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古代政治和歷史

中國古代政治和歷史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主要指從商代、西周到甲午戰爭前的政治思想。政治思想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國家誕生於夏朝。但由於史料的缺乏,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研究壹般始於殷商西周時期。

經濟和政治背景

夏、商、西周都是奴隸社會。在奴隸社會,奴隸主擁有所有的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在政治上實行奴隸主專政,而創造財富的奴隸處於牛馬不如的地位,沒有生活保障,沒有人身自由。國王是最大的奴隸主,國家機器以國王為中心,形成君主制。君主對奴隸專橫霸道。奴隸經常被隨意殺害,甚至成為奴隸主的犧牲品。為了擺脫悲慘的命運,奴隸們采取各種形式與奴隸主進行鬥爭。在此期間,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奴隸主經常利用宗教和神權說教來統治人民。

中國從春秋末期到鴉片戰爭前,兩千多年壹直處於帝制社會。在帝國主義社會,少數地主擁有大部分土地,而農民只有很少或根本沒有土地。政治上實行地主階級君主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建立以地主紳士為骨幹的龐大官僚體系,對人民實行殘酷統治。廣大農民沒有參與和討論國家事務的權利,只有服從的義務。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是帝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了反抗地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農民舉行了數百次武裝起義。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

政治思想的階段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可分為三個時期:殷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和鴉片戰爭前。

殷周時期

商朝西周時期,中國處於封建社會。當時以祖先崇拜為特征的宗教世界觀統治著壹切。在商周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思想是與這種宗教世界觀密切相關的神權政治。統治者打著宗教迷信的幌子進行統治。把神權和王權結合起來,宣揚王權神授,宣稱國王是由所謂至高無上、主宰壹切的“上帝”統治的。周代商,對君權神授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周統治者為了自圓其說,提出了“神無親戚,德為輔”的觀點。這樣,神的壹元論逐漸過渡到天命人事並重,以德輔天的二元論。在周代商的鬥爭中,周的統治者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了“保民”、“慎刑”等政治主張,這是中國民本思想的開端。(見彩圖【河南安陽小屯南甲骨,以“帝”稱雄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

這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向郡縣制社會過渡,帝制社會形成的時期。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逐漸變為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制,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日益瓦解,造成了皇族的衰落,禮樂的崩潰,諸侯的霸權,出現了“禮樂征伐諸侯”的局面。這是壹個社會大分裂、大動蕩的時代。“殺君者有之,殺父者有之。”“君臣無常,國之無常。”戰爭頻繁,人民生活非常痛苦。為了實現國家統壹,恢復社會秩序,壹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從各自的階級立場和認識出發,提出了救亡圖存的方案。當時社會動蕩,統治者的政治控制不是很嚴格,社會沒有絕對的權威,言論相對自由。尤其是戰爭年代,各國都非常需要人才,知識分子地位很高。因此,他們在政治討論中更加積極,更少擔憂,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學術空前繁榮的局面。當時著名的思想流派有以、孟子、荀況為代表的儒家,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為代表的墨家,以徐行為代表的農耕學說。

儒家學派

西周的創始人孔丘,夢想回到壹個相對統壹、寧靜的社會,用周禮的標準統壹人們的言行,建立壹個“君君、大臣、父子”的社會秩序。他呼籲各國統治者“秉承先人之德,文武雙全”,以“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對待人和壹切人際關系。他向統治者建議以德治國,輔之以刑罰,但同時又提出了寬嚴相濟的治國思想。他要求人們加強道德修養,遵守中庸之道和忠恕之道。強調人治,提倡“興才”生於戰國時期的蒙克認為,解決時局的關鍵是實現中國的統壹,只有不嗜殺的仁人才能統壹中國。他充分發揮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認為“政當得民”,進壹步發展了西周晚期的民本思想。他的理論被統治者視為迂腐。繼孟子之後,荀況肯定了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糾正了它的迂腐。他主張既尊君又愛民;它既提倡“長禮”,又強調法,對禮作了系統的發揮;他壹方面宣傳仁義道德,同時也宣傳刑罰法治。他認為“治人無法”,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

法家代表

商鞅和韓非主張富民強兵和農耕。推崇暴力,強調法治,認為治理國家應該用法律而不是智慧來治理,提出“刑無等級”、“以刑止刑”的觀點,否定壹切倫理道德,主張以武力統壹;要求加強社會組織,對人民實行嚴格的控制和監督。他們還鼓吹君主專制,宣傳獨裁。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主張壹切順其自然,主張無為,向往小國寡民的社會生活,反對壹切法制和物質文明。

  • 上一篇:用歷史的眼光評價楊貴妃
  • 下一篇:山東有什麽特產?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