。

2.喪事:易家有人死了,放了壹槍為號,向鄰居報喪事。當人們聽到槍響時,他們趕到死者的家中,幫助舉行葬禮。

如果死者是老母親,要派人告訴她叔叔的殯儀館。哀悼者必須是家族中的近親。他拿走了死者家屬結婚時陪伴他的東西,如耳環、手鐲、銀鏈等。,交給他叔叔的家人,談論病情、死因,以及葬禮的計劃和準備工作。噩耗傳來,舅舅壹家也傷心地哭了。男子雖然傷心,但還是要馬上殺雞招待吊唁者,認為自己到家就相當於姑姑最後壹次去娘家。吃飯時,要給逝者留個座位,桌上放個酒盅,不時敬酒添菜,以示逝者的靈魂可以前來吃喝。

出殯第壹天,舅舅壹家拉著牛趕著豬,牽著羊牽著雞,帶著喪人們帶回來的逝者遺物來參加葬禮。我壹到村外,許多人都哭著歡迎我叔叔進屋,並迅速設宴款待。死者的女兒壹邊向叔叔敬酒,壹邊哭訴母親的恩情,懇求叔叔把母親的遺物給他們。

服喪期間,應邀請貝瑪主持葬禮。首先,Bema根據死者的星座預測了埋葬日期。出殯的前壹天晚上,貝瑪來背誦“導經”“整理族譜”,有的能背出幾十代以上祖先的名字。他們認為,通過“家譜”和指路,可以引導逝者的靈魂沿著他們走過的路找到祖先所在的地方。Bema也贊美死者的人生功德。

古代的土葬習俗是火葬,用柴火將屍骨化為灰燼,骨灰裝入陶罐,埋於土中。明清以後,由於漢族的影響,逐漸改用棺葬,用石頭建造墳墓。每個氏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墳丘,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幹涉。青年男女不幸去世,他們在葬禮上跳著“尋歡作樂的舞蹈”直到墳墓,向逝者告別。

(3)節日

火把節:每年的6月24日,元江的彜族人都會慶祝“消災迎福”的火把節。

關於這個節日,元江彜族有這樣壹個傳說:古時,彜族人民生活在山清水秀、良田沃土之中,家家戶戶過著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有個沒心沒肺的魔鬼,不想讓彜族人民過上好日子。當莊稼快熟的時候,無數的蛆被釋放出來咬莊稼。人們看到莊稼被踐踏的慘狀,男女老少都出去破壞,但都無法完成。收成壹年比壹年差,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山上可食用的野菜野果都被點著挖光了,到處都是壹片淒慘的景象。人們每天燒香向神祈禱,神卻不保佑,也不給,莊稼年年歉收。有壹年,彜族村舍裏的老老少少準備流浪到外地謀生。當他們準備離開村莊時,他們看到壹個白發老人在晚上用火把燒蛆。我們走近壹看,只見老人在火把上灑了松香,點燃了壹團火焰,把莊稼裏的蛆都消滅了。據說這壹天是6月24日。為了紀念它,每年的這壹天,人們都會點燃火把慶祝“火把節”。

在節日的早上,每個家庭都要點燃香爐,並在正殿的祭壇上點燃壹些香,虔誠地祈禱。請妳的祖先回家過年。

早飯後,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地來到附近的山上,彈著四弦琴,叼著煙盒,吹著笛子,圍成壹個大圓圈,歡快地跳著彜族傳統舞蹈。

午飯後,每家每戶都要提供食物,有六到八碗菜。傳說這叫“六福八元”。“六福”,即“六六得福”;“八圈”是“團團圓圓”的意思。

晚上,男孩子們把松木柴或栗木柴捆成火把。他們在村口集合後,遊到村外和田邊,不斷在火把上灑松香,作為燒掉危害莊稼的蛆蟲的標誌。有的人玩得不亦樂乎,拿火把當“武器”,互相“開戰”。那些“打架”的人把松香灑在火把上,讓火苗互噴(其實這是壹種娛樂,人不會受傷)。他們高高興興地走回村子,直到筋疲力盡。

中年人壹般聚在土樓上,談笑風生,也有人拍火藥取樂。

直到現在,火把節在彜族村舍越來越流行。長輩們以節日為契機,激勵年輕人奮勇前進,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彜族村舍而奮鬥。但是,祭祀迷信活動已經被彜族人民所摒棄。青龍場鎮位於元江縣東北部,有6個村民委員會,分別與新平縣吳恙鎮、石屏縣寶秀鎮和大喬鄉接壤。由於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法治觀念薄弱,每年因山河等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時有發生。為此,青龍場鎮采取四項措施,確保聯防聯調工作有序進行。

