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歷史背景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歷史背景

1950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相對於14年8月、1945年8月國民黨政府和蘇聯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及關於中長鐵路、旅順口、大連等協定而言的。二戰後期,斯大林制定了戰後蘇聯在遠東的兩個戰略目標:將外蒙古從中國版圖上分割出去,形成廣闊的安全區;恢復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從而保證蘇聯通往太平洋的通道和不凍港。蘇聯的這壹要求得到了最高蘇維埃斯大林與已故美國總統羅斯福(1882 ~ 1945)的會晤和1945年2月8日雅爾塔協定的保證。為了迫使中國國民黨政府接受蘇聯的條件,美蘇兩面夾擊,軟硬兼施。蘇聯紅軍大舉進入中國東北後,蔣介石終於被迫同意在城下簽訂同盟。在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解放區人民和“國統區”農民兄弟的衷心擁護下,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黨的成熟的第壹代堅強領導核心,突破了雅爾塔體系,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國共兩黨有識之士堅決抵制美蘇“治河”的外交幹涉及其在國際上制造“兩個中國”、分裂和削弱中華民族的企圖,繼續在經濟、外交和軍事內政上保留在中國的特殊權益。

中國革命的成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亞洲和遠東的格局,迫使蘇聯調整對華政策。為了在冷戰的國際環境中加強與美國對抗的實力,斯大林無疑需要新中國加入蘇聯的東方集團,利用中國牽制和打擊美國在亞洲的勢力;中國* * *在奪取和鞏固政權的鬥爭中,需要蘇聯的支持和幫助,以遏制美國幹涉中國內戰和顛覆新中國的企圖。在這壹點上,中蘇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的。獲得國家政權的中國* * *,顯然要求在意識形態、未來國家經濟建設等方面與蘇聯保持緊密的同盟關系。雖然中國* * *在內戰中取得了最後的軍事勝利,但面對滿目瘡痍、形勢緊迫的經濟形勢,新中國* * *憂心忡忡。中國需要蘇聯的大量援助來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建設和管理新的國家。而且中國和西方國家處於對立狀態,得到蘇聯的援助是中國唯壹的希望。

但如何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實現這壹願望,中蘇之間有不同的思路。斯大林希望與新中國結盟的方式和形式不損害雅爾塔體系和蘇聯在中國東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澤東則以中蘇關系新形式為例,考慮如何樹立新中國的獨立外交形象,如何廢除舊中國的壹切不平等條約。毛澤東認為,如果新中國能從中蘇條約開始先處理舊條約,那麽“在國際上,我們就能有更多的政治資本來處理帝國主義國家,審查過去中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所訂立的條約”。新中國成立後,解決中蘇同盟條約成為中國開展外交活動和形成外交決策的當務之急。因此,毛澤東在外交問題上首先考慮的是與史達林舉行直接會談,並簽訂新的中蘇條約。

  • 上一篇:誰有貝多芬的資料
  • 下一篇:請高手翻譯以下古漢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