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專題大學

歷史專題大學

社會主義聯盟是最有可能在維連斯基建立* * *的聯合組織。維倫斯基提到了“近期召開代表大會,徹底完成在中國建立* * *的工作”的計劃。當然,中國此時還沒有黨組織或類似的共產主義團體產生“代表”參加“中國* * *”組織的代表會議。但是,有壹個“近期會”。俄國早期的社會民主工黨的組成也是良莠不齊,俄共(布)在十月革命後的很長壹段時間內都與自己的無政府主義派別保持著壹定的合作關系。不難想象,維連斯基和維果茨基等俄羅斯人在7月初的北京會議上討論的“即將召開的中國* * *組織代表會議”,很可能就是維果茨基正在緊鑼密鼓準備和組織的會議。只是,維倫斯基更傾向於把維果茨基組織的這個社會主義會議直接變成中國* * *組織的代表會議。

綜上所述,維果茨基自1920年6月以來,壹直致力於促進中國分散的革命組織、學生組織和工會組織的聯合和統壹,將這些革命組織、學生組織和工會組織建設成壹個統壹的中心,並通過這個中心促進中國的建立。也就是說,魏來華後的主要註意力並不是組建壹個純粹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而是與中國絕大多數革命派,甚至日韓的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結成社會主義大聯盟;把年輕學生組成激進的聯合團體;把工會組織成統壹的領導機構,即中央工會局。

在魏的幫助下,中國基層組織的建立最終以社會主義聯盟的形式完成,各地革命局的建立最終奠定了中國建國的基礎。應該看到,這種建黨方式推動了維京斯基第壹次訪華前期的建黨,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建黨方式也得到了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者的支持。

首先,共產國際支持這種與無政府主義者合作的建黨方式。

在中國,維果茨基試圖集中包括無政府主義者在內的社會革命力量,不是因為個人偏好,也不是因為領導上的“失誤”,而是因為他執行了當時(尤其是協約國介入期間)蘇俄和共產國際制定的聯合國際無政府主義者和團體的策略。

1919年9月,共產國際執委會在壹份關於議會和蘇聯的通告中寫道:“在法國、美國、英國和德國,壹切革命者都在蘇維埃政權的口號下進行活動,從而與共產主義運動結合或合作。無政府主義工會團體和那些自稱無政府主義者的人正在加入這壹總趨勢,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熱烈歡迎他們。”李丹陽:AB在中國合作的壹個案例——真理社等,《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69頁俄共(布)和共產國際不僅在政策上歡迎與無政府主義者合作,而且與美、英、德、法、意、西班牙、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國的壹些無政府主義團體接觸合作,或邀請其團體的個別成員加入共產國際,或派出使節聯系或給予資助。列寧甚至把信奉無政府主義的外國工人稱為“最好的同誌和朋友,最好的革命者”。李丹陽:中國AB合作的壹個案例——真理社及其他,《近代史研究》,第1期,2002年,第69頁

實際上,社會主義同盟和* * *在中國的建立也是並行的工作。對於俄共(布)和共產國際的人員來說,這兩個組織不可能魚和熊掌兼得,因為他們可以利用聯盟來開展和掩護黨團活動,並從其中吸收黨員發展黨組織。當時支持布爾什維主義的俄國共產黨人,壹度聽從俄共(布爾什維主義)和共產國際在中國的指示,與社會主義聯盟中的無政府主義者密切合作(註:這是當時許多參加社會主義聯盟的共產黨人和無政府主義者的共同感受)。

可見,促使中國共產黨人和無政府主義者在社會主義聯盟中暫時聯手進行革命活動的,是處於指導地位的共產國際及其在中國的機構——革命局,以及其成立前的壹些俄共(布)黨員。d由基也“相信各派社會主義者可以組成統壹戰線,與* * *”兼容並包,遵從共產國際的意願,與中國無政府主義者密切合作。

