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湖北黃岡書院對聯集錦

湖北黃岡書院對聯集錦

滄浪書院

滄浪書院,位於湖北省武穴市大別山腳下,始建於唐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復興。近年來,清華大學原研究生彭達先生捐資1000萬元,以滄浪書院的名義,在大別山老區建立了壹所九年義務制零收費中小學。

靈山滿綠浮書;

梅普清流入硯池。

清代魏宏斌滄浪書院題。

溫泉學院

溫泉書院,位於湖北羅田三裏畈。

很難看到大海。如果妳想洗澡,妳應該叫自己水。

這離求教不遠,但這種貧窮的來源可能是私人的。

劉閑美緹溫泉書院

錦江書院

晉江書院,位於湖北麻城。清乾隆十年(1745),楊贛榆創建。

壹代雲龍在搏擊風浪;

春天花園裏開滿了桃子和李子。

十年貧困,杜麗的名篇;

五流立教,春風字育苗毅。

其他主要學院簡介

河東書院位於湖北黃岡,宋代郡守李慎初在此建雙向廟,寶都郡守李傑因廟而建河東書院,廟原在城內,後移至城東南的青淮門。清雍正年間,知府王益,建為湟中書院。乾隆九年(1744),知府俞殿傲率郡捐修,改稱“河東”。嘉慶二十三年(1817),知府、先後備書、修書,陳置書於院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府齊肅藻、知府於長烈擴任。“從講堂到齋舍,都是抹黑的,有利於宏觀的開啟,被稱為顏”。在教學上,主張“註重基礎的培養,不專文采,不取其利,仿胡安定之教法,分義而治事,歲月漸染,以驗其成,不患學而不用體,備之,應世所追捧。”鹹豐初,知府楊勸修,三年被兵毀(1853)。同治七年(1868),知府戚穎領銜捐資修建,光緒五年(1879),冬講堂遭遇災難。戚穎再次監督修復工作,增加了建築物的數量,並制定了新的規章制度。

宋萬書院位於湖北麻城。宋代知縣張仁福為萬松嶺建亭,故名“宋萬”。後來又遷建市前街南茶園老辦事處。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縣馬元勛重修,五十八年知縣吳谷興修復。乾隆三十年(1765),知縣劉希祥、知縣黃樹身增加講堂數座,由欽州馮題寫為“浩德堂”,道光十三年(1833),縣令鄒開祿捐資重修。同治三年(1864)再輔之以公款。

龍川書院位於湖北武昌。它的地址原本是壹所郡立學校。元朝十壹年(1274,南宋鹹淳十年),世祖決定改郡為官學,後又到官學三十年,為郡學,但也因戰亂停辦。當時的百姓聚集在34人的鎮上,所以因為它的位置,建了精宅作為讀書的地方,還設置了山主。了解軍隊,陳天翔“品嘗和努力工作”,討論建立壹個學院,並“派遣官員到主教”。元五年(1345),大儒華赤鐵山“來督我城,望四壁,恐跳越,言今校政基也毀。附屬於陳天翔。明萬歷十七年(1589)重修,供奉黃應龍和縣令劉日舒。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縣邵重修錄。註:“任何造樓運動,都是有利於士子的,被官吏訓誡的人,都有自己不能舍棄的行動。“1912改為公辦高等小學堂。

吊梅書院位於湖北黃梅。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縣張九義在東禪寺左側修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縣雲松遷至縣城東門,定名為大林書院。雍正知縣莊雲重修。乾隆七年(1742),知縣改名“調美”,知縣薛於十六年趁機修繕。光緒三十壹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

宜川書院位於湖北羅田。誌明縣的張麟曾在永興門新建書院,後知縣王朗遷到城東玉屏山,改名“塔山”。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縣陳世峰遷至鳳山玉亭,後由知縣徐賢重修,改名宜川。道光十壹年(1831),知縣耿春雨遷到城內新街。鹹豐九年(1859),知縣潘良公在文昌廟後面建了新房。同治三年(1864)毀於火,知縣吳於第七年重修加竈。光緒末年,改建成高等小學堂。

祁陽書院位於湖北習水。清順治十八年(1661),知縣劉友在縣城東禦泰山枕亭遺址修建,定名為禦臺書院。乾隆八年(1743),知縣徐騰河重修,改名“祁陽”。鹹豐初滅,光緒七年(1881)恢復,撥田班。和原來的田課壹起作為山領導和孩子的年度經費。宣彤二年(1910),改建為初級農業學校,設有養蠶室。

林山書院位於湖北蘄春(光緒《黃州府誌》羅田)。清乾隆八年(1743),知府姜在麒麟山腳下修建。十七年,周知陸謙擴建修繕,多建校舍,增加學生人數,並在校場上加高四十余石,使“師徒只富食,學生常多食糊。”並且用剩下的錢去幫助“窮人和州民皆大歡喜卻難以支撐的斧頭。”並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做到“試課有課,出納有課。”錢還親到講堂去“與眾學生壹起考經學和陳,以示先進”。鹹豐初年被滅,同治七年,周知被移到校場左側。光緒三十壹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

崔瑩學院位於湖北黃安(今紅安)。邵毅、戴炯、彭端誠先後建於清初。二十四年(1759)林光祿,知縣。三十四年,知縣李加訓,從泉口寺田取兩石入書院,以備年修之用。同治年間,知縣朱中水重修,每年請講學,並租地練兵。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為高等小學。

文明書院位於湖北廣濟(現為武術點)。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蔣芳同治李炳奎被命名為刊水書院。同年毀於水。29年春重建,夏毀於水。縣裏的縣府街五世適時把修河堤的剩余資金撥給了縣裏的三個書院,龍坪和武穴作為修胸的本錢。李當即征詢各鎮士紳意見,在第壹區買了房子恢復書院,改名“文明”。以至於“童年所有草角,習於“詩”“書”六藝,身強體壯,又有名師相助教導觀摩,所以俊朗傲慢,以至於成為文明載體。”

  • 上一篇:北京哪個路段最堵?
  • 下一篇:七年級歷史知識框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