壹是加強行政邊界地區聯防聯調的組織領導,提高對聯防聯調的認識。由於鎮領導不時發生變動,青龍場鎮會根據實際情況立即通知變動人員的聯防聯調機構,並相互走訪溝通,確保聯防聯調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是加強聯防聯查管理,做好行政邊界地區法制宣傳,增強民眾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由於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較多,又是普法盲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制宣傳措施,及時宣傳婚姻法、水法、森林法等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

三是完善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工作格局,充分發揮行政邊界地區聯防協作組織作用。在全國性節日和重要會議期間,組織公安、司法、民政、水利、林業、國土等部門開展邊境地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

四是積極開展邊境地區聯誼活動,加強縣、鄉、村、組之間的溝通,互相監督,調查研究,確保聯防聯調工作深入人心。在吳恙煙盒節、青龍廠正月六街會、果洛烈正月十六等農村民族節日,來往的人很多,我們借此機會進行聲勢浩大的法制宣傳。

2008年,青龍場鎮協調聯調委成員單位在新平縣吳恙鎮、石屏縣寶秀鎮召開年度聯調會,保證了工作的不間斷,有力地推動了“護城河工程”的進壹步開展。全鎮共有文化站1個,圖書流通4754冊,圖書6000冊,村級黨員活動室10個,村文化活動室7個,茶室7個,業余娛樂宣傳隊8個,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1993 12被雲南省體委等單位命名為“雲南省體育先進鄉鎮”;1997 10,國家體委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被雲南省體委命名為“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集體”。2006年2月被命名為“雲南省體育特色鄉”。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0%。

達克巖畫:達克巖畫位於元江縣青龍鎮達克村東北的紮英峰南麓,繪於新石器時代。1987 65438+2月,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德文興閣:建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198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有:文興閣、觀音寺、龍王廟、關勝廟、石碑和石牌坊。塔克村曾經有個“龍池書院”。

古跡:措科起義紀念碑、彭城建軍紀念碑。

傳統節日:青龍場村正月初六街頭聚會,正月九招待會,果洛烈村正月十六元宵節,6月24日彜族火把節,每四年舉行壹次的農村文藝演出和農民運動會。全鎮現有幼兒園2所,小學7所,初中2所,黨職校1所,建築面積70228平方米。

青龍廠小學現有學生1374人,教職工116人。教師中,高級教師51人,壹級教師53人,二級教師1人。校內所有學校均配備遠程教育廣播點,青龍小學、達克小學、果洛列小學、措克小學、阿不都比小學、法克戴莫小學配備遠程教育接收設備。青龍小學占地8438平方米,建築面積2882平方米,配有多媒體教室。全鎮適齡兒童1295人,在校生1288人,入學率99.5%,升學率100%。

甘莊小學占地面積26637平方米,建築面積8590.4平方米。有895名學生和59名教師。教師中,有職稱的19人,占32.2%,有助理職稱的34人,占57.6%,有職員職稱的5人,占8.4%,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青龍場中學占地面積26640平方米,建築面積7529平方米。學生352人,教職工46人。教師中,高級中學教師6人,占17%,中學教師14人,占39%,中學教師16人,占44%。全校配備科學、化學、生物實驗儀器和設施,擁有計算機35臺,多媒體教室2個,現代化遠程教育設施。全鎮適齡青少年毛入學率96%,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入學率75%。

甘莊華僑中學占地15335平方米,建築面積3539平方米。有520名學生和35名教職員工。教師中,高級中學教師2人,占5.7%,壹級中學教師9人,占26%,二級中學教師20人,占57%,小學教師1人,占52%。全校擁有計算機34臺,現代遠程教育接收平臺1個,電視機2臺,錄音機5臺,圖書6277冊,打印機2臺。全鎮適齡青少年毛入學率96%,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入學率66%。

青龍場鎮黨校占地面積2977.4平方米,建築面積1,267.8平方米。教職工3人,其中中學教師1人,占33.3%,小學高級教師2人,占66.7%。全校有2臺電視,1臺錄像機。

  • 上一篇:高中歷史知識點大全
  • 下一篇:求推薦病夫的小說。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