其次,從個人背景來看,維果茨基並不排斥與無政府主義組織合作。

我相信各派社會黨人能夠形成統壹戰線,兼容* * *,這與維果茨基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維果茨基原為黨員,美國社會黨人,十月革命後回國,加入俄共(布)。至於威金斯基最早加入的美國社會黨,剛成立時黨員有1,000人,1,909年增加到4萬多人。其成分復雜,有工人、小資產階級和城鄉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也有來自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國的移民。俄羅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其前身是俄羅斯社會民主勞動黨,是以“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為中心的地方社團,“崩潰”(俄語音譯,意為聯盟,是“立陶宛、波蘭和俄羅斯猶太工人總聯盟”的簡稱),成立於1897,是壹個機會主義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組織。),於1898在明斯克集結了許多分散的團體。

因此,在維果茨基看來,社會黨、* *、或其他社會主義派別之間的相互轉化,應該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通過組織社會主義同盟形成中國有其特殊的背景。正是由於他的親身經歷,可以推測,維茲斯基不會反對以美國社會黨和俄羅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形式在中國建黨,即通過集結現有的革命團體來創建中國。

最後,中國革命家陳獨秀也支持維果茨基的建黨方式。

雖然陳獨秀提出建黨需要以單壹的個人為對象,但要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這是學會的中堅力量。《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①,人民出版社,1980,第451頁。通過調查了解,把有共同信仰的人吸引進來,然後繼續發展。但中國思想界除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還有議會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的“互助論”、泛勞動、基爾特社會主義、勤工儉學主義等等。在中國的思想界,中間派很多,流派對立,所以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很少,單純的組織也不現實。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陳獨秀支持與無政府主義者合作。例如,1920年6月,魏準備召開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會議,以協調和集中華北的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威金斯基說,“當地壹位知名教授(陳獨秀)正在向全國各地的革命者分發信件,以確定大會要討論的議題和大會的地點和時間。大會可能在7月初召開,我們不僅要參與籌備工作(制定議程和決議),還要參加會議。”《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壹研究部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第28頁。由此可見,魏籌備的社聯會議是依靠陳獨秀的個人名氣和陳獨秀的聯系而召開的。沒有陳獨秀的支持,會議不可能順利舉行。

而且,1920年8月在上海革命局的領導和幫助下成立的、由陳獨秀本人組織的“社會主義青年團”,也是壹個由無政府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甚至“反儒生”組成的松散集體。甚至上海革命局本身也有無政府主義者加入;李大釗在北京組織的早期共產主義組織的八名成員中有多達六名無政府主義者。這些組織的成立表明陳獨秀支持與無政府主義者合作。

另外,認為陳獨秀只是在共產國際和維果茨基的壓力下才同意與無政府主義者合作的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上海革命局成立之初,不僅有維茲基、陳獨秀,還有另外三位中國革命家。按照革命局的領導作風,每壹項工作都需要革命局討論批準,甚至維京斯基起草給工會中央局的決議也需要討論批準。《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壹研究部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第32頁。在這種情況下,陳獨秀憑借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壓力下與無政府主義者合作,顯然是不成立的。

(2)消滅無政府主義者,改造成純粹的* * *

(1)黨建模式變化的原因。

在幫助建立中國的過程中,維果茨基提出了早期聯合各種革命團體建黨的方式。但由於兩方面的原因和變化,中國共產黨人逐漸從無政府主義者中分裂出來,最終在中國建立了列寧所倡導的純粹* * *主義。

俄共(布)和共產國際政策的變化,布爾什維克及其支持者與無政府主義者的分裂,是中國共產黨人與無政府主義者分裂的主要原因。1920年7月至8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討論通過了列寧制定的《關於民族和殖民地的決議》和《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等壹系列綱領性文件,用以指導共產國際各分支的工作。

1920年8月,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結束後不久,共產國際代表維京斯基獲得了共產國際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文件,對他領導的黨建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共產國際的加入條件有21條,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第壹,強調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中有如下規定:日常宣傳鼓動必須是真正的共產主義性質,必須符合共產國際的綱領和決議。黨的各種機關和報刊,必須由真正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可靠的人主持。無產階級專政不應該只是作為壹個爛熟於心的通俗公式來討論,而應該好好宣傳,使每壹個普通的男工、女工、士兵、農民,通過我們的報刊上每天系統地刊登的活生生的事實,認識到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

第二,強調民主集中制原則。條件中規定,加入共產國際的政黨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立。在當前激烈的內戰時代,* * *必須高度集中地組織起來,在黨內實行像軍紀壹樣的鐵的紀律。黨的中央機關必須擁有廣泛的權力,獲得全體黨員的普遍信任,並成為壹個權威機構。只有這樣,黨才能履行自己的義務。

第三,提出了清除不可靠分子,與改良主義和“中心主義”政策決裂的要求:“壹個願意加入第三國際的政黨,必須重新檢查其議員團的構成,清除不可靠分子,使議員團不是口頭上,而是實際上服從黨中央,要求每壹個議員代表的壹切工作都服從於真正革命的宣傳鼓動工作的利益。”“在* * *可以合法工作的國家,* * *要定期清理(重新登記)黨組織成員,以不斷清除不可避免入黨的小資產階級分子”。《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文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文件》編輯委員會編,1988,第720~726頁。

雖然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中沒有明確提出要和無政府主義者分道揚鑣,但是提到要把小資產階級分子清除出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代表,維茲基要按照共產國際的要求建立中國的組織,要求無政府主義者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的紀律。對於無政府主義者來說,無論是無產階級專政還是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都是不可接受的條件,所以兩者之間的分裂是必然的。

導致中國共產黨人和無政府主義者逐漸分裂的另壹個原因是理論宣傳和實際工作之間的矛盾。這種沖突的發展最終引起了共產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的大辯論。

共產主義理論和無政府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區別,所以無政府主義者很早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攻擊。1919年初,無政府主義者黃、、易、、朱發表了大量文章和著作,積極宣傳無政府主義,抨擊馬克思主義,歪曲醜化蘇維埃政權。5月,無政府主義者黃、先後在《新青年》發表《馬克思主義理論批判》壹文和壹系列論述無政府主義的通訊,重點攻擊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學說,鼓吹“無政府主義的共產主義”;否定壹切組織紀律,主張“絕對自由”;否定壹切權力,指責無產階級專政是個人專政;提倡分散生產,反對集中生產;反對各盡所能分配和按勞分配。

中國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對無政府主義者的反擊,始於共產國際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後的1920年9月。李大釗、陳獨秀、李達、蔡和森等先後發表《談政治》、《社會主義批判》、《中國無政府主義》、《劣等無政府主義黨》、《論無政府主義》、《解剖無政府主義》等文章。,批判無政府主義者的基本觀點,討論在壹定歷史條件下保存“權力”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然性。這場爭論導致了共產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之間的徹底意識形態決裂。正如張在向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所作的書面報告中指出的,“不可能繼續同這些無政府主義者合作,因為他們開始以共產主義組織的名義發表關於他們的目標和原則的宣言,他們的目標和原則同我們的共產主義基本概念背道而馳”。中共中央黨史資料收集委員會編《共產主義小組》,鐘# #歷史資料出版社,1987,第740頁。

(2)黨的意識形態以“講政治”為標誌

根據共產國際“二大”的精神,在維果茨基的支持下,9月1920由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第壹期第八卷由第八卷第壹期改為中國發起的正式出版。發表的《談政治》壹文表明,陳獨秀無法與無政府主義者合作,無法從思想上脫離無政府主義。

陳獨秀在文章中特別強調了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重要性,不僅批判了無政府主義,也批判了社會民主黨否定階級鬥爭的錯誤思想。他指出:“我敢說:沒有階級鬥爭,沒有工人階級對政權的占領,民主克拉賽就永遠是資產階級的專屬財產,也就是資產階級永遠握著反抗工人階級的政治武器”。

關於無產階級專政,陳獨秀強調:“工人自來就沒有國家,沒有政權。正是因為過去和現在的國家和政權都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他們才可以用他們的生產和分配方法來壓迫工人階級。”。因此,陳獨秀明確表示:“雖然我承認沒有必要從根本上拋棄國家政治和法律這個工具,但我不承認現存的資產階級國家、政治和法律有掃除罪惡的可能。我承認,壹個以革命手段建設工人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創造壹個禁止國內外壹切掠奪的政治法律,是現代社會的第壹需要。”《陳獨秀文選》,任建樹主編,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7頁。

  • 上一篇:給我講講古代的發夾。有哪些類型?
  • 下一篇:人們關於戰爭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